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1

週末,閒暇之餘,我看起了很久之前的買的親愛的安德烈,之所以會買這本書,還是因爲好奇,沒想到,當我翻開親愛的安德烈後,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麼?後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着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麼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並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後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纔會有那麼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捨。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爲家長後,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爲我覺得隨着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後,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爲我已經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纔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爲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後,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爲父母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麼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後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可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閒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複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着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後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

我希望推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給每個人讀一讀,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2

陸陸續續的終於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牀、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爲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爲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爲“您”,僅僅是爲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爲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麼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於高尚生活的嚮往讓我羨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港大的學生也和我們內地的學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始嚮往,嚮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嚮往在那裏和三五好友悠閒的生活狀態,和內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比如環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裏行間知道現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裏在想什麼;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3

“我評斷一個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我驚訝,“成長”這東西多麼纖細、多麼複雜啊。

請問品味是什麼?它不就是細緻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獨立個體的呈現嗎?

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經受過的痛苦肯定會帶給你一些東西,讓你變的更強大,所謂你所受過的傷都是你的勳章

給兒子的問題

問題一: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是誰?爲何尊敬他?

問題二:你自認爲是一個“自由派”、“保守派”,還是一個“什麼都無所謂”的公民?

問題三:你是否經驗過什麼叫“背叛”?如果有,什麼時候?

問題四:你將來想做什麼?

問題五:你最同情什麼?

問題六:你……最近一次真正傷心的哭,是什麼時候?

兒子反問的問題

反問一:你怎麼面對自己的“老”?我是說,作爲一個有名的作家,漸漸接近六十歲——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還有什麼?

反問二:你是個經常在鎂光燈下的人。死了以後,你會希望人們怎麼記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麼記得:一,你的讀者;二,你的國人;三,我。

反問三:人生裏最讓你懊惱、後悔的一件事是什麼?哪一件事,或者決定,你但願能從頭來起?

反問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頓的,是什麼時候?什麼事情?

反問五:你怎麼應付人們對你的期許?人們總是期待你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獨特見解,有“智慧”、有“意義”的。可是,也許你心裏覺得“老天爺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實很想淘氣胡鬧一通。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怎麼面對人家總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這個現實?

反問六:這世界你最尊敬誰?給一個沒名的,一個有名的。

反問七:如果你能搭“時間穿梭器”到另一個時間裏去,你想去哪裏?未來,還是過去?爲什麼?

反問八:你恐懼什麼?

很多人在內心深處其實都藏着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們土裏土氣的、卑微樸素的原鄉。表面上也許張牙舞爪,心裏其實深深呵護着一個青澀而脆弱的起點。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爲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爲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註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4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漂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龍應臺

喜歡龍應臺的文筆,在這個漫長的暑假,正好靜下來讀讀龍應臺的著作,這本與《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合稱爲“人生三書”的《親愛的安德烈》,看過之後我感觸良深。

這本書是龍應臺與她的18歲兒子安德烈三年來互相通信的36封家書合編而成,他們年齡,文化有着很大差距,但他們都在做着努力,以瞭解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就這樣,龍應臺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母子通信涉及的內容很廣:道德倫理、文化差異、普世價值、國際政治等,但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東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孩子的自立能力。

文中的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有他所向往的青春生活,他喜歡喝酒,喜歡與朋友開派對;愛好足球,足球是他的“第二職業”;熱愛旅行,滿世界遊覽。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不走正道”的孩子,但實際上他不僅愛玩,而且懂玩,他們能有比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可以更多的時間去創造、去發現。當然,我們也並不是沒有思考的空間,我們依然有自己的空間來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我想,多些這樣的時間,是否能讓思維更開闊呢?

