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根據說明對象的不同三篇

篇一: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

說明文根據說明對象的不同三篇

1、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爲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但是,有時在一篇說明文中,介紹事物與闡述事理往往是交錯使用的。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使讀者瞭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將抽象事理的成因、關係、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爲什麼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都要求作者對說明的對象進行真實的介紹,這其中,我們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學精神。物說明文是對事物進行詳細介紹的文體形式,而事理說明文是對道理進行詳細介紹的文體形式.區別是前者針對事物,後者針對道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你要說明的事物。

2、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爲平實的說明文和生動的說明文兩種。生動的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是通過文藝的形式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

特點

說明文雖是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的一類文種,但若沒有其他表達方式(如敘述、議論、描寫等)的恰當配合,則無法圓滿地完成向讀者介紹事物、解釋事理的任務;而從學習寫作說明文的角度講,如果能確切瞭解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在說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準確使用敘述、議論等方式來輔助說明,說明文就能寫得有聲有色,文采斐然。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爲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徵,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麼”,還要說明“爲什麼”。應用性說明文一般只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徵,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中國石拱橋》屬於後者,它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爲例說明中國石拱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徵。《大自然的語言》屬於前者,文章科學地說明了物候學知識。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篇二:語文 說明對象

說明對象,就是文章要說明的某個事物,解釋的某種現象,闡述的某種道理。

根據說明對象不同,可以分爲事物說明文(是什麼、怎麼樣。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和特徵等)、事理說明文(爲什麼。事物的本質、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如何找準說明對象:

1、看題目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時間

空間:從上到下,從裏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後,左到右,整體到局部等。

邏輯: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 整體—局部。

說明文的語言要求準確科學,

主要體現在:(1)表示時間、空間、範圍、程度、特徵、性質、數量等相關詞語要準確無誤;如:“基本”、“大約”、 “比較”、“一般”、“極個別”、“大多數”、“主要”等表示修飾、限制的詞語;(2)注意約數和確數。

1、理解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指代性詞語、概括性詞語

這些詞語往往已突破了其原來的意義限制,與具體語境結合而有了新的'內涵。

①瞻前顧後法。聯繫上下文選擇恰當的義項。②比照辨析法。仔細比較辨別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或同義詞近義詞在語言運用中的差異。③參考語境法。根據語境揣摩詞語的語境義、比喻義、借代義等,分析詞語派生或隱含的內容。

2、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義:

①結構比較複雜的句子。 ②內涵 較爲豐富的句子。(“句不離  段”、結合語境) ③與文章中心和結構密切相關的句子(中心句、過渡句等)。

3、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主要有兩種題型:

A、“XX”詞好在哪裏(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答題模式:用了“XX”詞,生動地(準確地)說明了____事物的______特徵,符合客觀事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

B、“XX”詞能不能刪掉

定義:說明文是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式,介紹客

觀事物,解說事理,給人以知識的一種文體。

說明對象:事物、事理

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

說明文的語言:準確、嚴密、科學

說明文的結構:總分、遞進

說明對象

(1)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使讀者瞭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

(2)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的事理。將抽象事理的成因、關係、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爲什麼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

整體把握的基本步驟:(紮實、精細。)

1.看標題——明確說明對象(無題目則看內容確定)

2.理思路,析結構——總分式、層進

3.抓重點、做標記——中心句、重點句、

中心段落

4.答題要有方法

(一)篩選信息

1、題型:分析文中有關的重要信息。

常用疑問詞:“有哪些”、“爲什麼”、“哪幾個方面”等。

2、對策:審題→讀文→篩選→答題

審題,把握說明對象和命題點

讀文,確定篩選區域和對應句

篩選,保留本質特點和核心詞

答題,有時要進行歸納、組合

(二)概括

1、題型:概括說明對象及其特徵或事理;

概括層意、段意或文意;

解釋題目的含義或文章取個標題 。

2、策略:

(1)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通常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看文題、 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 。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內容) 。

說明對象的特徵:A、直接找出說明事物的特徵的句子

對策: 看題目、在首段中找、抓關鍵詞句

B、概括說明事物的特徵

對策: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2)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開頭或結尾,有的話可以抄原句。) 沒有中心句要分析語段,進行歸納。(標點標記很重要、結構形式類似的詞語、短語、句子)

