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10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1

一本非常跌宕起伏的,一起讓人讀來非常揪心的自傳,作者塔拉在一個可以說是我難以想象的家庭里長大,父親狂暴而愚昧,母親對父親絕對服從,但是她通過自學考上了大學並且最終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並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衝破了原生家庭的桎梏。

這樣一個簡單的描述可能並不能夠完全概括這本書的全部的意思,且我想這本書受歡迎並不僅僅是因爲它是一個勵志的故事,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啓發和力量。

在我描述衝破原生家庭的桎梏,這一觀點時,想到的是心理學裏的一個論述:

大意是每一個人的自我的重建過程中都面臨了一場,弒父或弒母的過程,也就是說,你需要把家庭裏父母給的權威倫理所推翻,從而才能建立起一個真正的自我意識。

讀完它,我真正明白和被觸動的,是這本書的原著書名,Educated

教育的真正含義也許是說:能夠有一個完全真實而獨立的自我,這個自我是獨立於原生家庭的,獨立於我的學位,獨立於我的性別,我的穿着以及我所有的經歷。

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在被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完成自我經歷的回溯、自我意識的重建、自我觀念的形成。

只有這個自我形成了,教育的真正意義才完成了。

才使得我們有了作爲一個真實的人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同時面對未來所所有會發生的未知世界的勇氣,這個勇氣是教育賦給賦予我們的,是真實賦予我們的,是智慧賦予我們的。

我想起了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論述之一

知識就是美德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2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而我稱之爲:教育。”

教育讓她成爲了自己。

當太陽的金線如雨般傾盆而下時,巴克峯,她的印第安公主將廣闊的田野喚醒。她奔跑在草叢之間,一切景象變得模糊。

你好,塔拉。

塔拉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父親是一個自認爲“忠誠”的魔門教徒。在父親的逼迫下,塔拉和她的兄妹早早地來到垃圾場爲父親工作。他們失去了上學、就醫的權利,甚至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她看着自己的哥哥們在工作中被傷得面目全非,聽着父親一次次殘忍的拒絕,也許選擇的時機慢慢靠近。當她被父親趕上垃圾場時,她的世界從此被金屬撞擊與機器的轟鳴聲填滿。當父親無視她的存在,用力地隨意地丟棄着鋒利的零件,將她遍體鱗傷時,她也許意識到了什麼。

“孩子,上帝和天使會保護你的。”

父親笑着,用他扭曲的信仰將塔拉束縛推向深淵。她是父親的孩子。她不能違背“上帝”的旨意。

成長學習的渴望卻是無法抑制的。在塔拉麪前有兩條路——成爲自己;成爲父母的孩子。她在這兩個選擇間徘徊不定。

她在掙扎,在猶豫。從小接受的教育與整個世界在發生衝突,她從小樹立的對世界的認知,到頭來,是多麼愚蠢的笑話!塔拉在以家庭和未來之間,必須做出選擇。

“我想去上學。”

父母從此對她的態度改變,她是不貞的,違背上帝的異教徒。塔拉失去了她的父母,緊接着,是兄妹的被逼離去。

她尖叫,抱頭痛哭。真理和情感在她心中猛烈地衝撞。塔拉有時會跑到街上肆意哭泣,也許只有涼風才能爲她帶來些許的平靜吧。

在經歷了痛苦後,她蛻變成了一個新的自我。塔拉選擇了教育,選擇了成爲自己。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是爲了成爲“自己”。不需要成爲英雄,也不需要成爲偉人。當一個人有了自己的思想、理想,併爲之奮鬥,他,便成爲了他自己。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但所有的“成爲”都離不開“選擇”。像沙粒般數不清的選擇,層層壓縮,直到最後化爲堅固的磐石,便是成爲。

選擇成爲自己,選擇成爲全新的自我。

印第安公主甦醒,鳥終會飛往自己的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3

人們總是喜歡把某種詳實的過程稱爲歷史,尤其是那種比較稀奇並且獨特的過程。這樣的過程總能讓人心生稀奇,並且充滿對其發展歷史的興味和渴望——有一些東西我們本人永遠無法擁有,有一些過程我們永遠無法經歷。所以,對這一切,只能以幻想和期盼來緩釋某種情緒。畢竟,我們只是普通的個人,而不是什麼具有神奇能力的神。我們不能回溯過去,但是可以回顧歷史,並且冀望將來。

