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讀後感

《京華煙雲》,深刻的感受到在民族在國家危難之時犧牲自我、舍家爲國的大義,也時刻流露一種道家思想,流露出老莊哲學思想。下面是相關的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京華煙雲讀後感【篇一】

關於其人

這場京城故事展開在十幾個各具鮮明特色的年輕人身上。

首先是姚木蘭,名如其人,這個如木蘭花一般浪漫的女子,聰慧,美麗,善解人意,勇敢而又知性。在那個封建主義男尊女卑仍然盛行的年代,她卻從不拘泥於束縛,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及最需要的是什麼。所以,她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命運需要她選擇的蓀亞,即使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孔立夫。她的聰慧與隱忍,使她在被動接受命運安排時,依然能按自己的意願過自由的生活,而最終她也如願得到了蓀亞的愛。

莫愁,這個溫潤靜婉的姑娘,在這場京城的紛華中,堅定又聰穎的守護着自己的初心。她聰慧堅韌,知書達理,對立夫無微不至的愛護最終換回了立夫的尊重與一生的眷顧。

智慧端莊的曼娘註定一生悲慘的守護着自己的愛情;如慈禧太后般自私,精明,冷酷殘忍的牛太太無奈的看着她摯愛的兩個兒子離她而去,卻毫無辦法;相較於牛家對於權財的斤斤計較,姚老卻泰然許多,他一生崇尚老莊哲學,主張無爲而治,對於錢財全然視爲身外之物。他的從容智慧無疑也在無形中影響了木蘭,最終促成了木蘭的率性與聰敏。

還有很多很多鮮明的人物,命運交織,主動或被動地,在這個浮世演繹離合悲歡。

還有很多很多鮮明的人物,命運交織,主動或被動地,在這個浮世演繹離合悲歡。

2

關於其時代

另外,故事所要揭示的時代背景也往往不可避免。因爲有時恰恰是時代造就了人物的性格,一如曼孃的忠貞不渝。抑或者是時代凸顯了人物的可貴,一如木蘭的浪漫不羈。京華煙雲所處的便是歷史上所謂的半封建式社會時代。這個時代封建與科學並存,理想與現實衝突,愚昧與開明匹敵,規矩與自由爭鋒。所以在這個時代成長的人的性格也更加異彩紛呈,甚至於走向兩個極端。

3

關於“我”

我常在想,讀一本小說,其實更像在傾聽一個故事,甚至於體驗或者演繹一番人生。同時代的或是異時代的,小說中的人物代替我們經歷了一番苦味酸甜,看客們客觀的窺探評價他們的一生,從中知興替,辨是非,更彷彿自己曾親歷了此番人生。從故事中得出的真知灼見,往往比那些枯燥的成規戒律更生動可愛許多,也更平易近人的多。

讀《京華煙雲》,我扼腕於曼孃的忠貞,驚歎於木蘭的靈氣,沉吟於莫愁的靜婉,憤怒於牛太太的冷酷,遺憾於平亞,紅玉,銀屏的不幸,欣慰於蓀亞的悔過,欽佩於姚老的智慧超然……

在這一番靈魂與作者思想的碰撞中,更像重回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重渡了一番。這場歷史大戲,平淡又跌宕,心酸又溫暖,讓人久久難以釋懷。

京華煙雲讀後感【篇二】

我是先看的電視劇《京華煙雲》,後看的林語堂的小說,此劇對小說改動很大,由於先看的劇,倒沒有先入爲主的感覺,電視劇拍得很好,每個演員都讓我感覺那就是人物,處處都是戲。這部劇從初中看完,偶爾心情不好,或者想起來了,都會再看,每看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猶如看《紅樓夢》。

初中看時,一看到木蘭上了曾家的花轎,眼看和立夫的情感沒有了結局,我就心急如焚,如鯁在喉,耐不住性子。一對這樣好的人,簡直天作之合,爲什麼命運要將他們分開?我看不下去了,木蘭和曾蓀亞結婚那一段,我看得太揪心。正逢一個堂哥到家裏玩,他不愛看這電視劇,於是換了臺。可我又不願意了,晚上翻來覆去睡不着,可我搶臺也搶不過他呀。哎呀,真是急死了。過了幾個晚上,堂哥終於回去了。太興奮了,不管怎麼樣,我還是看了下去。

對於木蘭和立夫的情感,我始終不能釋懷,總爲倆人感到可惜。立夫第一次見木蘭,便一見如故。如同寶玉第一次見黛玉,“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可陰差陽錯,木蘭要報答曾家的救命之恩,她對父親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是救命之恩呢?”於是忍痛放下對立夫的感情,嫁給了不愛她的曾蓀亞。嫁過去,可想而知,受了諸多委屈。我真爲木蘭不值,放着志同道合的立夫不嫁,偏偏要替妹妹的任性承擔後果,太氣人了!

