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湘江觀後感(精選10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血戰湘江觀後感(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血戰湘江觀後感(精選10篇)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1

爲了給觀衆們呈現出更逼真的戰場,開拍前陳力便和每一位演員談過話,“影片拒絕綠幕和特效,每一個場景都得上戰場,真打。”爲此,陳力生生開闢了一個小型戰場,操練演員。

在採訪過程中,陳力不止一次地說到要給所有參與的演員們點贊。在艱苦的條件下,老戲骨王霙、孫維民、劉之冰,青年演員張一山、保劍鋒、耿樂等人依然敬業地完成了《血戰湘江》的拍攝工作,這讓陳力相當感動和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業內演員身價過高飽受爭議之際,《血戰湘江》整個劇組成本覈算中,老戲骨演員們的片酬連全片投資的10%都達不到,90%以上的資金均用在了拍攝和製作費上。“演員片酬佔比特別小,基本上就是拿些補貼,有的甚至就是零片酬。這部電影特別強調的就是演員們的奉獻精神。”陳力說,影片拍攝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次長征。

影片中扮演毛主席的演員王霙,爲了拍這部電影,在20天內減肥20斤。張一山、保劍鋒等在影片中的表現也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儘管這場戰役已經過去了83年,但是紅軍將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感染激勵着一代代的有志青年,傳承他們這種視死如歸的革命意志。

爲了把最完整的作品呈獻給全國觀衆,影片完成後並沒有直接公映,而是奔赴福建古田、湖北紅安、江西瑞金、湖南韶山、三軍儀仗隊,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地舉行獻映和主創見面會活動,通過傾聽觀衆的反饋,根據觀衆提出的建議進行修改,最終才進行全國公映。

在陳力看來,拍電影首先要尊重觀衆,只有傾聽觀衆的心聲,才能讓今天的年輕人和昨天的英雄們對話,才能拍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不少看完《血戰湘江》的年輕觀衆表示,“電影中震撼的場面讓我們如同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是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取得革命的勝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陳力說,一部好的電影比那些理論教育來得更加深入人心,感受深刻。用電影來反映這一歷史事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2

以往在課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很重要的一戰,是打得最慘烈的一仗。但是究竟當時場景是什麼樣,以往影視作品對湘江戰役表現得很少,自然沒有可借鑑參考的相關影視資料。

此次,《血戰湘江》用電影鏡頭向觀衆講述了83年前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的悲壯故事,正面表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傾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慘痛損失,生動表現了紅軍34師官兵前赴後繼、勇於犧牲,全力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爲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大無畏精神。

這是導演陳力繼成功執導《周恩來四個晝夜》和《海棠依舊》等影視劇後,再次迎難而上的力作。作爲向黨的十九大、紀念建軍90週年獻禮影片,陳力直言:“接拍這部‘命題作文’時壓力很大,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確定拍攝後,隨着前期走訪老區、查找資料、採訪人物等,越是走近這段歷史,越是感到震撼,紅軍戰士們堅決服從、大無畏的精神令人感動,深刻詮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5萬英烈的身影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他們太年輕了,平均年齡才20歲左右啊。”陳力說,“作爲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必須拍好這部影片,讓更多觀衆熟知這段歷史,紅軍在湘江血戰七天七夜的歷史不應被忘記,也不能被忘記。”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3

昨天一大早,“重走長征路喜願傳中國”車隊一行來到了位於廣西興安城內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憑弔在慘烈的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的3萬多紅軍英烈。

隊員們向目前全國最大的紅軍長征烈士羣雕像敬獻了花籃,花籃的輓聯上寫着:“在湘江戰役中英勇犧牲的紅軍英烈永垂不朽!”表達廣東人民對湘江戰役中犧牲英烈的景仰之情。隨後,隊員們來到位於獅子山頂、由聶榮臻題文的突破湘江紀念碑前,莊嚴地宣誓:“重走長征,礪志自強;飲水思源,關愛老區;紅軍英烈,永垂不朽;長征精神,萬古長青!”

