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書筆記精選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爲“新儒林外史”。

  圍城讀書筆記【篇一】

最近一週匆匆讀完《圍城》,其實也是第二次拜讀。它給我的感覺也比第一次閱讀時清晰了好多。有時間或還能摸出一點大概的輪廓來。

其中蘊涵的對人生這個大圍城,婚姻,社交等圍城的詮解,讓人在閱讀品味其的同時自覺地滑入一層又一層的思考。讓讀者在隱約中明白:現實境遇中包含着的虛幻性恰是被我們大多數人所忽略的。現實世界裏的我們,時刻在大大小小的圍城裏面進出徘徊,沒有多少餘暇去考慮我們進出徘徊的根本意義所在,在這反反覆覆進出徘徊的輪迴裏空耗了一生。等到生之末回首以昔的時候,空慨嘆時光的疾逝和自己的一無所有。活到最後,也不得灑脫。其實人活着本都一無所有,空空來,空空去,何不灑脫?擁有的只是一生以內積藏在胸中的情感,那也是真正的永恆和美好的所在。可以說,《圍城》帶給讀者的思考是無盡的,每個人當然也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或多或少都能從中得到一點啓發和警示吧。《圍城》中所隱含的主題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大概有些異曲同工。

錢鍾書寫的《圍城》,幽默詼諧,諷中有真,包羅人生萬象,一笑一念之中又引發讀者對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於我所見,她實是闡發人生哲理的集大成之作。閉書伏案,深思長嘆,一種悠悠的悵然和沉重之感壓上心頭,使我覺得人生這部大書的浩瀚,同時也覺生活之膚淺,感慨於我們活到最後,往往沒有答案。

《圍城》講的是留洋青年方鴻漸買了假文憑海外歸來後,輾轉在國內的幾年生活。小說從方鴻漸回國的輪船上的故事寫起,在船上與兩個小姐發生了一段故事,以及在海上輾轉的一段路程。回到家鄉,先在丈人的點金銀行謀事。作者這時着重寫他這段時期和蘇小姐和唐小姐之間的故事,迷迷離離,讓人啼笑皆非,又讓人深感戀愛的沉重,若即若離的混沌狀態。之後他戀唐小姐不成,蘇小姐又於曹元朗訂婚。鴻漸惆悵,決定跳出當前的生活狀態,走出這段圍城,尋找一片新鮮的廣闊天地。正好趙辛楣暗託國立三閭大學校長高鬆年致函鴻漸,鴻漸接到邀請,輾轉反側,正好想逃脫那不如意的囚籠,又辛楣也接到邀請(其實乃他的圈套),就約上趙辛楣,孫柔嘉一列人同下湖南,進軍三閭大學,希望開拓美麗新世界。

到了國立三閭大學,鴻漸並未得到先前憧憬的飛黃騰達,反爲其內紛繁蕪雜的人際關係所累,最終以前的所想也成了繁華一夢。於此,三閭大學也成了一囚牢籠,困住了鴻漸的心魂和身體。此又成了她回國後身歷的又一圍城了。身陷其中不得脫。正好辛楣因和汪太太之間的一點誤會和不堪急於離開三閭大學,鴻漸久困於其中,早就想走,接着辛楣的腳步也遠離三閭大學了。在三閭大學的一年時間裏,也有收穫,至少他得到了來時同行的孫柔嘉,並在回上海的途中,經辛楣的勸慰,草草結婚結合了。

之後回到上海,鴻漸再次承蒙辛楣的面子,在一家報館做個小差使,將就着謀事,打發着日子。期間鴻漸和老婆柔嘉去方家幾次,柔嘉深惡方家封建大家庭的束縛和其中小家之間彼此猜度諷陷的種種,不堪留在那個封建家庭裏生活,繼續着幾千年婦女在封建家庭裏遭受的凌落和壓迫。方家父母和兄弟媳婦對於這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兒媳也不甚滿意,之間發生了許多思想層次間的碰撞,衝突和爆發。鴻漸在雙方之間疲於周旋擺渡,最終還是落了個吃裏不討好,不得兩方的歡欣,空討人厭。最終還是搬出去住,繼續着一般的上海大都市裏小資產階級的小資產生活。恰巧報館裏鴻漸的介紹人亦可謂之爲靠山不得勢,下臺了,鴻漸無法再混下去,拖下去也不是個事情,於是一起辭職了。丟了工作,也丟掉了以往相對來說是無慮的生活。生活的壓力壓得他透不過氣來,老婆柔嘉的凌辱和奚落也讓他變得不堪。身心越發憔悴了。夫妻之間的不和,內心的想調解,現實和理想的矛盾終於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了,終於在妻子的威逼和對她的無可奈何下爆發了,他忍無可忍一怒之下打了她,她順勢還手,打傷了鴻漸。鴻漸怒氣之下衝出家門,腦海一片混沌,消失在夜晚颼颼的冷風裏,蹣跚在深夜無人的街道。而那時的他口袋裏卻沒有一點銀子。一個浪子也可謂是被拋棄的丈夫不堪地流落在寒冷悽清的街頭,痛定思痛,內心反覆掙扎,最終還是奈不住飢餓的壓迫,決定走回頭,於是便想通了和柔嘉和解,而當他支腳踏入家門的時候,老婆已經和用人匆匆回孃家了,空空的屋子裏站着肚腹仍空空如也的他,疲憊的表情,睏乏的身體,空虛見底的心境。昏黃的吊燈照着他的身形,投下一團模糊的黑影。無聲的他沉浸落入那茫茫無邊的死一般的寂靜裏。這時,他家祖傳的那頂破銅鐘噹噹噹噹噹噹敲了六下,,,,,,似在嘲笑,,,,,,