這是一種有點悲觀但是完全客觀的敘述。人的聰明智慧之所以值得稱頌讚嘆,是因爲它可以給人們提供很多借鑑,這是經驗之談,是財富和歷史,真理和宿命。有時候我們不理解,但是我們卻在認真地看。所以在這部《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書中,我們看的更加真切和生動,它給人們帶來的刺激和衝擊,有些驚世駭俗,完全震驚人的眼球和心臟。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宗教家庭的生存歷史,也是講述一個女孩的個人成長曆史。宗教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陌生而神祕的。與全世界許許多多的本土宗教一樣,它的信奉者也是局部性的,而它遵行的教義,當然也就不爲人所知和理解。正因爲其局域性的特點,它的封閉性也就可想而知。我們看到這個家庭的生存狀態:父親母親和七個孩子,倚靠父親的勞動力賺取生產資料。更多時候,他們都處在自給自足的狀態。

他們遵守教義,以上帝的名義解釋周遭的一切事物。也按照教義來維持生活的各種秩序。但是,這樣古老的秩序和現代型社會是有着一定的衝突的,比如醫療問題,教育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內容。不管是個人還是羣體,你再封閉保守,只要大環境處在現代社會的境態下,那麼你就無法與之脫離而自成孤立的系統。那麼,它和這個社會的衝突也就會顯現出來。

書中女主人公的母親成爲一個女巫式的接生婆和治療師,完全就是這種衝突和影響後的結果。因爲不接觸現代醫療,沒有醫生,所以不得不逐漸接受接生的事實,這一方面是條件所限,一方面也是經濟制約。在這種影響之下的改變,其實也是一種古老傳統向現代化社會過度的過程,從不接觸到逐步接受,需要時間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自然也會深切影響到女主人公的一切。她從一個小孩成長到少女,從未接受學校的現代教育,到認識到現代教育的重要性,這其中是慢慢發展變化的。

書中三部曲,可以定義爲少年的成長時代,青年的求學時代,以及逐漸走入社會取得更多學位和認同的社會創業時代。女主人公對自己的成長經歷的描寫和敘述是認真而深刻的。所有觀念的改變,都是自我心靈的成長和進化。而這個過程也見證了社會的前進和發展。這是個自由的社會,但是永遠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規則,堅持或者改變,最後都會找到自己的清晰座標。

女主人公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一點。她的父親母親也一樣,雖然最後導致觀念和行爲的衝突很難全部化解,可是因爲親情,人類之間最崇高美好的感情的緣故,一切問題都會得到妥善解決。血緣聯繫着個體之間的親情,思想卻隔膜了人們的觀念。可是他們並不徹底矛盾。人世間是美好的,儘管有着艱難困苦。而且正因爲有了它們,才使我們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並且充滿前進的力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4

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時候,會想起一個笑話:一個人在高速路上打電話並大喊,大家都瘋了,他們都在逆行。這個原本很有意思的笑話,細想卻有一點可怕的意味,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教育行走方向就是如此與其他所有人相反呢?這還是一個笑話嗎?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件,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製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並且按照父母所灌輸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活下去。她的父母想法是如此驚人而殘酷,他們認爲災難是上帝的旨意,有病受傷不需要看醫生,即使是嚴重的燒傷也可以用順勢療法治療;女人就該待在廚房裏,而哥哥肖恩以愛之名,施加的殘酷對待則更可怕,女人穿裙子與男人交談就是“妓女”,而塔拉則麻木地承受,不斷被洗腦,繼而欺騙自己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應該說父親、母親和哥哥肖恩一起塑造了塔拉,他們一起用家庭的名義、愛的名義束縛着、欺騙着、壓迫着塔拉以及其他家人,任何人想要反抗都是對家庭的背叛。這是一股強大到可怕的力量,偏見、親情,與家庭環境結合在一起的關係是如此牢不可破,讓人無法掙脫,塔拉的姐姐奧黛麗就是如此,她的良知與常識一度清醒,她想要去與塔拉一起對抗肖恩,可是當她深陷在那種狂熱與偏執中時,背叛妹妹融入其中才是一個更容易的選擇。

