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

當我在網上看到這本書的簡介後就毫不猶豫的訂購了,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海姆·G·吉諾特所着,是一本介紹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溝通方法的書,告知家長愛是需要技巧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爲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着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並使用技巧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這部書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詮釋着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讀這本書時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責,作爲一位母親我真的很失敗,看到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對上號,我總是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缺點,然後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評指正,聲音不自然的會提高八度,有時還會加上一些定性的語言,我自認爲我這樣做是爲了孩子好,沒想到卻深深的傷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說的,語言就像刀,它們能夠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給與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爲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不會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新拿一杯果汁吧,還要那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低聲說:”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乾淨,媽媽還在一旁幫她。媽媽既沒有嚴厲的批評,也沒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做女兒的真的很感激。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如果媽媽大發雷霆事情還是得解決,還弄得媽媽生氣女兒傷心。即使無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過程,我會把書中學到知識,切實地運用到生活中,我會努力的改變與孩子的溝通,希望我們相處的每一天裏都沒有叫嚷、沒有爭辯、沒有戰爭。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2

自己爲人師已經15年,爲人母也有八年了。這麼多年來自己不斷地探索,不停地努力,雖然有一定的收穫,但每每和同事聊起來還是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現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理。不久前一位同事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看後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一共有10個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圍繞一主題,用實際生活中的常發生的小矛盾去指導家長,及時給予家長使用日常語言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書而思,書中的家長理解孩子、鼓勵孩子的方法在我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爲。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裏,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爲什麼要衝我發火?”然而這次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爲做出不恰當的評價。

作爲家長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爲老師,我們就更應該如此。平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現在,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如:“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們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3

和同事們交流,很多時間會把話題引向學生,引到最多的一點,那就是現在的孩子怎麼一年比一年難教,怎麼越來越難管理,怎麼樣才能改變這種不太和諧的關係,實現師生之間真正的溝通呢?最近,我研讀了海姆G吉諾特這位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 家寫給老師的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師如何與學生溝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老師需要具體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處理教育中隨時出現的令人煩惱的小事,在處理這些事情時,理論是沒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獲得這些技巧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在生活中,教師怎麼和孩子相處,大家都意識到應該是:尊重、平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我們的語言就會出現一些偏執,出現的偏執,並不是老師不愛這些學生,主要應該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理解溝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個篇章,每一片都圍繞一個主題,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小矛盾去指導老師,給老師使用日常用語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這些少許的改變,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好辦一些,掩書而思,我對書中“一致的交流”和“讚揚的危險”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說到,如果要改善教室裏的生活,就要從檢查我們對孩子的迴應方式開始,一個老師如何與孩子交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師必須要抓住孩子的心,一個孩子只有感覺良好,他纔會正確思考,也只有處在良好的狀態下,他纔可能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們的良好狀態,也源於我們,他們的老師們。

首先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溝通原則,談境況,不談性格和人品,它是用於老師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場所。知道如何在各種條件下運用這個原則,是有效溝通的核心。其次是,對於學生,老師可以憤怒,但絕不侮辱。 然後是如何表達憤怒,作爲教師,我們都深有感觸,在一個學生聽講良好的班級講起課來那是滔滔不絕,言語生動,這樣的課堂師生感覺都很好,可是,如果滿心歡喜走到一個嘈雜的教室,我們的心情已受到影響,我們會發怒,發怒時我們的心給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們也會大喊大叫,訓斥學生,這樣,整節課的學習效率也就不會好到哪裏,我們發怒之後也會有內疚感,也會在心中正中決定不能再重複這樣的行爲,所以,我們要學會剋制自己,換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書中舉例說:比如說進到一個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師堅定的說:“聽到這麼高分貝的吵鬧聲,我被激怒了。”教室裏吵鬧聲平息了,因爲老師在這裏既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又沒有侮辱孩子們。