對人生的諷刺和嘲笑盡包含在這悵然悠悠的鐘聲裏了。

其實《圍城》裏講的就是方鴻漸留洋回國後在三個時期內輾轉經歷的三個不同的圍城。一就是他剛回國後在點金銀行謀事時,與唐小姐蘇小姐之間的戀愛圍城;二是他去國立三閭大學後在其中所陷入的人際關係的圍城;三是他辭退國立三閭大學的副教授職務,與孫柔嘉小姐結婚後,陷入的婚姻圍城。三個圍城故事平平淡淡,卻能引起我們對人生對婚姻對人際等等的無限的遐想。

人生是個大圍城,從某種意義上說,婚姻,社交等生活中的諸多方面又是套在這大圍城裏的小圍城。我們總是活在不間斷的圍城效應裏,這山望着那山高,以爲自己的世界不甚美好,別人的境地總是好。在覬覦別人的世界裏過完了一生,真是可悲。其實不論我們在人生哪個階段的圍城內外還是在人生某個特定階段裏的某個圍城內外,我們都應在那個圍城的內或外學會珍惜並堅定自己的選擇。不要活在與那個圍城內或外相對狀態的虛幻裏。活出真實才是我們的本色,這是活着的起碼要求,至於是不是英雄本色,就要看每個人的汗水分量和灑脫程度了。其實不論人生也罷,戀愛,婚姻,社交也好,該珍惜的還是得去珍惜,錯過了也就不在了,不要盲目企羨和你不在同一種圍城狀態裏的人們,抓住眼前的現實才最重要,憧憬一下未來也是美好的,當然也必須。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看穿人生中的大大小小的圍城,活出真實的自己,活出精彩,活出灑脫!

讀過了,思考過了,相信還是有一點聊以自慰的收穫的。這也是成長途中的無止境的步履中的一步吧。“活到老,學到老”,這還是高中時代的班主任教導我們的,我一直謹記,並受用着。正如他所說,知識浩如煙海,學永無止境。學生銘記於心,並會一生的時間身體力行,攀登一個一個的山峯。在這裏我不妨加一句吧:活到老,學到老,成長到老。其實成長也是止境的,不論我們每個人有多大的年齡,有多麼豐富的閱歷,說到底我們總是走在成長的路上,一刻也沒有停止。活着的歲月既是學的歲月,也是成長的歲月。願和大家共勉,在學和成長的歲月裏尋找到自己的最爲豐富的生活(在我看來,豐富是比熱烈精彩更爲理想的.生活狀態,當然豐富裏有浪漫,也有平淡。)

就此擱筆,抱臂長祈。所有豐富,與你共享。

  圍城讀書筆記【篇二】

在讀《圍城》之前,我對於鍾書先生和他的這本著作是完全不瞭解的,我自稱爲一個讀了十幾年書的人,但對於《圍城》的印象也僅僅限於那條不知怎麼就有了深意的名言:“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因此,若讓我文縐縐地去分析其中究竟是何深意,我是出口成不出文章的。

最近我剛剛讀完了《圍城》,以及楊絳先生寫的《圍城》的一些註釋,終於算是見過這本書的人了。想起買這本書的歷程還頗有曲折,圖書館借之不得,新華書店購置不得,倒還是託書店店員專程進一本得來的,想來這本書還是深奧有餘的,不然也決計不會那麼冷僻。我心中也默默地腹誹了一下,這經典讀的人也愈發少了吧。

初讀《圍城》,大概也就是到了100多頁,我讀得非常的不順。不知怎的,我就覺得這本書有些食之無味。同時,我對於書裏劇情的認識也是十分有侷限的。就算是看了這麼三分之一的量,但若是讓我說《圍城》前面講了些啥,我估計能十分豪爽地和他說:“大抵也就講的是方鴻漸在歸國的船上和那鮑小姐,蘇小姐搞不清楚,下了船到了上海,又和那蘇小姐,趙先生,唐小姐諸位搞不清楚。”

