陪孩子玩的心得體會

陪孩子玩的心得體會1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爲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己的成長。

陪孩子玩的心得體會

“瞭解整個世界”無疑是每一個旅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爲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瞭解整個世界也成爲了他們的必修課。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剛頒佈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瞭解整個世界”作爲首項標準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侷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嚐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誌;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築;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裏的空氣中瀰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裏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不好。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爲“瞭解世界”的重點。

瞭解世界的方法是每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

瞭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瞭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後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週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印象很深的是去意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並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瞭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祕和拿破崙的傳奇。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誌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後,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裏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藉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波於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經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裏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裏,認真地欣賞,如同我們在盧浮宮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較旅行團對於“盧浮三寶”的照相工作,我們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的遊戲,看到這個雄偉的鐵質建築夜晚的亮燈後,踩着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的坐着地鐵後來青年旅社。

和孩子們“浪跡”在國外的日子裏,總會遇到人問:“你們是韓國人?日本人?”

因爲,在他們的眼裏,中國人的旅遊都是大巴車裏,而孩子們總是在學習語言。當我們的孩子們自豪的回答“我是中國人”的時候,我想,不僅僅以“語言”爲目的的出國活動也代表孩子們成長機會的多樣性和中國父母們思想的變化。

陪孩子玩的心得體會2

父母把3歲的華華送入幼兒園。但那裏跟家並不一樣,不明白上廁所往哪裏走?不明白肚子餓了怎樣辦?不明白爲什麼總是呆在教室裏不讓到外面玩?不明白定下那麼多規矩是爲什麼?這些無法解釋的問題令華華心裏感到某種不安、擔心、害怕和驚慌,一些孩子則會出現極端的恐懼,會大哭大吵大鬧地不肯去幼兒園。

想讓孩子在幼兒園裏開心地度過,父母能夠運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見的錯誤做法。例如:

1、上幼兒園前,先告訴寶寶:“你在幼兒園裏開心地玩,下午放學時,媽媽必須會來接你的。”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親並沒有扔下他不管,他還會回到父母身旁的。

2、一些父母因爲孩子捨不得他走,但又要趕着上班,只好偷偷地離開幼兒園,這種做法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與害怕,因此父母親最好在幼兒園裏安頓好孩子,讓他感到放心,然後再離開。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讓你離開,你的態度必須要堅決,否則孩子容易產生強烈的依靠心理,不利於焦慮的消除。

3、送孩子上學時,如果母親向兒子訴說她對丈夫的種種不滿,而尚未懂事的兒子無法理解這些複雜的問題,在這種處境下去幼兒園,就容易產生焦慮與不安。所以父母必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到你不高興的樣貌,以免讓孩子在幼兒園裏爲父母擔心,這可避免孩子因爲你的苦惱而加重他的焦慮。

4、父母親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兒園的路上,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到達要求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

5、還能夠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裏好玩的玩具和積木吸引他們,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6、如果孩子對母親依靠心理過重,可讓爸爸送孩子上幼兒園。

如果孩子賴在牀上不起,對父母撒謊“我這天肚子痛、頭疼,不想去幼兒園”,或者乾脆拿哭鬧作爲殺手鐗,不肯讓父母離開家半步。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堅持送他去入園,能夠先跟幼兒園的老師聯繫一下,瞭解孩子最近一段時間在學校的狀況,找出他不願意入園的原因。

幼兒不願意去上學的理由一般有三個:

第一是社交潛力弱。有些孩子的語言表達潛力差,沒有學會與人相處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裏玩玩具外,沒有小朋友和他一齊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歡迎,所以也就不喜歡去幼兒園;

第二是自立潛力差。孩子入園之後需要自己學會上廁所、吃飯、穿衣。這些基本生活潛力都未具備的孩子在羣衆生活中肯定會感到不安;

第三表現不佳。有的幼兒因爲智力較低,學習表現不好經常遭到老師的批評;有的幼兒好勝心強,個性在意老師的讚揚,一旦老師批評或責備他,他就會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學;有的幼兒則是沒有處理好與其他小朋友的友好關係,常常與小朋友吵架打鬧,因而產生排斥幼兒園的心理。父母親能夠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的原因進行不同的開導,消除他的恐懼症。