東西方人的孩子自立能力則更不相同,安德烈曾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而龍應臺卻認爲他依然是“小男孩安安。”事實上,安德烈已經是18歲的成年人了,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文采與“大文豪“母親可以一較高下,但反眼看看身邊的18的大哥哥,去大學報名還依然要靠父母辦這辦那。歸根究底,還是父母一直將子女當孩子看待,我想如果父母能將子女多放手,孩子便會更有主見,更有自立能力,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實不從其他角度,單單看這對母子這36封書信,便可看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30年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不同,在我看來是十分難以交流的,但龍應臺那份母愛,將遠在德國的兒子拉回自己身邊,她說:“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不難看出,她對自己的兒子傾注了多少愛,而兒子的回報,一個擁抱足矣。

母親給予孩子關愛與呵護,兒子回報母親以熱情,他們都在試圖進入對方的世界,給對方以遙遠的慰藉,一次又一次的越洋對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將母子的心連接起來。如何瞭解自己的母親或子女?如何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壑?如何用愛來向親人表達愛、獲得愛,這36封書信,會給你最美麗、最動人的答案。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5

一直都很喜歡龍應臺的文章,質樸清新的文字中,卻不乏哲思與智慧。近來又看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兩代人的促膝長談,在驚歎他們之間無話不談的同時,也發現他們在信中提到的很多觀點,對於我們來說,是那麼真實可觸。

最讓我觸動的是他們這些國外孩子思想的成熟。先談談菲利普吧,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對於他不喜歡的任課教師,他的處理,他的思考,他的對策,讓我嗟嘆不已,至少我在那個年齡,是沒有這麼嚴密的邏輯思維的。其次是安德烈,同樣作爲19歲左右的大學生,在他面前,我真是相形見絀:他對於故鄉的懷念,對於國家的思考,對於自身道德的反思,對於社會的觀察……在他的多封信中,我感受到一個成熟睿智的靈魂,獨立善思的人格。當他在思考這些在我看來高深遙遠的社會現實之時,我卻拘泥於看劇,逛街購物。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從這些小事都顯露無遺。

其次是他們身上的獨立自主意識。一次,龍應臺打算帶他們倆兄弟去中國到處逛逛,心中已想好去哪些景點。但他們兩個異口同聲地說:“和你一起去多沒意思,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我們要自己去認識謝謝城市。”龍應臺就被這樣無情的拒絕了,兩個孩子自己開拓他們的中國之旅了。轉念一想,中國的父母,如果帶孩子去國外,會放人生地不熟的他們獨自行走在異國他鄉,浪跡在那個陌生的國度嘛(他們還並未成年)?我想大部分父母是拒絕的。他們會選好旅遊地點,訂好酒店,找好搭乘車輛……把所有一切都安排的妥妥當當的,孩子們只管放心的玩就行了。

正因如此,同齡的中國孩子和國外孩子比,略顯稚嫩。安德烈在信中也提到,他看到一對大四的情侶,他們會像小孩子一樣,逗寵物狗,互相打鬧,所有的言行舉止,完全沒有成年人應有的成熟穩重。各地的讀者來信也明顯證明這一點:大三的孩子,還需要父母陪讀,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研究生回鄉創業還是進城就業,還要徵求父母同意;博士生對於未來的規劃。還要同父母商量;一個快四十歲的教授,母親仍把他當成20歲左右的孩子……

於是也想到了自己,一個已進入大學的成年人,但父母家人總還把我當成個小孩子。並不是要着急着宣誓着自己的主權,證明着自己的成長,也不是煩惱着他們的叨擾管教,只是強烈的希望他們把我當成一個大人。如同“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這句話,只有他們相信我能夠獨立完成好一件事,並放手讓我去做,我纔會真正成長。“鳥籠裏飛不出雄鷹,花盆裏長不出蒼松”與其沉溺在溫暖的港灣,待在舒適區,我更願意前方荊棘叢生,驚濤駭浪。

讀完《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已經許久了,但至今覺得回味無窮,哲思不斷。這本書對於很多事的看法,已經它提到的諸多我所沒未觸及的方面,都讓我眼前一亮。不得不說,這本書,確實讓我學會了思考,懂得了一些東西。如此看來,也算值得。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6

喜歡讀龍應臺,喜歡她文字的平淡,喜歡通過它去開掘那些令自己感同身受的一直潛伏在自身周遭卻沒有被自己發現的東西,喜歡隨它而來的那些總能引起我強烈共鳴的“平淡無奇”的小驚喜.而《親愛的安德烈》,滿滿的都是這些好靈感.

