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書筆記(通用33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通用33篇)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儒林外史》,這本書是清朝的吳敬梓寫的。在我看第一章的時候,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

第一章寫的是王冕畫荷花。王冕的母親靠手工活賺錢,來供王冕上學。幾年靠這些手工錢遠遠不夠交學費。於是就到秦大爺家放牛,早上給錢買一點點心,中午在秦大爺家煮些醃魚臘肉,他總是捨不得吃,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每天給的點心錢,他總是捨不得花,合攢一個月,他就掏空去買兩本書。白天牛吃飽了,王冕就坐在柳樹下看書。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也懂了不少知識。一天,正值黃梅時節,天氣悶熱,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綠草上坐着。轉眼間,一場大雨過後天空中黑雲邊上鑲着白雲,陽光透出來了,照的水通紅。山上青一塊,紫一塊;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的可愛。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非常美麗。古人說:“人在畫裏一點不錯,可惜沒有一點畫工,天下哪有學不會之事?’’王冕想了想便拿起筆畫了起來,以後王冕每攢一個月就去買紙和顏料。起初畫的不好,過了三四個月後,王冕畫的荷花形態逼真。後來他就靠畫荷花,幾年他不在給秦家放牛,而是賣畫,這讓母親十分歡喜。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要學習王冕孝敬母親,勇敢挑戰、吃苦好學的精神。幾百年後的今天,再次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因爲現在科技發達有一些人忘記了這些雖然科技發達但我們還是不能忘記吃苦耐勞的精神。所以要傳承古代人吃苦好學的精神,這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呀!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

《儒林外史》是我國傑出的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以誇張辛辣的手法描寫了不同層次的知識分子的不同心態,展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窮極一生只爲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飛黃騰達,除此之外什麼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

作者吳敬梓出自書香世家,本來是極其相信科舉制的,但死板木訥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經歷讓他漸漸失望,原來所謂的科舉制只是幫助讀書人構建自己的關係網,腐敗不堪,到了晚年,吳敬梓從絕望走向清醒,寫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通過辛辣的諷刺,以筆爲刀,刻畫了一系列醜惡的人物。如范進,從黑髮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餘次仍然不中,終於他中舉了,卻又因爲過度興奮“痰迷心竅”發瘋,醜態百出。如匡超人,他原來孝順勤快,是個繼承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淳樸青年,但在瘋狂追逐名利富貴的世風和腐朽科舉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賣友求榮,忘恩負義,甚至停妻再娶,漸漸從一個老實淳樸的青年變成不擇手段的勢利小人。

但在諷刺之餘,吳敬梓還包含了對灰暗社會的期望,如開篇描寫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潔傲岸的情操,官府讓他當官,他卻躲了起來,不爲功名利祿所動。再比如“散盡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輕財仗義,不滿八股取士制度,不願受封建禮教的約束。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唐代發展到巔峯,到明清時漸漸衰落,最後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科舉制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維繫了傳統文化,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但隨着時間的流逝,科舉制的弊端顯現了出來,到明清時期,科舉制已經成爲文化發展的桎梏,變爲扼殺人才的工具。

《儒林外傳》裏的封建社會的科舉制荼毒着文人的心靈,而現代的應試教育又何嘗不是呢?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3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可以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爲吃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爲害人的制度也不爲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爲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麟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得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4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並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讚歎“真乃千古至文也”。於是周進將范進錄爲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於進學,做了相公!後來,他又瞞着老丈人胡屠戶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無能與虛僞。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5

《儒林外史》這本書是吳敬梓爺爺寫的,吳敬梓爺爺是安徽全椒人。

這本書是一本長篇諷刺小說,裏面的人物都很吝嗇,小氣,所以大家讀起來肯定都皺着眉頭的吧!

其中,我最喜歡看《王秀才議立偏房嚴監生疾終正寢》這篇文章裏面的人物很生動。

文章主要講了,嚴貢生親弟嚴監生的大妻子王氏臥病不起,次妻趙氏精心待侍奉。一日王氏對趙氏說:"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個填房",趙氏聽了忙把嚴監生請來,把奶奶的話說了。

第二天嚴監生叫二位舅爺來說定了,並要趁王氏眼見讓他倆"同拜天地"。嚴監生積勞成疾,中秋以後,一連三天不能說話,晚間擠一屋人,桌上點盞燈,嚴監生慢慢的把手從被子裏拿出來,伸着兩個指頭,這是什麼意思呢?大侄子上前猜沒猜中,二侄子上去猜,也沒猜中,最後被趙氏猜中了,正因爲那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火,不放心,恐費是不是費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

這就是一位吝嗇的嚴監生。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6

餘嘗讀吳文木之《儒林外史》,其書儒者之種種,光怪陸離,衆生百態,不一而足,或吝嗇,或迂腐,或勢利,或恬淡,或渾雅,比比皆是也。

吝嗇者如嚴監生之屬,迂腐者如馬純上之類,勢利者則五河縣人之流也,恬淡者如莊徵君,渾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筆,其歷歷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蓋寬及其鄰翁於雨花臺絕頂望江上舟船之往來,紅日之西墜者,愚竊以爲殆有謂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謂時人之去而後人之來,寓述往追來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謂非喻禮樂文章之頹廢也歟?噫籲兮,聊聊數筆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謂文木之高妙也。

難平者事也,無盡者欲也,而皆出於人,是知世間善惡,皆自人出。夫人者無有窮而欲者無有盡,功名富貴,朝夕掛念,焉之此虛妄之物終爲無益也?徒費盡心情,誤盡流光,莫如嘯傲林泉,梅妻鶴子,快然自足,極娛遊於終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溫文爾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禮樂之聞,豈如文中之類,禮樂不行,教化不興,惟知皓首窮經以爲仕途,及仕則未知何謂仁義也,無論唐詩宋詞文章辭賦也,而盡日所見惟黃白之物,所聞皆爲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羣賢畢至,以復舊時禮樂之教化者,實文木之喟嘆也。由是知之,八股之爲害甚矣!