陪孩子玩的心得體會3

資深早教專家巨星宇女士說,對於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家長而言,在孩子6歲之前,與其教孩子學,不如陪孩子玩。在陪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應該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置不同的遊戲。但具體選擇什麼樣的遊戲,應該主要根據孩子的興趣來決定,因此玩遊戲之前可以和孩子商量,玩一些大家都感興趣的遊戲。在和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要和孩子一樣認真、投入,並多花心思去傾聽孩子的心聲。由於遊戲是孩子的國度,遊戲的目的是讓孩子在快樂成長的同時,開拓想象力的空間和培養學習的興趣,因此家長應該要多問開放性的問題,幷包容孩子天馬行空的答案。如果教化的色彩過濃,反而會破壞孩子的遊戲性質。在遊戲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讓他享受解決問題的驕傲。除此之外,在遊戲的設置上,年齡小的孩子,可以選擇簡單和重複性的遊戲來加深印象。年齡大的孩子,遊戲的設置則應該更豐富,併兼顧藝術類、科學類和體育類等各個方面。

0-3個月的寶寶

推薦遊戲:鈴兒響叮噹

遊戲方法:寶寶俯臥,媽媽在寶寶的不同方位搖鈴鐺,吸引寶寶將頭轉向聲音。可以促進寶寶頭部動作的發展和聽覺器官的發育。

推薦遊戲:和寶寶聊天

遊戲方法:當寶寶睡醒之後,媽媽用緩慢的、柔和的語調告訴寶寶你正在做的事情,今天的天氣怎樣,媽媽的心情怎樣等等。如“寶寶,媽媽正在幫你換尿布,你睡覺夢見媽媽了嗎?媽媽正在看着你哦,媽媽特別喜歡你……”每天可以進行2~3次這樣的聊天。可以增強寶寶對語言的敏感性,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推薦遊戲:搖籃曲

遊戲方法:當寶寶哭鬧或者睡覺的時候,您可以輕輕地哼唱或者播放搖籃曲給寶寶聽,寶寶會很快安靜下來,並沉浸其中。可以培養寶寶對音樂的興趣,並幫助建立寶寶的安全感。

3-6個月的寶寶

推薦遊戲:發聲玩具

遊戲方法:可以給寶寶一些便於抓握的發聲玩具,讓寶寶感受玩具聲音的同時意識到身體動作與聲音的關係。可以讓寶寶手部動作變得靈活,也可以培養寶寶對聲音的興趣。

推薦遊戲:模仿寶寶聲音

遊戲方法:媽媽面對寶寶,當寶寶咿咿呀呀發聲的時候,媽媽就模仿寶寶。媽媽也可以引逗寶寶發出更多的聲音。當寶寶偶爾發出一個音和你的發音相似的時候,你就微笑着多次重複,鼓勵寶寶繁複聯繫。模仿寶寶的發音時,媽媽的動作幅度要大一些,並做出張口吐舌等誇張的動作和表情。可以激發寶寶學習語言的興趣。

6-9個月的寶寶

推薦遊戲:小手抓抓

遊戲方法:讓寶寶用小手抓水果塊、餅乾、麪條等來吃(溫度不要過高)。這樣做可能會把寶寶的小手弄髒,但抓食物吃的過程中,除了味覺刺激,還可以鍛鍊寶寶的觸覺。

推薦遊戲:學做小烏龜

遊戲方法:寶寶身背烏龜殼,可以是毛巾、報紙或者紙盒等,腹部離開地面,爬行六米。可以促進寶寶爬的動作發展,提高身體的協調性。

推薦遊戲:裏裏外外都看到

遊戲方法:給寶寶看一個物體的時候,最好能把物體的裏面和外面都給他看一看,比如,你給寶寶一個裏面放着鈴鐺的小瓶子。先給寶寶看整個瓶子,並讓寶寶玩一玩,然後打開瓶蓋,讓寶寶看一看瓶子裏面是什麼樣的,找一找瓶子裏面有什麼東西。可以幫助孩子瞭解和掌握物體的屬性,爲寶寶將來分類能力的發展打基礎。

9-12個月的寶寶

推薦遊戲:照鏡子找寶寶

遊戲方法:在寶寶面前放一面大鏡子,對着鏡子教寶寶認五官。比如,媽媽:“寶寶的耳朵呢?”讓寶寶去摸自己的耳朵。可以幫助寶寶感知五官的名字和位置,並將具體的詞語和五官聯繫起來。