此時,追尋父親長征蹤跡的老隊員賴乃堅動情地說:“當年父親提着腦袋參加革命,無怨無悔。湘江戰役實在是太慘了。我父親的幾個最親密戰友當年就是戰死在這裏!都是同鄉啊!就永遠地長眠在這裏……”說着賴老先生不禁潸然淚下。

離開湘江戰役紀念碑園,車隊啓程溯灕江而上,來到灕江發源地、素有“華南第一峯”之稱的瑤山(即老山界)。

途中,在華江鄉幹部的陪同下,隊員們看望了88歲的老紅軍劉華連。72年前,他還是16歲的孩子,部隊發給他一條槍、三顆子彈、兩顆手榴彈,他便匆匆投入了戰鬥。在黃沙河陷入敵人的埋伏圈後,部隊傷亡慘重,劉華連當時用腿夾着兩具屍體、用槍當槳劃過河,衝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劉老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重新回到家鄉,發現自己早已被當作長征中犧牲的烈士。重走長征車隊給劉老送上了1000元雙喜慰問金,以感謝他對革命所作出的貢獻。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4

歷史題材的電影,最大的特點與魅力,就在於它將過往的事塑造的有血有肉,讓我們感覺向當年的情景邁進了一大步,風煙狼藉亦或歌舞昇平,都變得親切了些。

而《血戰湘江》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它將歷史課本上寥寥幾筆帶過的渡江”放大,再放大,揉開了一草一木,揉開了每一個人物的眉眼,將一幅巨大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令我們擁有更真切的動容,更深刻的思悟。

在我的印象中,毛主席一直被安上歷史書上的那張臉,慈愛,冷靜,睿智,堅定,是一個手握大權的沉着中年形象。而在影片中,卻展現了另一種模樣,似乎還是青澀的青年,在李德、博古頻頻犯下左”的錯誤還一意孤行時,他幾次三番勸阻,未果。此時才能感覺到,毛主席一步步走得更遠更深實屬不易。即使屢次碰釘子,他也不氣餒,不抱怨,而是立即策馬飛奔,去儘自己最的努力挽回。

課本中留下的只是關鍵人物的姓名,可除去他們,還有千千萬萬以身殉國的戰士,他們也用自己的一腔熱血爲書寫輝煌的歷史貢獻了一份力量。而他們最令我動容的,是他們心中因信仰而牢牢築起的一份軍人的尊嚴”。該片中,印象最爲深刻的電影畫面,便是奄奄一息的戰士氣若游絲地囑咐戰友將自己的帽子扶正,然後安然闔目。即使是死,黨的意志也永遠在那發光發熱,而我們戰士將不負這份意志。他們也應該被尊敬,也應該被記住。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5

凡是經典戰爭電影,必須有大場面和真實性,觀衆必須能夠在電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種衝擊,那纔是一個過癮!

然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喜歡看戰爭片,尤其是國產戰爭面,不是因爲它的殘酷畫面,而是看起來很無聊,不真實,缺少了戰場感,缺少了身臨其境覺。

但是,《血戰湘江》是一個例外,年輕的老幹部張一山和保劍鋒,終於還原了一次真實而殘酷的戰爭。

影片的戰爭場面,操作的實在是太勁爆了,以頓計數的炸藥,只爲還原真實而殘酷的戰爭場面。無論是張一山、保劍鋒還是王大治,在後來的採訪中提到拍攝現場,無不苦不堪言。

正因爲有了演員在片場的賣力演出,才換來了電影院中的視覺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個巨大的紅色驚歎號,完全刷新着他們的觀影體驗。

