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書筆記範文650字(通用10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儒林外史》讀書筆記範文650字(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範文650字(通用10篇)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儒林外史》,這本書是清朝的吳敬梓寫的。在我看第一章的時候,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

第一章寫的是王冕畫荷花。王冕的母親靠手工活賺錢,來供王冕上學。幾年靠這些手工錢遠遠不夠交學費。於是就到秦大爺家放牛,早上給錢買一點點心,中午在秦大爺家煮些醃魚臘肉,他總是捨不得吃,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每天給的點心錢,他總是捨不得花,合攢一個月,他就掏空去買兩本書。白天牛吃飽了,王冕就坐在柳樹下看書。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也懂了不少知識。一天,正值黃梅時節,天氣悶熱,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綠草上坐着。轉眼間,一場大雨過後天空中黑雲邊上鑲着白雲,陽光透出來了,照的水通紅。山上青一塊,紫一塊;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的可愛。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非常美麗。古人說:“人在畫裏一點不錯,可惜沒有一點畫工,天下哪有學不會之事?”王冕想了想便拿起筆畫了起來,以後王冕每攢一個月就去買紙和顏料。起初畫的不好,過了三四個月後,王冕畫的荷花形態逼真。後來他就靠畫荷花,幾年他不在給秦家放牛,而是賣畫,這讓母親十分歡喜。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要學習王冕孝敬母親,勇敢挑戰、吃苦好學的精神。幾百年後的今天,再次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因爲現在科技發達有一些人忘記了這些雖然科技發達但我們還是不能忘記吃苦耐勞的精神。所以要傳承古代人吃苦好學的精神,這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呀!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2

餘嘗讀吳文木之《儒林外史》,其書儒者之種種,光怪陸離,衆生百態,不一而足,或吝嗇,或迂腐,或勢利,或恬淡,或渾雅,比比皆是也。

吝嗇者如嚴監生之屬,迂腐者如馬純上之類,勢利者則五河縣人之流也,恬淡者如莊徵君,渾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筆,其歷歷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蓋寬及其鄰翁於雨花臺絕頂望江上舟船之往來,紅日之西墜者,愚竊以爲殆有謂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謂時人之去而後人之來,寓述往追來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謂非喻禮樂文章之頹廢也歟?噫籲兮,聊聊數筆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謂文木之高妙也。

難平者事也,無盡者欲也,而皆出於人,是知世間善惡,皆自人出。夫人者無有窮而欲者無有盡,功名富貴,朝夕掛念,焉之此虛妄之物終爲無益也?徒費盡心情,誤盡流光,莫如嘯傲林泉,梅妻鶴子,快然自足,極娛遊於終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溫文爾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禮樂之聞,豈如文中之類,禮樂不行,教化不興,惟知皓首窮經以爲仕途,及仕則未知何謂仁義也,無論唐詩宋詞文章辭賦也,而盡日所見惟黃白之物,所聞皆爲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羣賢畢至,以復舊時禮樂之教化者,實文木之喟嘆也。由是知之,八股之爲害甚矣!

嗚呼,聖道之不傳也久矣,禮樂之不興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屬終爲虛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滄浪,醉舞明月,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之樂也歟?餘既悵然,故雖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誠以爲此文者哉?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3

這世上有很多人,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選擇,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所以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黃公和趙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個子孫滿堂,是個庶民,另一個當了官,卻沒有家庭。他們一個選擇了工作,一個選擇了家庭,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儒林外史》裏還有一個故事,范進在三十幾年間,考了二十餘次,才考中舉人。設想一下,如果范進考不中,決定放棄,或者最後一次周學監選擇不親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進的卷子,那范進可能永世不得中舉了。

