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敦刻爾克》經典電影的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敦刻爾克》經典電影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敦刻爾克》經典電影的觀後感

關於《敦刻爾克》經典電影的觀後感1

趕着暑期末尾,諾蘭最新大片《敦刻爾克》上映了,諾蘭迷們都要趕着夜場在IMAX廳等候大片的開映。

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熟悉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以在電影院的大海報上列出了諾蘭的代表作:《盜夢空間》、《蝙蝠俠:俠影之謎》、《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名,當然也包括這部《敦刻爾克》。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期間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撤退過程中,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了激烈的空戰,英國動員各種大小船隻,將大部分士兵撤離歐洲大陸。這次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併成爲四年後反攻的根本。

與大多數戰爭片不同的是,“勝利”“進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萬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萬人,這對於大多數的士兵而言,他們的任務就是“逃亡”。

三個主題場景中呈現陸地、海上和空中三個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對於空中戰機的判斷,是基於老船長自己的經驗;海灘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麼時候會來營救;空中的戰機需要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是燃油還夠用多久……如同德軍的炮火什麼時候到、多猛烈、自己會不會因此喪命,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隨機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個時刻觀衆的心跟着畫面一起提着,對於下一秒鐘即將發生什麼完全防不勝防。

如果你不瞭解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欣賞本片會有困難,更無法體會海灘上戰士們的惴惴不安。儘管《敦刻爾克》是戰爭片,但感受起來它更像一部懸疑片,讓你從頭至尾置身於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敵人、看不到40萬的軍隊、甚至看不到身後的街巷裏在發生什麼,只知道槍聲不斷、戰火不滅。影片中所有的畫面,都是從片中人物的視角出發的。他們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們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懼感往往就來自於看不到的東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場湯米在船內等待漲潮的戲。觀衆與他們一樣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發生什麼,只有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射進來的子彈,和止不住灌進來的海水......

懷錶的滴答、引擎的轟鳴、心跳的'噗噗聲……貫穿《敦刻爾克》的,除了這些音效,還有隆隆炮火聲,像“永無止境的音階”。這大概是對法國敦刻爾克海灘上那40萬士兵最準確的心理描寫了。無盡的等待,無盡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險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無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爾克,一場沒有贏家的勝利,40萬人,望穿秋水,歸國無門。海的對面就是祖國,身後就是上膛的子彈炮火,頭頂是危機四伏敵機,無法反抗、絕望、掙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戰鬥的意義,勝利的逃亡,倖存者沒有喜悅,罹難者無聲無息,戰爭的冰冷、政局的兜轉、求生中撕裂的人性,無論美醜都被吞沒在海峽深處,然後逐漸恢復平靜。

整部影片沒有高潮,卻又處處都是高潮。敦刻爾克成功撤退,電影散場,一場提着心看完的電影,逐漸恢復平靜,活着真好,很幸福。

關於《敦刻爾克》經典電影的觀後感2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初期,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因此英國政府動員船員們營救他們。

在我看來,這部片有四大特點,一是它的畫面極簡,構圖以及色彩極其有特色,單看這幾個方面,這部片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尤其是對於我這類愛好攝影的人來說,毋庸置疑是個超級大福利。二是從片頭到片尾從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員們的臺詞少,但依舊能從畫面中演員的神態感受所傳遞出來的氛圍。四是不像一般的戰爭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單》充滿着令人無措的絕望。

畫面之初就將我帶入了硝煙之中,槍聲在我耳邊不斷響起,可並未嗅到濃濃的血腥味,只有一種冷瑟蕭條的氛圍充斥在我周圍。沒有士兵說話,因爲他們都在逃跑,其後便見到成羣結隊的士兵,他們也沒有說話,我猜他們在想何時才能歸家吧。可惜來接他們的船被敵軍不斷炸燬,無數的士兵喪生於海洋中,但最後無數的小船朝他們駛來,船上站着的是他們的“親人”,我看到士兵們在歡呼在大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我想他們的內心早已熱淚盈眶,熱淚也沖刷了他們的辛酸。

從天空俯瞰海平面時的畫面是我尤爲喜歡的。一望無際的海面,廣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遙想到了自由。曾想幾何時,想要變成一隻鳥兒,不受禁錮,享受飛翔,擁抱風,擁抱自由。英國海軍軍長的行爲,也值得人們讚揚,在送走了自己本國的士兵之後,留下來幫助法國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責任,更清楚盟軍二字的含義,大難當頭,遭受迫難的羣體理應抱成一團抵抗外敵。只有這樣,纔會贏取勝利的果實。

當然,戰爭一定會有它的殘酷性,這部片戰爭的殘酷性,就體現在人性上。英國士兵們和一個法國士兵躲進了一個船艙裏等待漲潮,以至於能夠將他們送離海灘,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敵軍將這艘船當做靶子。所以當船到了海上,船體開始不斷的涌進海水。這是必須有人離開,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槍擊中,在有可能面對死亡的情況下,無人願意離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於是一些英國士兵開始強迫法國士兵出船,當其中一個英國士兵爲之求情時,他們更是放言說下一個出去的是他。