塔拉的家庭很值得玩味,七個孩子,三個離開大山,四個留在那裏,離開的都獲得了博士學位,而留下的連高中文憑都沒有,這是涇渭分明的家庭,人們的選擇與自己的家庭、生活環境息息相關,但是選擇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塔拉的母親討厭家中漂亮的衣服、繁複的花邊束縛了自己的天性,於是她投向了完全相反的那一面。家裏全是髒亂的環境腐敗的味道。而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們也分別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完全或沒有,人的心靈總是容易走向極端,面對我們痛恨的,除了完全的背離,或者服從,沒有中間地帶可以選擇。

塔拉的經歷確實非常有警示作用,儘管她所經歷的非常可怕甚至令人膽寒,但可能在每個人的家庭中,這種憤怒、狂躁、偏執、被害妄想種種情緒都在產生,並且不動聲色地傳達給孩子們,只不過不易察覺。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子女能夠感知的只有愛,而無視背後的控制、影響,即使遠離了家庭與父母,威力依然存在,因爲這些認知與想法、對世界的看法與觀點,是和整個世界觀綁定在一起的,這矇蔽了人們的雙眼,讓人無法看到思想的偏差究竟有多大。

從塔拉韋斯特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帶給一個人的改變,教育使人眼界開闊,思維拓展,看到更多的真相,而不是自己內心堅執相信的;教育使人放下傲慢,懂得謙遜;教育使人理解他人,也原諒了自我。教育就像帶領你爬向一座山,只有到達山頂,才能看清這個世界。

看完這本書,覺得教育與學習確實塑造了塔拉,但是更令人敬佩的還是她本人,她對於自身的體察,她內心深處的自省與堅毅。受教育正成爲越來越多人的權利,但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學會獨立思考。看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乃至看到自己,是最難的事情,而這些作者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到了。她甚至還改變了自己,她做到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事情。這是要比獲取再多世俗的榮譽更加榮耀的事情。

一直以來我格外喜歡的那句瑪麗·安託瓦內特的話: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這句話足以代表很多人的一生,瑪麗皇后處在她的生活環境中,所以她就只能是王后並走向滅亡,羅納德弗雷姆筆下的郝薇香命運早在出生就已註定,方方的小說《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中黃蘇子無力擺脫她的命運軌跡。所以我們才格外敬佩這樣的塔拉韋斯特弗,因爲隨波逐流是舒適的,而認識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缺陷並努力克服纔是勇敢的。每一步都需要背離人類所固有的思維如爬山一般艱難,塔拉的故事給我們每個人以勇氣,打破命運的枷鎖,認識你自己,這雖然困難,卻並非不可戰勝。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5

最近幾年,原生家庭的話題不時掀起一陣討論熱潮。在某種程度上,原生家庭定義了我們,特別是我們的認知、思維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富人家的孩子和窮人家的孩子,顯然就生活在兩個世界。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像啓蒙思想家所言,是自由的,具有塑造自我的能力,可以擺脫前者的強大影響。因此,並不令人意外的是,當有人感謝父母的時候,有人加入了“父母皆禍害”小組,對父母發起了道德上的控訴。

不妨設想這樣一種情景:你生來是個女生,父親患有躁狂症和被迫害妄想症(宗教上的),母親則習慣了順從父親,與此同時,你有個愛用拳頭說話的哥哥(即便是對你也不例外),你的人生可能會是怎樣的情形?對部分女生來說,平安長大,嫁給了一個真心相愛的丈夫,遠離父母恐怕就算是最好的選擇。然而,生活在這種場景裏的塔拉·韋斯特弗,不僅成功地離開了這個分裂的家庭,而且拿到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可對韋斯特弗來說,這令人遺憾,因爲她也失去了很多東西:深愛她的父母,以及部分兄弟姐妹,還有她的世界的完整性。

