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通用8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1

初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就被驚豔了。書中沒有過多理論性知識的灌輸,都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實用性很強。讀完常常有種“這個問題總算找到原因了”,“這辦法真好,我怎麼沒想到呢”的感覺。

作爲新教師的我,教學中時常有一種力不從心、知識匱乏的感覺,想要使課堂更加精彩,想要像老教師那樣對課堂的把控遊刃有餘,想要自帶氣場讓學生信服。一開始,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在備課上,反覆看教材,生怕上課漏講、錯講,但卻獲得不了滿意的效果。一直很苦惱,也對自己的方法產生過懷疑。

當我看到書中“終生備課”這幾個字時,一種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悄然而至。作爲老師,不要着急輸出,而要不斷輸入。突然明白了什麼叫做“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這個角色,就是這樣冰山只露一角,要想教好孩子,我們得有龐大而充沛的知識儲備,得有深入而精細的思考研究,得首先成爲一個廣闊淵博的人。這些都從何而來呢?作者給我們指引了一條明確的道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教科書、讀學術著作、讀相關書籍,讓書籍這潺潺小溪注入我們思想的大海,使我們所教授的知識只是我們知識海洋裏的滄海一粟。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後,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理解就會十分的透徹,以至於在課堂上,在學習的過程中,處於我們的注意的中心的,就不再是所學東西的內容本身,而是學生。這時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知識中,使知識觸動學生的精神世界,變成他們自己的觀點,成爲他們的信念。在講述教材時就不是在宣講真理,而是在跟青少年們娓娓談心。

回憶起自己最初的教學過程:總是被事先寫好的教案、做好的課件牽着走,上課的時候,一直在想着下一段該講目的了,再下面該講意義了,這裏可不能講錯了,不能被學生取笑。有時離開了課本和課件,就會忐忑不安。一節課下來,看到學生們長呼一口氣,終於解脫了的表情,一種挫敗感使我不斷懷疑自己。那時,我沒有知識的海洋作爲基石,我的講述和語言裏沒有自己的情感,學生聽起來也是枯燥乏味的。

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他的講述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後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真正優秀的教師,必有真正豐富的情感。

這使我想起自己曾經的一位歷史老師,五十多歲的他總是穿着一身中山裝,黑皮鞋,頭髮梳理的一絲不苟,整個人看上去幹淨利落。進入課堂從不帶着課本,卻總是對教材中歷史故事如數家珍,講起課來慷慨激昂、激情澎湃,抑揚頓挫。上課時,我們總是被帶入他用語言和情感創設的歷史情境之中,被他思想的潮流帶着走,聽他的課總感覺意猶未盡。也是這位老師,使我對歷史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對教師工作產生了憧憬。

我有幸遇到了這樣擁有知識大海、有血有肉的老師,有幸閱讀了這些書,使自己不斷成長。不斷構築自己知識的海洋,將充沛的情感注入教學中,我想,有一天,我也能影響一個或者一些人。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2

曾經,總是聽到師父說起蘇霍姆林斯基,自己卻從未靜下心來去讀一讀他的著作,還總是振振有詞地說:“工作太忙,無心他顧。”其實現在看來,那時的自己真的太不成熟。在這一學期,學校給老師們每人發了一本蘇老的《給教師的建議》,相伴隨的,還有每日教師讀書羣分享的《給教師的建議》音頻。這樣全方位的渲染模式很好地照顧到了老師們工作的特殊性。我們既可以在零碎的時間去聽音頻,也可以在閒暇的時間裏品味書中的味道。說實話,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我想象中不大一樣。總以爲像他這樣的大師,語言之中更多的應是給人一種高深的感覺。然而,看過之後才發現,他的語言簡單而平實,看似通俗卻又不乏深意,情理、事理絲絲入扣。內裏微妙的思考,加之恰到好處的文采,令人讀之無比受益。與其說它是一本大師的著作,倒不如說它就是一位擁有着博大胸懷、睿智思維的老師對自己教育生涯所思、所感的娓娓道來。記得有人曾經說過,教育上的這些個瑣事,只要你是有心人,能夠每天堅持去記錄自己教育中的點點滴滴,那麼很多年後,你也可能會成爲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你的所有經典案例續編在一起,就能成爲一本真正的教育學著作。或許蘇老就是這麼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於教育之上,這纔有瞭如今這樣的積澱。