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爲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早在初中時就讀過《目送》中的一小篇,說的是龍與兒子在機場告別,她久久目送孩子遠去,可兒子沒有回頭的背影彷彿在告訴她“不必追”.每每回想到這一節我總會感慨頗多,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需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讀到此處的時,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麼強烈的覺得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着傷痛的.

當安德烈問龍應臺想要孩子怎樣記得她時,她把自己比作柴火,她對安德烈說:“你帶着走的、永不磨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有何嘗在乎你們怎麼記得它呢?”突然想到某一天父母是會離我們遠去的.想到當我們一個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時,我總覺得我們心中必定會有悔,緊隨而來的卻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羣中苦苦尋覓,卻終究找不到那一雙影子的痛.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着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着我們這個季節同樣擁有的有別於“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與我們之間有着巨大的“隔閡”.但或許正是這樣的“隔閡”讓我喜歡讀安德烈,喜歡他有別於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更佩服他看到問題後做出的思考.

時間是05年,在香港遊行現場中年人、老年人、孩子佔了多數,而大學生卻少得可憐.安德烈對遊行的人中大學生的稀少感到疑惑,他問母親:“香港人不是爲自己的城市、爲自己的問題、爲自己的孩子的未來而來的嗎?那大學生去哪裏了?許多驚天的運動不都是以大學生爲主力嗎?”而在文章的最後安寫到:期末考比什麼的重要.……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們生活在什麼政治下(只要有錢就行),大學生對政治——衆人之事——毫無關切,大學只管知識運輸,但表示不管人格的培養和思想的建立.讀到這裏,我不禁有些心寒,一個大多數大陸孩子認爲思想先進、民主先進、教育體制先進的香港讓安德烈疑惑、失望.縱然我並不能肯定安說的一切都對,但在當今的中國,誰又能說孩子們不是在爲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生活着?看到此情此景,又有多少箇中國少年會停下腳步去反思,有多少箇中國少年會看到問題背後的本質呢?又或許在很多人眼裏,遊行者是誰、遊行的人數有多少都是於己無關、無利罷了.

讀《親愛的安德烈》,是試着在思想上參悟愛的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在當下生活中也一樣需要有心去延續和發展的.讀《親愛的安德烈》,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許又會引導我們一個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同齡人中,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差異這麼簡單,還有的是國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7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人生之途有些迷茫的時候,這本書就恰巧進入了眼簾。這本書是以龍應臺和安德烈的書信往來的形式呈現給讀者的。是12-15年前的書信。但討論的議題和思考並不過時,起碼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是引發我思考與共鳴的。但,我不知道是我強大的共情能力讓我讀完這本書以後,有強烈地解決了我現有困惑的通透感覺,還是因爲目前的我既不處於龍應臺母親的位置,也達不到安德烈閱歷的廣度,又或者說我與父母之間的問題與他們之間的問題截然不同,導致我讀完書以後的思考並不在於親子的相處,更多的是對多元文化,身份認同,人生思考的感悟。

寫到這裏,我忽然又想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因爲我在這些方面有困惑,所以,我就能汲取到書中關於討論這些問題時的精華。而如果我人生中遇到其他問題再重新讀這本書時,可能或許也能發現我現在讀書沒有get的點,或者新的認知。並不能預知未來的我,還是先說說現在的感受吧。