如果能回到過去,改變某一事件,歷史也就會發生改變,當時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現在。有一部電影《海市蜃樓》,女主通過一次巧合,改變了幾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個小男孩,但當她第二天醒來,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次我們期末考試,歷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業的手抄報。因爲選錯一道2分的選擇題,我與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報。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努力會變成我們手裏的選擇利器,就是分數。深中還是深外,寶中還是紅嶺,這些選項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而選擇志願,也並不是學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權衡利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兩條路分岔於黃色樹林裏,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腳步,作爲旅行者,我久久佇立,沿着一條路眺望,盡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叢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會引起蝴蝶效應,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重點還是職高,大公司老闆還是搬磚工,也許全在一念之間。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我國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的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的社會面貌,揭露了封建科舉毒害人的主題。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儒林外史》的開頭用一句詩就揭示本書的主題,即功名利綠皆浮雲。這些東西經常掛在我們嘴邊,但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明白呢?讀書只是爲了功名,所以出現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等封建思想,這些封建思想的毒害了多少莘莘學子。可以想象花白了鬍子,本該享受晚年生活的人進京趕考的場景吧,《儒林外史》小說中這樣的人還少嗎?如周進、范進之流,多不勝數,小說通過描寫個個鮮活的例子深刻的諷刺這樣的社會現實。讀書是爲了什麼?是爲了獲取知識,提高個人涵養,追求功名利綠不是目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上來就是爲了顏如玉、黃金屋,封建的科舉制度貽害無數讀書人,古代純粹的讀書人太少太少了,連我們的聖賢孔子都說過:“學而優則仕”,學習目的不是爲了更好的理解和研究人類社會,而是去做官。但是這樣鳳毛麟角的人還有有的,比如王冕,王冕以畫荷花而聞名於世,但他早已看破官場,看破功名,一心做學問,對功名不爲所動,爲後人津津樂道。

封建制度、科舉制度的腐朽被吳敬梓刻畫的淋漓盡致,發人省醒。這對我們現代人的教育也有很深的啓發,我們讀書不是爲了財富,而是爲了精神世界的滿足,提高個人的修養。做到把讀書當樂趣是一種境界。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5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對《儒林外史》感興趣是從課文《范進中舉》開始的。落魄時哈腰點頭,中舉後瘋癲失魄,爲昏庸無能。范進其人。

八股取士造成知識分子思想死板腐化,不懂變通,曲解古經,爲官後不恤民情,底層生活困頓貧乏。《儒林外史》真是描寫了好一幅明清風俗圖!

有言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大抵是“寒窗十年苦”苦慘了,文人學子紛紛走上上路,謀取暴利。在商賈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於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爲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之風。深刻人心的士農工商概念漸漸動搖。

吳敬梓對於這些人大抵都還是不喜的,評道:“資性蠢愚,心術卑鄙,貨利聲色之外不知其他。”功名金銀終歸是水中之月、鏡中之花,縹緲虛無轉瞬即逝。可笑可嘆,竟有無數儒生於此泥足深陷不可自拔。

文人經商求利本無錯,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牟利也要有底線,有道義,如孟子言“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道德淪喪、唯利是圖,君子之風蕩然無存、市儈之氣氾濫成災便是萬萬不可。

奢靡放縱的宋爲富,賄賂權貴,欺壓百姓的方鄉紳,不學無術、裝模作樣的景蘭江、支劍鋒,吝嗇至極,毫無半點文人之氣的胡二爺便是萬萬不可有的儒林敗筆。

吳敬梓筆力深厚,一杆筆好比金錯刀,字字珠璣句句見骨,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把唯利是圖披着君子外衣的“小人”刻畫的惟妙惟肖。但願如今無人如此,知曉那水中月撈不着,鏡中花摘不得的道理。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6

時間過的真快啊,新的一年又到來了。人們都放寒假了,在寒假中人們都會做許許多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算是我也不會例外。