推薦遊戲:輕輕悠起來

遊戲方法:準備一條結實的牀單。爸爸媽媽分別抓住牀單的兩個角,讓寶寶躺或坐在牀單的中間,然後爸爸媽媽輕輕地將寶寶悠起來。爸爸媽媽可以輪流擡高牀單,讓寶寶導向或滾向低的一段。可以讓寶寶意識到自己身體位置的變換,並鍛鍊寶寶保持自己身體平衡的能力。

推薦遊戲:毛巾浴

遊戲方法:媽媽一邊唱歌或者播放音樂,一邊用柔軟的毛巾、海

綿等物品試探着在寶寶的皮膚上輕輕揉搓。按照從上到下,由不敏感到敏感的順序,從肩、背、臀等部位開始,然後逐漸過渡到脖子腋下腹部等較敏感的部位。能使寶寶更好地認識和感知自己的身體,同時也能促進媽媽和寶寶之間的關係,爲寶寶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1歲-1歲6個月的寶寶

推薦遊戲:小拖車

遊戲方法:將牀單放在乾淨的地板上,讓寶寶躺或坐在上面,媽媽慢慢地拽動牀單,讓寶寶隨着牀單移動。也可以將有一定重量的玩具放在牀單上,讓寶寶拉着玩,儘量不要讓牀單裏面的玩具掉出來。能讓寶寶學習控制自己身體的平衡、鍛鍊寶寶四肢動作的協調性。

推薦遊戲:翻越障礙物

遊戲方法:用毛絨玩具、枕頭等柔軟、高低不等的物品一次擺放在乾淨的地面上作爲障礙物。小寶寶可以翻爬奪取,會走的寶寶可以從上面跨過去;再大一點的寶寶可以跳過去,或者繞着障礙物往返跑。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能力和身高調節障礙物的高度。可以使寶寶的身體動作更加靈活與協調。

推薦遊戲:小貼畫

遊戲方法:準備一些不乾膠小貼花。媽媽教寶寶把小貼畫撕下來,貼到圖畫紙上,也可以貼在自己衣服上。這些貼畫可以反覆地貼上去再撕下來。可以提高寶寶手部

精細動作的能力。

推薦遊戲:找玩具

遊戲方法:媽媽和寶寶面對面坐好,將寶寶喜歡的幾個玩具放在中間。媽媽拿起一個玩具並說出玩具的名字“小車”,然後鼓勵寶寶也去拿一個小車。如果寶寶不理解,媽媽可以抓着寶寶的手,教他去拿小車,並說:“寶寶也去拿一個小車。”然後再換其他的玩具接着玩。可以鍛鍊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豐富寶寶的詞彙。

推薦遊戲:誰在叫寶寶呢

遊戲方法:用一塊很輕的布將寶寶的眼睛蒙上。然後爸爸在不遠處叫寶寶的名字,媽媽更隨着寶寶順着聲音的方向去摸爸爸,一邊走,一邊對寶寶說:“爸爸在叫寶寶呢,咱們去找爸爸吧。”寶寶摸到爸爸之後,媽媽和爸爸一起說:“爸爸在這兒呢!”也可以請家裏的其他人也參加到遊戲中來。能幫助寶寶辨別聲音來源的方向,也可以增進寶寶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1歲6個月-2歲的寶寶

推薦遊戲:探索顏料的變化

遊戲方法:準備顏料和透明水杯。將水倒入杯子,再將顏料放進水裏,慢慢溶解。然後,將溶解後的顏料塗在紙上。讓寶寶感受顏料濃度的變化,可以將不同顏色的顏料溶解在同一個水杯裏,也可以用不同量的去溶解同一種顏色的顏料,可以讓寶寶感受顏色的變化。

推薦遊戲:橡皮泥的奧祕

遊戲方法:通過揉、捏、揪等動作,讓寶寶用橡皮泥做出各種有趣的東西。能讓寶寶充分體會橡皮泥的粘性,而且可以鍛鍊寶寶手部小肌肉的靈活性,並讓寶寶感受到立體的美術活動。

推薦遊戲:打電話

遊戲方法:媽媽和寶寶分別拿一個小玩具當電話,或者用一根繩子把兩個塑料瓶、杯子等串起來當電話,媽媽和寶寶一人拿一個。媽媽用簡單的語言和寶寶說話。可以鍛鍊寶寶的傾聽和用簡單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推薦遊戲:美妙的聲音