要點歸納法

(1)明確說明對象

(2)分析具體內容(形狀、性質、結構、構造、成因、原理、功用、特徵等)(可藉助段落中心句、關鍵句)

(3)歸納整理要點(語言力求準確、精煉)

(3)解釋題目的含義或給文章擬標題。

a.標題原則:簡明、新穎、有概括性。

b.一般爲說明對象或說明內容。

c.一般情況用陳述語言,不要用否定句。

(1)理解指代性詞語在文中指代的具體對象和內容;

(2)理解詞語在文中的特定含義,重點是對概念內涵的理解。

A.對指代成分的分析要結合語法、句義。

B.在語境中體會中心詞語的準確性。在語境中區分近義詞表義的差異。

C.留心關聯詞語在表意準確性上的特殊作用。

2、重點句子是指對理解文章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是指:

(1)表達段落或文章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句有首括、中領、尾結三種形式,又以首括居多。

(2)起到承上啓下作用的過渡句;

(3)結構複雜的長句;

(4)運用了某種修辭方法或說明方法的句子。

3、品析詞語或句子的含義及在文中的作用,應聯繫上下文的內容,切忌孤立、片面地分析

(一)記敘文的六要素

1、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由上下文內容來解題

考文中句子的指代:

2、藉助記敘文的要素來梳理文章結構,從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瞭解人物的身份、人物之間的關係,從人物的各種表現中分析他們的思想品質和性格特徵,從而把握文章主旨。

(二)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的情感。

1、記敘文分爲:記人、敘事、寫景物三種,都是爲表達作者的看法,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敘事記人、寫景抒情、借物抒情、敘事說理

2、中心思想=事件概括+ 作者看法 / 情感

3、事件概括(具體表現)=什麼人+怎麼樣+做何事+有什麼結果

(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把文章的時代背景、寫作目的、標題、議論抒情文字等綜合起來考慮。

1、標題的作用

2、議論抒情的文字的作用: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抒發作者的情感。

3、環境描寫的作用:交待時間地點;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動情節發展。

4、與中心有關的關鍵句的理解:聯繫上下文,表現中心。

5、與中心有關的關鍵詞的理解:詞本意+在具體語境中的意思+他對錶現人物情感、文章中心的作用。

(二)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合作者的情感。

1、人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以上五種描寫都可有細節描寫。

某種人物描寫的作用=某種人物描寫+人物思想性格+與下文情節的關係+文章中心

揣摩人物描寫背後的人物心理和情感=某種人物描寫+某種情況下+揣摩人物心理和情感+文章中心

2、分析情節的發展變化與人物之間的關係,剖析人物形象(略)。

(一)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分清記敘的順序。

1、順敘:按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

作用:可使事情的來龍去脈清晰地表現出來。

2、倒敘: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後面。

A.看到眼前事,聯想到以往的事,引起了回憶,追敘往事;B.把當前的情況和過去的情況加以比較時,爲了加強對照效果,先寫當前,後寫過去;C.先說出事情的結局,再記敘事情的

緣由。

作用:或順乎自然;或爲了達到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使結構有變化、敘述有波瀾的表達效果,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在記敘的過程中,插入另一些有關的情節,再接着敘述原來的事情。

作用:插入的事情,是爲了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的作用,使文章更充實、更周密,主題更鮮明。

(二)抓住記敘文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

1、以時間爲線索:如《社戲》

2、以空間爲線索: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3、以某一物爲線索:如《小桔燈》

4、以感情變化爲線索:如《春》

(三)分清段落和層次,理清作者思路。

1、抓時間、空間的變化

2、抓選材角度的變化:如《春》

3、注意議論、抒情文字的穿插:如

4、注意人物思想情感的變化

5、利用起到總起、過渡、呼應、小結、總結等作用的重要語句梳理文章的結構層次。

(一)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已記敘和描寫爲主,也適當使用說明、抒情和議論。

1、記敘:交待事實,把人物和時間等簡潔地交待清楚。

2、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物和環境進行細緻的描繪,使之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給讀者以形象生動的感受。