還有一點難能可貴《血戰湘江》不避諱血腥,不避諱血腥場面,不避諱血腥鏡頭,鏡頭下的戰場猶如血海,毫無保留地還重現長征中最悲壯一役的慘烈卓絕。

在慘烈的背後令人驚奇的是片中,既沒有使用CG技術來做特效,也沒有三維軟件來做虛擬場景,完全用炸藥、汽油轟出戰爭片的澎湃激情,這一點是是絕對大多數好萊塢電影做不到的!真實的.炸藥轟出來的戰爭場面,不誇張的說,在電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煙的氣味,直接把觀衆帶進了戰場,親歷了83年前的殘酷。

《血戰湘江》是一部有着血性與剛烈的硬派戰爭片,絕對是一部熱血戰爭片,那年戰爭中的紅軍都還年輕,年輕觀衆的感覺會更深刻!

槍炮聲、爆炸聲、喊殺聲,聲聲震耳不絕;陣地戰、遭遇戰、白刃戰,戰戰驚心動魄。

高空航拍可見硝雲彈雨的宏大場面;攻防大戰通過中景展現兩軍集團式衝鋒的排上倒海之勢;短兵相接的密集對射、流矢紛飛則有近景表現出來。

人物特寫細膩顯露殊死血搏的。鏡頭語言始終在繪聲繪色地呈現着戰場的殘酷與血腥。

燃燒的戰旗、軍人的吶喊,更是前輩們的熱血青春。

四個戰場,四次殊死阻擊戰,兩軍進行着慘絕人寰的戰鬥,講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習慣了和平生活的我們,被拉進近距離的戰爭中真的有點不適應。

密集的炸點連續引爆,製造火光四起、焦土飛濺。雙方無休止的拉鋸戰猶如血肉磨盤,讓陣地前屍橫遍野、戰壕裏血水倒灌。硝煙炮火混合着揚起的塵土,匯成遮天蔽日的戰雲。渡口上空飛機肆無忌憚的俯衝投彈與射擊,讓江面上無數水柱沖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橋之上,殷紅的鮮血將碧綠的湘江變成了“赤水河”……

戰爭的慘烈實在不忍描述。

戰爭絕對夠硬,歸功於影片的精良製作、精心拍攝,還有演員們的精湛表演。

浴血覺山鋪、酣戰光華鋪、鏖鬥新圩、死守楓樹腳,緊湊有序的敘事節奏之下,各個戰場慘烈戰鬥的場景不時地穿插出現。

保劍鋒、董勇、張一山、耿樂等當紅明星演技在線,紛紛化身驍勇善戰的鐵血將領,在槍林彈雨之中、炮火連天之下,或是堅毅、或是狂野、或是剛強、或是生猛,在戰鬥中一個個身先士卒,顯現着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無畏,體現着英雄的字典裏沒有寡不敵衆。

正是得益於他們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靈魂,纔給慷慨悲壯故事加重着迷人的魅力。

統而言之,《血戰湘江》堪稱給疲軟已久的國產戰爭片注入久違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溼,悲壯場景引得她們淚水漣漣;更能把男人看硬,瘋狂的戰鬥讓他們感到熱血感爆棚。

在國產電影過度快餐化、嬉皮化的當下;在好萊塢超英肆虐、奇幻當道之時。我們太需要這樣雄渾有力的電影來提振精神了,而非綿弱無力的小確幸來麻醉身心。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6

歷史戰爭類題材,長輩們與年輕輩(不代表所有)的看點永遠是不同的,爲什麼這種片子會吸引長輩們看,是因爲他們看的不僅是歷史、主題,更是種情懷,有些或許沒經歷過但多多少少會聽他們的父母輩們(也就是我們的爺爺輩們)聽說過。

可現在的我們呢???看點永遠是拍的不好,可我們在看的時候有考慮過這背後所帶來的主題和意義麼?爲什麼總有人不斷的要拍着那些已經只存在於過去的片子,是因爲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歷史永遠只存在於書裏,隨着新中國新社會的發展有多少人能見證經歷過戰爭所帶來的殘酷和震撼,除了已逝的和即將步入歸去的長者們,現在的我們對戰爭又能知道多少?

