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在1959》電影觀後感範文

“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這是一首我們很小就耳熟能詳的歌,也是從小就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雷鋒的事蹟更是從小就聽起。但是對於雷鋒樂於助人的感受卻並不是很深刻,似乎雷鋒短暫的一生中,就是不停地做好事,他值得大家學習的也是做好事而已,在本質上對雷鋒精神的認識其實還是侷限於“做好事”。觀看電影《雷鋒在1959》後改變了我這個想法,我發現年僅十九歲的雷鋒,其實具有大智慧。

《雷鋒在1959》電影觀後感範文

影片講述了雷鋒由農民到工人再到人民子弟兵的成長曆程。1959年8月20日,雷鋒從鞍山來到條件艱苦的遼陽弓長嶺焦化廠投身建設,在焦化廠的145天裏,他跟着徐師傅,從不被認可,到另眼相看,他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師傅對他的信任,同時也感染了其他的同事。最讓我感動的是雷鋒入伍那一段。雷鋒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軍,但是,他的體檢連入伍體檢甲乙丙丁四個等級中的丁級都達不到,甚至工廠領導也不支持他參軍。然而,他爲了實現軍人夢想,想盡辦法,軟磨硬泡,終於打動他的師傅,說服了徵兵的領導,順利當上了一名士兵,實現夙願。他的執着堅守和不懈追求讓我爲之感動、敬佩。

在這個90分鐘的影片裏,我看到最多的是雷鋒的熱情和執着,這份熱情和執着深深地感染了我。以往,雷鋒給我的印象是無私奉獻、樂於助人,這部影片,讓我看到了熱情執着、愛崗敬業的雷鋒。在雷鋒眼裏,沒有無意義的事情,也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正如雷鋒自己曾說過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爲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中去。”這是雷鋒同志的價值觀,他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愛支撐着他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對待每一件事情熱情執着,對每一個人包容友愛。看了這部影片,我對雷鋒精神有了更加切身的體驗,雷鋒精神其實有着非常全面和深刻的內涵,包涵着熱愛生活、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助人爲樂、服務人民等積極向上的精神。所以,雷鋒不僅僅是一個人,它是一種時代精神,具有穿越時空的無窮魅力,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是全黨全社會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

看完影片,我深深地體會到雷鋒的可親可敬、雷鋒精神的偉大不朽。雷鋒雖然已離開我們,但雷鋒精神永存,我們要以雷鋒精神爲引領,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工作能力,不管身處什麼崗位,都要勤勤懇懇、愛崗敬業,從小事做起、堅持不懈,爲奉獻社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有一個名字,永遠寫在春天裏;有一種精神,持續傳頌在神州大地。雷鋒,以他名字命名的精神,成爲一個不滅的火把,一直燭照人間。雷鋒,不朽的豐碑、永遠的榜樣。近半個世紀以來,雷鋒同志愛黨愛國愛人民的堅定信念,奉獻、敬業、創新、創業的崇高精神,影響並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幹部羣衆奮勇前行。如今,雷鋒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正在華夏大地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向雷鋒同志學習,樹立道德標杆;與雷鋒精神同行,汲取榜樣力量。雷鋒,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士兵,以其短暫的一生譜寫了無比壯麗的人生詩篇,樹起了一座不朽的道德豐碑;雷鋒精神,一座內涵豐富、意蘊深刻的精神寶庫,以其與民族傳統美德、社會進步潮流、黨的先進本色相契合的魅力,哺育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長,內化爲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成爲中國人民共有的精神財富;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大力弘揚雷鋒精神,是社會的呼喚、時代的強音。讓我們共同高唱雷鋒之歌,與時代同行,與文明同在。幾十年來,雷鋒精神須臾不曾離開國人的生活。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大力倡導下,學雷鋒活動如火如荼,獲得了持久的生命力。雷鋒精神,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液與道德肌體,滋養着一代代人的心靈,成爲中華民族昂揚前行的不竭源泉。

如同人類精神史上所有的經典一樣,雷鋒精神一次次被時代重新解讀,一次次被賦予新的生命因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那是一個需要“雷鋒”並且產生了雷鋒的時代,雷鋒身上所呈現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格,鮮明映照出時代的精神標尺,因而成爲社會的典範。毛澤東同志一生只給三個人題過詞——白求恩、劉胡蘭和雷鋒,而新中國成立以後,只有雷鋒這普通一兵獲此殊榮。“向雷鋒同志學習”——每年的3月5日,圍繞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通過年復一年的學雷鋒實踐活動,一個國家的公民奉獻意識得以強化、社會道德觀念得以昇華。雷鋒精神,這一融民族傳統美德、社會進步潮流、黨的先進本色爲一體的“精神樣本”,跨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改革而經久不衰,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徵程中,澎湃着不絕的激情。在大規模的學雷鋒實踐活動中,一大批雷鋒式的英雄模範人物在各條戰線上涌現。一時間,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爲之一振。