蘇老的書中,每一篇都能夠從一個教育論點出發,然後告訴教師,怎樣做能夠更好地愛學生,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今天,我在聽的是蘇老的第57章“帶孩子們做環球旅行”。好巧不巧的是,今天下午,剛好有個孩子問我:“老師,我們考完試,您可不可以帶我們全班去春遊啊?”聽完孩子一本正經的發問,我倒有些錯愕了。第一點:我是質疑的。在孩子的心裏,所有的學校舉行的外出遊玩,難道都不分季節呀?只要出去,就是春遊嗎?這一刻,我其實是覺得孩子們真是有意思。不過,很快我又意識到了第二點:孩子們那一種想要一起外出的心情是多麼迫切啊!他們想的不是和自己家人出去玩,而是和同學們一起,和自己的小夥伴們一起,去感受那一份真摯的快樂。

這時候,我的思緒也被拉回到了自己小時候,我曾經也是那麼地期盼着學校組織集體活動。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記得,我在小學時一共春遊過兩次,秋遊過一次。我也還記得初中時候的那一次令人至今難以忘懷的野炊。當時老師讓我們以小組爲單位,商量本組的菜譜,然後由組長分配每位成員的任務。我負責帶土豆絲,一路上,我提着那沉甸甸的,裝着一半土豆絲、一半水的塑料袋,心情無比愉悅。這是屬於孩童時代的'回憶,至今想起仍會彎了嘴角。而現在,考慮到多方安全因素,孩子們的這種願望,怕是很難實現吧。思緒至此停滯,而後豁然開朗。我想到了:我要帶着孩子們這樣去旅行啦!上午複習《場景歌》時,我就在想,文中給我們提供的四個場景,完全可以作爲孩子們遊樂的場地啊。讓孩子們閉着眼睛,去尋找置身其中的感覺,似乎還有些困難。那怎麼辦呢?不如讓孩子們自己去創造,不侷限於書中的海鷗、沙灘、軍艦,孩子儘可以去具體描述這些場景,哪怕是被螃蟹夾了腳、在鯨噴出的水柱上跳芭蕾,又有何不可呢?帶孩子去“旅行”吧,帶孩子去領略極光和深海吧!那裏會有全新的世界,擁抱着我們,擁抱着這些充滿渴望的孩子們。

平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卻編纂出了不平凡的人生。蘇老用他的堅持與博愛,創作出的文字,值得我們每一位在教育一線上的老師細細品味。懷揣夢想,必得其彰!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3

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兒童》一篇中說到,他在對兒童的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以及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得出一個結論,兒童在學習上有困難,絕大多數情況下的原因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這裏的早期教育和周圍條件的衡量並非指家庭給兒童帶來的物質條件水平,而是他的家庭是否給予他質疑、好奇、求知的機會。這也就是,學習有困難的兒童缺乏的往往是求知和鑽研的精神的原因。

那麼對待這樣的兒童,教師應該如何引導他們做出轉變呢?以下是我針對“轉變差生”這一主題拜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幾點想法。

一、發現他們求知或擅長的領域

作爲一名教師,我深刻認識到,不是所有的兒童都是適合走學好教科書這一條智力發展的道路的。班裏有位男孩子,從一年級入學就從未得到過好的考試成績,甚至連良好都排不上號,但是他看起來很努力。每一次來訂正作業,每一次上課回答問題,他都非常使勁地想要表現好,但並不能如意。他因爲一直得不到進步而充滿了挫敗感,甚至在家裏流露出一些想要放棄的情緒。我明白他是無法用求知和鑽研的精神、方法來應對教科書上的學習,於是我不再強加給他其他學生的學習要求,只要有一點點小小的進步我就努力地誇獎他,對待他學習上的錯誤也是耐下心來講解。好在這樣下來,雖然學習上並沒有多少提升,但他不再有放棄的念頭了。

到了二年級,我關注到,他的體育成績突顯出來,於是我讓他來擔任體育委員一職,也僅僅希望他在班級隊伍的管理上可以有所幫助。而在我意料之外的是,當他成爲體育委員之後,他的體育成績開始有了突飛猛進,尤其是跳繩,在二年級就可以跳到180甚至200個。我覺得,發現他體育這一領域的優秀讓他擔任體育委員這個決定,對他來說一定是意義重大的。

二、不要吝嗇對他們的稱讚

我們班裏有位男生,兼具了學習困難和調皮搗蛋兩個問題,這裏暫且叫他小吳。作爲一名語文老師,課堂上讓學生對生字進行組詞的環節是再普遍不過的了。但是我發現,一到這個環節,小吳舉手就特別積極。我幾乎可以感覺到他對站起來回答組詞的渴望。

