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守護者》觀後感範文

導語:《姐姐的守護者》是華納兄弟出品的家庭劇情片。下面是小編爲您準備的《姐姐的守護者》觀後感範文,供您參閱。

《姐姐的守護者》觀後感範文

《姐姐的守護者》觀後感範文1

影片是圍繞着一個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兒展開的。爲了救這個女孩,於是安娜出生了,她的身體一開始就不屬於自己,取骨髓、血液等身體重要的部分都是爲了拯救瀕臨死亡的姐姐。當安娜的姐姐出現併發症腎衰竭的時候,安娜將母親控告上了法院,要拿回自己的身體支配權,她的媽媽並不理解這樣的做法,所以一場愛的救贖就此展開,當真相公開,我終於明白影片名姐姐的守護者真正的含義,那是對姐姐滿滿的愛。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心裏很壓抑同樣也很震撼,那些快樂幸福的背後是怎樣的悲傷與痛苦。我想,在這部影片中,每個人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沒有對和錯的區分,因爲這根本就不是可以黑白字可以寫在紙上,它涵蓋的東西有很多,但最終指向愛。

對於安娜來講,她的出生只有一個使命——救姐姐,家裏一切的重心都圍繞着姐姐,她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她的控告完全是出於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是姐姐的意願,我想我也很理解的,“生命高於一切“是生命倫理學的最高原則。每個人都享有屬於自己的權利,安娜這樣的做法是爲了維護自己的權利,這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在做出這樣的選擇會受到道德、親情、倫理的拷問,當這些衝突糾結在一起的時候,誰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做。安娜在現代科技下是與姐姐完美契合的孩子,她的出生應不應該,如果安娜可以選擇,她會選擇這樣出生而接受這樣的生活嗎?我們不得而知。

人工生殖技術本來就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不作細談,但作爲醫者,我們要緊守倫理原則。移植醫學,是一門很偉大的科學,它給患者帶來了福音。你想,在瀕臨死亡的時候突然看到了生的希望,這是多麼讓人激動。當然,這需要供體與受體的配合。然而,我們卻忽視了供體的感受,安娜一次一次被醫生從身體上取走東西,這樣纔可以挽救姐姐,臍帶血、淋巴細胞、骨髓……。最後到了腎臟,那這之後還會有其他的捐獻,她本來是一個健康的孩子,這樣一次一次的付出,最後也會威脅到她的生命,那麼她的權益應該如何來維護?

安娜的姐姐已經在一次一次的急救、手術、化療中磨滅生的希望,她活得很辛苦很痛苦雖然她很堅強,她知道自己有一天終將死去,可是每天要在忙碌的親人面前強顏歡笑,她的心理壓力也是很大的。那麼,她的感受應該如何照顧?是這樣痛苦的活下去還是快樂的離去?這其中涉及到臨終關懷與死亡倫理。

鏡頭到了海邊,我看見這個可憐的女孩兒遙望大海她笑得很開心,看着一家人相擁的畫面,很感動。我想,所謂的拯救如果帶給病人的.是無休止的痛苦,那麼這樣的拯救又有什麼意義呢?那麼這樣的活着就已經失去挽救的意義。女孩不想再這樣痛苦下去,於是她策劃了一切,她想通過法律的手段來結束這樣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摺磨,當看到女孩兒在她媽媽的懷裏安然離去的時候,她應該是快樂的。面臨道德、倫理、情感的衝突,道德尺規的標準不同,每個人的選擇也許會不同。

影片的結果似乎是一個觀衆最可能接受的結局,最終所有的都回到自己的軌跡,這部影片很讓人感動,它全片都貫穿了愛,對於安娜來說,上訴的結果是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愛她的姐姐。爲了她姐姐,11歲的女孩兒敢於向母親提出挑戰,她可以接受周圍指責的眼光,她願意把這個祕密永遠保守下來,哪怕媽媽一輩子都不會原諒她。如果不是到最後她哥哥說出了這個祕密,也許很多觀衆都會認爲安娜自私自利,其實換個角度來講,如果安娜上訴是爲了自己,她只不過是在維護自己的個人權益,只不過蒙上道德的面紗,我們看待的目光就不同了而已。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面臨個人權益與社會倫理道德規範之間的衝突。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在社會中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就需要遵守各種規範,面臨不同的衝突,我們應該怎樣去做?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以我的觀點,我們需要把握自己道德的尺度,依照自己的良心,在有限的空間裏最大程度的爭取自己的權益。也就是說在追求自己的個人權益的同時不能違背做人的尺度。

《姐姐的守護者》觀後感範文2

開始以爲是關於妹妹控訴而滋生出的一系列問題,也好奇最後會給出個怎樣的結果,想必如果按這條路下去,會是個更有爭議的話題。

有時覺得病人凱特反而是那個最累的人,當大家都到她病牀旁打算陪着走到最後的時候,他們抱的是什麼樣的心態呢,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很真誠在陪伴的,可他們更多的也只是一個過場而已,一個和你沒什麼聯繫的親人,思想的遠比感情的大很多。還有人和凱特說你會好起來的,要相信。多麼套路的話,甚至他們不知道她最希望的是什麼,而凱特像一個看淡了的人似的,接受每個人的祝福,然後歡笑聊天。如果這時有個人只是靜靜的陪者,與她在意的聊聊天,或許那樣的送別對即將死的人更好。

開始覺得妹妹是可憐的,可想想凱特同樣也可憐,生了自己不願意的病,還要自己喜歡的人爲自己而犧牲很大,卻維持了只是更長不知道多久的時候。還好有了泰勒的出現,走完這一段,凱特的人生算是充盈了,她用了比別人短很多的時間經歷了大部分該經歷的,沒有人的人生軌跡規定得到老才結束的。走到過頂點,似乎也夠了。或許孩子到最後想的都是那個讓自己着迷迷戀的人,最後的最後閃現在腦子裏的有父母的多少呢,這像是個循環,而且越大越是,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出現,然後變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她的媽媽,那個讓人感覺最疼愛女兒的人,似乎走入了一個怪圈,甚至有時感覺女兒的活着都是爲了不讓她媽媽的希望破滅,這或許就是男女很大的區別,父親對女兒的關注永遠不輕易表露,只會在她美麗的走下樓的時候默默看着,在她想的時候,毅然決然地帶着去海灘,在她快不行的時候,在親戚朋友進行最後看望的時候,依然默默看着,這種愛深沉,真摯。

人該知道什麼時候放手,即使再痛,一味的緊抓不放很容易讓人迷失,讓人看不清真正要的東西,我想這就是媽媽給我最大的感受。當然,這些說起來總是輕描淡寫,沒有經歷過很多都沒法體會。只是平靜的接受自己該接受一切,也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如今爲對方好已經不能成爲藉口,更何況我們未必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

緣,有來的時候,就有走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