嗚呼,聖道之不傳也久矣,禮樂之不興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屬終爲虛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滄浪,醉舞明月,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之樂也歟?餘既悵然,故雖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誠以爲此文者哉?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7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近來讀了,頗爲喜歡。

在《儒林外史》的衆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字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爲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爲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爲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爲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係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爲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裏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麼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爲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於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於仕途的情有獨鍾,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藉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藉着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爲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朴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於對於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爲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着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後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後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麼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後來終於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裏連米都沒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後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捱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後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僕丫鬟什麼都有了。

這裏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爲安慶知府後,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爲,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又怎麼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裏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醜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着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藉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8

讀罷整部《儒林外史》,好像是看完一卷長長的畫卷,而那上面畫着的是衆生相。儒林世界說大不大,不過是士人文人間的分分合合;說小卻不小,就像一個大戲臺,百餘名有名有姓的人物相繼出現,每一個都有血有肉,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臺下的我們靜靜地看着他們或悲或喜,或怒或嘆。這齣戲看似滑稽可笑,唱的盡是士人們附庸風雅,酸腐庸俗的生活,可是細看之下,你能從他們咿咿呀呀的唱段裏窺見那個封建時代的陳腐墮落,那些市井小民的悲哀無奈,甚至窺見你自己。

儒林中的士人文人最讓人唏噓不已,那個顧鹽商說得好,真是“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杜少卿算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位人物,他的登場是由於他出手闊綽,遠近聞名。無論是誰找他借銀子,只要稍訴苦衷,他幾乎從不吝嗇自己的銀錢。他還放棄了進京的好機會而選擇在山水間玩樂,與妻子做一對神仙眷侶。但最可笑的是,他的事蹟並沒有換來宅心仁厚,淡泊名利的好名聲,反倒是當做笑話被人掛在嘴邊,雖然他名聲遠播,不少人與他結交,可誰又知曉他的真心呢?他在紛繁冷漠的儒林世界裏有一顆不合時宜的純真之心,他用純粹善良的眼看世界,所以看不到功名利祿,他用坦率赤忱的心待世界,卻得不到知音。當他被妻子質問爲何放棄入京的大好機會時,他劈頭就是一句:“你好呆!”我想這句話他應該也想說給那些追名逐利,自以爲是的士人——“你們好呆!”

而那些被錢財名利衝昏了頭腦的士人中我印象最深的算是那位匡超人,他以一位正直貧窮的田舍郎形象登場,一心求學,收到許多人的幫助,在家盡心侍奉老夫,是有名的大孝子。我本以爲他會上演一出勵志大戲,可是卻越看越失望,他被潘三施捨的幾分蠅頭小利吸引,爲自己現有的一點名聲驕傲自滿,走上迷途,最終一步步淪爲背信棄義的小人,在妻子死後竟用幾兩銀子打發大哥,連棺材都不準備蓋!我憤怒地說不出話,同時一種悲涼油然而生,他也曾是一個剛正不阿的少年!虛榮逐漸蠶食了他,同樣在慢慢蠶食儒林中的千萬士人,最可悲的是他們渾然不覺。

那個時代就是如此,可悲又可笑,雖然寫儒林,可是何嘗不是寫市井?雖然寫市井,可是何嘗不是寫時代!我記得倪老爹談到將幾個兒子賣掉時,鮑文卿問他怎麼捨得,倪老爹答了一句:“留他在家跟着餓死,不如放他一條生路。”我當時在想這是怎樣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將孩子賣掉稱爲是一條生路,這個時代窮真的是一種病,只有死路一條,這個時代百姓如螻蟻一般卑微。

魯羊先生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對這本書的評價就是庸俗,絕望!是的,我看到了這份低級的庸俗,也看到了這份刺骨的絕望。我們作爲看戲的人,是不是也該看看我們這個庸俗的世界,看看螻蟻一般的自己?也許看到的不僅是絕望了,是一種溫暖,是一種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平庸的溫暖,這或許就是魯羊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愛上這個世界,愛上無比庸俗的人類,愛上他們螻蟻般的紛繁和虛妄。”我們只有深知自己有多麼卑微甚至低級,才能避免無謂的自戀與抒情。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9

暑假讀書篇之四讀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見了一個腐敗的湯奉。張師陸是南海縣人,也是高要縣縣令湯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湯奉的門生范進相約去高要看望湯奉,剛剛互相問候坐下,忽然有一個老人在門口求見,老人說:“當今天子不允許吃牛肉,但我們家剛好是以賣牛肉爲生的,如果我家不能賣牛肉,那還怎麼活啊?

