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讀後感800字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楊修之死讀後感8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楊修之死讀後感800字

楊修之死讀後感800字1

讀罷《楊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團:修之過?操之過?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過也,楊修之死的讀後感。

楊修之過,一曰賣弄才華,鋒芒太露。楊修確實學識淵博,才華過人。但是綜觀楊修一生,並沒有在軍事上、政治上給曹操出過什麼奇謀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樣,卻一味在“門內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類的小事上賣弄小聰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殺的禍根。

二曰恃才放曠,不知點檢。曹操“夢中殺人”本來是玩弄權術以掩人耳目的勾當,楊修偏偏要給他戳破,豈不是自找倒黴?至於擅自命令軍校收拾行裝,更是惑亂軍心,事關軍法,豈能亂來?

三曰小事聰明,大事糊塗。表面看來楊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也誇他“真知魏玉之肺臟”。但是對曹操的早就“忌之”“惡之”“有殺修之心”,他卻一無所知,恐怕到死也沒有明白。參與曹氏家族立世子的鬥爭,本來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殺也,將來曹丕也不會把他放過,而他都毫無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問過謀士賈詡,賈詡就不敢表態,在大事上他顯然比楊修要聰敏多了。

總之,楊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是怨不得別人的。

看起來,一個人聰明有才華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點子上,又不能謙虛謹慎,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在《楊修之死》一文中,楊修聰明靈敏,知曉君王,但是爲何最後卻被曹操所殺呢?

在《楊修之死》中穿插了幾個關於楊修和曹操之間的故事,由這些事情可以知道楊修這個人才華橫溢,思維敏捷,善於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於在同級或下級面前,也不至於招來殺身之禍,但是楊修這個人偏偏喜歡與曹操較勁,不僅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還喜歡在其他人面前說一說。而曹操並不心胸寬闊,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狹隘,愛面子,不喜歡承認自己的錯誤,雖是表面讚揚楊修這個人,但暗地裏已將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楊修說話不看形勢,這便是他最終被曹操所殺的`根本原因。

楊修之死讀後感800字2

之所以說是演義中的楊修,並非在說史,請史者勿對照。

小時候,總聽老師及尊長告誡:可別成了賈寶玉,聰明反比聰明誤;再長大一些,又說聽說了:收斂一些,不要成了楊修的下場!那時雖不知楊修是誰,卻大約猜得出:人很歷害,只是愛表現吧;最後很慘的吧。

上初二吧,學了《楊修之死》那篇課文,才終於弄明白楊修的問題了!因大人訓誡,我讀三國是很晚的,其它倒較早。

以後,從一些史料中得知,楊修竟與我等是“同鄉”,應該是死於曹丕和曹植的爭儲鬥爭中;是曹操擔心楊修所主謀的曹植集團會給既定的曹丕集團帶來麻煩以引起騷亂、生靈塗炭,而下決心除了這一能臣的吧?此論點不在此文討論之列。

從演義《楊修之死》中觀照,用一句現代話說,楊修的個性太過張揚、太能理解、並提前泄露了領導意圖,最終獲得了徹底被炒。

這一論點應該說與目前做事立世有違。

現在的企業求賢、個人創業,多要求要能伸張個性、儘可能地發揮才幹。所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無纔有德,培養使用”。那麼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知道呢?依我看,可能只有去張揚表現了。

只要說你能借助企業平臺創造效益,並與公司提前約定利益分配,那麼,你發揮的結果一般來講,是不會成爲楊修的。

因而,在正確理解了“我從小所受之訓誡”之後,又應從楊修的所做所爲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師長們之所以不讓在小時讀三國,是要我以楊修爲誡,是擔心從小就不務實,去勾心鬥角;或象楊修一樣只顧表現而不注意言行的負面後果。

這樣又看來,三國還是要精讀,以助能理解世事的運行原理;楊修也要學些,以便領導能發現提拔。只是要能把握輕重原則。

目前,經濟市場、社會運行規則已經進入了一個“銷售時代”,人人都在推銷自己;包括做管理、做市場、做工作;甚至做官、做文、做人;如果不去主動張揚,怕的是工作沒成績,連生活也解決不了的了。

這個論點說清楚了,大家方明白了目前以些怪異的思潮,原是如何產生的了吧。

原來這楊修是要學的,也萬不可學得“過精”了!非要重一個德字的哦,要不然,曹操雖死了,“民心”二字,焉知是不能殺人的?

我先借鑑吧,亦不能說得太明,不然有被“咒殺”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