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上九天攬月》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紀錄片《上九天攬月》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紀錄片《上九天攬月》觀後感

20xx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着陸。這次的“嫦娥”有點不同,不但成功奔月,而且是“往返套票”,還爲我們捎回了迎新年的“彩蛋”:1731克珍貴的月壤樣品。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標誌着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爲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湖南教育電視臺“我是接班人”網絡大課堂緊跟熱點,在新年以一期《上九天攬月》給廣大觀衆,特別是全省的學子和教育工作者奉上了一道有滋味、有營養也有內涵的科普大餐。

之所以說該期網課有滋味,是因爲節目表現形式豐富多樣,通過實景視頻、歷史鏡頭、動畫模擬、真人演示、課堂互動等形式表現出來,非常有視覺衝擊力,特別是網課中主講人曉芳在專家帶領下,到模擬月球環境特徵的月壤環境實驗室,觀察到八瓣的採樣器等,這種通過媒體與高、精、尖科技成果零距離接觸的方式確實是非常難得,也更能激起觀衆們對科學的興趣。

說到有營養,是因爲《上九天攬月》和網絡大課堂往期節目一樣,聚焦“吸引學生愛看”這一核心,特別是通過傳統的電視、電腦以至於人們移動智能終端多平臺同步推出,借教育部門和媒體合力,大膽創新、反覆打磨,打造憑內容和質量取勝的網絡思政金課,引導全省學生由“追明星”改爲“追名師”、由“追網紅”改爲“追網課”。寓教於樂,在收視率步步高昇的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說到有內涵,是因爲網課反映的內容時空跨度大,知識面廣,從人們在遠古對月球的遙想,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的傳說,到上個世紀中葉人類對地外領域的探索;從美、俄月球探測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實施,到我國“東方紅”一曲通過衛星在太空唱響。有些知識點還挺有意思,如中文專業出身的筆者看到網課才知道中國古人在《全唐詩》和《全宋詞》中共有16044處提到月亮!這種思維方式的轉換讓人感覺耳目一新,看得出網課確實是用心打造出來的精品。

另外,網課也引發了我們進一步的思考:

一是相信夢想的力量。夢想並不遙遠,探月工程既是一個國家的夢想,也是科學家個人的夢想。從國家層面看,我們在新中國建立之初一窮二白,特別是科技、工業基礎薄弱,當時全國的鋼產量不足16萬噸,甚至不能生產一根無縫鋼管,幾十年的時間,發展到今天載人航天、月壤採樣,創造了中國奇蹟;從個人層面看,本期節目嘉賓楊孟飛院士,也是從當初仰望星空的少年成長爲“嫦娥五號”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是夢想,激勵我們艱苦奮鬥、一往無前。

夢想也沒有止境,網課中介紹,從長遠考慮,中國探月工程工程分爲“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月壤採樣還只是第一階段的成果。另外筆者獲悉,就在今天,20xx年1月3日6時,我國另一顆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163天,飛行里程突破4億公里,距離地球約1.3億公里,距離火星830萬公里。按計劃將在一個多月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準備着陸火星。中國人的探索目光,不限於鄰居月球,還將投向更深更遠的星空。

二是志存高遠,還需腳踏實地。誠如楊孟飛院士所說,當下,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作爲學生,自己的'事就是認真學習。同理,我們作爲教師,就是要致力於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業務水平,爲國家培養更多,更高素質的人才。探月是一個系統工程,單就這次嫦娥五號之旅來說,從11月24日長征五號火箭成功發射,之後23天的時間內,嫦娥五號完成了一次對接、六次分離,兩種方式採樣、五次樣品轉移,經歷了11個重大階段和關鍵步驟,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馬虎。那麼我們在學習中也是一樣,長遠的目標離不開科學規劃,離不開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戮力前行。

三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體現湖湘擔當。“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早在先秦時期,湖湘文化的先賢、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就曾在《天問》一詩中表現出對宇宙對自然的好奇和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我國現在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也正是因此而得名;時間進入近現代,一代偉人毛主席關注和大力支持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併發出“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豪言。古往今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從不缺乏湖南人的身影。時至今日,心憂天下、敢爲人先、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神內核仍將作爲我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今日在網絡課堂前的莘莘學子,在20xx,在不遠的將來,必將在祖國的航天事業中繼續展示湖湘力量,體現湖湘擔當!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