要拯救老師和孩子們的溝通,就要學會不帶任何侮辱的表達具有細微差別的各種憤怒,其實,大多數老師對孩子們都有正確的態度和關心,他們所要的,就是一種能夠表達這種關心的溝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時,一個老師也能避免使用詆譭的語言,這些自我試試的控制,不會使他的表達變得平淡,相反會增加老師的風格。我想這對老師來說是很關鍵的,他學會了運用一種不同的說話方式,一種生動、大膽、不帶上海的表達憤怒的方式。

溝通,就像健康一樣,取決於未然,要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當學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縮小師生之間的關係,在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教育的路上,我覺得語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療傷,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所以,我們要利用好語言,在語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與孩子做有效溝通,那麼,孩子們就會幸福的學習,我們也會快樂的工作,我們都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爲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4

這本書是老牌的育兒書,讀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講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講的是一樣的。所以這兩本書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觀點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醫生,但他在書中沒有從生晦的心理語詞來講述。表達方式很淺顯,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爲是國外書籍,又是本溝通的書,所以書中語言的表達很西方化,作爲中國的家長,只有參考價值,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謊言。"如果我們希望孩育孩子誠實的品德,那麼我們必須作好心理準備,既要聽讓人愉快的真話,也要聽讓人不高興的真話。"

二歲半的兒子有時也會說一些可能認爲是謊言的話,他會對我說:我不喜歡媽媽。我不要和媽媽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對他說:我知道你喜歡媽媽,你想和媽媽一起睡。還親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開心。

有時他會假裝做些假動作,我會問他:寶寶在幹嘛?他說:把瓜子給媽媽。我問他:你要吃嗎?他說:要。我也假裝給他吃瓜子。然後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謊言也不是大人所謂的謊言吧,他已經有想像力,只是想像與現實有時他還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當現實跟我們一起說。我覺得大人應該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義爲這是在說謊。

當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也儘量不要用謾罵等方式來表達。他做錯事,也會內疚,就像圈圈做了壞事他就哭。他做錯了,他意識到錯了,我和外公外婆只會對他說:不要緊。一句話,就不會讓他那麼緊張。如果用打罵方式來處理,他將來就會用所謂的謊言來掩飾。而圈圈做錯事,當我們問他這是誰做的,他會說:寶寶做的。那做的對嗎?他會說:不對。僅此就夠了。過多的說教,就如作者所說,不一定有效果。

這就是溝通,溝通需要效果。如果沒有效果,說明這次溝通的方式是失敗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5

粗略看了《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作爲父親,我覺得羞愧難當,有一種不安的情緒在蔓延。記得自己非常喜歡魯迅的一段話:自己揹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現在“我該怎樣做父親”一個急迫的命題,擺在我的面前。恰逢《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向我們展現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視角,給我這樣一個毫無章法的父親,一次警醒、一劑清醒劑。

以前,我總認爲,女兒快十歲了,現在對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於是,考試沒達到理想的成績,就責怪她不夠努力;在家裏不做事情,就認爲她沒有分擔意識;犯了錯誤,就責怪她不吸取教訓……我們之間的談話,變成了一個命令,另一個服從;一個是真理,那另一個只能是荒謬可笑的。

作家楊紅櫻說過,她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當孩子和我們談話時,我們更應該讀懂他們的暗示。

