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篇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讀畢此書,“感同身受”一次頓時從腦海中冒了出來。對於孩子直接或間接表達出來的情緒,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學會“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可以通過語言或者行爲來撫平孩子內心的不安或焦慮。

文中的一句話對於教育工作者的我來說,感觸良多——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明。言語既可以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治療,也可以用來傷害。語言的功能大大超過了我們本身對它的預想。恰當的語言,孩子聽了會心花怒放,或者放下了心頭的包袱;若一句不恰當的話脫口而出,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說者痛快,聽者傷害,對於孩子的打擊看似無形,卻危害巨大。作爲教育者,我們需時刻謹慎自己的言行,站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角度上給予他們信任的懷抱。

一邊讀着此書,我的腦海裏一邊盤旋着孩子們的身影。一個個場景好似電影回放,清晰地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反思着自己過去的言行,你的語言是否將孩子之間的矛盾激化了?你的話語孩子們是否真心接受了,還是爲了應付假裝聽進了?你的問話是減輕孩子的心理包袱,還是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從而選擇了說謊……造成這些不堪後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作爲成人,自認爲說的話、做的決定都是爲了孩子好。如此單方面的臆想其實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反而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依舊存在着隔閡。

如何改變這樣的局面呢?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他們的真實需求。許多孩子的問題的真正意圖,是他們對放心的渴望。對於這樣的問題,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證我們隊他們永久不變的愛。當孩子講起一件事時,不要就事情本身迴應他,而是要就孩子對這件事的感受作出迴應。

對於不能容忍的行爲,家長和老師需要限制。限制時必須清楚地告訴孩子:什麼是不可接受的行爲;什麼替代行爲是可以接受的。作出限定時,語氣必須堅定,這樣即可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這個禁令是認真的,我是認真的。

通過對孩子的各種情緒表達同情和理解,我們就幫助孩子在情感上變得聰明。在對他們不可接受的行爲制定限制、執行限制時,我們表示了尊重,這樣就爲孩子尊重社會中的規則做好了準備。

因而,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我們需要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時間、多一點尊重、多一點技巧、多一點信任。如此,我們纔會收穫到孩子更多的積極迴應。

【篇二: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當我在網上看到這本書的簡介後就毫不猶豫的訂購了,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海姆·G·吉諾特所著,是一本介紹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溝通方法的書,告知家長愛是需要技巧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爲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着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並使用技巧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這部書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詮釋着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讀這本書時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責,作爲一位母親我真的很失敗,看到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對上號,我總是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缺點,然後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評指正,聲音不自然的會提高八度,有時還會加上一些定性的語言,我自認爲我這樣做是爲了孩子好,沒想到卻深深的傷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說的,語言就像刀,它們能夠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給與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爲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不會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新拿一杯果汁吧,還要那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低聲說:“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乾淨,媽媽還在一旁幫她。媽媽既沒有嚴厲的批評,也沒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做女兒的真的很感激。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如果媽媽大發雷霆事情還是得解決,還弄得媽媽生氣女兒傷心。即使無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過程,我會把書中學到知識,切實地運用到生活中,我會努力的改變與孩子的溝通,希望我們相處的每一天裏都沒有叫嚷、沒有爭辯、沒有戰爭。

【篇三: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作文

當我在網上看到這本書的簡介後就毫不猶豫的訂購了,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海姆·G·吉諾特所着,是一本介紹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溝通方法的書,告知家長愛是需要技巧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爲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着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並使用技巧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這部書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詮釋着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讀這本書時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責,作爲一位母親我真的很失敗,看到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對上號,我總是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缺點,然後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評指正,聲音不自然的會提高八度,有時還會加上一些定性的語言,我自認爲我這樣做是爲了孩子好,沒想到卻深深的傷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說的,語言就像刀,它們能夠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給與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爲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不會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新拿一杯果汁吧,還要那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低聲說:”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乾淨,媽媽還在一旁幫她。媽媽既沒有嚴厲的批評,也沒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做女兒的真的很感激。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如果媽媽大發雷霆事情還是得解決,還弄得媽媽生氣女兒傷心。即使無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過程,我會把書中學到知識,切實地運用到生活中,我會努力的改變與孩子的溝通,希望我們相處的每一天裏都沒有叫嚷、沒有爭辯、沒有戰爭。