我爲此懇求知縣能夠網開一面,不追究我賣牛肉的事情,我願意準備五十斤牛肉贈與大人。”湯奉想張師陸以前做過幾日小官,於是叫那個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後對張師陸說:“小侄,你以前曾經做過小官,你一定知道怎麼處理這件事情。”“依小人愚見,應該這樣做……才能證明你的爲官清廉。”

張師陸說道。湯奉聽了,連聲讚道:“妙!實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爲了請求縣官老爺同意他上街賣牛肉,以維持生計,咬咬牙,提來了五十斤牛肉送與湯奉,沒想到湯奉不僅沒有接受,還大喊一聲:“大膽!竟敢賄賂於我們!”後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鎖住,將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衆,因時值夏天,天氣特別悶熱,時間一長,牛肉開始變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經不住這烈日暴曬,活活地被湯奉折磨而死。

湯奉爲了在百姓面前假裝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條性命作爲代價。想不到,後來這個僞君子居然落了一個爲官清廉的好名聲,被提升爲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爲這世道不公而深感憤憤然,更想在湯奉之類的僞君子身上吐他一臉的唾沫星子!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0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魯迅認爲,至《儒林外史》問世,“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而且,“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託明季,實爲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康雍乾時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從而揭露和諷刺了科舉制度的腐朽和整個封建道德的虛僞。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成就是描寫了封建社會中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

《儒林外史》作爲一部長篇小說,其結構也很有特色。魯迅說它“雖雲長篇,頗同短制”,即指整個作品是由很多個可以獨立的短篇連環而成。全書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以一回或數回寫一個或幾個人物的故事,自成一環;然後,這些人物退居次要地位,新的人物又登場成爲主要人物,於是,又構成新的一環。,環環相扣,連成長篇。這種結構形式,使作品兼具短篇與長篇的特點,既顯示着傳奇與話本的傳統,又體現着作者的整體構思的創新。當然,文木先生是大手筆,大作家,他的藝術造詣使他能夠駕馭這種結構形式,而對於別人而言,也許這並不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結構。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1

這個寒假,老師讓我們讀一本書——《儒林外史》,並且要寫讀書筆記,我讀了那本書後深受啓發。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它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僞。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王冕的故事》,它主要講了在元朝末年,有一個王冕和他的母親日子過得很艱難,於是他母親讓他去鄰居家放牛,鄰居很同情王冕,讓他一日二餐在他家吃。在一天,王冕在放牛看到了雨後美麗的荷花,想把荷花畫下來,於是他託人去城裏買紙和胭脂鉛粉之類學畫荷花。開始的時候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後,王冕畫荷花畫得栩栩如生,然後靠畫畫賺點錢過日子,後來一位王爺請王冕到他家去,他不肯去,王冕怕那位王爺對他不利,就到外面躲避一陣子。母親見他性情高傲,當官可能會闖禍,叫他千萬不要去做官。後來,時常有人傳說,朝廷要徵召王冕出來做官,王冕聽說後,急忙收拾好行李,連夜逃往會稽山中,最後,王冕因病而死。

讀了這篇課文,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有書讀,每天好吃好喝,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而王冕小時候卻不能這樣,只能從小給別人幹活、做事情來掙錢養活自己與家人。所以,我要好好讀書,將來能爲社會做出貢獻。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2

最近剛讀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與虛僞。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他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虛僞。

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吳敬梓,他出生於清代,他從四十歲左右開始用了近十年時間,創作了《儒林外史》,用這部小說表達了他對科舉制度舊理學的憎惡而當時一場農民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本小說有多個小故事組成而每個故事之間又有一些聯繫,其中較有名的有《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打秋風》等。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有些情節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於可惡。如:在《范進中舉》中周進有這樣一句話: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該用心研讀八股文章,學那些雜學有何用處?這段話中說應研讀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於明朝是爲了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爲八股文,而八股文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危害極大,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評擊八股文說: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可見周進說出此話的錯之大。

作者並非是用玩世不恭的遊戲筆墨,而是嚴肅認真地對社會現實的鞭撻,從而使作品具有濃厚的藝術感染力。

本書是一本極具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技巧的名著,大家應該都去讀一讀。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3

他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並通過用生動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會上的不好風氣,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罪惡,還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和作爲,可以說是可笑,可鄙,甚至於惡急的地步。

雖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講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講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蕭雲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爲因爲他小時候家裏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

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裏的情況,便答應下來。

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爲窮人作畫。

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

就是他這種孝順,懂事,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說:“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他這幾種品德不正是我們給學習的嗎?從小體諒母親和家庭的難處和細想,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強起來,不應該貪圖富貴,對那些無恥的人,應該敢於去職責教導。

面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給予鼓勵和愛心給他們。

正所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4

《范進中舉》講述的是一個叫范進的老書生在他五十四歲那年考上了舉人,周圍的人包括他的親人,由先前的冷嘲熱諷到對他熱情恭維起來,就連平時動不動打罵他的丈人也對范進獻起殷勤來。

當我看到,范進對他的老師說,他年齡五十四,已經考了二十次科舉時,我不禁嚇了一跳,怎麼考到這麼老,難道沒有別的出路了嗎?如果是我,兩考不過就幹別的活了,不可能考幾十年還這麼固執。媽媽告訴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時期的大家都認爲只有讀書才能功成名就。考過了,就能當官,當官就有了權,有錢人再和有權人進行錢權交易,名和利就雙豐收了。所以,范進張進李進王進等書生才拼命地考試。