對於那些給低評分的人,搞不清你們的點究竟在哪?

不過,既然大咖們都那麼有感爲何自己不去做編劇導演,拍出個你們認爲更有故事感的片子,或者你可以寫篇探討如何更好的詮釋紅色歷史題材的影評或是文章,豈不更好。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7

誠心論,鄙人對國產主旋律戰爭電影一直抱着只要有,就去看看的惻隱之心,一直是不拋棄,不放棄,一直有一個將心向明月的態度,都是希望,有一天中國主旋律電影,尤其是主旋律戰爭電影能有點進步,可惜,我錯了,錯了這麼多年。

由於排片太少,昨夜,不得不跑到偏遠的南苑附近的金逸影城,看了22:40的晚場,從一坐下,看到開場的架勢,我就知道完了,但堅持看了下去,直到最後,真是徹底地寒心,不由地在心裏說道:中國主旋律電影啊!我一直給你機會,可是你自己太不爭氣了!

我並不像許多人那樣,因爲反感內戰而討厭這樣的電影,相反我倒是覺得能把內戰拍好,那是真需要功力的,拍內戰要表現什麼?是所謂信仰嗎?我認爲不完全是,因爲信仰是這個世界上最說不清的東西;是喋喋不休地再去說我們對,人家錯嗎?我也認爲不完全是,因爲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面,對與錯的關係也不是那麼簡單關係;還是繼續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嗎?我還認爲不完全是,因爲時間會改變一切,那時的因未必真的就完全是現在的果。

那麼,這種電影我們期待看到什麼呢?我認爲,就是能儘量回到那段真實的歷史當中去,尋找真正可信的故事,尋找真正閃現人性光輝的人物。他們說的話,不該是今天我們按意識形態修葺過的,他們的行爲也不是我們按既定結果去編造的。

我們應該向美國電影看一點齊,人家也拍內戰,但人家向來不天天吼着我們自己多麼正確,對方是多麼邪惡,而是在內戰中發現人的真實偉大的故事。比如《亂世佳人》、《衆神與將軍》、《葛底斯堡戰役》(蓋茲堡戰役)、《光榮戰役》、《林肯》等等,這些表現美國南北戰爭的影片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沒有聲嘶力竭的非要站在哪一方,而是對所謂戰爭的“北方佬”或者“南方佬”都是很平等的視角和情感。至於最後,人物繼續選擇無關南北地,自由地、艱難地活着,還是選擇站到哪一方,那是隨着歷史潮流,小人物不得已的一種選擇,比如爲北方軍打仗,戰勝後可以給多少土地或者給多少金幣,戰後他們會理直氣壯的去找戰勝當局兌現。最終,重要的是表現在殘酷的戰爭中,普通的每一個人是怎麼穿越生死,是怎麼堅忍地活下來的,離散的親人們是怎麼團聚的,久別的故土,最終是怎麼重新擁抱的?就像郝思嘉那樣歷盡劫波,重歸故里。

真實的歷史,真實的那時的世界,底層的老百姓們真有那種能力,就是天生能識別哪一方壞,哪一方好嗎?天生有那種界限分明的所謂階級感情,生來就知道該跟誰作對,該跟誰走?不可能!解放初期的電影或舞臺創作,可以,也必須那麼表現,或者八十年代以前,再或者新世紀以前,也還可以那麼一廂情願地表現。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力講點讓人可信又感動的故事,還一如既往地那麼表現,就只能是找噁心了。不管哪裏來的資金,官方的,還是民營的,不管出於什麼目的,繼續這麼拍攝這樣的電影,就是極大的浪費,因爲拍出來,除了讓觀衆漠視、鄙視和嘲笑,似乎別無二用了。

