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事蹟的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看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郭永懷事蹟的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郭永懷事蹟的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

郭永懷事蹟的觀後感1

郭永懷,1909年出生于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貧寒9歲才上學,先後在石島鎮明德小學、青島大學附中就讀。他成績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對待和獎勵,初中畢業後考上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一個農民的孩子能夠走上這樣一條道路,在當時社會極爲罕見,因此他特別珍惜學習的機會,於19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他被着名光學專家饒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盧溝橋炮聲響起後,郭永懷與北大師生們一起南遷,歷盡艱苦跋涉到達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在上海登船前,他發現領到的護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簽發,怒不可遏,毅然放棄這次機會。八個月後,郭永懷接到加拿大的留學通知,進入多倫多大學。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數學碩士學位,接着便選擇了空氣動力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作爲博士論文題目。因導師認爲這一課題難解,他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向航空大師馮·卡門請教,並與在那裏學習的錢學森、錢偉長等結爲好友。1945年,郭永懷獲得博士學位後,到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不久就擔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懷衝破美國政府的阻撓,攜全家回到祖國。經先期回國的錢學森推薦,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郭永懷在回國後的12年間,一直追求進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把稿酬作爲黨費上交,並將從國外帶回的電動計算機、排風扇交給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後,105位科學家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羣體。郭永懷擔任了九院的副院長,主管力學部分,並負責武器化的設計指導。1963年,他與科研隊伍遷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惡劣自然條件下經常風餐露宿,解決了許多重要的動力難題,被戲稱爲核研究領域的“叄尊大菩薩”之一(另兩尊是理論、試驗部門的負責人)。

20世紀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國第一、第二枚塬子彈先後爆炸試驗成功,周總理、鄧先聖專門爲郭永懷等科學家擺了慶功宴。1965年以後,郭永懷在參與氫彈研製的同時,又參加了人造衛星的設計。與此同時,爲了完成援外任務,他還擔任研製一種單兵肩扛式防空導彈的總設計師,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奇蹟般地製成了這種超低空的地空導彈。

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試驗基地赴北京彙報。飛機降落時發生墜毀事故,他不幸遇難,時年59歲。同年12月25日,國家內務部追認他爲革命烈士。

郭永懷事蹟的觀後感2

1965年,郭永懷曾經講過:“我作爲一箇中國人,特別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衷心希望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早日建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來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爲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肩負着發展我國近代力學和尖端科學事業的重任,郭永懷始終有一種緊迫感。因此,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的工作日程表永遠是排得滿滿的,力學所和有關單位的業務問題,事無鉅細,他都要親自過問;大批文件和科研報告需要他處理。他從不午休,晚上經常工作到深夜;他沒有節假日,不是照樣到所裏上班,就是在家裏埋頭書案,博覽羣書。正因爲他無休無止地追求着新的知識,所以對國際上近代力學和尖端技術發展的新動向總是瞭如指掌,對各種複雜的課題總能做具體入微的指導。在國外,他有過一些業餘愛好:喜歡集郵,對於音樂有很高的鑑賞力,回國後,由於工作繁忙,就很難得有時間去過問他珍藏的郵集或欣賞優美的樂曲了。

他自己勤奮,也希望別人勤奮。他時常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青年:“天才是沒有用的,關鍵在於刻苦學習。學問是無止境的,只有下苦功夫才能佔領科學堡壘。”他還用牛頓與雞骨頭的故事教育過大家,要大家用一股“傻勁”去學習、工作。言傳身教,使他周圍的同志們深受感染,而他的公而忘私的獻身精神也長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在學術問題上,郭永懷以嚴謹著稱,從不容許含糊其辭、模棱兩可,更不容許草率從事,濫竽充數。他畢生髮表的科學論文爲數不多,但每篇都有一定的份量和價值;在發表之前,他總要反覆覈實,斟字酌句,非常慎重。回國以後,爲了教學的需要,也爲了系統介紹國外流體力學的經典著作,他親自動手翻譯普朗特著的《流體力學概論》(1952年版),他給自己提出了信、達、雅的高要求;爲了使譯著準確流暢,他反覆對照了德文原版和英文譯本,和有關同志商討了數十次;對原書疏漏之處,還加上了註釋。這樣,前後歷時8年,直至他犧牲後才正式出版。這本高水平的譯著出版之後,連續印刷兩次,暢銷海內外,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在指導科研工作的過程中,他要求制訂工作計劃時必須有指標,有進度,而且切實可行,如果空洞無物或言過其實就要退回重新制訂;對於學術報告,他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足,在一定條件下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學術討論中,他絕不放過一個細微的錯誤。有一次一個青年同志在報告工作時,需要畫一條湍流情形下的速度分佈曲線,就隨便畫了一條。郭永懷立即指出,它不能反映湍流的特點,要這位青年同志糾正過來。