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慢慢的增多,我也讀了許多好書。在這個寒假的時候,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又字號:秦淮寓客,晚年又稱文木先生等等。孤高耿介的吳敬梓嘔心瀝血十年左右完成了傳世之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內容主要講人世間真實的事情,窮極文人情態,鍼砭時弊,諷喻世人描繪除了形形色色的文士的性格與命運。作者對一些人的迂腐,進行尖刻的諷刺,同時也有着一些同情心,這本書主要寫了四種不同類的四種人:迂腐、名士、賢士、奇人。這四類人涉及了社會不同的各個階層,體現不同類人的故事,體現了一副以社會風俗爲主題的畫卷。作者對一些沒有真正知識的人,而又當官的人認爲是名士,名士有些都是醜惡的、虛僞的,做了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而賢人和奇人畢竟是很少的,而這兩種不同類的人的命運往往都是悲慘的。吳敬梓不僅把景物寫的很細膩、活躍,還把景物環境和人物的心態結合,這樣就能使用景物更加襯托出人物的主要心理活動。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心態相結合,這些都結合在了這本書中,成爲了精華。人世間的一些再普通不過的事,就是這本書的重心,真實的記敘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這些不同的種種事態。

許多的好書可以是許多的人受到啓發,從今以後我要讀更多的好書,補充豐富我的知識。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7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嘆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着潘三幹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馬上和潘三斷了聯繫,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後,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着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繫在一起,但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後,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後,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麼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8

今天讀了一個叫Alex博客,很諷刺的是他讀的書很多,思想很深厚,很高深,相反的而我……

所以剛看完數學,便捧起了被自己遺忘很久的《儒林外史》,今天看了幾個人一生,真的很諷刺。也讓我真真感覺到了自己生活在現代是多麼幸運。給我映象較深的是匡超人,一開始,我還以爲他會功成名就後,會做一個好官,但他真的讓我的失望。

在他生意失敗流落他鄉而不能爲父母盡孝時,是馬先生接濟了他,並給他回家的銀兩。回到家後,他貼身照顧半身不邃的老爹,包括拉屎擦尿,並通宵看書,立志做官。然後以第一名的身份考上了,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了。直到有一次,他的老師―一個縣官被人冤枉惹上了大的麻煩,無奈匡超人被迫離開家,去投靠一個流氓,在這裏,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幫一個與流氓有交易的人去代去考,作弊。並不情願地娶了一個差人的女兒鄭氏,還有了一個女兒。

再後來,他因聽說老師回來了,並且還要考試。便帶着妻兒回老鄉了。在他老師那兒,他認識了一個女子,並在老師的作媒下,娶了這個女子,原因是他怕老師瞧不起自己已經娶了差人的女兒,便騙老師說自己沒娶,他已經令我生厭了。

等他再回家時,鄭氏已經死了,原因是她不會做鄉下的活,竟急出病來,鄉下沒有好醫生便病死了。而他聽完後竟十分高興,擠出鱷魚淚給岳父岳母看,爲了不讓鄭氏進祖墳不讓新娘發現自己已有原配,他便指示了哥哥去辦,他便負了也害了一個女子。

今天看到了,他與一個姓景的書生交流言談好不放肆,輕狂驕傲,當別人問他馬先生作品如何,他竟說不如自己,恐怕當年的救濟之恩,早忘了忘恩負義的小人。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9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麼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它集中了許許多多的人物,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僞。小說作者吳敬梓運用周進、范進等生動的藝術形象,用辛辣的筆觸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和虛僞,作爲一部傑出的諷刺小說,作品通過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現了生活的真實,揭示了他們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

雖然如此,文中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如王冕、蕭雲仙。其中,我最欣賞王冕,因爲他小時候家裏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裏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爲窮人作畫。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之後,有人請他去做官,但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毅然拒絕了。他時常用梅來比喻自己清正的品質,正如他在《墨梅》一詩中所寫:“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我想:王冕那種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確實,我們應該向王冕學習,從小體諒父母,體諒家庭的難處。即使自己遇到困難,也要學會堅強。在大富大貴面前,王冕選擇了隱居,而不是去享受,這一點不又是我們該學習的嗎?面對生活中那些無恥的人,我們不應躲開,而要敢於指責;面對身邊有困難的人,我們應多一些鼓勵,多一些愛心。正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0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彷彿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老師,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餬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羣商人當賬房,路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凌辱夾雜着悲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發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這裏,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曾經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鑽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這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後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司業。他節節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出世態醜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因爲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馬上產生共鳴。從字裏行間也體現出對考場監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並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