3、說明:爲了把事情講得更清楚。

4、抒情: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感受。

5、議論: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感受。

篇三:說明文按說明方式分爲兩大類

說明文按說明方式分爲兩大類:

1、平實性說明文:多用說明的表達方式,語言樸實簡明。如數學、自然教科書,科技資料,實驗報告,說明書等。

2、文藝性說明文:除採用說明外,輔以敘述、描寫、抒情,並藉助修辭,語言生動形象。如知識小品,科學小品等。

四.課內相關的知識點:說明事物要抓住特點。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說明文常見的幾種樣式

五.指出說明對象及其特徵:

1。說明對象:事物、事理。(事物類:外部特點,表現在形狀、方位、構造、性質、成因、發展過程、製作方法以及效能功用等方面。事理類:本質特點,體現在概念、種類、本質屬性、內部規律及科學原理等方面。)

2.對象特徵: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

3.把握特徵的方法:題目;首段;關鍵詞句。中心句、總說句、分說句、過渡句等。

六.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說明

的中心):1。說明中心=說明對象+特徵

2.概括方法:

1)全文圍繞什麼事物或事理進行說明?

2)說明了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麼特徵?3)從哪些方面對該事物或事理進行說明?

注意:

1、如果一段說明文將說明對象分成幾個部分別說明,或列點說明某一對象的特徵,概括時不可以偏概全。

2、對說明中心的概括,語言要簡明扼要。

七.理清說明順序:1.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徵。具體次序:從外到內、從上到下、從遠到近、從左到右、東西南北中等。標記詞:表方位的名詞。

2.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具體次序:操作程序、發展變化等。標記詞:表時間的詞語。

3.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具體次序:先主後次、先總後分、先因後果、從現象到本質、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注意:說明順序的安排是由對說明對象的認識決定的。同一篇文章整體、部分可有幾種說明順序,應分別指出。

八.劃分段落層次:

1.藉助說明順序和結構及一些語言標誌進行。結構:總分式、並列式、遞進式、承接式等。

2.要注意通覽全文,把握說明的中心和重點。

3.說明事理的,結構類似議論文,應從邏輯關係上考慮。

4.介紹建築物、場地的,類似記遊式記敘文,可按先後順序劃分。

5。介紹生物或器物的,可從特點、用途、功能等方面去劃分。

6.說明對象不同,劃分段落的方法也不同,不能死套一格種式,要靈活掌握。

九.辨別說明方法

分類別:按一定的標準,分成幾點或幾個方面來說明。(有幾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下定義:用準確精練的語言科學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是****)

舉例子:舉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恰當的例子說明抽象事理或事物。(例如、比如、又如等)  作比較:用熟悉的事物比較,可比較相同點或不同點。(***比***,***和***一樣)

列數字: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徵的最精確、最有說服力的方法。(數據)

打比方:用熟悉的具體事物來比喻所說明的複雜抽象的事物。(比喻詞)

用圖表:用圖畫或列表的形式說明事物特徵,簡單形象明瞭。(表格、圖形

引言論:引用諺語、俗語、古詩文,引證事物特徵。(引號)

十.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

1、明白各種說明方法通常的作用。

2、與說明對象的特徵和具體語境結合起來。

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說明對象及其特徵

打比方,生動形象;列數字,準確;用圖表,清晰明瞭;舉例子、作比較,通俗易懂;下定義,揭示本質特徵;分類別,條理清楚;引言論,引證事物特徵。

十一。理解分析說明性語言的特點:準確、嚴密、簡明。

1.準確(最主要的特點):

1、修飾、限制性詞語的運用。如:可能(表示推測、估計之意。若去掉會使句意肯定化,絕對化,不符合實際情況)、大約、幾乎、一般、近、之一等。題型:能否去掉?爲什麼?舉一例簡要說明理由。

2、同義詞的選用:辨別同義詞的細微差別。

2.嚴密:詞句照應、搭配等,注意詞與短語恰當搭配與排列。

3.簡明:注意代詞的運用,指代詞的意義分析。

4.生動形象(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1)描述等表達方式的運用;

2)比喻、擬人等修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