遊戲方法:準備不鏽鋼盆、奶粉桶、金屬勺子、筷子等。將這些物品放在桌子上,先讓寶寶拿金屬小勺去隨意敲打,感受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寶寶會發現,敲打的力量大小不同,發出的聲音會不一樣。再讓寶寶用筷子去敲擊,感受一下用筷子和金屬勺子敲擊時發出聲音的不同。當寶寶對這些聲音熟悉了之後,可以讓他閉上眼睛,由媽媽敲擊,讓寶寶猜一猜是什麼物體發出的聲音。也可以讓媽媽寶寶互換,寶寶敲擊,媽媽來猜。媽媽可以引導寶寶想一想除了敲擊,怎樣還可以發出聲音來(如拍、彈等)。在戶外的時候,媽媽還可以讓寶寶感受到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從而對聲音更加感興趣,提高寶寶的聽覺記憶、再認能力。

尋找聲音的遊戲,可以讓寶寶感受到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不同的,從而對聲音更加感興趣,提高寶寶的聽覺記憶、再認能力。

2歲-2歲6個月的寶寶

推薦遊戲:套盒

遊戲方法:準備大小不同的紙盒,引導寶寶把小紙盒放進大紙盒裏,大紙盒再放進更大的紙盒裏,玩套盒的遊戲。然後再讓寶寶逐個將紙盒取出來,也可以讓寶寶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把紙盒疊起來,組成紙盒塔。能幫助寶寶瞭解紙盒的大小關係,增強寶寶大拇指的力量和手的靈活性,促進寶寶空間概念的發展。

推薦遊戲:蔬菜印章

遊戲方法:將做菜時的下角料,如黃瓜、胡蘿蔔等收集起來。教寶寶用它們蘸上顏料,然後按印在紙上或者是硬紙殼上,寶寶可以很隨意地玩。在按印圖章的過程中,媽媽可以啓發寶寶想象印出來的圖案像什麼,還可以準備不同顏色的顏料,讓寶寶觀察不同顏色疊加後的變化。可以鍛鍊寶寶的觀察能力和對色彩的敏感度。(來源:南方都市報南都網)

推薦遊戲:“水果大餐”

遊戲方法:準備各種彩紙和白紙,用針孔在上面扎出水果的輪廓,讓寶寶沿着針孔將各種“水果”撕下來。然後還可以用這些寶寶自己製作的水果來做遊戲(請布娃娃和小動物吃)。可以提高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和手指的靈活性。

推薦遊戲:悄悄話

遊戲方法:爸爸先在寶寶耳邊小聲說一句話,然後讓寶寶把這句話傳給媽媽。媽媽聽到後大聲地說出來,看是不是正確的。寶寶熟練之後可以增加句子的長度。鍛鍊寶寶對語言的理解和記憶能力。

2歲6個月-3歲的寶寶

推薦遊戲:模仿秀場我來秀

遊戲方法:給寶寶看常見動物卡片(小雞、小鴨、小貓、小狗等),每看一張,就說動物怎麼叫、怎麼走。媽媽可以用誇張動作給寶寶示範動物走路的樣子,寶寶試着模仿。等寶寶掌握了這些動物的動作和叫聲後,媽媽可以用圖片來提問:“這是誰?”“小貓怎樣叫?”“小鴨怎樣走路?”讓寶寶自己來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和走路的樣子。能幫助寶寶認識常見的小動物,提高寶寶語言和動作的模仿能力。

推薦遊戲:猜謎語

遊戲方法:媽媽可以用淺顯的語言簡單地描述一件寶寶熟悉的東西。讓他猜是什麼東西。如“有一個長長的、黃黃的水果,特別好吃,吃之前要先剝皮,是什麼水果呢?”這樣做可以鍛鍊寶寶的語言理解和分析能力。等寶寶熟悉了這種遊戲方式之後,還可以增加遊戲的難度進行一問一答的遊戲,媽媽來提問,寶寶要儘量快速準確地回答。如,媽媽問“什麼動物在水裏遊?”寶寶答:“小鴨子(小魚)”。媽媽再問:“什麼動物在天上飛?”寶寶答:“小鳥(飛機)”。可以鍛鍊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寶寶思維的敏捷性。

