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1

九百多萬,這是目前中國中小學教師的人數,這是個龐大的數字。但是很少有教師體會到做教師的快樂。總覺得作爲中國教師缺點什麼。缺什麼呢?看了黃燕的《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心情陡然沉重了許多。

翻開目錄看見赫然幾個大字:

第一部分 缺乏愛

第二部分 缺乏服務意識

第三部分 缺乏生命意識與等待意識

第四部分 缺乏理想與激情

第五部分 缺乏創造

第六部分 缺乏健康與關懷

很早以前就有人把教師稱作“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但是我們在升學壓力和應試教育的重壓之下,早已沒有了那種光輝感、自豪感,我們感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壓力和緊張。

作爲一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師,我看到我的同事們是如何工作的。他們兢兢業業地工作着,在教書育人這個崗位上辛勤勞作着。他們很多人在教育教學上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是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他們跟進的腳步慢了一些。因爲他們對當前的教育都有自己見解。尤其是在這幾年的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中,他們步履顯得蹣跚了,因爲他們有了一些困惑和矛盾。素質教育如何推進?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素質教育是不是不要質量?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靠什麼?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要摒棄的嗎?……還有一些讓中國教師頭痛不已的問題是學生普遍厭學現象和社會一直在滋生的讀書無用論。

誰說我們的教師缺少愛?我們愛每個孩子。但是教育教學質量的評價出來的時候,那些學困生始終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因素,還能愛得起來嗎?我們的教師並沒有嫌棄他們,經常抽空給他們補課,但是人的能力有所不同,有些學生就是在文化課的學習上差些。可是我們的教育評價卻是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評價老師的。導致教師對學困生產生厭棄情緒,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推到教師身上嗎?

教師是爲學生而存在的,爲學生服務的。沒有學生,教師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一切爲了孩子,爲了孩子一生的發展,應該是教師最直接的,也是教育終極的目的。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種服務。教育就是爲孩子服務,爲家長服務的。這一點教師們都有共識。現在教師最大的憂患是教育的無奈。我們的教師都知道社會對教師給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給教師的權利太少。一則“班主任有教育學生的權利”的新聞在教育界引起極大的反響。只要是教師都對學生有教育的權利,怎麼只有班主任有這個“特權”呢?難道教育學生還要誰來批准嗎?面對那些在新型教育下出現的“異類”,教師除了無奈還有一絲擔憂“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擔當重任嗎?”

有人指責教師缺乏創新意識是教師的惰性造成的。其實你可曾看見我們的教師是在怎樣條件下上課的?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參、一支粉筆,僅此而已。創新需要動手、動腦。可是一個六七十人的班級,你能讓多少學生有動手、動嘴的機會?

當我們在一味追求教師的改變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教師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改變,能夠改變?是否所有的教師都需要改變?是否需要改變教師的所有,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教師形象?因此,我們在對教師提出種種要求之前,我們更應該理智地分析一下,教師到底缺少什麼?需要改變什麼?

冷靜地看完《中國教師缺什麼》,我心底滿是辛酸。我覺得,現如今教師最缺少的是真正的理解和關愛。正如文章在第六部分所說“沉重不是教育的本質,憔悴也不是教師的本色。……教學不應是師生共難,教學應是相得益彰;管理不能只是檢查與考覈,管理應是平等和諧的交流與對話。那種只顧給教師下指標、壓任務,只想把教師的自由空間擠佔、擠佔再擠佔的做法,其結果只能賺取教師的‘今天’,預支教師的‘明天’,只能使教育的活力喪失,使教學的靈氣泯滅。”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2

翻開《中國教師缺什麼》,先瀏覽了一下目錄,發現書的前幾部分內容,都在指責教師做得如何不好,在批判教育如何失敗。當看到第六部分的標題《缺乏健康與關懷》時,我感覺到了一絲溫暖。首先看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的一句話。他說:“當前的中小學教師隊伍讓我們有些擔憂──不是他們缺乏敬業精神,也不是他們缺乏專業修養,而是他們的生存狀況。”。他非常瞭解我們教師的`生存狀況,從自然人的角度對我們教師給與了關注和關心。他還說,據統計,許多教師存在健康問題,不少教師存在心理問題。談到教師的心理素質,我們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一個是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一個是教師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這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沒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教育行爲,當然,即使心理健康的教師也不一定都能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不是聖人,他也會犯錯誤,也會出現各種身心問題。我認爲當前教師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要求。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如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和醫療保險等都在變,同時教育領域的諸多變革,包括繼續教育、新課改,學校企業化、用人制度上的末位淘汰,以及當代學生呈現出的一些新特點,這些變化對老師來講都會構成新問題、新挑戰。教師在面對這些新環境、新要求、新問題時,如果不能去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就可能會表現出一些心理問題。其二就是教師無法應對職業壓力。尤其是畢業班教師。我們要學會調節好情緒,用良好的心理狀態走進課堂。

首先,重視教師的心理問題,創造良好的環境。社會各個方面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自身應重視與研究教師的心理問題,開展教師心理諮詢活動,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增強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時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師消極心理的輔導,讓教師對工作保持永久的熱情和持久的勝任工作的愉悅心理,讓教師能帶着良好的情緒投入工作,進入課堂。

其次,適時調節,給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動空間發展一些興趣愛好。無論工作多麼繁忙,每天應流出一定休息“喘氣”的時間,讓精神上繃緊的弦有鬆弛的機會。讓我們的心靈走出緊張乏味的小圈子,進入一個生趣盎然的世界。另外,適當參加運動,把煩惱與汗水一起“排泄”出去。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3

《中國教師缺什麼》是一本對教育充滿着現實關懷的書,它直面真實的教育生活,深切關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存在、生成與完善;《中國教師缺什麼》是一本要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動人心靈,喚人思考。

教育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關注、去思考,我們與其追問“中國教師缺什麼”的問題,不如來關注我們的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師。毋庸置疑,學生希望自己的老師是一個充滿愛,懂得尊重,有着平等意識,擁有一顆寬容之心的人;是一個對理想和事業時刻葆有激情,尊重生命,能夠爲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成長空間的人;是一個願意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引領學生不斷髮展,對學生一生能夠產生深刻影響的人。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又能否真正做到帶着一顆寬容之心來對待我們的學生呢?

