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的讀書筆記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爲“關於正義的學說”。本站小編整理了理想國的讀書筆記,歡迎欣賞與借鑑。

理想國的讀書筆記

理想國的讀書筆記一:

《理想國》整體採取對話的形式,開篇又有着與主題看起來並無多大相關的場景介紹、寒暄和使讀者們略有些不知所云的開場白,這並非毫無意義。對話,尤其是日常的對話,反而更接近智慧的本質和政治學(政治哲學)所關注的政治動物——人的本質。我們每天都活在的這個世界而非智者們臆想的理性人、無知之幕或者其它什麼假設,纔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之所在。 這一篇對話的一開始,蘇格拉底、克法洛斯由對於人生的閒談轉到了對於“正義”的研討上。

克法洛斯和其繼任者波勒馬霍斯似乎與蘇氏達成了這樣的默契:講真話不是正義的本質要素(331B——332,克法洛斯開始以爲,“正義”即“講真話”和“歸還所應歸還的債務”,不過馬上不再堅持,波勒馬霍斯則自動放棄了這個觀點)。這一點作爲伏筆,實際上在整個《理想國》中都提及了。甚至可以說,理想的城邦必須由哲學家們採用“講假話”的方式才得以構建。那麼,說謊的手段是否會演化成目的呢?蘇氏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不在“正義”的考慮範圍之內。 克法洛斯的朦朧的正義觀似乎應該得到關注,因爲到後來蘇格拉底恍然大悟般地發現城邦的正義在何處時,所指的“各司其職”正與克法洛斯的說法不謀而合——每個人得到他所應得的,處於他所應處於的。這是否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這種正義觀的正確性?畢竟,某個接近於真理的觀點的提出不可能得不到一個普通人的認同,因爲正是這樣的人構成我們的世界。 講真話不是正義的本質要素,這是《理想國》的原則之一。把持正義者有必要利用人們的無知、愚昧,利用假象引導使其走向“好”的生活。實質上,對於這一點的同意基於人類普遍贊同的兩個前提和一個仍有爭議的假設。前提是:

1、絕大部分人類無知,如洞穴中之人,無力認識到真相之所在;2、人類所追求的基本價值之一是幸福。問題在於:幸福究竟是否爲一種終級價值?(邊沁似乎理直氣壯的回答說:“是”,然而這出自像他那樣思想者的本意嗎?幸福有統一標準嗎?)另外,最爲人關注的一點是:幸福是否在於一類超乎常人的存在(神、先知、哲學家)引導常人向其邁進,在途中這些“超人”可以使用任何手段(甚或改造人性)而不必問其理由如何?《理想國》似乎表明,這不現實。 克法洛斯及波勒馬霍斯所主張的正義在於歸還、給予他人所屬於他的一切。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將屬於某人的東西給予他是不明智的,並非所有人都善於利用其財產和所有物。蘇格拉底巧妙的反駁似乎隱含了這樣的前提:正義有益。確實,若正義有益,則我們就被迫要求每個人只應擁有“適度的”(因爲這樣纔是於其有利的)東西。(原文332) 這裏所圍繞的仍然是剛纔的問題:人民是否需要統治者的引導來走向“幸福”?實際上,若蘇格拉底的隱含(正義有益)不成立,即正義獨立於“幸福”而存在,這個問題或許會得到某種程度上的解決。這裏實際上隱含了“權”與“利”之爭,古典政治思想很明顯傾向於後一方。 色拉敘馬霍斯此時出現在辯論現場並帶來無禮的卻極爲有力的一種觀點:正義是統治者的利益。如此,正義無異於合法的東西,即現代所謂“法的約定主義”。

正義的源泉是立法者的意志。 蘇格拉底馬上敏銳地抓住一點:統治者會犯錯誤。既然犯錯誤後統治者的意志違反其利益,那麼正義豈不是變做違反統治者利益的事? 色拉敘馬霍斯可能是忽略了蘇格拉底對於“意志”和“利益”的偷換(更可能他自己本身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而採取了改變“統治者”的定義的方法,這種定義將“統治”定義爲一種極其嚴格意義上的技術。而蘇格拉底馬上又反駁:嚴格意義上的技術實際上是關注他人利益的。 實際上,蘇格拉底在此已提出了《理想國》中一個重要原則:正義來源於嚴格技術:當每個人各盡其職、各得其所,發揮其所具有的技術時,纔可實現最大公益即正義。 色拉敘馬霍斯也立即提出了有力的反駁:有一種技藝,即牧羊人的技藝關注的實際並非技藝服務者的利益,這很好地闡述了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但是,色拉敘馬霍斯是否意識到,還有一個角色即“羊羣所有人”。當牧羊人的角色與所有人的角色分離時會怎麼樣呢?即使這兩者重合,他也必須意識到,牧羊人、統治者和一切不可能完全把自己的意志貫徹於一個羣體的人都無法只實現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們都必須實行某種程度上的正義。(以上在351— 352C中較明顯) 格勞孔的接替似乎使剛纔沒有明確的一個問題明確了:正義是否獨立於,或者說,高於幸福?換句話說,我們選擇正義,是否因爲不是或者不僅是正義有益,而且是因爲它本身值得選擇?當我們如那個悲慘的正義鬥士一樣時,我們還會選擇正義嗎? 這種正義有益的觀點與後來的契約正義何等神似!此處我們暫不對此作出討論。

阿得曼託斯更前進了一步,他提出正義之利益實際使人追求僞正義。 正義本身值得選擇似乎隱含了這一點:它是輕鬆愉快的。這是否可能?且看蘇格拉底的雄辯。 此時真正引入了對於理想城邦的討論。蘇格拉底對此的解釋是:城邦與靈魂對應,而且城邦更大,正義作爲一種美德更易觀察。實際上,這是不是說,正義只有在一個好城邦裏纔可實現呢?所謂“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蘇格拉底可能潛意識中想說明,正義與法律在一個好城邦內才能統一。 但是,這個邏輯前提,即個人靈魂與城邦是對應的關係,這一點是否爲真?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沒有說明,而這可能是《理想國》最大的問題之一。蘇格拉底的這個前提假設實際是一種先驗的,正是因爲他和他的聽衆都接受了這個假設,所以在後來所得出的一系列結論,例如:最好的城邦應該是像一個人的城邦(即意見之統一),以及實行共產主義,都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了。 但是,在格勞孔的論述中已經指出了,即使個人的正義和城邦的正義是可以相對應的,幸福卻並非相對。個人選擇不正義時可能得到幸福,然而作爲城邦的整體卻要遭受“不幸福”。

由此所應提出必要的懷疑是:個人的靈魂和城邦,是否根本就具有不同的屬性,以至於在個人身上發現的正義實際上在城邦中不能被稱作正義,反過來也如此呢?

理想國的讀書筆記二: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爲“關於正義的學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爲討論的中心,並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現在我們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這個問題要辨證的看待,只有這樣我們纔可以吸取前人的精華,從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裏,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爲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爲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裏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同時,“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爲,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爲。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於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爲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爲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衆。”

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臘那樣盛行辯論的國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臘人討論哲學問題,追昔撫今,而現代的一些人整日爲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嘆息。《理想國》這本書應該是常讀常新的,當我經歷了許多事,見過了許多美好的和醜惡的事物,心情變得蒼涼起來時,相信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定會更加深刻.更可以讀出深刻的感受.辨證的看待,堅持矛盾的方法也許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後定會讀出更多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