果然,范進考過沒多久,就有地主鄉紳給他送錢送物,不久他就過上了人上人的好生活,很快就融入了官場,學着別的官員借視察的名到處打秋風了。

這就是諷刺,《儒林外史》的作者用這本書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向大家展現了一個病態的社會。

《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還了解的不多,但我知道里面一定有更多有趣的知識。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5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家裏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說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6

《儒林外史》是一本長篇諷刺小說,主要寫了清朝的一些讀書人觀念是讀書只爲了當官,心中只認爲“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只有極少的官是清官。

《儒林外史》中,我最喜歡的是“王冕的故事”,“王冕的故事”主要寫了元朝末年,有一個人叫王冕,在諸暨縣鄉村居住;七歲時死了父親,他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王冕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給他幾錢銀子,還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在這樣的環境下,他12歲,就對天文、地理、經詩、瞭如指掌,無所不通。

一天雨後,王冕來到湖邊,湖裏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王冕一看從此對畫畫感興趣了,初時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就像是湖裏長的。路人見畫得好,也有拿錢來買的。王冕得了錢,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

長大後,朝廷讓王冕當官,王冕執意不去,躲在了深山。我覺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有的古代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考到白髮: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樑灝,花白鬍子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而王冕他不求名利,不爲金錢,不爲財富,這是一般人無法控制的。

今天,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使我深有感處。是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書的`!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7

利用暑假的時間我去買了一本儒林外史來讀,以前我聽過這本書,是一本諷刺小說。書中描寫的是作者吳敬梓的所見所聞。反應了封建社會中人性被腐蝕的現象。

書中我們最熟悉的人物,沒過嚴監生了。他在我們的課本中出現過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在臨終前,還在看兩個竹心,反應出他的愛財如命的性格。不過,此人也有一點也令我十分反感,就是他追悼他妻子時,連一枝花也不肯買,更反應了他的視財如命的傢伙。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裏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後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這正好迴應主題,諷刺封建社會。不過,王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一生苦讀,幹成了許多事情。

在文中,有以爲考生用錢買來監生,那就是周進。他在生活中不好好學習,在外頭風流瀟灑,專門靠父親的地位來欺負別人。我最看不起這種人了,這本書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物,無非是爲了諷刺社會。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並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昇華。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8

這世上有很多人,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是選擇,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所以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黃公和趙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個子孫滿堂,是個庶民,另一個當了官,卻沒有家庭。他們一個選擇了工作,一個選擇了家庭,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儒林外史》裏還有一個故事,范進在三十幾年間,考了二十餘次,才考中舉人。設想一下,如果范進考不中,決定放棄,或者最後一次周學監選擇不親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進的卷子,那范進可能永世不得中舉了。

如果能回到過去,改變某一事件,歷史也就會發生改變,當時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現在。有一部電影《海市蜃樓》,女主通過一次巧合,改變了幾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個小男孩,但當她第二天醒來,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次我們期末考試,歷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業的手抄報。因爲選錯一道2分的選擇題,我與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報。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努力會變成我們手裏的選擇利器,就是分數。深中還是深外,寶中還是紅嶺,這些選項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而選擇志願,也並不是學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權衡利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兩條路分岔於黃色樹林裏,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腳步,作爲旅行者,我久久佇立,沿着一條路眺望,盡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叢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會引起蝴蝶效應,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重點還是職高,大公司老闆還是搬磚工,也許全在一念之間。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19

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紀閱讀,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

初讀《儒林外史》,折服於它用饒有詩意、卻又不引經據典,平直近乎白話的語言寫出了讓人忍不住想要一讀再讀詼諧多諷的故事,短短不過300頁,卻道盡了千面人物、百態世事,於平地起驚雷,在小處見性情。

都說這是一本極具諷刺意義的小說,但如今再一次重溫,對這300頁紙張描寫的人生百態,卻是莫名蕭索、惶恐。是誰造就這一切!

無論你是文士豪傑、酸儒奸佞,還是風流才子、絕代佳人,無論是王冕歸最終隱山林、范進最終考中舉人、還有守財奴的嚴監生,在書結尾都逃不過黃土蓋頂、往事散盡的結局。這樣相同的終局,讓我們不禁懷疑平生所堅持的信念,認定的真理,遵循的規矩又有何意義哪?我們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區別哪?

在懷疑中,書中的人生歲月如江河將我淹沒,浮游在時光長河,書中一幕幕的過往在眼前浮現。來到時間長河的終點,回望過去種種,對這變換的歲月又有了新的理解。這樣的生活真的沒有區別嗎?但是如若沒有遲先生對賢人吳泰伯的感念,如何會有泰伯祠?又如何會有同代才俊對賢人的傳承?蓋寬又去哪裏想起遲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風骨!想來區別還是有的。

將自己置於時間長河來思索自己所作所爲,會發現人的一生不可能獨立存在,我們所作所爲都將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便是我們存在的價值。爲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深思熟慮,預見它的每一種可能,不再去思索虛無縹緲的意義感,然後好好選擇,畢竟選擇無好壞,結果卻有天差地別。

“都說時尚是一種輪迴,其實文學也是一種輪迴,我們現在感嘆依賴於微博、朋友圈裏精美的感言,如今想來也不過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不如我們就拿前人的選擇和最後結果當做我們行事參照,盡力做好自己當下的每一個決定。”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0

