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的讀後感(通用7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國崛起的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通用7篇)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1

看完了《大國崛起》這本書,思緒卻難以平息。

今天,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以信息技術爲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方興未艾。我們中國也站在了新的起點,但讀懂幾百年來幾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九個大國在過去近兩百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還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但是歷史的潮流畢竟浩蕩向前。

今天的世界是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滾滾向前。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衝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制度創新、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理念都爲中國在新世紀的發展注入了鮮活的力量。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衰落中汲取的教訓。

聆聽歷史是一種偉大的智慧,回望大國風雲,讓歷史照亮我們未來的行程。五百多年前,人類通過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臺,大小強弱的國家都在這個舞臺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近代以來中國雖受盡了列強的蹂躪和種種磨難,今天中國的崛起卻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不稱霸也永遠不會侵略、威脅別的民族。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潮流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各國家各民族平等和睦相處、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方向!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2

《大國崛起》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我們要探索自己的強國之路。

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注: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重視思想文化的繁榮、重視科學和教育、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等。

對於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是怎樣成爲17世紀的王者?

在海潮出沒的溼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爲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裏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雖然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成爲富強的國家的道路,清朝的統治者的“閉關鎖國”肯定是不可取的,妄圖依靠戰爭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證明結果事與願違。德國的興衰是最好的例證。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3

現在的世界是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不論是國與國之間,還是人與人之間,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殘酷的競爭。

一個人若想在各種比拼中脫穎而出,就要總結、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經驗和教訓;一個國家若想在在如今這強國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鑑他國崛起中的經驗和教訓。

《大國崛起》一書介紹了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歷程,反應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9個大國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進步,因爲國家是由一個個個人組成的與時俱進、銳意進取、愛好和平不僅僅是對國家的要求,它們同樣也是個人應做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應有一顆愛國、進取、和平、創新之心。只有我們每個人不斷進行自我提高,我們祖國的實力才能逐漸加強,我國的國際地位纔會不斷提高。

當然,我所謂之人人進取等並非是說每個人都要按同一種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們人人都懷着強大祖國的理想去爲祖國的發展而拼搏,並在此基礎上發揚自己的個性。

我認爲,發揚每個人的個性十分重要,因爲人的個性得到較爲充分的發揚,是一個國家的獨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4

曾記得小冰和我說過,她們的老師和她們說:如果世界讓美國人來統治還好,如果讓中國人來統治,那將會是一種災難。因爲美國人大多有着堅定的信仰,而中國人沒有。一開始,我並不是很理解她的這些話,但是看了幾集《大國崛起》,看到法國的時候,我慢慢開始明白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有了信仰就會心存畏懼,就會有所顧慮,就不會恣意妄爲。

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中國人的精神寄託是什麼?我們中國人一直引以爲傲的東西是什麼?如果真的問得徹底一點,恐怕會沒有答案。法國,有他們引以爲傲的巴黎鐵塔,有他們引以爲傲的革命思想,世界的啓蒙運動,就是法國產生的,《人權宣言》就是出自法國人之手,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來自法國,他們有自己自豪的歷史文化遺蹟,有着多少宏偉的建築?有着多少激勵他們勇往直前的歷史人物?他們榜樣,並不遠,就在近代。不知道你們是否還記得建造巴黎鐵塔的故事沒有?他們有着一股強大的精神動力在刺激着他們前進,有着清晰的偉人榜樣讓他們去效仿,讓他們去追求。再看看德國,德國是一個飽受古典音樂的浸潤滋養,散發着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芒的國家,那裏曾經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以現代大學和科技發明聞名於世。德國人有着自己優雅的精神寄託,因爲那裏曾經是古典哲學的聖地,康德(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尼采,黑格爾,叔本華等這些現在爲我們所熟悉的哲學家都出自德國,那裏也曾經是古典音樂的天堂,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享譽世界的音樂家都來自德國。德國人注重教育,他們高度地重視對國民素質的培養,並以此作爲它國家振興的基礎。戰勝法國並俘虜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就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在德國,孩子們上課時免費的,反而不上課卻要受到懲罰。正是因爲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國家會大力支持和贊助教育事業的發展,他們就是依靠着高素質的國民走到了世界強國的位置,就現在我們知道的,德國已有29位諾貝爾獲得者。