比如:孩子會跟我說:爸爸,這次考試我考砸了。其實,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這一次你就不要責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請你相信我。可是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對孩子大發雷霆,不問青紅皁白地說落孩子一通。我想這樣的事情大概會時常發生,我們常常對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試失敗,彷彿就是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忽略了孩子奮發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書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們都沒有養成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習慣,甚至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們已經習慣了“虎爸”、“虎媽”的角色,對待孩子,我們總是嚴肅有餘,從不肯輕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認爲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其實,我們更應該能夠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變化,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對孩子就有着很大的影響。當孩子失望、害怕時,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個結實的擁抱;當孩子憤怒不滿,我們應該能夠感同身受;當孩子疑惑、不安的時,我們更應該成爲他們的“知己”。或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少了一些先入爲主的主觀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標準,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爲是”。正如書中所說:當我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現實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不就是我們期盼的嗎?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借鑑的地方,它告訴我們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把我們帶入教育的“應該狀態”。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麼做父親”更應該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長,用我們的進步換取孩子長足的發展,給孩子更多的幸福時光。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6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不論是父母和孩子圍坐在餐桌上共進晚餐,還是老師和學生相聚在窗明几淨的辦公室內促膝談心,這將是一幅多麼溫馨的畫卷。然而,我們並不常這樣表達,我們幾乎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許久沒有感受過這樣的溫馨了。掩卷深思,作爲一名教師,我要學習的改變的還有很多很多。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分爲十個章節,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闡述瞭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不論是教師還是父母,都希望每天會是平靜的一天,沒有叫嚷、爭辯、戰爭。可是儘管如此,生活中還是充滿了無休止的小麻煩、階段性的衝突,以及突如其來的危機。爲什麼會這樣?因爲教師亦或是父母都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因爲語言像刀能夠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體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在溝通中發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爲缺乏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爲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與孩子溝通應該學會把孩子像客人一樣對待。

第一章分多個方面解釋了和孩子對話的這門有規則的獨特藝術。首先,孩子在交談時很少是無知的,他們的信息裏經常有需要解讀的密碼。孩子們看似沒有完結的十萬個爲什麼並不是單純的想獲得大量的知識,他們想要得到的是這個問題會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所以同孩子溝通應該理解到孩子提出的簡單問題背後的真正用意。其次,與孩子溝通應做到換位思考,因爲只有當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

由此,我想到我的中學時代老師通常對有情緒怒氣的學生的做法是:冷處理或者是立刻嚴厲的批評他。如果作爲老師不妨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我想這樣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是理解他的。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

除此之外讓我記憶深刻的是的是父母如何正確有效地與孩子溝通。這本書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愛是需要技巧的。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育兒常識也是不夠的,自以爲有了愛和知識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實並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甚至不足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技巧與知識是兩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醫生,僅有對患者的無限愛心和豐富的醫學知識是不能拿起手術刀爲患者做手術的,誰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險的事,因爲這個醫生缺少專業的技能訓練。父母就應該像一位受過技能訓練的外科醫生那樣,小心地、恰當地使用語言,用特別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交談。要知道語言就像刀,使用得當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會帶來精神上的極大痛苦,其破壞力甚至是致命的。遺憾的是,有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無所顧忌地使用着這把刀,傷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還在埋怨孩子無可救藥。

這本書雖然是介紹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法,但我覺得它同樣適用與教師和學生間的溝通。書中說到對於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爲,我們應該給與指導而不是批評。因爲或許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傷害到學生。所以,不論是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學生,當他們表現出行爲不當時,他們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指導性的幫助。

總之,老師與家長的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當注意到孩子的努力,並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和信心。與此相反,會造成孩子的焦慮和反抗,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影響他一生。

作爲一名教師,我會在教育學生中充分的運用教育的智慧,語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7

本學期初,學校邀請教研室主任鄒盛蓉來校講座,鄒主任推薦兩本書《好媽媽,懂比愛更重要》和《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給大家讀。於是我先選擇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一讀,雖然平時工作比較忙,但也閱讀了一些。在閱讀此書中我深深地感覺到“關係大於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父母或者老師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孩子對長輩就產生信任與喜歡,潛意識裏就認同長輩的觀點,就會加大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學習成績、思想道德等就容易提高。反之,倘若師生關係不好,又或者親子關係不好,孩子就不太願意聽話,甚至逆反。尤其是四、五年級學生,自尊心強,自我意識喚醒,如果老師或者家長沒有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一味命令式地佈置任務,就容易適得其反。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發展。”是的,教育要在溝通中展開,愛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的交流,善於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8

