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知覺醒》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知覺醒》讀後感

如果用一些詞來形容我讀完《認知覺醒》的一個感受的話,我覺得用受益匪淺,醍醐灌頂等都不足以完全表達我的一個感受,好久沒有這種被文字的力量震撼到的感覺了。

之所以能夠引起我的共鳴,是因爲它不像我之前讀到的一些心理、勵志的書籍一樣,一味的引經據典,一味的列舉名人事蹟,每每讀完都會給人一種要想出類拔萃就得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而那些有所作爲的人都有着超越常人意志力的感覺。這些書在剛讀完時確實能給人以一劑強心針,於是我們開始制定一個“宏偉”的目標,想要確確實實作出一些改變。但是時間一長往往發現自己難以堅持下來,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把問題歸咎於自己意志力不夠,不夠勤奮等主觀原因,幾次三番以後,我們發現自己很難做成一件事,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甚至開始陷入自我否定,自責的漩渦。從此不敢制定什麼計劃,或者在潛意識認爲自己制定了也完不成。

針對上述問題我在《認知覺醒》裏找到的兩點啓示是:

1、你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認知,即人的大腦由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組成,而在人類進化史中本能腦和情緒腦一直佔據主導,畢竟人類真正解決生存問題到現在這個時間長度在整個人類進化長河中不值一提。所以理智腦目前進化的程度最弱。這也是我們時常做選擇時不夠理智的原因。避難趨易,降低無謂消耗是自然生存法則。所以不要再歸咎於自己意志力不夠或者不夠勤奮,你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

2、在“舒適區邊緣”提升自己。舒適區邊緣就是做一件事的難易程度剛好在超過我們感覺到舒適一點點的狀態。這個難易程度下,我們的本能腦和情緒腦纔不會那麼“排斥”,而當我們完成時情緒腦也會獲得一些正向反饋,慢慢的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當我們做一件事是由情緒腦驅動時,我們會感覺到輕鬆並且快樂,也更容易堅持下來。如果一開始無法找到自己的舒適區邊緣,這裏有一個方法可以借鑑,設定一個超低的下限,而不設上限。切忌好高騖遠讓自己一下跳進困難區。在痛苦折磨裏最後放棄,又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我覺得書中提到的關於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上也給我很大啓發。說幾個感觸最深的點:

1、做什麼就在想什麼。這看上去像是一句廢話。但我們可以回想幾個這樣的場景,一邊跑步一邊想着待會吃什麼,而一邊吃飯一邊又在刷劇等等諸如此類的行爲,我們看似具備了一種更強的能力可以雙管齊下更高效的做一些事,然而慢慢的我們卻開始丟失自己的專注力。所以吃飯時就全身心體會吃飯這個行爲,跑步時就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迎面吹來的微風。活在當下活在生命的每一秒。這將大大提升我們的專注力。

2、不要陷入量化式滿足的誤區。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都想着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今日閱讀一小時,今日背了五十個單詞,今日跑步五公里……我們可能會時常滿足於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種種“打卡”行爲裏不能自拔,不可以說這種方式不好,只是當我們設定了這些量化的指標時,我們的關注點會不自覺的由原本這項活動而轉移到那個量化的指標上。無形中相當於我們放棄了發掘這項活動原有的樂趣。甚至當我們有幾次完不成“打卡”時還會陷入自責之中。

3、用積極反饋來應對焦慮。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不要讓它一直埋在自己潛意識裏,而要360度刨根問底式的去尋找焦慮的點,以及可以影響焦慮的因素,當我們一點點解決掉這些因素時,我們也會一點點收穫正向反饋,當這些正向反饋足夠多時,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早已不再焦慮了。

4、“從現在開始”。當我們想要發生改變,想要有所行動時,不妨用這句話提醒自己,不要糾結什麼現在開始是不是太晚了之類的,因爲現在不開始,你會把現在開始也錯過,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後你還是老樣子。任何我們學到的動西如果沒有行動上的改變都等於零,讀了一波雞湯感觸滿滿,發個朋友圈配上自己見解。好像自己收穫了很多,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突然發現自己生活還是沒有任何轉變。於是開始感慨,“讀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所以任何改變最後都要落實到行動!

“輸出”是提高學習力的一個好方法,它標識着你正在把這一塊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我覺得《認知覺醒》這本書很適合那些想要改變卻總是堅持不下來或者找不到好方法的人。另外書中還提到關於反思和冥想的一些話題,推薦感興趣的朋友閱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