我覺得我也是矛盾噠,龍應臺與安德烈兩個文化,年代差異的母子所擁有的思想進行對話時,自己感覺有時候能從龍應臺的文字裏找到歸屬,一會兒又覺得我和安德烈的想法一模一樣。所以,有時候自己也是困惑與矛盾的,他們的書信中所傳達出的思想來回博弈中感覺自己變的沒有那麼困惑了。或者對一些問題想的更通透了。沒有什麼標準答案,而母子之間的討論讓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又相互理解與尊重以後,或許就會和解掉自己之前一直糾結的.東西。

有一句話印象深刻,“沒有衝突,就找不到認同”,目前我的理解是沒有比較,就會覺得所有東西都是理所應當。我覺得有認同感是幸福的,但衝突在我們看來好像就是困難。

還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德語有個說法: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麼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那麼你就是個沒腦的人。”這讓我想起王小波說的“青年的動人之處,在於勇氣和他們的遠大前程”。感覺自己處於一種馬上看破雞湯的狀態,卻非常懷念自己被雞湯迷倒的過去。但因爲後一句是“老了卻不保守,就是個沒腦的人”,又覺得處於一種看破而不說破雞湯的狀態也是很棒噠,兩種狀態瞬間轉換纔是一種能力。

這篇讀後感前面那個關於龍應臺對孩子讀書的思考,引人陷入思考。我不否認看到那句話已經讓人有所沉思,但看了那句話的出處“給河馬刷牙”,會讓我們對這句話的思考更加飽滿。這或許就是片段化閱讀沒辦法帶給我們的完整感。

還有一些討論,也是讓最近的自己茅塞頓開,因爲讀的很有趣,大概在從深圳飛回北京的路上不覺得坐在機翼旁邊轟隆隆的發動機太吵,不覺得三個半小時的路程太久。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8

最早知道龍應臺,是讀到她的那篇《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後來有一年的婦女節,百家講壇做了一期節目叫《女人說話》,包括葉廣芩、張抗抗、李銀河在內的許多知名女性都做了講座,龍應臺講的是自己在擔任文化部部長的經歷。四年前,我買到《孩子,你慢慢來》一書,幾年間不知讀過多少遍,而且還向身邊的很多媽媽做了推薦。後來又從一期《讀者》上了解到龍應臺出版了新書《親愛的安德烈》,在網上尋尋覓覓了好久,終於買到了。

把《孩子,你慢慢來》和《親愛的安德烈》放在一起看,感覺很有意思。前面書中的安安,是個長着一頭鬈髮的小男孩,睜着一雙好奇的大眼睛,等着媽媽把這個世界一一介紹給他;而後面書中的安德烈已是一個十八歲的大小夥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母子之間隔着三十幾年的歲月,隔着中西方文化,龍應臺覺得:兒子愛她,但並不喜歡她。爲了重新認識長大了的兒子,也讓兒子瞭解自己,龍應臺邀請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和她共寫一個專欄,以書信的方式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裏面收入的即是龍應臺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書信,說實話,裏面涉及到政治的內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於已經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瞭解的心情。對於母親,兒子有着太多的不認同,大到世界觀、價值觀、生活態度,小到穿着打扮;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

怎樣消除這樣一種隔閡?龍應臺的選擇是一方面堅守自己的陣地,一方面主動出擊,通過書信與安德烈討論問題、交流認識,尋求有效的溝通。這對於我們做父母的是一種很好的示範,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去了解、認同我們的過去,小時候被自己的父母叫到跟前,聽他們憶苦思甜,被他們諄諄教導時,我們不也是那樣的牴觸嗎?今天輪到我們做父母,同樣沒有特權讓孩子聽自己說,讓孩子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于丹〈論語〉心得》裏面有這樣一段論述:“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說起來輕鬆,做起來何其艱難!“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護着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不容易啊。”龍應臺如是說。