反視我們中國,我們的精神寄託是什麼?我們的信仰是什麼?我們的榜樣又是誰?是什麼激勵我們前進?在一定程度上,落後就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但是,當一個民族的前進,僅僅是因爲畏懼落後,那就顯得有點可悲了!我們的這一代,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空虛的!我們的國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空虛的!正如美國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的一份對中國現狀分析報告中所說的那樣:隨着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破壞和逐步衰弱,大多數的中國人,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徘徊在精神和內心世界的路口不知何去何從!報告還指出,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他們不瞭解自己作爲社會個體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中國沒有成爲一個法制社會,因爲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守法行爲格格不入,他們老想走捷徑;大多數中國人沒有學到過什麼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潛意識裏,中國人視他們的生活目的就是擡高自己從而獲得別人的認知;中國人沒有勇氣追求他們認爲正確的事情。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5

德國,一個盛產詩人,音樂家,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國度。約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這個性格有點古怪卻充滿人性的形象是我認識的德國人中的一個。愛因斯坦。歌德。席勒。說起德國,想起來的卻是一些零星的片斷。飽受古典音樂的影響散發着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輝,以驚人的破壞力傷害了世界也傷害了自己,而這一切都源於這個民族對長期戰亂的分裂的集體記憶,統一和強大,成爲德意志發展的最大動力。

兩百年前(1806)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當作戰利品被來自法蘭西的皇帝拿破倫。波拿巴取走帶回了法國,這使得德意志的慘痛記憶被喚起。這個民族的到底曾受過怎麼樣屈辱。我想或許每個民族總有自己辛酸沉痛的歷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過坎坷,實現國家的統一與繁榮。當拿破崙的軍隊在1806年悍然入侵時,這個所謂的帝國根本無力抵擋,帝國中兩個最大的邦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遭遇慘敗,普魯士還被—迫割讓了一半的國土,支付1。5億法郎戰爭賠款。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轟然解體。

當這片土地上連一個名義上的國家都不復存在時,人們想起了德意志詩人席勒的一聲感嘆:“德意志?它在哪裏?我找不到那塊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則乾脆地說道,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裏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裏是普魯士。德意志在哪裏?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拷問着每一顆德意志的心靈。

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奔走遊說終於讓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呈現出曙光。然而,最後他卻已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鐵血宰相俾斯麥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剛剛被任命爲普魯士首相的俾斯麥走進議會,發表了一段強硬的講演,他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以及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而是不可避免地將通過一場嚴重鬥爭,一場只有通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鬥爭來達到目的”,從此俾斯麥被世人稱爲“鐵血宰相”。

由德國發起的兩次世界大戰,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最黑暗、最慘痛的一頁,無數生命和家園在戰火的劫難中消亡,這是全世界都不會遺忘也不能遺忘的歷史。而如何對待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是這個曾經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須面對的一次考驗。二戰中被殺害的600萬猶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傷害的歐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個蕭瑟冬日,剛剛上任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了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二戰中,波蘭有250萬猶太人在集中營裏飽經痛苦、絕望的折磨,最終無助地死去。在冰涼的風中,勃蘭特一步步走到死難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視下,這位二戰中反納粹的英勇鬥士,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不已的動作:他跪倒在地。德國人誠懇地接受了自己歷史上沉重的一面。他們討論但是沒有激烈爭論,沒有否定自己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推卸自己應該對猶太人大屠殺所負的責任,沒有否認自己經受了12年的納粹獨裁統治。誠懇地回憶自己的錯誤,幫助德國人大大地減輕了民族復興的困難。

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爲德國的國慶日。

德國再次統一了,憑藉的不再是鐵與血,而與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環境中,德國人再次創造了經濟奇蹟。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這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重創的國家,發展成爲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而作爲歐盟的重要成員國,它也找到了通過振興歐洲來壯大自己的強國之路。德意志,它在哪裏?也許,近兩個世紀執著的尋找已經有了答案。在這一漫長的尋找中,所經歷的大悲大喜,不僅已成爲德意志民族的集體記憶,而且也爲已經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國,書寫了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6