“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溫順的羔羊,很難想象一條大河中只有中規中矩的舒緩,沒有湍急和咆哮會是什麼樣,逾越規紀、桀驁不馴是充滿親和力的表現。”由來已久,學生的個性差異被掩埋在統一的課程內容、統一的教學任務、統一的評價標準之下,個性得不到重視,思維的火花無法得以綻放,想象的野馬無法任意馳騁。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豈有不犯錯誤之理?更何況是懵懂的少年?在苛責、抱怨學生的時候,你是否想過這也許是你對學生的愛在漸漸消失呢?也許是你的功利心在作祟,付出的艱辛與結果的不盡人如意,讓自己的內心漸漸失衡了吧。

古人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做教師需要一種淡定、從容,需要一種執著、大愛的真情流露。愛是給予、是關心;愛是尊重、是瞭解,愛更是一種責任。師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愛,師愛是一視同仁的愛。給予學生師愛,通過情感的溝通與互動,言傳身教,能更大地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在一種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個方面中去,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一個正確的認識,一個發明創造,都是歷經無數次的錯誤與失敗後才得以成功的;學生也只有經過犯錯誤、改正錯誤、再犯錯誤、再改正,循環上升,直至無窮,才能夠得以成長。

學校應該成爲孩子舒展心靈、放飛想象的處所;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寬鬆而高潔、明麗而清新的校園氛圍,少一些強制的紀律和苛嚴的規訓。因爲人的發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而寬鬆的氛圍,寬容的態度,寬厚的秉性更加適宜學生個性全面自由的發展;也正因爲每個學生本身都是獨特的存在,是不可以“複製”,不可“替代”的,所以學生們都希望被欣賞,而不願被雕塑、被打壓、被束縛。

我們在犯錯誤的時候,常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諒解和寬容。遺憾的是,我們在希望得到他人寬容寬恕的同時,卻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寬容。一些人安於接受別人的寬容,卻從不打算把寬容施之他人。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寬容別人,就很難從別人那裏獲得寬容。

把學生的問題視作問題癥結的想法本身就成問題,就好像我們教師把控制事物發展的權利都交給了學生,由學生一方全盤掌控,學生一旦出現問題教師就會一味的抱怨與指責,將自己置身於旁觀者的地位,這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求變思維,它是以學生的改變作爲教師改變的先決條件。我們教師何不“由內而外”的進行改變呢?先改變自己的行爲,讓自己變得更加充實,更加具有創造力,然後再對學生施加影響,進而改變學生。

班級學生出現問題,只顧着指出學生的過錯,不但於事無補,而且這種過分強調“錯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證明了自己是一個能力極其有限的人,更何談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呢?與其抱怨學生各個方面能力水平的低下,不如先從自身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應該是先改進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學水平,給予學生們無盡的愛和心靈上的有力支持;然後盼望學生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這份苦心,進而能夠不斷改善自己的行爲,漸漸地會有哪怕一點點的進步。

教師要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包羅萬象的氣魄,指點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寬容、接納學生形形色色的錯誤與不足。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似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寬容能夠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給孩子一個學習的理由。

寬容體現了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它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加耐心、更加明智、更加富有愛心。寬容屬於個人修爲範疇,越是歷經時間的打磨與檢驗,越是顯出其可貴,所綻放出的光芒也越發奪目。但是,寬容絕非縱容,不是無度的任意妄爲;教師對學生的寬容是師愛和堅持原則下的理解與接受,是情感與理性完美結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種化怒爲喜轉憂爲樂的智慧,是一種超然的大智若愚。只有心胸狹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對別人的寬容。教師應該學着做照亮他人的蠟燭,而不是評判對錯的法官;應該以身作則,而不是一味挑錯;應該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推卸責任,製造新的事端。

寬容無不閃爍着仁愛的光芒,寬容學生,其實就是善待自己。試想天天指責、埋怨甚至傷害學生的老師何談快樂?何不試着理解、接納學生的行爲,帶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學生呢?一個人的胸懷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贏得多少人的心。寬容就像甜潤的春雨,能夠滋潤彼此的心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善待,師生關係纔會更加和諧,教師纔會欣賞到學生迸發出的動人的精彩。

曾經聽過一個關於禪師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一天晚上散步歸來,看見小偷光顧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財物,便脫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門口等待小偷出來,他怕驚動了小偷。小偷出來遇到禪師,正感到驚愕之時,禪師說:“我的朋友,你走大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深了,帶上這件衣服避寒吧!”說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滿臉羞愧,低着頭溜走了。禪師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禪師在溫暖陽光的撫摸下睜開眼睛時,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高興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願教師的寬容是一束陽光,能夠時刻照耀着學生;願教師的寬容是一輪明月,能夠照亮學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