陪孩子玩的心得體會4

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確如此,旅行可以讓孩子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增強孩子的體質。有時帶孩子出去走走,不在乎目的地。只要放下平日的繁忙、一起和家人享受假期的愉悅、纔是最重要的。言希從2歲我們就開始帶她出去玩,有近有遠,去過不少地方。遠的地方有廈門,廣東,海南三亞。近的有崑山,杭州,安徽許多景點九華山,黃山翡翠谷,屯溪老街等;上海動物園,人民廣場,東方明珠等;還有太倉各個公園。在她兩歲半時,我們第一次帶她去了遠的地方,坐高鐵去廈門,把廈門好玩的地方都差不多玩了一遍:鼓浪嶼,沙灘,炮臺等地方,我們還吃了不少當地美食,如沙茶麪,海鮮之類的。旅行中有許多第一次:第一次坐飛機去廣東,體驗着高空中飛行;第一次去大海,享受日光浴,第一次在沙灘上撿貝殼抓螃蟹;第一次自己從山下爬到山頂,第一次……

和孩子做朋友:跟孩子做朋友,孩子纔會把自己的想法以及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告訴你。我和她爸爸就是這樣,跟她就像朋友一樣相處,她有什麼事情都告訴我們。做錯事情了,我們一般也不會批評她。如果批評她了,那樣她會害怕,以後有事情也不會在告訴我們了。我們會耐心的問她是什麼原因,然後好好的跟她講道理,怎麼改正纔是正確的。

陪伴是最好的愛:天下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而孩子想要也很簡單就是跟最親愛的家人在一起就會很開心.在更多的玩具,美食和漂亮衣服和陪伴之間,孩子也會選擇陪伴。現在是信息時代,手機成爲了當今社會人手一塊的時尚,有些家長在陪伴孩子時仍然不忘記低頭玩手機。之前有一次,女兒看見她爸爸在玩手機,就直接說:爸爸,你天天就知道玩手機。以後,她爸在她面前都很注意,不把手機帶進臥室,多陪她玩玩遊戲,一起捏橡皮泥,捏粘土,下棋,有次她爸竟讓她坐在肩膀上一起洗碗。她爸比較忙,陪她的時間少點,但是,我個人覺得,再忙,有空都多陪陪孩子,因爲是爸爸,有從媽媽身上學不到的東西。陪伴,不只是呆在孩子身邊,我應該和她一起玩,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在玩的過程中,我們施以恰到好處的教育,而不是靠物質類的東西讓孩子得到暫時的快樂.我們有空一起帶孩子出去玩,且讓她主動去和小朋友玩,學會與人相處,和小朋友間發生矛盾,也讓她學會自己去解決。

陪孩子一起讀書: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我們要選孩子愛看的書,來激發孩子讀書興趣。陪孩子一起讀書,我們就可以走近孩子的心靈,和孩子就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女兒從兩歲半開始我們每天晚上給她講一兩個故事,她很喜歡聽,時間長了,如果有一天你不給她講故事她都不肯睡覺。現在大了,我們經常陪她去圖書館借許多繪本給她看,目前她也能認識二三百字了,我們經常陪他一起讀書、講故事,她也看了不少書了,自己都學着編故事了,她還編了兩個故事給我們聽《大黃狗和老母雞》《貓和老鼠》。

讓孩子多交朋友:現在家庭中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小朋友們都很孤單,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和將來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從小我就經常帶女兒出去玩,在跟小朋友們玩的時候要友愛,要懂得分享。他們之間的矛盾也會讓他們自己去試着解決。他們之間也可以互相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我也經常請她的小夥伴到家裏來做客,並熱情接待這些小客人;我家女兒常常跟我說,她有許多好朋友,有幼兒園同學,有樓上哥哥,有隔壁哥哥,還有許多在廣場上認識的小朋友,他們經常晚上一起到廣場上玩,一起溜冰,溜滑板車。女兒性格脾氣都不錯,跟小朋友們處的也非常好,去陌生的場合跟小朋友們也會自然熟,去哪裏大人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她。一個開朗的性格也很重要。

培養孩子的興趣:“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因爲這句話,現在許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不是在興趣班就是在去興趣班的路上”,我們家也不列外。當然,我不會讓她學的太多,儘量給她一個完整的星期天。在上興趣班之前我都是徵求女兒的意見,選擇她喜歡的興趣班,我不強迫她一定要學什麼,中班時她選擇電子琴,學習了一年之後,越來越難了,她有點想放棄,我就會跟她說,學習一樣東西,我們要堅持到底,不要放棄。後來她也做到了堅持在學,每天在家練習彈琴。她喜歡跳舞,我們又給她報了一箇中國舞,雖然有點苦,但是她也能堅持,因爲這是她喜歡的。