《大國崛起》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裏,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並日益成爲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給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葡萄牙,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份, 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爲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願望,卻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最終成爲了第一代世界大國。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昌盛並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他用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向全世界證明着他們的力量不可小覷。

再觀位於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我們從中可知,國家總在不斷的發展,而人類短暫的生命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漫長的歷史,人類渺小的功績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的莫大的榮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人類不斷延續,永不熄滅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國家的精神傳遞的骨幹,德國正以這一點換來了最終的勝利……

在衆多國家中,東亞島國日本尤讓我折服,我們暫且撇開他們對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暫且收起我們對他們敵意的眼光。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後,同樣慘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後便要捱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爲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並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於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我覺得可悲,中國官員“天朝上國”的迷夢讓我覺得可笑,中國腐壞無能,欺軟怕硬的清政府讓我覺得可恨,我終於理解魯迅心中對落後中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就註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運。總觀12個強國的歷史,我不懂當拿破崙爲凱旋門墊下第一塊基石時是怎樣的喜悅,我不懂當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下昂首挺胸所擁有的勇氣,我不懂那時的總統羅斯福帶領整個美國走過血肉模糊,充滿硝煙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可我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必須先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德國的教育,日本的虛心,法國的自立,對比中國的閉關鎖國、保守落後,顯然中國從一開始就註定自己勝敗存亡的理數。“百年大計,教育爲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在我們看似再熟悉不過的語句,經歷了漫漫勝衰成敗的歲月卻始終被尊頌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透過表面華美的現象,我們試者問自己的心靈,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實實在在的實施了多少?最終又真真切切的見效了多少?在我們的。國度裏,這些都不過是一些形式,一些裝飾品罷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纔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我們有韌勁,卻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們有力量,卻缺乏動力,也缺乏勇氣。恰似德國在二戰後勇於反思和敢於悔過的行爲,最終纔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記錄片的解說詞相當好: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 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那麼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纔不會重演,成功纔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誇,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爲,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

大國崛起的讀後感7

我讀唐晉的《大國崛起》這一本厚重的書,它是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解讀 5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這九個世界性大國崛起歷史的書籍。書中提到的9個國家的崛起歷程,帶給人的不僅僅是國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個國家如何在順應發展潮流中通過經濟的崛起從而實現國家崛起的思考。《大國崛起》濃縮了歷史發展的精華,大國崛起也正是把科學、藝術、宗教、戰爭四種武器運用到淋漓盡致。分公司在全體管理人員中開展"我讀書、我思考、我收穫"活動,我認真閱讀了這本書,感覺收穫很大,並引發了諸多思考。

一是重視科學和教育。回顧五百多年來大國發展的歷程,思考九個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都離不開重視科學和教育,尤其是德國。德意志民族誕生了黑格爾、康德、馬克思、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藝術界的偉人,而位於柏林的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

二是選擇適合本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在於幾百年來,西方主要大國的強盛無不是在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選擇了適合本國特點的發展道路,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放眼歐美大國,無論是葡萄牙、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霸權,抑或荷蘭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制度創立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後興起等,這些強國的崛起都離不開制度改革和體制創新。所以,國家的強弱、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具有進步性。

三是靠實力說話。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不單是叢林準則,亦是政權更迭和歷史發展過程的不二法則。大家都瞭解中國最屈辱的那段近代史,因爲閉關鎖國,因而閉塞視聽,因此夜郎自大,言必稱我泱泱大國,豈懼蠻夷倭盜未開化之流?然而,也正是他們口中的蠻夷倭盜未開化的不屑之流,用堅船利炮,輕易就敲開了自詡的所謂泱泱大國的國門,慘遭蹂躪,備受屈辱。

四是學習與創新。無論哪個大國的崛起,沒有一個不曾歷經過學習與創新這個積澱的過程。大國的崛起,也同時證明了學習與創新是事物發展的永動力。學習不是純粹的模仿,必須要與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否則,難免會墜入邯鄲學步的誤區。

《大國崛起》像一面歷史寶鏡,折射出世界經濟文明之光;《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爲我們當下的現代化發展尋找鏡鑑;試圖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以尋找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爲敘述平臺;試圖在風雲四起的歷史變遷中,尋找推動我國發展的根本力量。讓我們一起聆聽歷史,一起去尋味這深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