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檔真人秀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觀後感

《客從何處來》講述了明星嘉賓追溯家族歷史的過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內首檔真人秀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觀後感

國內首檔真人秀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觀後感【篇一】

今晚,我看了最新一集的《客從何處來》,講述的是廣西人阿丘,下南洋尋找家族的故事。這使我想到了我的印尼媽媽小草,以及前天剛送別的她的小女兒,也就是我的印尼姐姐小萍。

小草媽媽的父親,小的時候被一個在印尼的中國婦人收養,子孫繁衍,形成一個家族。這名婦人就成了小草的奶奶,一個纏腳的中國女人。受奶奶的教誨,家中始終保持着傳統的中國文化和生活習慣。小草媽媽說:“因爲我們沒有,所以我們必須保持。”

悠悠思鄉情,拳拳赤子心。一位離開故土多年,熱愛自己民族的奶奶,把她的思鄉情通過生活的點滴傳給了自己的兒孫。而小草媽媽如今也延續着奶奶的腳步。她總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爲有一個非常愛中國的奶奶,奶奶說的話她都銘記於心。奶奶說:“中國要強大,我們在海外的人才能揚眉吐氣,你不要忘記中國。如果你不愛你的國家,不記得你的根,你還算什麼?”而小草媽媽也說:每個人都有他的源頭,只有追隨源頭,才能知道他的文化底蘊在哪裏。

小草媽媽把小女兒送到了廣西柳州來學漢語,前幾天她和同學到南寧參加漢語水平考試之際。我們一家人出動接待了她,爲她安排酒店,請她吃飯,帶她到我們家坐坐,我們短暫地相處了不到兩天。我和媽媽送她去車站時,沒想到小萍竟抱着我和媽媽哭了。我和媽媽也熱淚盈眶。上火車後,她給我發了條短信,內容是:謝謝你們!我的中國媽媽和妹妹。媽媽也總爲還不夠盡心盡力接待小萍而有愧疚之感,她說,她很感激印尼的小草媽媽看得起她的女兒。

今天的這集《客從何處來》,阿丘在馬來西亞的表哥也給他寫了封信,這一段最爲打動我:“我們知道了我們從哪裏來,也就知道了,我們爲什麼是一家人”。一箇中國家庭,一個印尼家庭,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因緣際會我們能相識,我們都很珍惜這份能成爲“一家人”的情分。

而我自己的家人呢?我的父輩、我的祖先,他們經歷過什麼,他們隱忍了什麼而不說?“我們是誰”,“我們的民族是誰”,這樣的課題看似龐大沉重,但若抽絲剝繭深入每一個人自己的家族,那又會挖出多少血淚故事。不見得非得是名門望族才值得傳說,歷史人性交錯,平凡人的故事,那才真實,纔有感動

國內首檔真人秀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觀後感【篇二】

本來,追尋一個先人的旅程不會是這麼一個偵探片一樣的故事。中國人對於血緣傳承和家族勢力的執念在某種程度上一直戰勝着改朝換代的戰火離亂。

你家有家譜,你村裏有祠堂,你看見小夥伴們兩個字的名裏頭一個字跟你一樣,所以你知道你們是一輩的人。但是現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裏好多年沒人看過的,因爲拍電視的噱頭纔拿出來的隻字片語來確認你爺爺奶奶甚至爹媽的事蹟。

中國人對於歷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話說,是“慎終追遠”,對於過去的學習和尊重,最早來自於祭祀時候對於祖先故事的恭敬瞭解。

在這個古老的農業文明裏,家族不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羣人,也是榮耀,身份和信譽,它更是一種最終成爲政治勢力的家族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成爲一種歷史發展中與朝代更迭時而並行又時而分開的隱形實力。除非被另一種政治力量專門針對,否則,它具有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活力。舉個例子,除了沒有軍事力量自我防備之外,易老師家的言馨堂裏有書齋等各種生活配套設施,這很像魏晉時候的塢壁——可以在亂世裏自我供給自我保存。

而現在,需要後人這麼費力去探究家族歷史的原因不外乎不問和不說。

不問的原因很簡單:忙,沒興趣,或者反正時間還長,以後慢慢說。然而何至於一無所知,恐怕是因爲“不說”。

易老師雖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現欲,所以看起來總有點違和。但是易老師也時而說點真話:比如說聽到他的繼外婆是燕京大學外文系的畢業生,但他從來沒聽她說過一句外語的時候,找來捧哏的專家糊弄說,那是因爲你挖掘不夠深。然而易老師說,那時候誰敢說外語啊,那不是美國特務嘛。易老師的表現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他幾次的轉頭嘆息。大家可以留意留意。

“不能說”還是“不願說”纔是這麼多長輩對於家族故事諱莫如深的原因。它隱藏着歷次政治勢力對於“家族”這個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會結構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這樣一個穩定的層層疊疊的忠誠的構架。

請別誤會,不獨我朝,從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開始了。戰爭和改朝換代都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着,而後我們這個自古最重血統的民族走到了這一步——你爹媽的事蹟成了一個謎。

需要向天要答案。

這節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賓的選擇,故事的裁剪都簡直如同春晚一樣照顧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僑胞,本季當紅,國際知名人士,還要有文化人。於是有了易老師版的《走進科學》,硬凹的'偵探式的“死亡名單”開局。然而這個故事的內容讓製作方不得不正視這個節目裏相似外國節目永遠不會有的沉重——這個國家在這一百年間經歷的戰火和離亂,被屠戮的生命,被踐踏的尊嚴。

國內首檔真人秀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觀後感【篇三】

前一段兒看了阿丘那期的《客從何處來》,比易中天那幾期做的好,特別感人,下南洋的那批華人的心酸血淚都濃縮在裏面,本來阿丘追尋60多年前在馬來西亞慘死的外公外婆,以爲外公是英雄或叛徒,反正好也好臭也好總之是歷史留名的。後來發現,兩個都不是,先人就是在動盪的局勢中枉死的普通底層工人。我看到中間還納悶,爲什麼當時4個孩子只有一個留在馬來,其他3個被姑母接回中國,還在想,可能那時候大姐已經在當地結婚了所以沒有一起回到中國來。看到馬來西亞的阿丘的表哥拿着從中國老家寄來的破祖屋照片哭得比阿丘還厲害,我還想這表哥情感好豐富啊。後來表哥寫的一封信直接讓我淚奔了,表哥的媽媽也就是大姐,當時因爲路費不夠,把自己賣掉換路費讓弟弟妹妹回到中國,她在馬來賣給人家當傭人,那時候她才11歲,受到很多折磨,後來被福利機構救出,卻被福利機構的人霸佔繼續當傭人,精神受到創傷,直到後來結婚生活纔有所好轉。看到大姐年輕時候的照片,是個非常美麗溫柔的女孩,這樣一個女孩,用自己柔弱的雙手將弟妹送回家,又用這雙手改變生活,看到他們現在在馬來擁有一個生活還不錯的熱情開朗的大家庭,也有所安慰。

易中天那幾集讓人感到一種家族血脈傳承的歷史隆重感。可是阿丘這集讓人覺得,即使先人是普通人,是底層人,那種拼命討生活的經歷那麼真實,那麼令人心酸,動容,肅然起敬。

你有時候覺得很累,生活是苦的,可是看見還有一些人掙扎着,留着血,頑強地活着,就不敢講自己經歷的那些叫“苦”,那隻能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