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鏡子》全集觀後感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鏡子》全集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央視紀錄片《鏡子》全集觀後感

央視紀錄片《鏡子》全集觀後感【篇一】

由央視《天網》欄目十年醞釀的紀錄片《鏡子》,就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啓蒙教育的故事。

該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衆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我們該如何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央視紀錄片《鏡子》全集觀後感【篇二】

孩子身上的問題到底是誰造成的?父母說是不是他們自己。他們愛孩子,甚於愛自己。但是孩子說,真正應該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感覺他們身上有相同點: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誰的說法更接近真相?

通過三集視頻,我們聽到孩子心底的聲音,他們渴望被理解、被關注、被溫柔相待。可是父母對孩子的內心訴求感受遲緩,處理信息偏差很大。說勞累,懶得迴應,大嗓門,簡單粗暴,揪住一點不依不饒,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總是翻出來絮叨,總是覺得自己是正確無比的,事無鉅細安排孩子生活,設計他的未來,把自己的意願毫不商量強加在孩子身上,並且打着愛孩子的旗幟。即使錯誤,也不會低頭致歉。當孩子用過激的方式表達的時候,才驚悚不安起來,當孩子徹底不能馴服,完全對峙,傷人害己的時候,纔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夠感受到孩子的問題多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改正自然就無從談起。沒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執一端,零件壞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說自己的錯處。有錯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錯誤。羅曼羅蘭說:倘若我們活着,不是爲了糾正我們的錯誤,克服我們的偏見,擴大我們的心胸和思想,那麼我們活着又有什麼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這是一生的功課。

父母如何開啓學習篇章呢?首先要認識到人是有侷限的.。有侷限卻看不到侷限,還以爲真理在握,那麼思想就會越來越偏狹。認識到自己的侷限,纔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雙慧眼。孩子需要什麼,你不清楚,他們自己最清楚。俯下身來,傾聽他們的心聲,纔可能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當你和孩子的心靈世界鏈接的時候,才能見證他的成長。

再次,要虛心向學。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少知識,而是缺少對愛的認知的教育。適當涉獵心理學、教育學,或者參加家庭教育培訓班、父母課堂等,主動學習的父母比那些拒絕學習的家長,思想教育封閉的家長更早一點理解孩子的內心動態,參與孩子的成長。

沒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業,孩子如果沒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業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難以癒合的隱痛。作家麥家用十八年的時光,給遠行的兒子寫家書。其實他的愛從來沒有削減一分,就是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心傷追溯到自己的成長,他和父親之間也是隔着交流的溝壑。說明不恰當的教育對人生影響深遠,有的可以修繕,有的卻一直風雨飄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成爲決然的陌生人。這將是怎樣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改變。思則變,變則通,通則達。父母改變,孩子可能因之改變,而後者影響深遠。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影響,對一個家庭的影響,它也關係着民族的明天。

央視紀錄片《鏡子》全集觀後感【篇三】

2017年4月16日,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召開之際,紀錄單元的影片放映活動先期展開。在200多部提名的紀錄片作品中,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真實電影《鏡子》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節,它將與另外四部優秀的紀錄影片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

4月16日下午13點30分,真實電影《鏡子》在國家圖書館學津堂舉行首映典禮暨交流會。《鏡子》這部影片經過《天網》欄目十年的醞釀與策劃,兩年的拍攝與製作,在中視前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的大力協助下最終完成。

在影片放映之前,《鏡子》總導演、《天網》欄目製片人盧釗凱,《鏡子》導演範永東就創作初衷和創作感受做了專題發言。《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啓蒙教育。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爲什麼?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爲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複雜性的基礎上,給觀衆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在受邀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之前,這部影片的推出首先得到了中央文明辦相關領導和同志的認可,在他們的組織協調下,《鏡子》的主創團隊分別於4月1日、4月5日和4月11日開啓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首都師範大學和河北省石家莊二中的校園放映活動,在此期間,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引發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熱烈討論。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

看完以後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動,跟我有共鳴。兩會剛完十九大之前推出這個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也很感謝中央電視臺,能夠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這個片子。

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家庭情感教育講師鍾曉琳

如果用關係思考愛這樣一個主題,它可以跳出家庭,影片絕對不只給家長看,作爲教育者,包括從事教育相關的文化工作者都需要看這個影片。因爲關係是一個開放性的,包括老師對待孩子,包括領導對待員工,都可以從這裏面折射。我覺得它可以讓我們整個社會反思愛和關懷的主題。

國內知名實戰派心理諮詢專家張久祥

這是我看到央視拍的、與心理有關的節目當中最接地氣的,直入父母、還有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心靈深處的穴位點,接觸得最近的。

首都文明辦未成年人工作處處長常建軍

《鏡子》這部片子反映出真實的社會現實問題,是關乎孩子成長、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大問題。這個片子播出,必將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讓全社會更加重視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應做好發行宣傳活動,在學校、婦聯、家長中廣泛播出,擴大影響。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

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實,因爲這種跟蹤拍攝中間沒有太多的造作……我覺得這部片子值得中國的家長們看一看,因爲對於孩子教育的啓示還是蠻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真實電影《鏡子》放映之後,來自紀錄片、教育、心理、傳播等各領域的國內外專家針對如下議題展開了熱烈的交流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