爲了記錄自己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得與失,塔拉寫下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一書。與很多傳記作品不同的是,塔拉隱去了不少兄弟姐妹的名字——讀完此書,很容易理解她的做法。塔拉出生於猶他州一個普通的教徒家庭,父親堅信末日論,整天爲世界末日做準備,母親則是一名助產士,家中兄弟姐妹甚多。由於認爲公立學校存在陰謀,父親堅持讓自己的子女待在家中,同時參與工作,減輕家庭的負擔。

儘管如此,但在哥哥泰勒的影響下,在自己內心深處的召喚的作用下,塔拉還是選擇爲進入大學進行了備考,並順利進入了楊百翰大學,而後又憑自身的實力(喜歡思考、善於鑽研)走進了古老的劍橋大學,成爲精英俱樂部的一員。當然,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她也不時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認爲自己不屬於那裏——她的家鄉,她心心念唸的地方,過去現在都是那個偏僻的山村,她會偶爾抗拒周圍女同學那種“墮落的”生活方式。

如果進展到這裏,故事即便算不上圓滿,至少也是皆大歡喜。可沒想到的是,塔拉的父母親拒絕接受這個被人“洗腦”的女兒,尤其是在家中佔據主導權的父親,他們非但不以她爲傲,反而百般刁難。在塔拉和姐姐奧德麗控訴哥哥肖恩的暴力行徑時,父親選擇了偏袒,而原本打算站在塔拉一邊的母親,也不再是那位突然之間彷彿接受了女權主義洗禮的新女性,反而以背叛表達了自己對丈夫的忠誠,讓人痛心。更有甚者,這對父母還編造了女兒發瘋的消息,將塔拉的心理防線徹底擊潰。

幸運的是,一度瀕臨抑鬱邊緣的塔拉最終走出了這段人生低谷期,並很快以《英美合作思想中的家庭、道德和社會科學》獲得了博士學位。更難得的是,塔拉逐漸擺脫了先前那個無力的'自我:一個以順從男權(父親和兄弟們)和暴力換來短暫的安全的小女孩。相反,她意識到了自己頭腦中的哪些思想是父親灌輸的,而哪些又是受教育後憑藉自我啓蒙(當然也少不了老師們的引導)形成的思想。儘管父親以她放棄現有的一切“異教思想”爲接納她爲女兒的條件,但塔拉選擇做自己,“爲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決定”。

莉迪亞·戴維斯說,家庭是一副被髮好的牌,我們很難選擇,只能按照規則行事。原生家庭自然也不例外,我們只有被動接受的份。可正如塔拉所言,“過去是一個幽靈,虛無縹緲,沒什麼影響力。只有未來纔有分量。”受教育就是走向這種未來的途徑之一。可難得的是,塔拉從來不認爲自己是個成功人士,相反,她知道成長的過程中自己失去了很多東西,如果可以重新選擇,她未必不會選擇另一條道路,而成長的意義興許就在於可能性的逐漸消失,以及最終的難以回頭,那時,你能問心無愧地說聲,我不後悔嗎?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6

這本書應該是看過所有的書中讓我最震驚,感受最深的書了。書的英文名是《Educated》意思是教育,但是中文名翻譯爲《你當像鳥兒飛往你的山》我覺得更是切貼。

不讓孩子上學,認爲那是政府對他們的毒害。

不讓家人去醫院,覺得那是對上帝的背叛。

孩子受傷,父親卻無動於衷,認爲那是上帝的安排,或者說對人類的考驗。

哥哥對妹妹的傷害,父母無動於衷,哥哥對峙,父母說那是她的幻想,甚至向所有的親戚說自己的女兒被魔鬼附身。

總是時刻準備着世界末日的到來,囤汽油,囤食物,到最後造了一個巨大的防空洞!