我一開始以爲他是難得遇到能夠回答的問題,非要起來表現一番,於是我給他機會站起來組詞,並隨口給他一點鼓勵和稱讚;後來我觀察到,我隨口給予的稱讚,也帶動了一小部分學生的掌聲,並且他們還會向小吳投去“你真棒你在進步你真不容易”的鼓勵性的目光,而小吳在同學們的“簇擁”下笑得特別開心。於是我開始在課堂上多給予小吳一些簡單問題的回答機會,越來越多的同學願意鼓勵他、給他小小的掌聲,而他也變得願意在學習上多花一點心思了。令我感到意外的還有,課下他也收斂了許多,不再像從前一樣是辦公室的常客了。

三、不要放棄閱讀

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在閱讀上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不能理解、無法複述、找不到關鍵詞句等等。這也是因爲他們沒有學會真正意義上的思考。對比班內成績優秀、學習比較得心應手的學生,可以發現,他們在閱讀時可以在引導下甚至是自發地提出“爲什麼是這樣”、“爲什麼會這樣”之類的問題並進行思考,並且能夠說出自己從這篇閱讀中得到的信息;而學習上有困難的兒童無法思考老師的問題,更別說自己進行質疑了。

所以兒童要培養求知、質疑的精神與能力,閱讀是不可放棄的重要方法。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會思考就能擺脫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就能激發出孩子活躍的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4

古人云:“開卷有益”。冰心也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爲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爲此,我們工作坊利用暑假的時間,開展了讀一本好書的活動,使老師們能在假期之餘,靜下心來好好讀書,好好沉澱,好好總結一學年來的得失。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將《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結合我國教育教學情況和需要而編寫的。文中,雖然大部分建議都是平鋪直敘,沒有多少華麗的辭藻,整篇娓娓道來,但是卻都包含了其長期身在教育一線的心得體會。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教學的用心值得我們反省、深思,比如在書中他提到: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而其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及技巧,即使是在信息技術不斷髮展的現在也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尤其是作爲科學教師,很多問題學生能從實驗中得出結論的,都希望學生能行動起來,而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裏面也正是從不同方面論述了要讓學生從實踐中得出結論,並儘可能的應用所學理論,從而避免死記硬背,避免今天記明天忘,避免學生越學越困難等問題。

品名家著作,悟教育人生,做最好老師。一本好書就像一盞明燈,能夠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爲我們指明前行的道路。希望老師們能夠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作者:彭娟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5

作者在書中提到:“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它們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短短一段話,多次出現“一致”“同樣”的字眼,旨在向我們強調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學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動同步,教育效果纔可能同步。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優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部分家長在家庭教育觀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長們對家庭教育認識不到位,使學校教育異常艱難。如何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擺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協同學校教育,共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是當前最應該解決的問題。

我覺得老師可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來幫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比如可以建立班級微信羣、公衆號等,做好計劃,分爲不同的板塊,專門設立家校溝通板塊,可在上面用心編輯或轉發一些教育經典語錄或案例故事,適時轉載一些優秀的育兒經,分享學生在學校的日常學習情景,這些做法無形中都會對家長起到引導作用。

再就是做好家訪工作。教師利用課餘時間進行線上或線下的個別家訪,和家長交換意見,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對學生進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長積極配合教師搞好家庭教育。

另外要定期召開家長培訓會或座談會。指導家長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樹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並配合學校搞好學校教育,以便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這些做法主要就是爲了要增強家長的責任感,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對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負的重大責任,其次要轉變家長陳舊的家庭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方法。

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纔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經常聯繫,家長和學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統一思想,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學校與家長相互溝通、相互聯繫,保持學校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才能共同促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6

每月至少完成一篇讀書筆記,及時更新至此,請爲我見證。一月份閱讀書目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杜殿坤編譯,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建議》。

第一條中提到分層教學的重要性。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做到因材施教,要在課上和課下落實分層教學,分層作業等要求。大部分老師也都是在按照這些要求去尋求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法策略。讀了這段話,讓我覺得我們從一開始對學生都是一個尺度,備課設計的是同樣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是同樣的情境活動,同樣的課後作業,就連平時測驗也是同一張試卷。久而久之,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導致目前大部分學生破罐子破摔,對學習無動力可言,課堂上找不到存在感,遇到嚴厲的老師就默不作聲,低頭盯着課桌。遇到稍微寬鬆的老師就在課堂中大聲接話,引起其他同學注意,逗全班同學大笑,以此找尋在同學心中的存在感。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節能型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這一點就是讓我們老師從一開始備課環節,就要把諸多情況都得考慮進去,不是單一按照理想化的設計進行教學,教學活動只是針對部分學生而設計,而非面向全體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在課堂中給一個學生布置兩三道甚至四道題目,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一道。這個學生布置複雜的題目,而另一個佈置簡單的題目。這個學生完成創造性作業(寫作文),而另一個學生學習文藝作品的片段。在這種方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學習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有所發現的快樂。