三年的通信,龍應臺得以瞭解安德烈,而安德烈從一開始的漫不經心,到後來逐漸明白了MM這樣做的意圖,而且發現自己“其實還蠻樂在其中的”。

我在想,龍應臺做爲一個有名的學者,做爲一個對世界、對社會、對生活保有警覺、保有體察的母親,她能給予孩子一種引領;然而,平凡、渺小如我們,眼看着孩子在一天天長大,自己卻感覺還是個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又能給孩子些什麼呢?想起來不免心慌啊。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9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爲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題記

如今的世界中,多少人被金錢衝昏了頭,迷失了自己,將自己交付於貪婪。他們只有着極度虛浮的心,追求着物質,恐懼着百年之後的必然結果,卻從未想過,化成風沙,愛依舊可以存在,桃花依舊,西風依舊,流水依舊,而物質,卻不復存在。

只是,他倆,他和她,卻沉下心來,在孤燈下整理着自己的思緒,編織成文,再用筆,將自己心中的點點滴滴記敘下來,寄給對方。熟悉的字跡,熟悉的溫度,熟悉的措辭,飛過海峽兩岸,飛過萬水千山,終是抵達,也終是釀成了佳釀醇厚的味道,不烈,不衝,不橫,只有平淡,卻透出芬芳。琥珀色的文字,不經意間,已然攜了時間的顏色,淡墨濃暈,鋪開在畫卷之上,兩代之間十幾年的代溝,一筆勾銷,只有心靈與心靈之間平等的對話。像是十幾年前親手埋下的時間膠囊,十幾年後又親手打開,泛黃的紙張,模糊的字跡,卻帶不走當年的心。

他是她當年埋下的時間膠囊,她是他未來的模子,一點一劃,刻下了他們之間相似的靈魂。

他們彷彿已經習慣了,一個星期的某個時候,一定會坐下來,在不同的燈光下,用不同的信紙,書寫着相同的內容——自己經歷的事與感悟。寫好後,投進不同的郵筒,然後,心底留了一個日期,那是對方信件抵達的日期。

就算再如何忙碌,也始終會在心底留下一個小小的角落,塞下一個小小的日期。

他們稱之爲約定。

他們是朋友,可以談論一切的朋友。他們也是親人,身體中,流着一半相似的血液。

他們之間的關係,我們稱之爲——母子。

世界上最親密的兩種關係之一。

母親一生傳奇的色彩,絲毫沒有使她變得呆滯古板,反而使她更易接受新興事物——比如她混血的兒子,他跳躍的思維和奇特的生活方式。因爲首先,她是一個母親,其次,她纔是一個社會教育家,思想家。

他們之間的家書,內容並不是訓話。他們其實有很多可以聊的,天南地北,山高草盛,都是他們筆下的友人,他們交換着思想,交流着文化,用自己的所有,去換對方的所有。

他們的背後,是愛。母愛,子情,支撐着他們一路走過。

忽然憶起,書的名字很溫潤,不復母親從前的犀利與辛辣,叫做《親愛的安德烈》。

母與子,龍應臺與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10

親愛的爸媽:

您們好!

說實話,信的第一句便把我糾結壞了。我該問好嗎?這樣的正式,會不會讓你們緊張?我該稱“您”們嗎?這樣的尊敬,是不是不符合我們相處的日常?我該稱“你”們嗎?這樣的隨意,怕不怕在外人面前“沒面子”?唉,三個問句,將自己連細枝末節都要糾結猶豫的天性暴露無遺,也揭示了,我對你們其實沒那麼瞭解。(爸媽,我決定用“你們”,這是我真實的聲音)

爸媽,你們知道龍應臺和安德烈嗎?知道他們間有書信往來嗎?絕對不知道!不用問了!我們間的談話,僅限於衣食住行,尤其以“餓冷渴”爲最。我們幾乎不談政治、歷史、文化的東西,這些東西,與爸爸有關、與媽媽有關、與我有關;但是,與爸、媽和我,無關。嗄?什麼意思?天曉得!