每當輔導兒子想發火時,耳畔就想起了同事的一句話:"如果你把他當成你的學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當成你的兒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確實,很少有老師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苦惱,老師似乎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無論學生怎樣,老師都有一個原諒的心態。我總把兒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覺得我疼你、愛你,所以怎麼樣對你都是應該的,都是愛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於這樣的前提下,那麼教育就沒有了方法而言,所以,纔有了後教兒子學習時的暴躁與不容忍。是啊!其實想想,孩子不是誰的輔助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你的尊重、承認與鼓勵。於是,什麼時候想發火,就讓自己個深呼吸平靜一下,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以前從沒有被發現的優點。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無論對於大人,還是對於孩子說,一句惡毒的語言,將你的魅力立減到0分,哪怕你以後說了一百句的好話,也無法增強別人對你的好感。所以語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時候被我們忽視,甚至意識不到語言給別人的人生帶的破壞和摧毀的力量,尤其是你最親最近的人,當你後悔的時候,你用"我瘋了、我真的糊塗了"表示的時候,就爲時已晚。傷害一旦有了,人與人的縫隙和鴻溝就存在了,無法彌補。

對於我們的孩子,或許你用父母的權威表示你的翻雲覆雨,說明你的地位,但其實,你知道嗎?孩子以後爲何會反叛你,不相信,或許那一刻,他對你不信任了。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他無法做到自己是個完美的成年人表現,按時起牀,按時睡覺,每天除了看書,不玩遊戲。我們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誰誰,每天學習到深夜,一早起讀書預習,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嗎?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不能有讓他難堪的語言,也不能對他過分的嚴厲和斥責,我們是平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歡聽領導說你這樣不對,你那樣做的也不好,還是喜歡聽他說:或許,你這麼做就會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會做的更好一些。愉悅的語言,會讓心情飛揚一週。而不悅的斥責,則會讓你每天戰戰兢兢,對於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嗎?我們成人都無法逾越的坎兒,讓一個孩子去承擔,是不是有點太殘忍了點兒。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強調的就是這樣幾點: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極的情緒,無須太多的道德、道理,只需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

有的時候,孩子哭了,我們或許會認爲:大驚小怪,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個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時候,我會對孩子說:寶貝,別哭,男生不要掉眼淚,譬如爸爸。或者說:我不喜歡哭泣的男生。或許孩子會立馬擦掉自己的眼淚,而實際上我還是看到了他緊縮的眉頭,(fsir)他的心結其實還沒有完全化解掉。

這樣擁抱或者一些身體語言,其實會更讓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爲不小心將牛奶灑掉了,你不是斥責他,而是走過抱走他,去沖洗身體的奶漬,然後告訴他,咱們一起去用紙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會一聲不響的擦掉眼淚,然後搶着跟你去擦牛奶斑點。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以爲怪,總會給孩子帶傷害。或者總是以母親的名義,去指導這個或者指導那個,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門或者其他。我們就會大聲的說到:你怎麼不長眼睛呢?門不動怎麼會撞到你呢?這樣孩子就會哭了,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如果這時的你,走過去,摸摸他的額頭,問道:很痛嗎?他說出很痛很痛,我們想他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會明白一些。就像人們常說:衣服破舊者,觀者重在衣;衣服潔淨者,賞者重在人。在給孩子帶的傷害中,如果我們注重的是孩子的魯莽行爲,而不是這事給孩子帶的傷害上,那麼我們所說的話,則不是從同情的角度去看待這事兒,而從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對於孩子說,是不公平的,因爲我們是他們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學家,我們的責任在於保護他們,而不是剖析他們。

二:關心在於質而不是量,陪着不能算陪伴。

有的時候,看到孩子的悶悶不樂,我們想,或許他自己會理解的,所以不會多管閒事,生怕一個詢問會傷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時候,也會是看着笑話的態度去詢問:呵,今天被老師批評啦?這時孩子會自動避你三尺,遠離你這個隔岸觀火的爸爸媽媽,這樣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會跟你說了。你則轉而會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時候可呱呱的跟我說個不停。其實,不經意間,是我們把孩子的心遠離我們的世界。

這本書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事例,只需要說一句話,無需連篇累牘,也無需刨根問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關心一些就足夠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的手給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們一起去看、去聽、去說話。因爲我知道,有愛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對彼此的寬容、尊重和諒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爲對方着想!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9

很多年沒有以這種方式寫一篇文章了,當兒子把作業拿到我面前要求我買這本書時,心裏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兒子想要和我表達什麼?是不是我和兒子這幾年的鬥志鬥勇可以在這裏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書的封面的圖片很溫暖,孩子和媽媽很溫馨,帶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氣看完了整本書,有幾章的內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讓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學習!