杜少卿是《儒林外史》所著力描寫的一個主要人物。有人說透過杜少卿能看到作者吳敬梓的某些身影,對此我沒有研究,也不敢妄下結論。然而,杜少卿又確實是我極喜歡的一個人物,其形象豐滿而又充滿個性,生就一副桀驁不馴之性格、與衆不同之言論,在小說衆多人物之中,無疑是鶴立雞羣的,令人過目不忘。爲此,我很想對此人物寫一些讀後感,本文先寫他對“一夫一妻”制的倡導與先行。

“一夫一妻”制應該是現代文明的產物,是人類進步的結果。在我國,從國家政策層面強制實行“一夫一妻”制,應該是建國之後的事了。然而,這並不是說,在此之前,中國沒有實踐“一夫一妻”制的人物,據說,三國時,大名鼎鼎的蜀國宰相諸葛亮就是中國最早實踐“一夫一妻”制的名人。而《儒林外史》所刻畫的杜少卿也是“一夫一妻”制的推崇者和忠實實踐者。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1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個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樣的騙局。

馬鈍是一個名士,一向視功名如糞土,兩袖清風,無牽無掛,喜歡遊覽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託,來到了杭州的文翰樓改卷。到了杭州,馬鈍就乘機遊覽起了西湖,江南的許多美景,讓他流連忘返。走着,走着,他來到了一個洞中,剛要抽籤的時候,突然身邊出現了一個老頭,馬鈍見他留着又長又白的鬍子,真像年畫裏的神仙,於是,就問他:“敢問仙名仙壽?”“回馬二先生,賤名姓洪,今年已有三百多歲了。”馬鈍聽後大吃一驚,心想難道他真是一個神仙,不然他怎麼會知道我的姓名?“你已遇老仙,那就不用抽籤卜算自己的命運了,請你跟我來吧!”馬鈍跟着那自稱仙人的洪先生走了,他倆來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洪“仙人”對他說:“這就是我的家。”二人走進了屋子,只見那“仙人”用紙包了十幾塊黑炭給他,對馬鈍說:“你把這個黑炭用火點燃,就會燒出紋銀來的。”馬鈍一聽,馬上回到住處用火燒了起來,沒想到,居然真的燒出了十幾錠紋銀。不久,馬鈍聽說了洪“仙人”死去了的消息,馬鈍急忙前去弔唁,他悲痛地對着死去的洪“仙人”說:“您是一個神仙,神仙怎麼會死的呢?”“誰說他是神仙,他今年才六十多歲。”洪“仙人”的家人說。馬鈍心想,他們準是在騙我,洪“仙人”曾經給過我十幾塊黑炭讓我去燒,白花花的銀子被燒了出來,這還會有假嗎?”殊不知,那是洪先生爲了得到一個神仙的虛名,不惜自己的錢財把銀子故意裹在了黑炭裏,故事看到這裏,我爲一個身爲名士的馬鈍,居然不知這個世上本無神仙的道理,感到可悲!我也爲一個做夢都想有一個神仙虛名的洪先生,感到可嘆!

從這個故事裏,我既看出了馬鈍的無知,又看出了洪“仙人”的愚蠢。馬鈍枉爲一個名士,如此笨拙的一個騙局,他居然信以爲真,令人可笑。而洪“仙人”的裝神扮仙,卻是爲了度一個虛名而去不惜損失自已的金錢,更是讓人啼笑皆非。看了這則故事,想想身邊時有所聞和時有所見的人和事,比如那些成羣結隊地到處看相算命,燒香拜佛,他們的舉動和馬鈍的無知有什麼兩樣呢?有多少個又象洪“仙人”這樣的人,比如很多中考和高考的學生,由於成績不好,考分不上線,爲了能被學校錄取,不惜用錢去買名校,這樣的做法與洪“仙人”的愚蠢又有什麼不同呢?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2

最近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書中的英雄好漢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這本書共有五十六回,寫了近四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的故事。這一整本書 以寫實、諷刺和批判性的筆調,寫出了許多文人在科舉制度傷害下的悲摻命運。在這個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靈魂變得醜惡。他們可笑、可悲的虛僞與罪惡。同時,作者也熱情歌頌了善良、公正與善良的人物,寫出了作者對自己改良社會的美好理想。

書中,有些人和事總是讓我無法忘懷。如范進,周進對做官如癡如醉,結果被折磨得人鬼難分。但中舉後,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當了大官,別人對他們也越來越好。

其中有個叫匡超人,原先是一個很純樸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後,很快就墮落爲一個坑蒙拐騙,甚至是出賣自己靈魂的惡少。其實,文人一旦中舉成功,便會有許多人墮落爲貪得無厭,毫無廉恥的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

這本書運用了諷刺的修辭手法,通過傳神的描寫,把要諷刺的對象或明或暗的變現出來,讓我們讀者去細細品讀。作者只用了三言兩語,就能把一個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畫出來。

另外,我建議你們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貪官污吏的下場,去看看吝嗇的嚴監生、陰險刁滑的嚴貢生······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3