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而我們也是如此,擁有一個溫暖而又幸福的家,一個不大卻很乾淨的家。我們一起在這個家裏做遊戲,畫畫,講故事,還有一起看電視。我和她爸爸也從不當孩子的面爭論。不把工作後不好的情緒帶回家,在家裏我會經常跟女兒說:“媽媽愛你”,我們會用愛,伴你成長。

陪孩子玩的心得體會5

如果說《喂故事長大的孩子》讓大家明白故事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的話,那麼,《張爸爸教你陪孩子玩故事》則給大家推薦了一些栩栩如生的故事和講故事的方法與技巧。

書中分六輯,總共收編了36個長短不一的故事。每篇故事都有四部分組成:故事、深愛理由、進行方式和深度互動。這樣,讀者可以根據這一篇篇經典故事按圖索驥去購買相應的繪本與孩子共讀共享,還可以借鑑張爸爸講故事方式來提高自己講故事實效性。可以說,這不僅僅是一本故事書,而且還是一本有助於提升說故事能力的工具書。

同樣的故事,從不同的人口裏講出來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張爸爸是怎樣做到讓小朋友愛聽故事的呢?

張爸爸的祕訣在於他將聽故事的孩子看作故事的主角和英雄。讓我們來看看張爸爸在講故事的時候運用了哪些祕籍吧:

第一,專注投入。講故事的人要跟着故事的情緒走,這樣才能讓聽故事的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進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就像我們沉浸在書裏一樣,有時哭、有時笑、有時氣、有時遐想、有時發呆。

第二,巧妙設問。不要把孩子當成被動的聽者而兀自講述。不要急於把接着發生的事情告訴孩子,而是啓動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猜猜看或替故事中的人物想想辦法。講到關鍵處,問問孩子們“猜猜接下來會怎麼樣?”“你猜他是怎麼做的?”不時的提問互動能夠保證聽故事的孩子一直積極參與成爲故事裏的人。

第三,運用道具。比如在給孩子講“鼴鼠的音樂”這個故事時,可以請一個會拉小提琴的朋友或者孩子來協作表演。在第五部分道具篇,張爸爸列舉了一些做中講、講中做的故事。孩子們聽故事的過程就是用心思考和動手製作的過程。

第四,拓展活動。有些故事不能一講完就結束,而要設計一些拓展活動以充分發揮故事的作用。拓展活動可以是回答相關問題、互動討論、故事表演、續寫故事等等。

最近,辦公室一同事說她上小學三年級的校外甥厭學了。在家好好的,一去學校就說肚子痛。

當下,在很多地方,厭學已經成爲一種普遍的現象,原因何在?

學習壓力大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老師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對孩子學習興趣的抹殺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枯燥的課本內容、老師乾巴的講解、課後無聊的練習,孩子的向學之心和想象力慢慢被吞噬的一乾二淨。隨着學齡增長,厭學比例越高,不僅學困生厭學,不少學優生也厭學。

如果孩子們從小能跟着家長和老師一起玩故事的話,他們還會厭學嗎?

張爸爸是兒女眼中最棒的爸爸;小朋友眼中最有趣的英雄;家長眼中最有魔力的故事魔法師,所以,他每到一地,總有人喜歡聽他講故事。

家長和老師所缺乏的是他輕鬆淡定的心態、風趣幽默的語言和精妙的技巧。最重要的,他首先想到的是聽故事的孩子,而不是故事本身和講故事的人。

爲了孩子健康成長,大家一起讀故事、編故事、陪着孩子玩故事吧!

陪孩子玩的心得體會6

我一向對臻臻玩遊戲的時間控制得比較嚴。只有週六日這兩天他可以適當玩一下電腦,平日裏他正常上學,放學回家後他的作業也不少,通常不玩遊戲。

兩三個月前,他和班裏的同學大部分開始分享玩一個遊戲的心得。看他們談得津津有味,就知道他們覺得蠻有趣。好奇之下,我也湊過去看了一下(對於遊戲,我一向比較抗拒,尤其是那種打鬥場面太多涉及暴力的如奧特曼變形金剛之類的遊戲。)沒曾想,在一個星期天,我站在臻臻旁邊看看他玩,居然也被吸引住了。