我沒有資格去評判這些英國士兵的行爲是否正確。因爲首先我是個局外人,再者,設想我身處那樣的環境之下。我不能保證我不像那些英國士兵一樣,失去人性的光輝。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和強烈的求生慾望。人非聖人,貪婪善良等矛盾品質都有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我只能說戰爭是殘酷的,它的確是能夠體現人性的光輝,但它也一樣能夠將人的劣根性體現的一覽無餘。

戰爭提起來就令人唏噓。古時戰爭不斷,硝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無數的詩人憂國憂民。因爲總有人想要通過戰爭奪取資源,實現自己的雄圖霸業。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纔會頻頻上演。我沒有直面過死亡,更沒有經歷過戰爭。當然也不能體會到那些經歷過戰爭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戰爭是殘酷的,歷史的教訓告訴我,戰爭是不值得呼籲的。

時代在進步,每一次戰爭帶給人們,帶給地球的傷害越來越深。因此人們強烈地渴望並期待大同社會的到來。古時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來也是。因爲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所以那一天遙遙無期吧。

關於《敦刻爾克》經典電影的觀後感3

諾蘭的《敦刻爾克》把作戰室裏的指揮策劃場景全部刪去,開場不交待歷史背景,結尾也不交代傷亡人數。這裏沒有丘吉爾,沒有希特勒,《敦刻爾克》宏偉的`結果更是沒有懸念,諾蘭只是牽掛着小人物的恐懼,聚焦“戰爭中,每個個體的情緒與命運”,個體的視角也被簡化成了“敵人到來之前,我們要跨海回家”。

有人說,諾蘭風格化的手藝和敦刻爾克事件本身壯烈的結局挽救了電影,所以你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感覺有些難以言說,沒有如你所願般“燒腦懸疑”,也沒有血脈僨張。很顯然,在戰爭片的戰場上,諾蘭想有所突破,把激烈的戰爭史詩變成了一個關於個體的故事。諾蘭的冷觀和剋制,讓《敦刻爾克》保持了對歷史的悲憫與敬畏,讓影片的主題更加深邃與深遠,讓它在衆多戰爭片面前別有建樹。

《敦刻爾克》是諾蘭第一次拍攝真實歷史事件,將一部戰爭片拍成了劇情、懸疑、驚悚片。這一切使它與其它戰爭片之間彷彿有道巨大分水嶺,一邊的山峯上是《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瑞恩》,另一邊的山峯上是《敦刻爾克》。兩座巔峯上的作品都很偉大,卻又那麼迥然不同。

作爲一部以戰爭爲背景的電影,不管它是戰爭片還是懸疑片,都不重要,敦刻爾克最大的價值在於毫無保留、不加修飾地刻畫出身處戰場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如此真實。

這是一部“反英雄”的戰爭片,講述的不是成功,而是慘烈的撤退和有意義的失敗。諾蘭死死抓住的是人類對於戰爭的真實感受,那是包圍了陸地、天空和海洋的恐慌。

與戰爭中的人感同身受——這是《敦刻爾克》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類電影所做的。《敦刻爾克》是諾蘭的一次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的嘗試,在這種類型的電影中,“真”往往會擺到比“善”和“美”更重要的位置。諾蘭與李安不謀而合。諾蘭認爲,大多數的人在面對戰爭時,首先考慮的或許不是名留青史,而是“生存”。

“生存”對於那些普通年輕的士兵來說,是回家,離開敦刻爾克;對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老船長來說,是到敦刻爾克接那些像他兒子一樣的年輕人回家;那個燃料耗盡的飛行員用生命堅守的,是即便自己不能回家,也要保住那艘回家的漁船。

在軍事題材的戰場上,導演喜歡從戰爭中挑揀出“一將功成萬骨枯”或“一將功敗萬骨枯”的故事,把他們變成了電影裏的勇士、俠客和英雄,再加上愛、恨、暴力、死亡。徒手擋子彈、料事如神仙的戰爭片讓人懷疑人生,另一部分優秀的戰爭片吸引人坐下來了解戰爭。“怎樣把觀衆帶去敦刻爾克,是我最先考慮的事情。”諾蘭決定將這種經驗呈現在銀幕上——

陸地上,德軍1700輛坦克持續前進,距海灘只有16公里;空中,德軍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盤旋、投彈。40萬英法盟軍被困海灘,唯一的生路是渡海,雖然那是每年兩百多天雷雨大風的英吉利海峽,但海峽對岸是遠離戰火的英國——這是歷史,也是電影《敦刻爾克》的開場。

“我會尊重人類尋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貫徹於整部電影的,是那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死亡威脅,面對絕境,每個人都不得不爲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纔有可能活着回家。這些戰爭中的個體,濃縮着40萬人的恐懼,像極了敦刻爾克灰藍色的海水,無邊無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