在這漫長的暑假期間,在老師的規定下,我閱讀了《儒林外史》一書,這本書是吳敬梓寫的中國古代小說名著,它還是一篇諷刺小說。

《儒林外史》主要講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土對功名富貴的不同現象,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現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十分膽小而又十分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了嚴監生,吝嗇,愛才如命。但是我覺得像嚴監生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反而我們在生活中要做一個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場就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自己的親人花一分錢都不願意,從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現出嚴監生愛才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於鄉村的王冕,因爲家裏沒錢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歡讀書,所以每一天賺的錢她都不浪費,而是去買書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成了縣內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於是他就逃到了山中,過着隱居的生活。說明王冕討厭做官的生活。

然而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有些做官員的人,爲了錢和權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一樣的下場。

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4

《儒林外史》這本書,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儒林外史》讀後感500字。它的作者就是吳敬梓。這本書是一本主角不斷變換的長篇小說。書中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應此,這本書就非常貼合生活,讓人們都愛不釋手。這本書的作者利用諷刺的手法揭露了社會的混亂與黑暗。這本書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曾經被大文豪魯迅先生,給予了“偉大”的美稱。書中的主見都備註中了他的:自吹自擂、自以爲是、自作聰明、弄巧成拙的一面。透視了人的內心的黑暗。在書中講述了很多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就是《布衣畫家王冕》了!裏面主要講了:王冕是一個鄉下人,他在放牛的時候看見了荷花,就畫了一幅《荷花圖》,他認爲畫的還不錯就託人把它送給了知府。知府見這幅畫畫的栩栩如生,就要召見那個畫家,但他卻不來,因爲王冕的母親再三地提醒他不要做官、不要做官,所以他纔沒去。爲了不纏上不必要的麻煩,他就隱居山林,再也不出來了!

從這個故事我知道了當時官場上的黑暗是多麼可怕!王母權王冕不要當官也是有原因,真可謂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呀!但逃避也不是一種辦法,只要人心齊就一定能打倒黑暗!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5

俗話說:“衣帶漸寬終不悔”,這本是讚揚一個人勤勉的話,但如果說某個人爲了錢財而讀書,那就含有貶義了。

《儒林外史》是諷刺這些人的小說。有的人做的某些事情並非完全是正確的。作者一開頭就寫王冕,讚揚他孝順母親,勤奮學畫,不願爲官,其原因是因爲害怕官場的黑暗,看不慣官員欺壓百姓,所以不願爲了錢而爲官。做官並非什麼不好的事,只要他自己不收賄賂,兩袖清風,造福百姓,也不是不可以。他從小就看慣了官員跋扈,便認爲無官不貪,但是我認爲,國家對他恩重如山,是生他養他的地方,所以,他如果做官還可以爲國效力。

這些只是我個人的觀點。當時國家想招攬人才,所以規定只有參加科舉才能進入仕途。才華橫溢的當大官,才華稀疏的當小官。有些考生想發財,便“衣帶漸寬終不悔”。國家的用意並非不好,只是方法不對。我認爲國家應該廢除八股,號召考生都來當官。如果爲官不能做到清廉,就像秦王對商君那樣,保其法而殺之,但對國家有益的思想依然要保留併發揚光大。清廉的官應受賞,但不宜過分倚重,免得其終有一日權傾朝野。

以上就是我對《儒林外史》這本書的看法,因每個人的需求不同,所以有些事情並不是絕對的,可以變通着來解決。但如果你真的沒有才華去做你做不到事情,也別“衣帶漸寬終不悔”,做好自己纔是最重要的……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6

《儒林外史》爲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卻又令人含淚去笑的人物形象,既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儒林羣醜圖,又寫下了文運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而在這衆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別具意義。

匡超人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實匡超人以前並不是這樣。少年時期的匡超人手腳勤快,心地善良,事親孝順,漂泊在外時牽掛父親,在兄長面前也很謙卑,懂得細心照料臥病在牀的老父。然而漸漸地他卻再也不是原來的自己:中了秀才後的勢利;狠心逼妻回鄉;潘三被捕後的翻臉無情;在牛布衣和馮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謊等等。其實在作者客觀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樸實令人欣賞,而他的墮落則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惡。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匡超人發生了改變?

其實,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變質,一方面是社會原因,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造成這種悲劇的是封建的社會制度, 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勢力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對"功名富貴"的追求是匡超人墮落的重要原因。當盡孝與科舉功名道路之間只能選擇一個時,匡超人選擇的是後者。此時的他已初露勢利之心。

總之,匡超人自身的內因和外因交互作用,形成了匡超人這個典型人物。他的變質墮落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而且更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更是全社會、全時代的悲劇。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7

最近我正在讀一本名爲《儒林外史》的書籍。其中,一個片段叫做《嚴監生壽終正寢》,讓我不禁深深陷入了思考……

故事講到了嚴監生病倒在牀上,病情十分嚴重。醫生說:“嚴監生這個病,已經無法下藥了,只能等他慢慢地死去。”管莊的都把家人叫過來。晚上屋子裏擠滿了人。嚴監生從被子裏伸出了兩個手指頭。大侄子說:“是不是有兩位親人沒有見過?”二侄子說:“是不是有兩筆錢,沒有取出來?”奶媽抱着哥子說:“是不是優良未久子沒有見過?”嚴監生的妻子說道:“爺,我懂得,是因爲點了兩根燈莖,是嗎?”嚴監生,這才點了點頭,最後眼睛就閉上了。