當然,我們會一起吃飯、看新聞、越來越少的逛街散步,你們也會問起我的工作、關心我的身體以及未來的打算等等,但都被我三言兩語“打發”,或者岔開話題。機智如我,尷尬如我們。我知道,我們都潛藏着對彼此的愛意,但要說出、表達出,總覺得難以適從,叫人好生羞澀。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和中國式兒女。

爸爸媽媽,爲加深瞭解,讓我來採訪一下你們:

問題一:爸媽,你們年輕時有過夢想嗎?是什麼呢?如今已經年過半百,夢想實現了嗎?

問題二:你們過往這幾十年,最驕傲的事是什麼?最委屈的事是什麼?

問題三:你們都不曾讀過大學,感到可惜嗎?

問題四:如果有一次乘坐“時光機”的機會,你們最想到哪個時間點?是過去,還是未來?抑或,你們缺乏這樣的想象力?

問題五: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是你們兒時的第一個偶像嗎?你們覺得,你們是我兒時的偶像嗎?你們有偶像嗎?任何領域都好。

問題六:你們的女兒,也就是我,令你們自豪嗎?叫你們難過嗎?自豪與難過,孰輕孰重?你們對我的期許是什麼?往昔二十多年,我達到過嗎?

問題七:你們最好的朋友是誰?保持聯繫嗎?你們如果聚在一起,會聊什麼?

問題八:爸媽,你們因爲什麼而結婚?

問題九:爸媽,你們平常交流,除了兒女子孫,還有什麼?

問題十:爸媽,喜歡網上購物嗎?

問題十一:如果你們去旅行,會去哪裏?

問題十二:對於未來,你們嚮往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半生浮沉的你們,現今又恐懼什麼?

……

爸爸媽媽,我對你們有許多好奇的問題,希望你們能回答,又擔憂你們看到,勾起唏噓和傷懷。

唉,鄭板橋至理名言:難得糊塗!別回答了,距離才產生美,就繼續糊里糊塗生活吧!

  不孝女

  敬上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11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悄悄流逝,年復一年中,兒子己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平日裏倒不覺得,偶爾在他熟睡時,看見牀上躺着的宛如成人的身體,心裏不禁一驚,噢,兒子長大了!就這麼長大了!聲音變了,長青春痘了,毛茸茸的鬍鬚己清晰可見,腳上得穿四十二碼的鞋子了……莫說心理,單是外形上的變化己是足夠大了,這一切變化似乎太快了,我極不適應,這正如龍應臺見到十八歲的安德烈的感覺一樣,是啊,那可愛的,讓我擁抱讓我親吻,整天黏着我叫”媽媽”的小男孩哪裏去了?

一邊讀《親愛的安德烈》,我一邊想我的兒子,我和他現在的溝通方式、相處方式有沒有問題?他會不會把心理話都說給我聽?我的反覆叮囑他會不會厭煩?他的心裏在想些什麼?他在學校發生的事會不會願意和我分享?我在他心裏是個怎樣的人?龍應臺和安德烈母子以書信的形式談藝術,談文化,談生活,談國家,談政治,談道德,談煩惱,甚至談愛情,他們通過溝通這種方式,重新認識彼此,更加理解和深愛對方,這也正是我向往的母子相處模式。

很早以前在微信朋友圈就看過龍應臺說給孩子的話:”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爲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爲,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把這些話也說給兒子聽,希望他能明白,現在的用功讀書,是爲了將來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心中有意義的工作,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尊嚴,樂在其中。

雖然當父母沒有“上崗證”,但是現在想和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有效的溝通,我還真要學習當父母。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關於這種感受,我有深刻的體會。兒子現在上初一啦,每天自己騎着自行車去學校,看着他的背影,真是既欣喜又悲傷。欣喜他能很快適應初中學校的生活,又悲傷於它不像小時候那樣需要我了。真希望兒子能好好學習,長大做有用的人才。

