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讀書筆記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步履不停》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步履不停》讀書筆記

《步履不停》讀書筆記1

午後陽光和煦溫暖,坐在圖書館窗邊的我靜靜的合上了《步履不停》。早已看過這個電影,也曾經被它感動過。而如今看完是枝裕和寫的書,又有了一種不一樣的心情。

書中寫到了有電影中沒有的回憶,敘事依舊是淡淡的。透過那些平淡的語言,在那些瑣碎的家庭生活中一家人的情感也生動的體現了出來。就是在這些瑣碎的生活中,時光悄悄的流逝,不留痕跡的改變了很多東西的樣貌,即使看到的百日紅依舊那麼鮮豔。如今感覺到父母的老去,那種無力改變的挫敗感無法抑制。

就是在這個寒假前夕,我照常父親打電話讓他去車站接我,他一口答應了。臨近回家那天,突然接到母親的電話只說讓我下火車後來二院一趟,父親生病了。我心裏無比忐忑,不知道到底是情況。終於到了醫院,病房在住院區十二樓,一羣人在電梯門口圍着,有的手裏提着飯,有的拿着CT片子。醫院的走廊燥熱散發着消毒水的味道,可能是晚上陪護睡不好,一些人的臉色暗黃眼神也有些許呆滯麻木了。我拖着大包小箱的行李站在人羣中間有些醒目,但臉上的神情已經和他們一樣了。我是一個特別害怕進醫院的人,一種說不出緣由的懼怕。

電梯上鮮紅的數字緩慢的變化着,從來沒有等過這麼長時間的的電梯。時間彷彿漫長地過了一個世紀,終於到十二樓。我走到病房外面,透過門中的玻璃看見父親在牀上躺着睡覺,媽媽在一旁忙碌。推門進去,我問母親到底是怎麼回事,她說前幾天父親在工作中突然感到不適,到醫院後需要手術,沒什麼大事。雖然母親嘴上說的輕鬆,但我看到她疲憊的臉還有牀上躺着的父親,心裏沉重的像壓了千斤的石頭。

印象中的父親總是生龍活虎,在外獨當一面,在家像是個不可一世的君主。心裏一直對這樣的父親嗤之以鼻,也時常奮起反抗和他吵架頂嘴。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開始變的脾氣和順,有什麼事也開始和我商量。時間就這樣改變一個人,我忽略了他頭上漸漸密集的白髮,忽略了他日漸消減的脾氣,忽略了他日漸不支的身體,不停地往前走。

我們總是忽略那些平淡生活中的瑣事,嫌棄父母的行爲對產生煩擾。隨口應承父母的許多諾言,沒有實現幾個。而他們或許已經等不及了,讓我們此後再也沒有實現的機會了。人生總有一點來不及,產生許多無法挽回的悔恨,從此有些遺憾便只能埋藏在自己心底。《步履不停》中良多沒有讓母親坐上他的車,沒有和父親一起去看足球,關於黑山姬的話題也無人談起。

電影中的結尾是良多帶着家人在母親忌日那天去掃墓,恍然如母親那天和他一起去給死去的哥哥掃墓一樣,而後良多一家人掃完墓便離去,背影漸行漸遠,腳下的腳步不會停歇。這樣一個戛然而止的結尾,讓我潸然淚下。生活就是這樣,無論是我們捨得的,還是不得的,都將離我們遠去,而我們也會繼續前進步履不停。

行行復行行,失去的沒有必要在原地介懷了,繼續前進珍惜身邊的美好吧!

《步履不停》讀書筆記2

日本小說總有些淡淡的苦澀和緊張,尤其是描寫家庭的,總有些模版化的日本特色—一個嚴厲不善溝通的父親,一個寬容的好心的母親。

而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描寫的正是這樣一家人團聚的一天日常。

說是日常,其實也不太日常。

這是一個破碎的家庭,不管是主人公和父母親的疏離,還是主人公大哥的離世,都像是一隻蝴蝶扇動的翅膀,給家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和大多數日本家庭一樣的是,書中的“大家長”父親有些執拗,堅持着自己作爲“家主”的尊嚴。即使想與兒女相聚,即使想和別人分享自己的人生,也會在某個意識到“啊,我居然有這樣羞恥的想法”的時候退縮。

