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教數學》讀後感範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簡單教數學》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簡單教數學》讀後感範文

《簡單教數學》讀後感1

《簡單教數學》這本書是特級教師戴曙光老師的一本著作,讀完這本書,真的想推薦給我的同行們,這的確應該是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必備的一本案頭書。因爲在這本書中,戴老師用大量精彩的教學案例,向我們詮釋瞭如何簡單教數學。戴老師說:“簡單課堂看似簡單,卻有內涵;看似簡單,卻有韻味;看似簡單,卻不簡單。”

印象深刻的是戴老師講的“三標準”。從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媒體三個方面談如何實現數學教學的高效。

一、教學目標“準”而實際

“教什麼”具體而言是指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目標如果定偏了,直接影響“怎麼教”,關係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

也就是說,學習目標的設定至關重要。要設計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要從教材,從學情出發,基於課標要求去設計符合現實的學習目標。

二、教學環節“少”而實效

教學環節“少”了一些,就可以聚焦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節省課堂教學的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去思考。

教學環節少,就是減去重複的不必要的環節,教學環節少,就是讓教學更加連貫一些;教學環節少,就是讓教學的重點更加突出,難點有效突破。

在平時聽一些名師的課的`時候,經常就會發現他們設計的教學環節很少,但是問題研究的很深,很透徹,原來他們的想法是一樣的,就是儘量減少教學環節,減少花哨,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時候設計的題目會出現重複,或者層次不夠清晰,而戴老師爲我們指明瞭方向,那就是讓教學環節“少”而實效。

三、教學媒體“簡”而實用

現代化的教學媒體(一般指課件)進入課堂,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普遍運用,教師們慢慢地依賴上的了課件,學生也慢慢地離不開課件的演示了。

但是,凡事都有優劣,只有分清楚了優劣,才能做到揚長避短,在享受信息技術給我帶來的便利的同時,要冷靜地思考教學課件所起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比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讓學生動手擺一擺,要比課件演示的效果要好,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儘量讓學生動手操作,這樣比動畫演示效果要好,學生的直觀印象更加深刻。

在這本書中,戴老師將一節課四十分鐘的分工劃分的非常清晰。他多次強調,每節課都要給學生預留寫作業的時間,當堂面批作業要比課後批改作業效果好。

戴老師爲我們提供了他的教學“三環節”:一是導入,二是探究或講解,三是練習。在三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導入做到“快”而“趣”,探究做到“慢”而“透”,練習做到“精”而“活”。

在時間的安排上,導入一般不超過3分鐘,探究一般不超過15分鐘,其他時間都用在練習和作業上。他說,這樣的時間安排有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比較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小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時間裏,注意力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前20分鐘學生的注意力相對集中、思維相對活躍,後20分鐘注意力容易轉移,因此應儘量在前20分鐘完成例題的教學。二是要把較多的時間用在新知學習上,因此應該儘快進入主題學習。三時探究的形式不宜過多,應該追求縱向深入。做到“透”,而不是橫向走過場。四是20分鐘的練習和作業時間能保證練習的量,前10分鐘邊練邊講,後10分鐘獨立作業,練習的題型和形式決定了練習的質量。

這與我們學校的教學要求不謀而合,一節課40分鐘,每節課到了30分鐘的時候,鈴聲就會響起,提醒老師們讓學生獨立寫作業的時間到了。戴老師爲我們提供了這麼詳細的教學環節指導,相信我們如果能嚴格按照他講的去做教學設計,去把握好教學環節,怎麼會教不好數學呢?

在這本書裏,戴老師用大量的教學案例,告訴我們簡單教數學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去做,才能更有效,比如,他提到了給學習較困難的學生補課,課前補比課後補效果要好,課前給學生補基礎知識,再上課的時候,學生就會更有自信學好數學。

還有很多很好的教學案例,在我們上課的時候,就可以將一些內容直接補充到我們的教學設計當中去,很實用的課例。對於我來講,讀了這本書,真的受益匪淺,下一步就是如何在教學中去實踐,去做好自己的教學,讓數學教學變得簡單而有趣。

《簡單教數學》讀後感2

本次暑期讀書活動一共發了三本書,書一發下來,我的眼球就被這本書的題目吸引了。簡單教數學,這不正是我們一線教師苦苦追尋的麼?一有空閒時間就迫不及待的讀,想從書中學到一些有效的方法,能夠促進自己的教學。