其實,當父母的責任非常大,既要讓孩子吃好穿暖學習好,更要身體好,心理健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更重要的是擁有抗挫折能力。現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寵大的,聽得了讚揚,受不得批評和挫折。時不時就能聽到某個孩子被老師當衆批評跳樓了,某個孩子父母不讓玩手機遊戲自殺了。這是多麼不健康的人格啊!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敗是少不了的,沒有健康的心智,強大的心理素質,在這個社會上,是沒有辦法立足的,更別說享受生活了。

和兒子一起看《親愛的安德烈》,我們討論對文中某些事情的觀點,又討論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象,交換看法,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和兒子之間的話題多了,我試着尊重並重視他的看法,他也認真聽我的意見和觀點。相信“溝通”能使我們母子的關係良性發展,讓我們享受親情,樂在其中!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12

初中接觸的第一本課外書,就是龍應臺與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

與其說是課外書,我認爲應該是隔代母子的心靈成長對話,35封家書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進過三年漫漫長路的書信對話,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裏面的內容包括了書信中進行着弭平兩代人之間代溝的努力;探討了母子對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懷的看法,體現了母子不同的世代價值觀。裏面的某些內容篇章讓我覺得比較深奧,卻又讓我去每個字地反覆琢磨,體會其中。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龍應臺寫給安德烈的《哪裏是香格里拉》。

這篇文章講了龍應臺與菲利普來到香格里拉,卻看見了與自己想象中不一樣的香格里拉,反映了現在的自然環境被人類商業化的現象。文中,龍應臺用許多語言描繪着美麗的天堂香格里拉,對香格里拉充滿了期待,比如在跟菲利普介紹時是這樣說的:“中國西南,是滿身長毛耗牛吃草的地方,是野花像地毯一樣厚,鋪滿整個草原的地方,是冰河睡了醒不了的地方。”把香格里拉描繪得如夢似幻,讓我也不禁嚮往。當龍應臺迫不及待想去看草原時,她是這樣說的“到了中甸,我迫不及待想去看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那無邊無際的草原。“當龍應臺帶着憧憬去看草原時,卻看到了“難看的房子”——收費處。她那天一樣大的草原,竟然就圈在那柵欄內!她就像一個用最高速度往前衝刺的運動員撞上一度突然豎起的牆“天一樣大的草原,地一樣老的湖泊,日月星辰一樣長長久久的野花,青草怒長無邊無際的山谷,也被圍起來,收門票,——

哎,可真超過了我能忍受的限度!“龍應臺對商業化的譴責全都在這裏,卻又十分形象,讓我也不禁感嘆:這世上還有最原始的地方嗎?龍應臺又見到了:”墨色的松林圍着一泓透明的水,水草在微風裏悠悠盪漾,像是一一年來連一隻小鹿都沒碰過,洪荒初始似的映着樹影和山色。“如此美麗的湖水彷彿讓我置身其中,但不僅是這些,這一片香格里拉的土地,聽說都被納入聯合國的文化一場保護區了。龍應臺想拍照,被喝止:先交錢!讓我們都很是無奈,能怪他嗎?

最後,“幾個僧人坐在香油錢箱旁邊,數鈔票,鈔票看起來油膩膩的。”油膩膩,商業化使得僧人都唾延三尺。爲什麼在第三世界,“開發“等於”破壞“?由國家的力量進行開發,就等於用國家的力量進行破壞,那種破壞,是巨大的。

它使我們經濟發展,同時也使我們的環境受到破壞。

這就是商業化,一種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商業化。

且哪裏纔是一個真正的地方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13

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

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通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着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檯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終她選擇了與兒子敞開心扉,試着去了解兒子,這個有些“陌生”的愛人。