在現實中我也曾遇見過這樣一件事。那個時候,我的爺爺臨走前,許多親戚家人圍着他。他們都說:“老爺子,你可千萬不要走啊!”老爺子張了張口,但是聽不見聲音,不知道說了是嗎。大姨就猜說:“是不是這牀睡得不安啊?”二姨說:“是不是被子沒有蓋好,太冷了?”奶奶問:“老頭子,是不是燈點着,怕費電?”爺爺點了點頭,閉上了眼睛。

這樣一個嚴監生,活着時極盡勤儉,到臨終之時,仍然如此。何等可悲!可是大多數人不都這樣嗎?不長的生命,活得扣扣索索,對自己不寬待,對他人亦然。請善待這幾十年的生命,周遭的一切都不復存在。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8

時間過的真快啊,新的一年又到來了。人們都放寒假了,在寒假中人們都會做許許多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算是我也不會例外。

隨着年齡的增長知識慢慢的增多,我也讀了許多好書。在這個寒假的時候,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又字號:秦淮寓客,晚年又稱文木先生等等。孤高耿介的吳敬梓嘔心瀝血十年左右完成了傳世之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內容主要講人世間真實的事情,窮極文人情態,鍼砭時弊,諷喻世人描繪除了形形色色的文士的性格與命運。作者對一些人的迂腐,進行尖刻的諷刺,同時也有着一些同情心,這本書主要寫了四種不同類的四種人:迂腐、名士、賢士、奇人。這四類人涉及了社會不同的各個階層,體現不同類人的故事,體現了一副以社會風俗爲主題的畫卷。作者對一些沒有真正知識的人,而又當官的人認爲是名士,名士有些都是醜惡的、虛僞的,做了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而賢人和奇人畢竟是很少的,而這兩種不同類的人的命運往往都是悲慘的。吳敬梓不僅把景物寫的很細膩、活躍,還把景物環境和人物的心態結合,這樣就能使用景物更加襯托出人物的主要心理活動。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心態相結合,這些都結合在了這本書中,成爲了精華。人世間的一些再普通不過的事,就是這本書的重心,真實的記敘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這些不同的種種事態。

許多的好書可以是許多的人受到啓發,從今以後我要讀更多的好書,補充豐富我的知識。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29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嘆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着潘三幹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馬上和潘三斷了聯繫,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後,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着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繫在一起,但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後,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後,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麼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30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吳敬梓,他的一生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生活一直備受煎熬,但也因此縮短了他和廣大人民的生活距離。吳敬梓把他體驗的世情,經歷的冷暖,看到的嘴臉,統統傾注在《儒林外史》的創作中,完成了這部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傑作,它代表着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峯。

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書的開頭寫了兩個歷盡心酸的老童生,頭撞貢院號板的周進和中舉發瘋的范進,令人讀後捧腹大笑,骨子裏卻隱藏着悲劇內容。作者身爲士人,洞察其中奧祕,暴露其醜態格外深刻,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有着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儒林外史》中對於諷刺藝術的應用,表現地可謂是爐火純青。或用強烈的對比展示人物行爲前後的矛盾,如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後所表現的市儈嘴臉;或用白描手法精心刻畫人物活動的細節,藉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內心世界,像嚴監生慳吝成性,臨死前伸着手指不斷氣;或借人物言行,皮裏陽秋,以喜劇手法揭示人物的矛盾性,從而達到嘲諷的效果,像嚴監生自稱“爲人率真”,“從不曉得佔別人寸絲半粟的便宜”。卻被小廝當場戳穿等等。作者嬉笑怒罵,極盡諷刺之能事。 吳敬梓是以客觀的態度來進行諷刺的,殊少個人恩怨式的謾罵,創作態度嚴肅認真,因此諷刺才顯得尤爲真實、深刻。《儒林外史》的諷刺手法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在喜劇的背後,作者把犀利的筆鋒深入人物最深的精神層面中,從而揭露這些悲劇性的社會原因,啓發讀者,尤其是讀書人對人生價值、對生活、對社會的深刻思考。笑中帶淚,是這部小說諷刺藝術的精華所在。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31

暑假裏,我讀了清朝文學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在書中,他爲我們展示了各種人物,他們身份不一致,社會地位不一,有吃祖宗飯的嚴貢生,有被科舉考試逼瘋的范進,也有不與封建社會同流合污的“四大奇人”,如才華橫溢的王冕、會寫詩詞的裁縫荊元等。

我最敬佩書中的沈瓊枝。她是一位教書人的女兒,是一個有見識、做事大膽的人。在她被騙做鹽商小妾時,她不卑不亢、沉着冷靜,把他家裏的金銀器皿、珠寶首飾等打成包裹,買通丫環,偷偷逃跑了。她逃到南京,以賣文爲生。其實在封建時代,婦女在社會上是很難依靠自己立足的,但沈瓊枝堅信做人貴在自強自立,她不貪戀鹽商的奢華生活,大膽出逃,靠自己的雙手生活,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

在生活中,只有自強自立才能自尊自愛,如果依附於他人而生活,看似佔了便宜,無憂無慮,卻是前景堪憂。當今社會上有不少“富二代”“巨嬰”,他們坦然享受着家庭的優越生活,一旦“大廈傾”,他們將何去何從。比如劉思琦,這姑娘的行爲真令人無語。2017年,她作爲“青春的痛點”城市主人公,參加芒果TV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變形計》的錄製,她的故事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直呼“編劇編得太假”,然而她的故事卻是真實的。她看上去和普通的16歲小女生差不多,很開朗很愛笑也挺喜歡打扮,但是在家人的眼中,她卻是個“小惡魔”。怎麼說呢,她可以用“生活不能自理”來概括,要家人餵飯、穿褲子、卷褲腳等,且花錢任性無度。