相信千年蟲會在1999年最後一天會發生,最終什麼也沒有發生。

這讓我想到了邪教。多麼的可怕,想想都覺得不寒而慄。其他人都覺得他們是怪胎,可是他們卻覺得理所當然。上面的一系列的事件全是出於一個父親一個雙向情感障礙的人對家庭的迫害。很難想象一個孩子從出生就處在這樣的環境下,她是如何面對這些。這樣的家庭環境就像一個穹頂一樣罩在頭頂,要衝破這個穹頂是何其艱難。更何況在他想要去衝破這個穹頂的時候還要受到家人的一再的阻撓。衝破這個穹頂的唯一方式就是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瞭解更多的可能性,去評判父親曾經說過的話,講過的事。突然發現一切曾經理所當然,千真萬確的事情變的不那麼確信了。一次次的挑戰自己:接受學校的教育,去醫院看病,接受抗生素,瞭解歷史的真相,接受可以穿漏肩的衣服,接受禮拜日買東西.....,最終他衝破了這層穹頂,完成了人生的脫變。但是她努力得到的東西,讓她慢慢的遠離原生的家庭,這樣的情況在當她的爸爸讓她和她的哥哥對峙的那一刻完全的脫離,她希望有溫暖的家,可是這個家卻不能和現代的教育融合。最終她還是選擇了教育,形成了最終的脫變,她不再受家裏思想的影響,完完全全成了一個現代人。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的都是從家庭開始的,我們的孩子相對塔拉是幸福的,我們雖然不像塔拉的父母那般執拗,但是在生活中是否也時不時的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孩子的身上呢?也許我們應該讓孩子更多的接觸社會,擴展自己的知識,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不再一味的只是聽父母的一面之詞。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7

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它太暢銷了。

讀完後很慶幸自己讀了這本書。她不是一個勵志故事,也不是一個天才少女,而是在不斷反思個人應該如何權衡自己對親人的特殊義務以及對整個社會的義務。

我的共鳴在於面對親情斷裂的愧疚、恐懼和掙扎。

我作爲一個農村出生的孩子,父母希望我離家近,雖不是強制的要求,但對於愛自己的家人,隨着教育和工作,我漸漸遠離了父母,身邊有很多初中輟學的朋友在家鄉打工或做生意,生活的也不錯,每天都能回家看父母,每次想到,我會與作者一樣,對自己接受教育與儘子女義務產生疑問,而父親鼓勵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母親一再希望我回家,這是無法理清的矛盾。

因此,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啓發,它之所以是矛盾,因爲我回到家鄉,一直以“兒時的依賴父母”的自我回去的,而非一個“獨立的、全新的”的自我回去的,我一直生活在“被父母養育的孩子”的自我中,否認了改變已經發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8

我覺得這是一本特別值得安利的書。

這本書是作者塔拉的自傳,講述的是作者從原生家庭問題中破繭成蝶的故事。塔拉生活在一個壓抑、扭曲,讓人窒息的家庭,她有一個封閉偏執,有反科學反現代化宗教信仰的父親、暴力的哥哥肖恩和軟弱順從的母親。經受這樣的家庭的摧殘和折磨,她的心理、性格和思想多多少少都會受到消極的影響,然而她卻成爲了劍橋大學的博士,哈佛大學的訪學者,她是和我們同時代的人。如果要問是什麼改變了她,她的回答是“教育”。

全書的開頭寫道,“獻給泰勒”。我想,這四個字包含了她對她哥哥泰勒的感激和感謝,泰勒是她的燈塔。泰勒至少幫助了她兩件事,一是自我意識的覺醒,走出了大山,二是堅定的支持和鼓勵。泰勒讓她接觸到了音樂,音樂是個神奇的東西,它能對人的心靈產生奇妙的影響,這是覺醒的萌芽。泰勒告訴她山外有另一個世界,一旦父親不在她耳邊灌輸觀點,世界就會不一樣。書中有一個我覺得特別感動的片段,當塔拉被家庭拋棄,在她的精神和心理瀕臨崩潰的時候,泰勒在家庭和她之間選擇了她,他說,“我該怎麼辦?她是我妹妹”。催人淚下。當你快要絕望的時候,有人堅定地選擇了你,這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彷彿重生。