我們生活中無處不有雷鋒的影子——雷鋒體育場、雷鋒學校、雷鋒儲蓄所、雷鋒紀念館,以雷鋒命名的建築物或單位遍佈全國各地;“學雷鋒小組”、“學雷鋒研究會”、“學雷鋒基金會”、“雷鋒車隊”、“雷鋒公司”,民間的學雷鋒社團組織活力無限;更有那層出不窮的雷鋒圖書、雷鋒雕塑、雷鋒歌曲、雷鋒遊戲,讓雷鋒精神融入社會的血液和細胞。有關雷鋒的種種,已經成爲一個文化現象,它不僅有着明確的`精神內核和持續不竭的發展動力,而且在歷經幾代人的創造與傳承後,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時刻煥發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燭照中華的精神之光

(一)

他不是詩人,卻寫出了傳誦至今的青春詩行。

他不是畫家,卻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經典畫面。

他不是哲學家,卻無比透徹地闡釋了什麼叫“有限”與“無限”。當他駕駛拖拉機犁開團山湖農場的肥沃土地時,當他爲保護公家財產抱出棉被、脫下棉襖時,當他一次次做好事不留姓名時,他也許不會想到,自己溫暖的是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他就是雷鋒,永遠像蠟燭那樣清亮,恆久地照亮民族的精神天空。

(二)

青山遮不住大江東去,萬事萬物都擋不住歲月流逝。

半個世紀過去了,爲什麼一個普通士兵的名字仍然鮮活?爲什麼一項羣衆性活動愈加紅火?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典型人物。誠如恩格斯所講的那樣,他們是一定階級和傾向的代表,他們的動機不是從瑣碎的個人慾望中,而正是從他們所處的歷史潮流中得來的。

我們從不否認雷鋒所持的鮮明階級立場,但他不僅屬於那個時代,他所表現出來的可貴品質,將永遠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閃耀。

雷鋒精神所彰顯的重義輕利的社會道德觀、自強不息的高尚品格、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已然超越階級和時代,成爲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象徵和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三)

“一把掃帚能有多沉?”這不是什麼腦筋急轉彎,而是一個常思常新的哲學命題。

一次,喬安山跟雷鋒出差坐火車。班長讓他掃地,喬安山一拿起掃帚,感覺很多人在看他,腦門直冒汗:“一把掃帚能有多沉?爲什麼班長做起好事來,那麼親切自然,像在家裏一樣,而我就有距離?”

讓助人者感到很自然,讓受助者不彆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當母親用“別和陌生人說話”教導孩子時,一把掃帚會變成多沉呢?它折射的是某種道德困境:人們不是習慣於關心別人,而是習慣了不被別人關心。

這種人際間的信任隔膜,囚禁了愛的釋放,扼殺了善的生長,讓原本輕巧的掃帚重如磐石。學習雷鋒,既要讓每個人都能輕鬆地拿起這把掃帚,又要讓每一個人坦然地面對這把掃帚。

 (四)

“爲仁由己。”“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個“雷鋒”,只不過有的醒着,有的沉睡;有的不叫自醒,有的一推就醒,也有個別在裝睡。

雷鋒的崇高,就在於他嬰兒般的純粹,沒有一絲“心機”,只有一個“心眼”——幫助他人,溫暖自己。

50年來,學雷鋒活動正日益具有廣泛羣衆基礎,從京城活雷鋒孫茂芳,到拾荒的陳賢妹;從吳鞠萍的舉手一託,到孟祥斌的縱身一躍;從馳援汶川震區的10萬志願者,到把鈔票一張不少都歸還失主的衆路人……

“最美”的稱呼一次次在普通羣衆身上閃光,“平民英雄”“百姓好人”一頁頁續寫着雷鋒日記

雷鋒班的40多萬封來信,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100萬志願者,郭明義的1600萬粉絲……50年來,千千萬萬個雷鋒在成長,在涌現。

他們中的多數人,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長期堅持弘揚雷鋒精神。

 (五)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道德邊界,一支軍隊不能沒有精神高地。

正是雷鋒和無數的雷鋒們,用自己的行動和生命,浴血捍衛着這道邊界,忠誠堅守着這塊高地,使這種精神之光永遠燭照中華大地!

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強國夢和強軍夢!民族復興,匹夫有責。來吧,讓我們接過雷鋒的槍,強壯我們的精神龍骨,擦亮我們的精神刀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