此類靠吃祖宗飯的人,未來如何靠自己的雙手在社會上立足?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家庭條件較好,但這自強自立的精神一定要傳承下來,它會引導你在社會上站穩腳跟、緊隨社會發展的步伐。現在的社會拒絕“巨嬰”和“富二代”,提倡“少年強,則國強”,需要的是自強自立的青少年,所以我們應該行動起來,從自我做起,爲將來成爲獨立自主的社會人而努力。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32

儒林外史刻畫了衆多的儒士形象,不同的儒士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點,確實非常佩服吳敬梓,他的筆鋒不是特別犀利,而是在細小的刻畫中顯示了人物的形象。

先來分析幾位儒士,首先說范進,范進中舉在初中就學過,還有周進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周進在儒林外史中的出場要比范進要早先是周進中舉,周進未中舉之前,”他那裏肯起來,哭了一陣,又是一陣,直哭到口裏突出鮮血來。“周進在朋友的資助下費勁辛苦終於修成正果,正是對范進的同情,”倘有一線之明,也可憐他苦志“,范進才得以升學,最後范進中舉之後,”噫!我中了!“,接着就樂瘋了。在這裏,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科舉制度毒害人性在這裏就足以看出。再說范進中舉前後他的岳父胡屠戶對待他的態度,范進中舉前,胡屠戶”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報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范進中舉後,胡屠戶見女婿衣裳後滾皺了許多,一路低頭替他扯了幾時回。這前後鮮明的對比,胡屠戶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也足以可見思想上的阿諛奉承趨於權貴。

古文老師上課也曾講過關於儒林外史的內容,根據老師的分析來讀儒林外史,感覺輕鬆不少。比如印象非常深的嚴監生,爲了兩莖燈草而遲遲不肯嚥氣,足以見其吝嗇。還有就是一些篡改,別人寫好的詩作加上自己的名字,比如據公孫。匡超人的轉變也是令人非常惋惜,由一開始的孝順變爲最後的虛僞,令人非常痛心。

還有就是真儒士杜少卿,其實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吳敬梓的化身,吳敬梓也是出身算比較好,家裏是書香門第,父親因正直丟官,對吳敬梓打擊較大,他看到了社會的黑暗,體會到了世態炎涼,於是不事生產,揮金如土,財務散盡之後來到南京,這與杜少卿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杜少卿輕財好義,自由不羈,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再說一下一個女性形象,這令我佩服有加沈瓊枝,她可以稱得上是一個真性情的女子,追求自己的,”爹爹,您請放心。“語出來就不是一般女子,命運捉弄,又不屈於命運,即便身無分文,也不嫁於鹽商,富貴如浮雲,一個女子用實際行動詮釋者這一道理。她具有才情,逃跑之後,以賣詩來維持生計,不免遭人白眼,但她維持着自己的尊嚴,絲毫不屈服於命運,逃過兩次,真的祝願她能嫁個好人家,即使平淡,守住自己的真性情。

我有點懷疑這本書是兩個人寫的,原因是前半部分雖然有誇張成分,但也比較貼近事實,但後半部分幾乎脫離事實,比如吃人腦子的人,碰到老虎一個哈欠把老虎嚇出去掉到懸崖死了,有點懸,以後研究研究。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篇33

因爲之前學過《范進中舉》,小說裏的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令我印象深刻。今年暑假,完整地看了一遍《儒林外史》,那時的封建社會,在讀書人眼裏,“舉業”高於一切,於是大家便全身心投入到八股文裏去,爲的是博取一個功名。

不能否認這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小說在一開始就講了王冕的故事,王冕一生受盡磨難,通過勤奮苦讀造就他的博學多才,但是他卻終生不願意入仕途。通過小說後面的各位書生的經歷,諸如周進、范進之類,與王冕的一生相比,就會顯示出強烈的反差。比如小說中的周進,就令我印象很深刻,已經六十多歲了,還是個老童生。路過貢院,觸景生情,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這裏,我不禁心感酸楚。當一羣商人要爲他花錢捐一個監生的時候,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還有後來周進提攜范進,也是二人遭遇相似,產生共鳴的結果,可見當時社會風氣便是如此。我不禁爲他們所處的時代感到悲哀,也爲這些讀書人感到惋惜!

比起他們,當今社會的我們如果想要有所作爲,實現夢想,成功的途徑是非常多的,而並不一定只有讀書做官一條路可走,比如張謇選擇了實業救國,魯迅棄醫從文,近現代這樣的人物比比皆是。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到可惜的人物是匡超人,他原本是一個孝老愛親、勤奮好學的人,卻掉進了世俗追逐功名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後來還幫着潘三幹壞事,潘三被抓之後,他又立刻和潘三斷絕了聯繫,生怕連累了自己,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他不但不學好,還愛吹牛,經常不懂裝懂,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書中刻畫了許許多多的文人士子,有的庸俗可笑,有的卑鄙醜惡,有的可憐可嘆。幾百年後的今天,當我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仍然感嘆不已。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