第二個對塔拉產生積極影響的人,我想,應該是克里博士。“無論你成爲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克里博士的話使她找到了自我。讓她與衆不同的不是衣服,而是她眼睛後面的東西,是她咬在齒間的東西——是希望、信仰或信念,是諸如信仰的東西。一個人的強大取決於它的內心以及從精神世界裏迸發出來的力量。

讀完了這本書,我在心靈和精神上的收穫挺大的。一個人完全有能力對自我的思想進行解放,這是選擇的問題——那便是選擇教育,選擇學習。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9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美國曆史學家、作家塔拉·韋斯特弗(Tara Westover)寫的處女作,(英文名叫:Educated:A Memoir),是一本自傳回憶錄,中英文名都是作者自己定的。

神奇的是,她17歲前從來沒有上過學,在父親偏執的控制下,不上學,不就醫,只有在垃圾場裏與破銅爛鐵工作,工作,工作,纔是父親堅持的忠誠與真理。後來直到她逃離大山,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位於美國猶他州的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美國最大的教會大學),20xx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她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xx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xx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從此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這個出生於1986年的女孩描述的美國,真的令人大開眼界,原來美國也有大山深處。教育,不是那個既有的禁錮人的體系,而是令人看到更多、更遠的世界之後,依然迴歸自我,確認自我。

那是一種衝破自己生存和發展環境的自由意志和力量,無論體制如何,你就是那個看過世界的你自己。就像書中所寫的:“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爲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頭腦中怎麼想。”

我是一名信訪工作新兵,初來乍到,有很多不熟悉的情況,雖然看似盡力適應,卻在具體工作中也出了不少岔子,內疚、迷茫和失落壓得自己有些喘不過氣來。一向樂觀向上的自己一度有些不知所措,懷疑自己。看到這本勵志的書,我感觸頗深:總有一些固有的執念,讓我們害怕前進,牴觸新的事物,但發展的真理告訴我們,不論我們選擇前進,不動,亦或是後退,我們都不能避開發展的大潮,潮水在推着,或者說逼着我們向上生長,那些工作,那些生活,不斷不斷的上着每一節課,沒有演習,沒有彩排,冷冰冰的讓每一節實操變的有血有肉。課堂上,時而陽光普照,時而激烈廝殺,而我們,唯有認真對待,唯有全力以赴。

不論遇到什麼,最重要的就是頭腦怎麼想,而頭腦怎麼想,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跟生活搏鬥而來的,不是別人給你現供的、安排的,更不是大環境和體制直接輸出給你的。沒有什麼比現實生活更有意思的了,因爲它教給你人生唯一的體驗,怎麼體驗得更深刻些呢?直面所有,無所畏懼,處處留下內心世界的痕跡。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爲魚。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書筆記10

這本書在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美國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第一。而這本如此成功的書確是塔拉?韋斯特弗的第一部作品。比爾·蓋茨對此書的評價:“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的還好。”作者塔拉?韋斯特弗自己的評價是:“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僞,背叛。而我稱之爲:教育。”

全書圍繞塔拉的極端的童年故事展開。給人印象最深的無疑是全書的第一章“擇善”,“一聲槍響像鞭子抽在空氣中”,無論是題目,還是描寫都讓初次讀這書的人心驚膽戰,牢牢地抓住了人們的視線。

我們都只看到塔拉的與衆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帶上一項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而書中,她的人生是這樣的:她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像的家庭,她的童年由垃圾場裏的破銅爛鐵鑄成,那裏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他們堅持的忠誠和真理;父親不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聲音,他們的意識是父親眼中的惡魔。

她祖母對她說“你沒試過怎麼知道不喜歡”。

她曾懦弱,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裏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撲鼻。

直到祖母的一句話。

直到她逃出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

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學博士……

那是教育給她的世界,那是她生命的無限可能。

她始終相信,我也相信,她的父親是愛他們的,方式的偏激造就了這樣的家庭而已。

由此可見,教育能改變的東西是完全不同尋常的。

所以《你當像鳥飛過你的山》甚至比聽說的要好,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就來看看這本傳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