翻開目錄,看到戴老師從簡單教數學的六個三、簡單教數學如何達成和簡單教數學這麼來達成三部分來闡述,裏面的每個小點都分三個方面來講,可以看到數學教師所特有的簡潔美。

“數學,簡單地教,到底是爲了什麼?爲了學生的成績,這是每個一線教師都必須直接面對的現實。爲了學生數學思維和素質的發展,這是每個一線教師都不可迴避的教學目標。”戴老師就這樣娓娓道來,真誠的話語撥動着我們一線教師的心絃。

衆所周知,要達成以上兩個目標,教室門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靠“量”,加班加點,加重學生的負擔,讓學生被動地學習;另一種是靠“質”,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快樂的學習。就算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無奈的選擇了第一種,其實在心裏,哪個教師不想選擇第二種呢?這樣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我們教師自己也會輕鬆不少。認真的`看了戴老師的書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我將在下學期做以下三點嘗試:

一、落實學生主體性原則

戴老師把學生的發展區細分爲三個層面:一是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智力任務,二是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助能完成的學習任務,三是學生獨立或合作都無法完成的學習任務。那麼,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就讓他們自己完成,學生能合作完成的,就讓他們合作完成,教師的教只承擔20%的任務就可以了。

在以後的課堂中,面對新知,我要多說“你會嗎?試試看。”鼓勵學生去嘗試,通過嘗試,我就能比較準確的瞭解哪些學生掌握了,哪些學生還有困難。其次,組織小組交流,讓會的和不會的同學展開討論,交流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提煉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適當放權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人,而教師只要動腦經激發學生去完成那80%的任務,幫助他們掌握他們無法完成的20%的任務就可以了。如果堅持這樣,相信教學會簡單的多。

二、教學環節“少”而實效

教學環節“少”一些,可以聚焦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節省課堂教學的時間,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去思考。戴老師一般設計三個教學環節:一是導入,二是探究或講解,三是練習。導入做到快而趣,探究做到慢而透,練習做到精而活。在時間上,戴老師是這樣安排的:導入一般不超過3分鐘,探究一般不超過15分鐘,其他時間都用在練習和作業上。雖然我們小班一直在提倡把課堂的10到15分鐘時間用在作業上,但是戴老師把半節課的時間用在作業和練習上,還是出乎我的意料的。這說明要學好數學,一定量的鞏固練習是必須的,但爲了減輕學生課外負擔,我們要儘量壓縮課堂,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把作業在課堂完成。其實在之前的教學過程中,我就已經嘗試讓學生把《課堂作業本》在課內完成。優點是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時,教師還能對學困生做個別輔導,批改學優生提前做完的作業,從而更加全面的掌握每一個學生當堂的知識掌握情況。遇到的困難是怎樣提高課內前20到25分鐘的效率?戴老師的話,給了我一個方向,他說:應該儘快進入主題學習,探究的形式不易過多,應該追求縱而深入,做到“透”,而不是橫向走過場。

三、落實課內批改

戴老師通過調查發現:教師們花在課後作業批改上的時間最多,這也是最無趣的一項工作,因爲批改的作業是相同的,等於重複勞動。班級學生有多少個,教師一次就要批改多少份作業。如果教兩個班,就有雙倍的作業要批改。

自從我們學校實施學生作業面批百分百以來,課內學生有10到15分鐘的作業時間,我也有時間批改學生的作業,學生做完一個批改一個。可是在大部分的課堂上,我只能改完一部分學生的作業,還有一部分做得慢的學生的作業根本就來不及批改,而且在批改的過程中,一看後面長長的批改隊伍,就恨不得自己能變身。我們在這邊熱火朝天,可批完作業的學生卻無事可做。

戴老師的批改策略是:教師先改完第一個學生的作業,後面的學生作業就有兩個人批改,當教師和第一個做完作業的學生各自批改完後面兩份作業時,就有四個人加入批改作業的行列……這樣,只要全班學生都能按時完成,就完全有可能在下課前批改完全班學生的作業。戴老師的方法其實在我遇到之前的苦難時,也曾想到過,只是因爲上學期評五星級學校,一直搞問卷調查,不太敢用,下學期值得一試。

當堂批改的作業當堂更正,當堂更正的作業當堂返改,學生更正後的作業給批改的學生檢查,如果還不對,就需要他的幫助,直到理解爲止。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書中還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戴老師是這樣耐心的、毫無保留的指導我們去達成簡單的教數學。這真的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我們放在案邊反覆學習的好書,讀了此書,一定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