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徐霞客遊記讀書筆記

“初二日,夜雨仍達旦。主人言:‘今日漲愈甚,舟益難渡。明日爲街子,貴州爲‘場’,雲南爲‘街子’,廣西爲‘墟’。候渡者多,彼舟不得不至。即餘亦同行也。’餘不得已,復從之。匡坐如昨日,就火煨粥,日三啜焉,枯腸爲潤。是日當午,雨稍止。忽聞西嶺喊聲,寨中長幼俱遙應而弛。詢之,則豺狼來負羊也,幸救者,傷而未死。夫日中而兇魯當道,餘夜行叢簿中,而僥而無恐,能忘高天厚地之靈佑哉!”以上摘自《徐霞客遊記》中的《滇遊三》 。

文中,徐霞客記述着這樣一個場景:西嶺的豺狼來拖羊,村民發出呼喊聲。於是寨子裏的男女老少都呼喊起來以響應遠方的呼喊聲,並趕過去幫忙。這個故事講述的雖是一件小事,但卻可以折射出當時社會的整體風貌。由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當地村民的純樸和互幫互助的團結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弘揚的。從另一方面來看,這裏連白天都有野獸出沒,而徐霞客有時還要在夜裏行走,這多麼危險!我由衷地佩服他的勇氣。不僅如此,有時,他也會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這往往會使他全身溼透,甚至生病。因爲天氣,他有時不得已推遲他的旅程。但這一點兒也不影響他的熱情。這種不畏艱險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抵崖下,則穹然巨洞,其門北向,其內陷空而下,甚宏。其人入汲於石隙間,隨處而是,皆自洞頂淙淙散空下墜,土人少鑿坯承之。水從洞左懸頂下者最盛,下有石臺承之,臺之側,鑿以貯汲者。洞從右下者最深,內可容數百人,而光陰不閟,然俱無旁隙別竅,若堵牆而成者也。”摘自《黔遊日記二》 。

文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喀斯特地貌中溶洞的特徵:巨洞穹隆,從高空凹陷下去,最深可容納數百人,明亮而不幽閉,石縫間有水滲出。這些描述生動而形象。溶洞只是一種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對於地表的喀斯特地貌,徐霞客也進行了考察,如“其山參差森列,下多卓錐拔筍之岫,粵西石山之發韌也。”句中所描述的是石芽的特徵。徐霞客把這種地貌稱爲“石山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