交流密碼:看完這一章,覺得自己以前和兒子的溝通的障礙太多了,想想平時對兒子用的威逼、利誘、批評……真是覺得很愧疚!導致孩子現在和我的溝通越來越遙遠,孩子每次想和我談話的時候,本來很高興的一個話題,我總是能談到他學習上面去,最後的結局就是以吵架無疾而終!書中看見有個父親如何讓正在怒氣衝衝的兒子消氣的對話,我不僅想起7月十號的時候,我和兒子約定等他休息帶他去看電影的,他自己在醫院看完牙齒在電影院等着我,我告訴他很快會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車,當我到達的時候已經遲到電影開始十幾分鍾。當兒子看見我時特別生氣說,”不看了!“怒氣衝衝,我給解釋了,他還是生氣,我沒忍住也給他大聲嚷嚷,孩子含着眼淚一個人走了。很簡單的一個問題看了交流密碼,我真後悔自己怎麼沒早看,其實只需要一個真心的道歉和談到孩子當時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語言力量:”稱讚對孩子有用嗎“?這句話在這兩年裏我真感覺沒用了,不管是語言還是物質,我對孩子下了個定義:”現在孩子怎麼都沒慾望了呢“?其實不是,是我平時的稱讚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滿意的不快樂的稱讚語!當孩子有一些問題時,都是我在對他說,甚至是希望他立馬就能給些我想要的反應!可看完這章才發現都是錯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給的是指導而不是批評教育!我平時和孩子交流時,從來沒有想我在說話時,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憤怒的情況下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當孩子生氣是我會把他當時的”事情“強調,而不是考慮他的心情,尊重他,關愛他!以後我一定會好好用心呵護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書中講到孩子的責任感、紀律、積極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爲,我都很感動,一直以來,我都認爲我在很認真負責的養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這本書,我才知道,養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幫助孩子成爲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學會跟孩子談話時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對他們造成傷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讓他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觀點,幫助他們專注於解決麻煩!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解決我之前的期待,給了我答案!做個快樂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後的日子裏希望我和兒子的相處能像書中的封面圖片的母女一樣溫馨和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10

是學前組最近組織閱讀的一本書,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有關老師與孩子溝通方法的書籍。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吉諾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他人生最後一部經典着作,其中吉諾特博士的一句話“不要僅僅成爲老師,而要成爲一個身爲老師的人”,已經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這本書最能打動我的是,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煉的小短文闡述。通過仔細閱讀,將會獲得這些技巧。每一章節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導老師,在日常用語上給老師支招,有了這些少許的變化,與孩子的溝通將會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以及孩子的不斷需求,在新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學習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樣,有一件事情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爲了變革,那就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時,就會增加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在被肯定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生活中,教師怎樣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愛護。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很容易會出現一些情緒上的波動,導致我們在溝通上出現問題,這些並不是老師的初衷,並不是老師憎恨學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態,所以溝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溝通也同樣重要,通過溝通,利用適應於孩子的語言教學,在語言中要充滿了愛,時刻讓孩子感覺到不那麼生分,而是那麼熟悉,就像媽媽一樣。

這樣,孩子們就會快樂的學習,我們也會開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家長與老師人手一本的書籍,注重孩子素質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向,我們也一直在致力於應試教育的改革當中,教會孩子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孩子學會怎樣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個方向,我將認真領會書中的知識,把它轉化爲實用的教學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