如果能換一個思維,僅僅是換個思維,並不改變意識形態的方向和價值,這部影片也是可以拍得可看一些的,遠的學美國八十年前的《亂世佳人》,近的學學《血戰鋼鋸嶺》。坦白地說,我們中國電影似乎還不懂得去尋找真正有人性價值的故事,我們只會如從前小學生作文一樣用“表現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揭示了什麼,批判了什麼”,用這些體制化的方法去拍電影,結果只能越來越討嫌。難怪曹禺先生認爲他的黃金創作時間,僅僅屬於1933至1942,這期間,《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此後54年,他再無偉大的作品問世。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8

爲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創作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近日在京首映。

該片講述了82年前紅軍付出巨大犧牲血戰湘江、不畏艱險以必勝信念保衛黨中央的悲壯故事,表現了紅軍將士滿懷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對黨的堅定信念。過去以血戰湘江爲主題的影視作品較少,這部影片使紅軍長征史上最壯烈的一幕得以全景式的藝術再現。

曾執導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和電視劇《海棠依舊》的女導演陳力,以表現感情細膩、長於刻畫細節著稱,而《血戰湘江》是她首次執導戰爭片。陳力表示,以往影視作品對湘江戰役表現較少,電影《血戰湘江》則是對我國戰爭題材影片的一次題材突破。在戰爭場面拍攝上,《血戰湘江》無一3D鏡頭,演員們全部真實拍攝。爲全景式再現紅軍長征史上的壯烈一幕,劇組動用兵力7600餘人次、羣衆3.5萬餘人次,使用炸藥2噸多、油料83噸,力求真實還原當年的湘江血戰。

該片由八一廠副廠長柳建偉執筆編劇,王霙、保劍鋒、徐箭、董勇、孫維民、耿樂、張一山、陳創、王大治等主演。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9

觀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輩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湘江之戰,中央紅軍8萬多人被50多萬軍隊圍追堵截,可謂困難重重,險象環生。沒有堅定的信念,紅軍戰士就不可能在面臨巨大犧牲的時候,仍然堅守在戰鬥一線;沒有堅定的信念,紅軍各級指戰員就不會對在面對李德和博古同志錯誤指揮時,仍然堅決執行命令;沒有堅定的信念,陳樹湘師長就不會明知擔任後衛任務九死一生,還率領全師官兵在楓樹腳之戰中與十幾倍的敵人殊死激戰,寧死不屈,直至犧牲。

沒有堅定的信念,二縱隊的官兵就不會在沒有得到命令前,不放棄任何一件物資,用生命保障“輜重”安全;沒有堅定的信念,林裁縫就不會帶領四個兒子前赴後繼參加紅軍,一心一意跟黨走。最讓人感動的一幕是,當林家老四趕回部隊後,得知父親和哥哥都已經壯烈犧牲,他雖然淚流滿面,但仍然堅持要參加紅軍跟黨走。

血戰湘江觀後感 篇10

看得出來,電影《血戰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廠過去的戰爭電影風格區別不大,戰爭場面一絲不苟,相當認真。電影的主線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戰役中的不斷抗爭,最終湘江戰役的慘敗導致了領導層思想的改變,通過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時轉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圍。

這部電影中我感覺耿樂扮演的耿飈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後人。張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實際上並不是很像,但是感覺張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勁在演。何健雖然臺詞寫得很兇狠,但是實際上的何健還應該更加殺氣騰騰,的確,正如電影裏所說,他不僅殺了很多的革命者,還有他們的家屬,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楊開慧。白崇禧的篇幅雖然不少,但是並沒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戰役中,白崇禧還是很好的把握了戰役的主動權,避免了與紅軍鷸蚌相爭,讓蔣介石漁翁得利。

周恩來演得相對來說很拘謹,與偉人風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員不是很放得開。蔣介石、楊開泰都塑造得比較表面化,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紅軍渡過湘江之後,蔣介石會有縱虎歸山,後患無窮的感覺。電影雖然給的戲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內心,才能打動觀衆。

這部電影和我預想的還是有差距的,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裏,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會導致整部電影內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攝成三個小時的電影,應該會更加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