在第二條中講到讀書的重要性。一位歷史教師上課,領導和同行都聽得非常入迷,課後問他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節課,該老師回答是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都準備了一輩子。怎樣進行這種準備?那就是讀書,每一次的閱讀,沒一點積累都是爲上課而準備的,因爲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想讓自己的課堂豐富,不僅靠單純的課內知識,還需要教師豐富的課外知識和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

第三條建議中提到,低年級要教會兒童學習,是教師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要教會學生讀和寫,強調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前一種能力超過後一種能力越大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越精細。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也是我們所要培養學生的一項重要技能,同樣也是我們教師需要掌握的技能。蘇霍姆林斯基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同樣,在第六條裏提到,兒童學習越困難,就應當越多的進行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能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死記硬背是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然而對付這個敵人最強有力的手段就是讀書以及由書籍激發出來的活的思想。

第四條中提到任務分解學習,如他把2500個詞分解到每節課中,上課之前把三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記錄下來,這些詞彙本記錄整個低年級階段(三年)。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趣味性活動,使學生樂於學習。如提到作業佈置要帶有遊戲性質。拿低年級作業爲例,讓學生在回家的路上想一想今天學習的詞語的模樣,早上醒來後再回憶一下,靠記憶把它們默寫下來。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一方面增加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強調了複習的重要性,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樂學的第二點提到遊戲成分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把童話用的詞和學生一起畫出幾十幅童話式圖畫,增加趣味性。最後還強調在教學中要反覆練習,以此鞏固所學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7

不管哪個級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有支配的時間。作爲孩子來說,更多的時候不會合理利用這樣的時間。如果這些時間大人不能做好引導,讓他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放任自流,就會養成無所事事、懶散疲塌的不良習氣。

比如說,課間,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追逐打鬧,也發生過很多事故,撞牆啦,跌倒摔壞了膀子啦,大孩子欺負小孩子啦……

自由支配的時間,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在一定規則下的自由。這個世上,不管哪個時代,哪個國家,本就沒有不受約束的自由。

蘇霍姆利斯基認爲,應該使兒童的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致破壞童年的情趣。

學校體育組在教室門前的空地上畫上了“格子”,從開始畫線就引起了孩子們的圍觀,“吃瓜羣衆”很是好奇。畫好後,雖然很多孩子不會玩“跳格子”這個遊戲,但是他們還是按照自己的遊戲規則,興致勃勃玩得不亦樂乎。甚至高年級的孩子路過的時候,也上去跳上幾跳。童年的情趣躍然顯現。

自由支配的時間,還可以引導孩子做很多事情,除了這些古老的“跳格子”遊戲,還有魔方、棋類、跳繩、毽子、繪畫、閱讀……

當然,這些不能只靠口頭說說,需要靠組織活動、靠示範、靠集體活動等。

我想只要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孩子們會逐漸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8

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創設輕鬆、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並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怎樣才能把課上得有趣?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的祕密何在?對於這一連串的問題,我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也沒能把它研究透徹。然而,當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後,給了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共有100條建議,內容充實,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書中的100條建議,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每條建議像一場甘雨般化解着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給了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21條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他的衆多建議中,不止一次提到關於激發學生興趣的途徑,他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興趣的祕密何在?他說,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他們的關係和相互聯繫,運動和變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創造的一切,這些都是興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時,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終的源泉之一。因此,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學生學習知識的動腦探索過程,他認爲,離開了腦力勞動,就既談不上學生的興趣,也談不上他們的注意力。

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對於學生來說,興趣就像是一條潺潺的小溪,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求知慾,讓他們想學、願學、樂學。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因此,他在備課的時候,總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結合點和線索。他認爲,只有抓住這些思想的交接點,才能在認識周圍世界的真理和規律性中解釋出某種新穎的、出人意料的東西,也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對知識的興趣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利感”。讓學生在知識運用過程中體驗到知識是一種那個使人變得崇高起來的力量,這是比任何東西都更強有力的一種那個激發求知興趣的刺激物。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些觀點對於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學生學習和創造、實踐的興趣,有着直接的指導作用。

對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爲教師,我曾做過許多嘗試:精彩的課件設計、動聽的激勵語言、形式多樣的課堂遊戲、競爭激勵等。我自認爲做得不錯,可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的——興趣的祕密何在後,我曾經的努力就顯得黯然失色了。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識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可見,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對學生表面的興趣刺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