他生前兼任《力學學報》主編,審稿時嚴格把關,不分親疏也不看投稿人“來頭”大小,一律秉公辦理。有一次對力學界一位權威的來稿發生了分歧,審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見,有一位青年人卻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爲此郭永懷特意組織了一次學術討論會,傾聽各方面的意見,結果發現基本方程有誤,郭永懷就堅決支持了這位素不相識的“小人物”的意見。1963年,力學學報編輯部接到一封對一篇論文持有歧見的批評信,而論文作者是在郭永懷指導下工作的兩位青年。郭永懷仔細地看了來信,並讓兩位作者認真考慮別人的觀點,給予答覆。他說:“我主張發表論文,就是爲了進行學術交流,以期引起討論。別人的批評意見,只能使我們對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郭永懷爲人實事求是,他從不人云亦云,一旦發現真理不在自己這一邊,卻能及時修正錯誤。郭永懷對人嚴格,一絲不苟,但卻平易近人。有時,即使他的.意見是正確的,但客觀上難以實現,他也會及時收回。有一次,他要一個實驗室進行風洞湍流度的測試工作,當他發現國內電子儀器信噪比比較低,一時無法進行這項工作時,就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對青年們說:“我給你們提的建議看法僅供你們參考,不一定按我的辦法做,一切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正因爲他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虛懷若谷,不以勢壓人,所以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更高了。

他是我們華夏的英雄,因爲有他的存在而多了一束曙光!

郭永懷事蹟的觀後感3

近年來,隨着央視等新聞媒體對郭永懷事蹟的宣傳、榮成“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開放和榮成郭永懷事蹟宣講團活動的開展,郭永懷心有大我、報效祖國、以身許國的愛國精神;嚴謹治學、甘爲人梯的奉獻精神;潛心研究、敢爲人先的奮鬥精神,得以廣泛傳播,不斷激勵着人們不忘初心,爲中華民族的復興夢而砥礪奮進!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東榮成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近代力學事業奠基人之一。

1956年9月,郭永懷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領導和參與了我國核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工作,倡導了高超聲速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力學人才,爲我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1968年12月5日,乘坐飛機失事,壯烈犧牲,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與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用生命保護了重要科研數據資料。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該羣體中唯一一位在覈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三個領域中均作出重要貢獻並被授予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郭永懷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離開家遠渡重洋求學報國,回國後爲國防事業而嘔心瀝血,直至1968年犧牲在覈武器研製的祕密時期。對於這樣一位無名英烈,在那特殊的歷史階段沒有宣傳、沒有報道,他的事蹟一度鮮爲人知。即使在1999年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時,許多人對於郭永懷這個名字也還是陌生的。在他的家鄉山東榮成,家鄉人、甚至他的父母、親屬知道的只有他生在榮成,留學美國,無法知道他所從事的工作和對國家的重大貢獻。這個謎,讓家鄉人民牽掛不已,生他養他的故鄉更期待還原一個有血有肉,有濃厚家國情懷的郭永懷。

於是,早在2000年榮成市委就派出採訪組全面收集了郭永懷各時期的人生軌跡,採寫了2萬多字的長篇通訊” 永不隕落的兩彈之星——共和國兩彈一星功勳郭永懷追記”,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中宣部發出“新聞閱評“,《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中國科技報》《光明日報》等紛紛轉載,多家電視臺爭相採訪報道。同時榮成市在中科院力學所等單位的熱情幫助下徵集了郭永懷生前相關遺物,爲建立郭永懷事蹟展館打下了基礎,並於2010年在市博物館廣場東側豎立了郭永懷的雕像。

在新時代,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郭永懷的偉大精神,榮成市委市政府於2016年啓動了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建設。陳列館位於榮成博物館一層,展覽面積2000平方米,共分8個展廳。陳列館用_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5個視頻,形象的展現了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