【篇四: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和同事們交流,很多時間會把話題引向學生,引到一點,那就是現在的孩子怎麼一年比一年難教,怎麼越來越難管理,怎麼樣才能改變這種不太和諧的關係,實現師生之間真正的溝通呢?在今年假期裏,我研讀了海姆。G。吉諾特這位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寫給老師的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師如何與學生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老師需要具體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處理教育中隨時出現的令人煩惱的小事,在處理這些事情時,理論是沒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獲得這些技巧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在生活中,教師怎麼和孩子相處,大家都意識到應該是:尊重、平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我們的語言就會出現一些偏執,出現的偏執,並不是老師不愛這些學生,主要應該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理解溝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個篇章,每一片都圍繞一個主題,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小矛盾去指導老師,給老師使用日常用語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這些少許的改變,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好辦一些,掩書而思,我對書中“一致的交流”和“讚揚的危險”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說到,如果要改善教室裏的生活,就要從檢查我們對孩子的迴應方式開始,一個老師如何與孩子交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師必須要抓住孩子的心,一個孩子只有感覺良好,他纔會正確思考,也只有處在良好的狀態下,他纔可能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們的良好狀態,也源於我們,他們的老師們。

首先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溝通原則,談境況,不談性格和人品,它是用於老師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場所。知道如何在各種條件下運用這個原則,是有效溝通的核心。

其次是,對於學生,老師可以憤怒,但絕不侮辱。

然後是如何表達憤怒,作爲教師,我們都深有感觸,在一個學生聽講良好的班級講起課來那是滔滔不絕,言語生動,這樣的課堂師生感覺都很好,可是,如果滿心歡喜走到一個嘈雜的教室,我們的心情已受到影響,我們會發怒,發怒時我們的心給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們也會大喊大叫,訓斥學生,這樣,整節課的學習效率也就不會好到哪裏,我們發怒之後也會有內疚感,也會在心中正中決定不能再重複這樣的行爲,所以,我們要學會剋制自己,換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書中舉例說:比如說進到一個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師堅定的說:“聽到這麼高分貝的吵鬧聲,我被激怒了。”教室裏吵鬧聲平息了,因爲老師在這裏既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又沒有侮辱孩子們。

要拯救老師和孩子們的溝通,就要學會不帶任何侮辱的表達具有細微差別的各種憤怒,其實,大多數老師對孩子們都有正確的態度和關心,他們所要的,就是一種能夠表達這種關心的溝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時,一個老師也能避免使用詆譭的語言,這些自我試試的控制,不會使他的表達變得平淡,相反會增加老師的風格。我想這對老師來說是很關鍵的,他學會了運用一種不同的說話方式,一種生動、大膽、不帶上海的表達憤怒的方式。

溝通,就像健康一樣,取決於未然,要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當學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縮小師生之間的關係,在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教育的路上,我覺得語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療傷,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所以,我們要利用好語言,在語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與孩子做有效溝通,那麼,孩子們就會幸福的學習,我們也會快樂的工作,我們都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爲呢?

【篇五: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總以爲,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標準,就足以影響孩子了。某一天,對着兒子,我發現已黔驢技窮,這時,還是選擇了求助於書。耐心地試着讀一下,發現,其實,自己的智慧遠未足夠。有些道理,並非以道德標準就可以解決的。在心理學的範疇裏,我們的確需要專家。而且,在學習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對自己已養成的思維習慣做一個反省。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是美國心理學博士海姆·G·吉諾特的着作。

某天,從網上看到了這本書,看完之後,學着用其中的幾個方法,開始與兒子溝通。它令我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對孩子遇到麻煩,第一的選擇不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弄清前因後果,成爲他的同盟軍。只有得到他情感上的認同之後,纔能有效地與他討論,最終選擇出合適的解決方式。

”那種語言照顧你的感受,而不是對你的行爲進行批評。……父母需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海姆·G·吉諾特博士是這樣說的。讀完這本書,也反省了自己的習慣性思維。

不是嗎?因爲自己很愛孩子,所以,自認爲給孩子的建議都是正確的。但孩子的反應是——不接受。自己受到刺激的,並非一個命令不被接受,而是自己付出的愛不被接受。

還有,中國的父母,因爲代代相傳的權感心態,尤其是父親,一般不願意彬彬有禮地對低齡的孩子說話,總希望以最簡單的命令,讓孩子第一時間服從。這中間,省掉了禮貌,也省掉了讓他理解的過程,最終造成是,孩子將父母擺在了對立面。

所以當培養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時,孩子纔會茁壯成長。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要彼此尊重。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爲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作爲媽媽的我也應該提前做點功課,好好學習學習他人的養子育子經驗,學習把這種有效的溝通方法借鑑到我們與學生的溝通中,與學生實現有效地溝通,那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有着獨立精神追求的人!