我看臻臻獲得的虛擬幣不多,於是想弄清楚一下游戲是啥樣的的。按捺不住好奇之心,我也註冊了一個號碼,自己玩起來。開始的時候我一頭霧水,不知道哪跟哪,就向臻臻請教。臻臻對他媽媽這麼大的人還玩遊戲,詫異之餘,也非常熱心地指點。我也瞭解到遊戲裏的一些有趣的東西。

後來,有一次,我沒事,用他的用戶名進去轉轉(這是他是允許的,而且特別叮囑我,有空幫他“打打工”),我玩了一下,發現了他的一些做法,同時也瞭解到他自身的一些特點:

1. 他很熱心。他常常去好友那兒,幫忙好友的家園除蟲、澆水、滅火;

2. 他很有愛心。他對他的小動物照顧有加,生怕它們餓了、髒了、不開心,他會帶它們出去玩,逗它們開心。他把它們當成自己的小寵物和好朋友細心照料和呵護;

3. 他的魅力度挺不錯,他性格樂觀,喜歡交朋友。他的好朋友不少,他也很喜歡去他們那兒轉轉。

4. 他的公共意識似乎比較強,遇到公共事件,譬如火災,自己也很有責任心,會盡力參與救火。

有一些好的方面,我也發現了他的一些缺點:

1.他在玩遊戲的時間裏,花太多的時間去溜達了,而忘了“正事”,他沒有花多大心思去勤奮打工掙取虛擬幣,他在溜達中,不知不覺中時間就過去了,顯得有些遊手好閒;

2.他對自己顯得有些簡陋的家園,滿不在乎,這可見他沒有強烈的比賽意識。這也印證了臻臻平時爲啥同樣在學習方面同樣沒有具備較強的比賽意識。

3.他的條理性還有那麼一點欠缺。他把他的模擬小屋裏的物件,一件件地陳列起來,似乎顯得有些雜亂。在現實生活中,他這個缺點也是存在的,但是一直在慢慢地改,已經有些好轉。

陪孩子玩的心得體會7

一、玩樂高的理念:如何陪孩子玩樂高,並在玩的過程中進行早期教育

在開始之前我覺得需要明確幾個最基本的理念:

1. 對孩子的作品正確適當的鼓勵讚賞。

例1:哇,寶寶,你搭的是什麼呀。這麼漂亮,給爸爸講講。√

例2:寶寶,你搭的這是什麼啊,怎麼站不住的?×

樂高搭建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搭出一個如何漂亮大氣的作品,而是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只有不斷的鼓勵和讚賞,孩子纔會更有玩樂高的動力。很多時候,是我們不懂如何欣賞孩子的作品,比如下圖是一個孩子搭建的“推土機”。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推土機的推鬥實在是太大,影響了整個車子的平衡(這個推鬥基本拿不起來)。但是孩子會告訴你:把推鬥搭的這麼大,是因爲他想用這個推鬥裝更多的“材料”。如果我們再仔細觀察他的這個推鬥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東西:他通過把推鬥加深(紫色框部分)加寬(紅色框部分)的方式讓推鬥能容納更多的“材料”,這個加深加寬的概念實際就是體積計算的公式:體積=底面積x高。所以這個簡單的推鬥其實是孩子思考了蠻久想出來的東西,如果一上來就否定他的作品,會侷限孩子的空間邏輯思維和積極性,下次他還願意搭樂高嗎?

有時候,孩子作品的閃光點也需要我們家長細心的發現,只要你誠懇地讚揚他,不要盲目的添加自己成年人的價值觀,就更能給予孩子更大的發展空間。

2. 搭樂高的方法沒有對錯,順着孩子的思路而不是把孩子的思路扭到自己的思路上來。

例1:寶寶,不能這麼搭,這麼搭是錯的,看爸爸怎麼搭。×

例2:寶寶,你的想法很棒,搭出來讓爸爸看看。√

達成一個目標的搭法有很多種(比如搭建一幢有兩層的房子),會有些好的方法,有些不太好的方法,但是沒有一種是錯的方法。

比如一對父子搭建的賽車:因爲是通過從斜坡上滑落來檢驗賽車的(看誰跑的遠),因此爸爸覺得應該加重賽車的前部(下面那輛),兒子覺得應該給賽車加個尾翼(上面那輛)。爸爸比較民主,就讓兒子先搭出來跟他比一比,看誰的跑得遠。結果,兒子贏了。