可是年歲漸長,再看此劇,已經不再僅僅糾纏於木蘭的這個痛苦的選擇了。木蘭這麼重情重義的人,要她不去報答曾家的救命之恩,這是做不到的。可是,她心裏的委屈,也許只有立夫和她的父親最懂吧。

木蘭的父親曾對她母親說過,有些人,雖然不能結合,但是他們是精神的伴侶,比如木蘭和立夫。這一句話,也讓我恍惚明白了什麼。木蘭和立夫,雖未結合,但他們在精神上,達到了高度契合。

立夫入獄,木蘭費盡千方百計去見立夫。倆人淚眼相對,感慨萬千。木蘭給立夫帶來了一本關於甲骨文研究的書,立夫一愣,木蘭問:“你不是最愛甲骨文嗎?”立夫隨即點頭。看到這裏,我不知哪兒來的眼淚,模糊了畫面。木蘭哪,你大概不知道,其實立夫是因爲愛慕你,才喜歡研究的甲骨文啊。立夫讓木蘭唱一段《李陵碑》,他大概以爲自己凶多吉少了,所以想再聽聽。聽完後,他說:“今生今世,有你這樣的紅顏知己,我知足了。”我真想說,此情只應書(劇)中有也。倆人之情深矣,也許已經超越了愛情。

立夫娶了莫愁,我想其中也有木蘭的原因在。莫愁與木蘭大不相同。莫愁一心想到的是立夫的安危,阻攔立夫寫文章鍼砭時局。此情可理解,但與立夫的心性不合。而木蘭呢,會問立夫:“你最近寫什麼文章了嗎?”立夫用筆名寫的文章,木蘭讀了,不知道是誰寫的,可總是會心一笑,深表同感,木蘭和立夫的心性可真遙相呼應啊。

這讓我想到了寶黛釵三人,寶釵總是想爲了寶玉好,勸他考取功名。而黛玉則不會,甚至與寶玉共讀俗人眼中的“穢書”――《西廂記》(想想畫面太美)。名義上的爲人好,其實還不如惺惺相惜、情投意合難得。當然立夫重情之人,娶了莫愁之後,一心對妻子,儘管他心中還是有木蘭的一席之地。

除了愛情,最讓我感動的是木蘭和父親之間的親情了。木蘭自嫁了蓀亞後,總受委屈。父親也很無奈,然而父親總是開導她。父親讓她明白,人怎麼活,全靠自己。父親信道,崇尚莊子,常用道語開導木蘭。木蘭又是極聰慧的人,一點即開。

當初曾家逼婚時,父親未曾逼過木蘭半分,他讓木蘭自己拿主意,因爲他明白,木蘭有自己的想法。這樣一個父親,在鬼子來臨之時,他爲了守住那一箱子甲骨文,不讓它落在鬼子之手,留在家中。他讓女兒先走,木蘭很捨不得,木蘭哽咽道:“從小到大,您爲我費了那麼多心血,我還沒來得及報答您呢?”看到這裏,這些生離死別,我像經歷過一遍似的,潸然淚下。父親,女兒,生離死別,人世間多麼痛苦的時刻。

父親也許見不到女兒了,牽掛,思念涌上心頭。女兒可能再也看不到父親了,不捨、傷心和擔心總在心上。而父親,爲了大家,爲了老祖宗留下來的甲骨文,忍痛舍小家,寧爲玉碎,不爲瓦全。放火燒了前來搶東西的鬼子,連同甲骨文和他自己。這悲壯的一幕,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一部《京華煙雲》,不止愛情,親情,愛國之情讓人動容,還有很多細節值得回味。不知道下次看,還有什麼體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