母親一直深愛着兒子,兒子也同樣愛着她,但方式不一樣,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經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讀到此處時,我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麼強烈的感覺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着傷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記得,有這樣一個片段。安德烈問龍應臺想要孩子怎樣記住她時,龍應臺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隻火柴。她對安德烈說:“你帶着走的、永遠不破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嘗在乎你們怎麼記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會永遠陪伴在誰的身邊。只是來溫暖寒冷的人,只是來點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對母親“受傷”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龍應臺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裏面,它會爲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牆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習慣了的舊房子吧。”時間依然前進着,我們在成長。長大了的我們,不再需要父母的過多關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變得不能停留在一個角度上對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着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着我們這個季節同樣擁有的有別於“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和我們之間有着巨大的“隔閡”。書中可以處處看到中西文化的衝突。

在國外,老師對14歲以上的同學稱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樣有看待問題或提出觀點的資格。而在中國,這簡直可以說是登天之難。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與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爲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14

當寫下這個題目時,便覺得一陣心如刀絞。中國的家長在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後,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或“施予”,他們並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他們的心態已經在不經意間暴露無遺。也就是說,他們到今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他們的“別人”! ――題記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有一種找到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起牀、匆匆忙忙上學、沒完沒了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

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爲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爲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裏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利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爲“您”,僅僅是爲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爲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麼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學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生一定會變得比現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_1000字15

父母對於子女的愛都是無私的,可是,因爲生活的年代不同,經歷的事情不同,對於許多事情的看法和想法也會不一樣,看了《親愛的安德烈》我被龍應臺與安德烈之間濃濃的親情和和諧的關係所感動。他們用文字溝通,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瞭解了彼此,真好。

在我自身和許多周圍的好朋友之間,都曾聽到過這樣的抱怨,父母抱怨子女長大後不如小時候聽話,我們則會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在許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在父母看來卻是不聽話。龍應臺在《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一文中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這樣的心態在我看來是很難得的。許多人都認爲,孩子長到八十歲,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孩子。而我們在漸漸成熟,開始有不同的想法,渴望得到理解,希望能夠不再被當成孩子,盼望長大,想要擁有自己的主見,因爲我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的人。

安德烈寫信的時候和我現在的年齡差不多,在他的文字中,我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龍應臺覺得安德烈不夠嚴謹,而我卻覺得這纔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如果生活、寫作,什麼都是一板一眼的,那會失去許多真實的東西。或許成年人認爲做好一件事就是該認認真真、一絲不苟,我也明白這個道理,可是,我更多的是想把一些事在輕輕鬆鬆的環境中完成,而不是成爲自己的負擔和束縛。書信成爲了兩人溝通感情的橋樑,可以暢所欲言,真是一個不錯的溝通方式呢。

父母與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他們在這個年齡的時候,或許有着許許多多的不知道和不瞭解,自然是比不上我們這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的年代。我們現在想要知道什麼事,上網一查就好了,可是在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沒有網絡,想要得到信息,只能靠人爲傳播。曾經也聽媽媽說過她小時候的故事,可是,遠沒有這樣直觀的感受。看了這些文字,我理解了媽媽,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不一樣的。我們擁有的高科技產物,是他們小時候無法想象的,細細想來,真是有一份感動。

在比賽中,爲哪個隊伍加油?是爲自己國家加油還是爲別國加油?這個問題,或許許多人包括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爲自己的國家加油,因爲這是一種榮譽。而龍應臺則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會爲弱者加油。在愛國的同時,龍應臺看到了國家的另一面,並不完美的一面,這是許多人難以做到的吧?

在少年時,我們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和娛樂方式,不想完全被父母知曉,此時,就需要他們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了。在安德烈的生活中,曾提到“性”、“藥”、“搖滾樂”,我想這只是一種比喻,而作爲母親的龍應臺卻因此緊張。我明白這是一種愛,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希望爸媽相信自己。如果得不到信任,我便會選擇深藏自己,因爲我覺得很難過。信任,無論是在親人還是朋友之間,都是重要的。

這點點滴滴的一切,正是說明了兩代人之間的差異,但是,能夠把這些差異變得和諧,互相之間能夠理解,真是很好。其實,我也很盼望這樣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