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紀錄片《客從何處來》有感

《客從何處來》通過闡釋個體與家庭、宗族、民族之間的關係,復原我們的故土牽掛、追思念舊、家國情懷的精神線索。下面試關於紀錄片的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觀看紀錄片《客從何處來》有感

《客從何處來》觀後感篇

央視播出的一檔紀錄片節目《客從何處來》,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去尋訪自己的家史,去走近自己的先輩。紀錄片中每集片子講述一位嘉賓的故事,通過闡釋個體與家庭、民族之間的關係,還原我們的家國情懷精神線索。我覺得它是一部有趣的紀錄片,也是一部可以真正具體的,真切的,無法被篡改的,關於我們自己的家國史、民族史。

從紀錄片裏可以看得出來,《客從何處來》的製作團隊在蒐集材料上下了很大功夫,遍佈全國乃至全球的尋覓,常常會有驚人的發現。紀錄片中易中天第一次發現,爺爺易翰鼎當年寫的書在湖北省圖書館裏,而自己之前住的地方,離那裏幾步之遙,他卻從不知道。曾寶儀第一次得知,少年漂泊來臺、對自己的家史從來不提的外公,曾是經歷了龍應檯筆下的千里大撤退。也許直到這一次,先輩們才真正被瞭解,他們才第一次與先輩心靈相通。其實,他們並沒有遠去,他們依然在我們的血脈裏。只是我們並沒有去發現他們。

但本人覺得有一點小感受就是,紀錄片中僅靠一份死亡名單就做足噱頭去吊足觀衆的胃口,或許能吸引人,但後來證實真實的大部分信息是從僅兩年沒見的姑媽那裏得到。看到這裏我有點疑惑,這或許算是紀錄片的紀實表現手法,但我認爲這不免有用紀錄片的模式做真人秀的內容,故作高深,反而讓人有點看着不太舒服。

在該片試映會後,易中天說,之前忙於各種事物,從來沒有想過要追溯一下自己家族的往事。當節目組找到他的時候,他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就欣然接受。而在追溯家族歷史的過程中,內心受到的震撼和感動前所未有,"通過參與這個節目,我搞明白了我的十八代祖宗是誰,也讓我有機會真正認識自己。"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僅能讓人有所思,而且要能讓人有所爲。

我們國人歷來有孝敬長輩的傳統,今天我們理解孝順,絕不僅僅是在物質上贍養老人,更要關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再進一步說,還要努力把先輩良好的精神品質傳承下去。做到這些,不容易,也纔是真正的孝順。這也是這部優秀紀錄片帶給我們的閃光之處。

《客從何處來》觀後感篇二

《客從何處來》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打造的國內首檔明星真人尋根、追溯家族歷史的紀錄片。紀錄片分八集,每集片子僅講述一位嘉賓的故事,通過闡釋個體與家庭、宗族、民族之間的關係,復原我們的故土牽掛、追思念舊、家國情懷的精神線索。多集拍攝下來後就不斷的接近“我們是誰”、“我們的民族是誰”的意義。它不僅是一部有趣的紀錄片,更是可以撰寫出真正具體的,真切的,無法被篡改的,關於我們自己的家國史、民族史。

在課上,我們看了曾寶儀那一期,曾寶儀追尋着外公的足跡一路從南京到淮安,片中有2個場景讓我也不知不覺紅了眼眶。第一個場景在舊南京老火車站,檔案館老師給寶儀講述當年他阿公背井離鄉從這裏離開去臺灣的種種,寶儀沉默不語,轉身背對着鏡頭,良久。我想寶儀應該是在細細體會當時阿公離開家鄉的心情:無奈、彷徨、惶恐….原來那段歲月是多麼的不堪回首。

第二個場景是寶儀回到臺灣阿公家中,當寶儀跟80幾歲的阿公講述這次的尋根之旅的時候,阿公臉上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沒有特別的傷心難過,只有淡淡的神情,彷彿在說一件很久遠很久遠的事情….鄉愁,對於阿公來說,曾經是一道反反覆覆撕開又慢慢癒合的傷口,時間久了,結痂了,只會留下隱隱的痛,離開家鄉的阿公在臺灣成家立業,這麼多年的離別讓阿公看淡了、想通了很多人與事,唯獨這淡淡的鄉愁,與父母的記憶一起深深的塵封在心中。

這部紀錄片沒有大起大落的音樂,沒有特別的剪輯手法,只是單純的記錄一個關於"尋"的故事,卻令我感觸頗深,不失爲一部好的紀錄片。

 《客從何處來》觀後感篇

《客從何處來》這種題材的紀錄片是我沒有看過的,所以一開始就有一種新鮮感。並且這部片子是以明星爲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我們都知道,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欣賞紀錄片的人越來越少,但是追星的.人確是越來越多,所以讓明星變成主人公能吸引很大一部分的追星族。

從明星的家族史回顧那個動盪的年代,從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瞭解那個時代人的生活。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個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樣厲害,我們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過去,比如曾寶儀的外公那樣,更加貼近我們普通人。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南洋討生活,結果外公外婆好像是在游擊隊跟英軍鬥爭中死掉了,外公的姐姐來接阿丘媽媽四姐弟時,由於回國路費不夠,將阿丘媽媽的姐姐賣掉了。然後阿丘的姨媽真是受折磨了10多年,先是被主人折磨,後又被惡霸官員霸佔,27歲才結婚,好在晚年生活還不錯,子孫滿堂。

雖然是一個家族的故事,但何嘗不是我中華民族的苦難史啊,兩岸鬥了這麼多年,真正開心的是美日,是那幫猴子;苦的是兩岸人民,是海外華人(兩岸鬥,海外華人也鬥,不團結)。我也不指望臺灣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獻什麼力了,只要不搗亂就行了。希望我大中華早日重返NO1,主宰東亞和東南亞。以後儘量少關注點臺灣事情了,努力提高自己,不拖民族復興的後腿。

本來,追尋一個先人的旅程不會是這麼一個偵探片一樣的故事。中國人對於血緣傳承和家族勢力的執念在某種程度上一直戰勝着改朝換代的戰火離亂。你家有家譜,你村裏有祠堂,你看見小夥伴們兩個字的名裏頭一個字跟你一樣,所以你知道你們是一輩的人。但是現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裏好多年沒人看過的,因爲拍電視的噱頭纔拿出來的隻字片語來確認你爺爺奶奶甚至爹媽的事蹟。中國人對於歷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話說,是“慎終追遠”,對於過去的學習和尊重,最早來自於祭祀時候對於祖先故事的恭敬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