【篇六:《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學前組最近組織閱讀的一本書,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有關老師與孩子溝通方法的書籍。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吉諾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他人生最後一部經典着作,其中吉諾特博士的一句話——“不要僅僅成爲老師,而要成爲一個身爲老師的人”,已經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這本書最能打動我的是,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煉的小短文闡述。通過仔細閱讀,將會獲得這些技巧。每一章節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導老師,在日常用語上給老師支招,有了這些少許的變化,與孩子的溝通將會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以及孩子的不斷需求,在新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學習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樣,有一件事情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爲了變革,那就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時,就會增加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在被肯定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生活中,教師怎樣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愛護。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很容易會出現一些情緒上的波動,導致我們在溝通上出現問題,這些並不是老師的初衷,並不是老師憎恨學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態,所以溝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溝通也同樣重要,通過溝通,利用適應於孩子的語言教學,在語言中要充滿了愛,時刻讓孩子感覺到不那麼生分,而是那麼熟悉,就像媽媽一樣。這樣,孩子們就會快樂的學習,我們也會開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家長與老師人手一本的書籍,注重孩子素質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向,我們也一直在致力於應試教育的改革當中,教會孩子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孩子學會怎樣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個方向,我將認真領會書中的知識,把它轉化爲實用的教學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學理念。

【篇七: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的主旨非常明確,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同一主旨的書應該是不在少數,但這本書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愛是需要技巧的。你愛它,就要小心呵護它,而不能強把它佔爲己有。因爲,愛是自由,愛是寬容,愛能包容一切。你只能適時、適當地牽着他的手,教他認識人生的牽牽絆絆,然後由他自己去面對這些牽絆。

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麼相處。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家庭氛圍該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作爲教師和父母,我們都深有感觸:當我們發怒時,我們的行爲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們大喊大叫。然而當這一切結束時,我們會感到內疚,我們鄭重地在心中決定,以後絕不能重複這樣的行爲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計劃的程序,可以在爆發前有系統地減輕緊張情緒。從這我就想到我們老師有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我們也不妨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

第二鼓勵與指導孩子:一個孩子表現好,我們通常總會誇讚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評價性的讚揚。但在這本書中說到:在心理療法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學生,你真棒!這些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都是要避免的。爲什麼呢?他們需要免受評價性讚揚的壓力,這樣孩子纔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認可。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爲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建議我們不要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我們會不經意間攻擊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應該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好不要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

第三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沒有孤獨感。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在人生的路上,我們不是一個人孤立地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要與人進行交流。所以當培養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時,孩子纔會茁壯成長。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要彼此尊重。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並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做爲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我們要承認努力、表達感激,但是我們不能評價孩子,不能給他們定性。所以,讓我們改變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教育的路上,我覺得語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療傷,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所以,我們要利用好語言,在語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與孩子做有效溝通,那麼,孩子們就會幸福的學習,我們也會快樂的工作,我們都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爲呢?

【篇八: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掩書而思,書中的:理解孩子、鼓勵孩子在我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在我們中國的老師與父母看起來是多麼的溫馨啊!而我們並不常用這樣的話語。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感觸很深。使我從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讓我知道,從看完此書的這一刻起,我要改變對孩子——也就是我的學生觀和教育觀。

第一篇章談到: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爲。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裏,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爲什麼要衝我發火?”今天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從這我就想到我們老師有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

其次讓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確有效地與孩子溝通。這本書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愛是需要技巧的。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育兒常識也是不夠的,自以爲有了愛和知識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實並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甚至不足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技巧與知識是兩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醫生,僅有對患者的無限愛心和豐富的醫學知識是不能拿起手術刀爲患者做手術的,誰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爲這個醫生缺少專業的技能訓練。父母就應該像一位受過技能訓練的外科醫生那樣,小心地、恰當地使用語言,用特別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交談。要知道語言就像刀,使用得當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會帶來精神上的極大痛苦,其破壞力甚至是致命的。遺憾的是,有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無所顧忌地使用着這把刀,傷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還在埋怨孩子無可救藥。

在讀到這段內容之前,我還真以爲憑我二十多年教育生涯和還算豐富的社會生活知識,足以應付教育中的一切問題。可是讀了此書令我汗顏。

這本書雖然是介紹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法,但我覺得它也適用於老師和學生間的溝通。書中說到對於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爲,我們應該給與指導而不是批評。在批評孩子時,我們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會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當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拿一杯果汁來吧,還要拿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擡起頭來看着媽媽,既鬆了口氣,又有點懷疑。瑪麗低聲說:“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乾淨,媽媽還在一邊幫她。媽媽並沒有說什麼嚴厲的、批評的話,也沒有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她說:“我當時想說‘下次小心點’,但是當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麼感激時,我就什麼都沒說了。”是的,瑪麗的媽媽看到果汁撒了的時候,給與的是指導而不是批評。讓瑪麗知道媽媽已經原諒了她,並且教了她以後再遇到這種事該怎麼做,所以瑪麗鬆了口氣,心裏充滿了感激,輕鬆的氛圍更能讓她記得以後要小心了。反之,如果當時瑪麗的媽媽看到果汁撒了的時候,嚴厲地批評了瑪麗:“你怎麼回事?怎麼這麼不小心?果汁打翻了,你就不要喝了!”那處於害怕狀態的瑪麗就會更緊張更害怕,以至於以後再拿果汁或者做其他事情就會誠惶誠恐,擔心一但做不好,媽媽除了罵她還會做些什麼。可見,不同的處理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後果,與其進行毫無意義的批評,不如給予指導性的幫助。對於我們的學生,我們也應如此。當學生做錯數學題時,我們應該給與耐心的指導,指導他們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粗暴的批評,“你怎麼弄的?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也許,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傷害到學生。所以,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學生,當他們表現出行爲不當時,切記,他們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指導性的幫助。