而母親,失去了自己喜愛的大兒子之後,再也沒能從記憶裏逃脫出來。雖然看上去依然是個善良的老婦人,但是總有些“刻薄”的言論和做法。

這兩位老人的形象十分真實,也因此和我們絮絮叨叨、扭扭捏捏的主人公形成了對比。

故事的主人公是這個家庭的次子。

這個內向的、不自信的“還是個孩子”的中年男人,或許讓我們更多地看到了自己和成長的環境。

少年時被父母和周圍人拿來和“哥哥”對比,活成了“哥哥”身後那個沒有名字的、不值得被關注的平庸的“弟弟”。

即便是這樣,在嫉妒着哥哥的同時,也因此不用揹負家庭的責任,能夠自由地從事自己的事業。或許,原本,他也能夠在開展自己的人生之後,與家庭和兄長達成和解。

但是偏偏哥哥在當好的年華,因爲救人去世了。

父母親本來規劃好的人生道路突然截斷了。再也沒有人可以繼承父親的診所,再也沒有能夠理解他人生的接班人,父親只能落寞地關閉診所,看着自己半生的心血落在空處。

母親引以爲傲的大兒子,便成了心裏永遠的痛苦。改嫁的兒媳,被救上來的少年,忌日飛來的蝴蝶,那日的情景,任何可以讓痛苦減輕或者深化的人事物,都被拿來反覆咀嚼。

主人公,也因此成了家裏需要負擔責任的“接班人”。面對這個角色和“重擔”,他手足無措,慌不擇路,只能用懦弱的孩子般的態度,逃避母親的依靠,和父親難得一見的軟弱。

這樣的成長階段,發生在我自己的二十歲出頭,而發生在主人公的四十歲。

那一天,主人公帶着妻子和孩子回到了老家,依然還是個?“沉浸於陰影”的少年。但是,在母親嘗試的依靠中,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與父親的爭論中,他體會到了試圖逃避的重擔,並在幾年後父母親的去世中,成長了。

也成爲了他一直“不喜歡”的“成年人”。

這大概就是人生的“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讀書筆記3

當我拿到《步履不停》這本書的時候,順手翻了一會就放下了,因爲我覺得書中的故事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也沒有矛盾及其衝突的對話,甚至也沒有男女主人感人肺腑的愛情,他就是那麼平常的一本書。

可是當我慢慢的慢慢的靜下心來,才發現我錯了。平靜如水的是生活,暗裏洶涌的更是生活,不是嗎?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日本橫山一家的故事,久違的一家人在大哥的忌日團聚所發生的一切。這裏的一切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步履不停的一生,結婚、工作、離家、團聚、分別.....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家庭平凡、簡單、溫馨的生活,子女成長,兒孫繞下,父母年邁,子女成長,親人離去.......、這就像一個母親在不緊不慢的訴說着生活的瑣碎事情,更像一個孩子在歲月的長河慢慢的的成長.......

“母親是一個不會把東西丟掉的人,在家中的冰箱或者置物櫃裏面總是塞滿了買完東西后的紙袋”,這多麼像我們老一輩的父母,飽受過物質的匱乏,經歷過穿腸過肚的.飢餓,也觸目驚心的目睹過戰爭的殘忍,於是養成了囤積東西的習慣,就像冰箱裏“竟然有前年過年時候的魚板”。他們用囤積的方式抗議着過去艱難的歲月.......就是我的媽媽,經常在冰箱裏塞滿了東西,有時候是整整一冰箱的饅頭,有時候是整整一冰箱的土豆,深知是半年前的一隻雞,又一次竟然還有去年的牛肉,儘管我用盡各種辦法告訴他這是多麼的沒有必要或者是更大的浪費,可是卻始終沒有辦法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所以我總是偷偷的偷偷的扔東西,只有這樣記憶不斷衰退的他們纔不會記得那是被我拿出去扔掉的東西。

我用我們年輕人的家生活習慣強制要求這樣他們,更確切的說我用這種對他們殘忍的方式拒絕着過去生活的艱辛和貧窮,也用這種方式不斷地隔離和疏遠着他們,不斷地想要逃離,離家更遠的地方,生活就真的可以在別處一樣了,就像良多一樣,也不斷地逃離掙脫家庭的束縛,所謂的束縛來爲自己開脫,來爲自己長久的離家編造冠冕堂皇的藉口,因爲我們即使爲人父母也仍然不能夠像父母理解我們那般去理解他們,我們也不能夠像他們關心我們那般去關心他們,我們不停地逃離不停的逃離,良多甚至於在每年的一次團聚都不願意發自內心的回家一次,直到父親去世,直到母親腦溢血倒下,纔不得不用安裝呼吸機的方式來延續母親的生命,尤其是說在延續母親的生命還不如是說在爲自己救贖,用這種殘忍的方式.......這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子女真實的寫照嗎?

父親去世後,母親和他去掃墓,母親說“有一隻蝴蝶一直跟着她也去座公交車一樣,一直在他身邊不願離開,會不會是你爸爸”,不禁潸然淚下,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着熱淚的眼睛,這種孤單和無邊的落寞就會如影隨從,直至一生。大抵每一個年老的人在老伴去世後也會在不久離開人世就是這個原因吧?

父輩的愛情沒有我們年輕人的花前月下也沒有我們海誓山盟,可是就這樣默默相互扶持着走走完一生,一半的離開蒼白了另一半的晚年,一半的離開帶走了另一半的靈魂,餘下的都是推磨時光,他們不相信生生世世的約定,卻經歷了患難的真情。

仔細想想,步履不停的一生,真的有那麼多的來不及,來不及。突然想起一首詩:

我知道家在北邊

但不知道北邊在哪兒

這時多想那個指北針

把我一下帶回家

家,永遠的港灣,父母在家就在,那麼就要要放浪形骸於紛雜事務當中,聽聽媽媽的電話,儘管那是她嘮叨了無數次的事情,等等父親的腳步,儘管那是她不願意承認的事實,等等父母的節奏,常回家看看,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