但真當我和一位同學交流這本書的時候,我將這句話順理成章地出口,不良久,我便悔懊了。突然覺得,我讀《圍城》,與其說是食不知味,還不如說是難以下嚥,儘管是讀取了一小半,但是卻完全不能理解。好在還有同學也有和我相近的想法,也對於《圍城》中的故事覺得難以理解,也讓我有了慶幸之餘。

最近找時間儘快的把《圍城》讀完了,現在要我說《圍城》講了些什麼,估計我會在之前的話後面加上一句:“然後在去三閭大學的時候,和那李梅亭,顧爾謙搞不清楚,到了學院又和那姓韓,姓汪,姓高之流搞不清楚,好說說從大學裏出來,一路上又和孫小姐搞不清楚。”說完這句話,我想我末了還會補上一句,這是我的玩笑話云云。但是寫到這裏,我又厚臉皮地覺得現在說的“搞不清楚”不再是沒深意的玩笑話,倒也算是切中了要害。整部《圍城》真的也就是說人在社會中“搞不清楚。”的種種。搞不清楚這短短四個字,我覺得足夠包含了某些人的糾結心理,或者是掙扎與浮沉。

讀完《圍城》,我覺得我又有些值得慶幸的地方了。初讀《圍城》,我讓眼睛一掃即過,讀到後來,我又漸漸地在心中默默地念出每一個字。隨後,我就開始在書中和方鴻漸同化了,有了他所想,所見的代入感,終於也就稍稍體會了他的掙扎。後來在楊絳先生的補註當中,我發現了原因。鍾書先生寫《圍城》,方鴻漸的視角就是這本書的主視角,方鴻漸的心理也是先生着力刻畫的,十分細膩,貼切,讓人有了方鴻漸的代入感。我覺得到了這一步,《圍城》也算是從難以下嚥到了食不知味的境界。

考了十幾年的試,我對於讀完文章挖主旨可真是有了“強迫症”。所謂的“城裏人想出來,城外人想進去”的名言先入爲主的成爲了一個答案。但我又惶恐地發現,我仍舊無法說出此中的條條深意來,對此只能作罷,只能重新再去挖出個一條半條來。無奈所有的想法終究圍繞着“圍城”二字,然後厚顏地得出此般結論:“與其說是圍城,不如說是高牆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對你張着大口的食肉動物,看你往哪裏跳了。”起先剛得出這個結論的時候,我倒還覺得是貼切的,這就是人的掙扎,無論如何都充滿着無奈與兇險。過了不過十幾分鍾,我又覺得這句話不是那麼的貼切了。

似乎是發現了“圍城”的部分內涵,我開始覺得“圍城”的比喻是恰如其分的。人看到了大城堡,又想進去,又不想進去,有人想出來,又不想出來,但無論是進去還是出來,無論是動還是靜,終究,樹欲靜而風不止,人又或主動或被迫跳入了新的圍城。人一次又一次地呆在圍城裏,進了這扇門,出了那扇門,但終究還是在城裏。難道說人的一生只能是惶惶在在這城裏掙扎轉悠麼?我想方鴻漸的人生是這樣的,蘇文紈,趙辛楣,孫柔嘉等等的人生都是這樣的。我的人生也是這樣的。推而廣之,大部分人的人生也是這樣的。但是作者這麼寫是什麼用意呢?是想告訴讀者,我們的人生終究是這麼晃悠而去的,因此不必對人生抱有太多期待?亦或是告訴讀者,對於人生的抉擇要果斷,即使是從一座城走向另一座城,那也終究是好的?

於是我又對這本書產生了迷惘。我突然覺得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都不能恰當地反應出我對圍城的看法。但的確,其中有深意,也不是從正否兩種態度便能道明的。思考到這裏,我覺得陷入了一個怪圈。這樣的我也在無數種想法中做着掙扎,也在從城裏走向城外,從城外走向城裏,然後又要思考我想去什麼城,我在出什麼城。人終究還是過於糾結的生物了,在本能之外,造物主給予我們這種生物更多,就意味着我們就要糾結更多。我糾結於這樣的著作究竟是怎樣的態度,但再反過來一想,我覺得我在圍城,方鴻漸在圍城,錢鍾書也在圍城。對於我們這些城裏城外的人來說,我們能感到這樣的掙扎說明我們對生活有過另一視角的體驗,但說這樣的掙扎該不該有,能不能脫,決計不是我們掙扎本身所能解決的。我想,就連造物主也未曾考慮過我們能否解脫掙扎,掙扎也應該是理所當然的。我或許應該爲掙扎而感到頭疼,但也應該爲能夠掙扎而感到慶幸。

說到這裏,也已是洋洋灑灑這麼一大篇了,但也終究沒寫出點啥,所有的筆觸都在糾糾結結中過去了。或許就這麼留着糾結吧。若是糾結透了這個問題,我怕是早應超脫成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