總之,老師與家長的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並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和信心。與此相反,會造成孩子的焦慮和反抗,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影響他一生。在我今後的教育學生中要充分的運用教育的智慧,語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請把你的手放心地交給我,因爲我已經學會了怎樣面對或處理你的各種問題。因爲,無論如何,我永遠懷着一顆愛你的心,用可行的方法將這種愛恰當地表達出來,孩子……作文

【篇九: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學前組最近組織閱讀的一本書,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有關老師與孩子溝通方法的書籍。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吉諾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他人生最後一部經典着作,其中吉諾特博士的一句話——“不要僅僅成爲老師,而要成爲一個身爲老師的人”,已經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這本書最能打動我的是,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煉的小短文闡述。通過仔細閱讀,將會獲得這些技巧。每一章節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導老師,在日常用語上給老師支招,有了這些少許的變化,與孩子的溝通將會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以及孩子的不斷需求,在新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學習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樣,有一件事情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爲了變革,那就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時,就會增加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在被肯定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生活中,教師怎樣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愛護。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很容易會出現一些情緒上的波動,導致我們在溝通上出現問題,這些並不是老師的初衷,並不是老師憎恨學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態,所以溝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溝通也同樣重要,通過溝通,利用適應於孩子的語言教學,在語言中要充滿了愛,時刻讓孩子感覺到不那麼生分,而是那麼熟悉,就像媽媽一樣。這樣,孩子們就會快樂的學習,我們也會開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家長與老師人手一本的書籍,注重孩子素質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向,我們也一直在致力於應試教育的改革當中,教會孩子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孩子學會怎樣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個方向,我將認真領會書中的知識,把它轉化爲實用的教學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學理念。

【篇十: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書筆記】

寒假我用了幾天時間,把海姆·G·吉諾特寫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看完了。看完以後我有了一些小小的收穫,現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本書的作者以衆多的事例來呈現給讀者:例如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方法?讓我收穫許多。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兒園,很害怕。幼兒園的老師通過親切的言語回答,讓孩子放心將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師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難看的畫就大聲地詢問老師:“誰畫了這麼難看的畫?”其實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兒園畫了難看的畫會怎麼樣。但是老師的回答讓她很滿意,老師說:“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小女孩看到了壞掉的玩具她有開始發問:“誰弄壞了玩具?”其實她不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時老師的回答有又讓幼兒感到很滿意。老師說:“玩具本來就是拿來玩的,玩的時間長了,它有時候就會壞。”這一系列的回答讓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兒園。

看了這個例子讓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處理這類事情的方式、方法,覺得自己真的忽視了去讀懂孩子的心。還記得是小班開學的頭一天,好多幼兒都在哭,好不容易,幼兒都不哭了。這時又來了一名新生,我用熱情的態度去迎接他,可是他卻不領情,抓着媽媽的手不放開,我試着去牽他的小手,卻被他甩開了。家長也是很尷尬的笑了笑。接着家長就把他的小手交給了我,轉頭就離開了。一會兒這名幼兒就開始大哭了起來。我先哄哄他說:“媽媽很快就來接你了。”可是他聽不進去,開始大聲地哭鬧起來。這一哭把其他不哭的幼兒也感染了,大家都哭了。想到這裏我反思了自己,如果我一見到那名新生就蹲下來和他介紹自己或者詢問他的名字,讓師幼之間拉近距離;或者我讓他的媽媽留下來和孩子一起參觀一下教室,讓孩子和媽媽一起玩玩幼兒園的玩具,消除孩子對環境的陌生感,讓幼兒喜歡這樣的環境;又或者我能適當的表揚他,你搭得積木很好看,給他豎起一個大拇指,讓他知道自己是被肯定的、被重視的。這些假設如果能夠在那天做到的話,我相信現在會是另外一種結果了。

其實我們和孩子溝通是一門學問。我們要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們要對孩子有足夠的重視和尊重。例如我們要以平等的姿態來和幼兒相處,尊重孩子的想法。我們要適當的鼓勵表揚幼兒。例如孩子的活動中出色表現要加以表揚,特別是平時表現不加的幼兒有了閃光點,更加要給與肯定。我們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例如我們在預設活動的時候需要教師設計的過程適合孩子、和孩子的思維過程相近,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

這本書的內容還包含很多很多,我想我以後一定還會再讀這本書,我想下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