有些爸爸媽媽可能就會把持不住,覺得自己的方法一定是對的,孩子得像他學習,一定要把孩子的想法扭過來,先不論你的方法對錯與否,這種做法本身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孩子根本無法在遊戲過程中體會成就感。如果希望孩子是獨立的,有主見的,有創造性,尊重孩子的想法是前提。即使孩子的想法與現實不符,也應該讓他自己去嘗試發現,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

我們學校也會經常一些樂高比賽和活動。比如搭樂高,開始的時候,孩子基本都是重複疊加的方式,慢慢地,當他發現其他小朋友的積木搭的比他高的時候,他會開始模仿,開始自己想辦法搭高。如同皮亞傑所說:“學習不應該被看作是對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爲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

二、玩樂高的流程:聯繫→建構→反思→延續

1. 聯繫

先確定一個具體的建構目標。建構目標最好與生活息息相關,孩子接觸過的,有興趣的物體(可以用圖片,視頻,實物等方式引入)。比如樹木,桌凳,公園,車輛,飛機等大類。一般不會把大類當成一個目標,細化具體的目標會比較有效,如幼兒園的凳子,楊樹,消防車等。確定一個目標後,讓孩子聯想相關的細節內容,如幼兒園的凳子,是什麼顏色的,什麼形狀的,有哪些部分的,人是怎麼坐的等等。樂高教具的無限可能性完全可以無限發揮孩子的想象力。

2. 建構

接下來就是家長與孩子一起搭建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搭,也可以在一邊鼓勵孩子,一邊提出些建議,採不採納由孩子自行決定。與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是親子互動的最佳時機。

3. 反思

搭建目標之後,可以讓孩子想想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的。鼓勵孩子做一些創造性的改進,比如機器人加上伸展手臂,給摩托車加可以升降的輪子,給桌子加轉盤等。孩子的想象力往往在這個階段集中體現。

4. 延續

完成一個目標搭建之後,孩子往往對一樣東西瞭解的更多更細緻了,搭完之後便可以幫他延展下週邊的知識,比如搭完凳子後,問他爲什麼我們要坐凳子,一直站着好不好,爲什麼?問題越開放越好,多問“爲什麼”,少問“是不是”。

陪孩子玩的心得體會8

1.爲什麼孩子不喜歡帶孩子外出旅遊

在孩子過於年幼的時候,因爲孩子身體抵抗力差,外出不便等因素,的確不宜經常帶着孩子外出旅遊。父母不喜歡帶孩子外出的原因無非是,孩子太小,吃喝拉撒樣樣不方便,父母覺得麻煩;遊景點因爲孩子小,什麼也看不懂,看也是白看;年幼的孩子出門肯定要帶很多東西,大包小包自己累得夠嗆,還要照顧孩子,旅行沒有任何快樂可言,只感覺到累。有這些原因也就足夠了,不是父母不想帶孩子出去,而是孩子太小出去真的不合適。

2.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古人的智慧即便是到了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依然不得不爲之讚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見古人早就知道了,如果只是坐在家裏讀死書,那麼一個人永遠也無法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

旅行所帶給人們的除了一路上的見聞,還有人生的感悟,生活的品味,知識的增長,智慧的積累等許多好處。父母有時間帶孩子外出走走,遠比把孩子關在家裏寫作業要強得多。

3.開拓孩子的視野

旅途之中,孩子會見到不同的人,認識一些陌生人,有助於孩子學習怎麼與人溝通交流;在路途上孩子可以瞭解到不同地方的文化,感受不同的生活習慣,聽到不同的語言,即便聽不懂,孩子也會覺得特別有趣。

孩子外出旅行時,父母可以讓孩子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每晚利用睡前的十幾、二十分鐘,把當天所看到的、所經歷的、所感悟的寫下來,這對於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有很大幫助。

4.豐富孩子的知識

整天坐在家裏的孩子,可能也能從電視和網絡上了解天全國各地的風景,但是如果親身去到某一個城市旅行,那麼孩子在旅行之中學到的知識卻是在電視機前和網絡上永遠也學不到的東西。

一個城市的本土環境,生活氛圍,人文地理,這些都需要用腳步去丈量,而無法從網絡上下載。因而,外出旅行能豐富孩子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對孩子日後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所幫助。旅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能幫助孩子變得堅強,有助於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