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大城》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國大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國大城》讀後感

一、書中主要論點的摘要

1、任何限制勞動力自由移動的制度都會限制國家的發展。

2、追求經濟均衡發展應以各地區的人均GDP均衡爲目標,而不是盲目追求各地區的經濟規模和總量均衡;追求後者帶來產業的重複建設和低效率,惡果最終由國家買單。

3、參照世界經驗,人口的集聚是國家產業結構由農業爲主轉爲工業和服務業所必然產生的,大城市病會隨之產生,但集聚所產生的正效益遠遠大於負效益。

4、大城市人口不會無限制增加,人口的集聚在一定時間點會達成平衡,這個平衡由經濟規律所決定,人爲干預大概率會產生負面作用。

(摘要來自知乎)

二、大家對城市區域發展的誤解

誤解1:中國地區和地區之間存在非常嚴重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這是因爲經濟已經過度集中到少數地區,特別是沿海的發達地區?

誤解2:大城市,特別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城市,已經太大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這樣的城市病問題是由於這些城市人太多導致的。

誤解3:城市擁堵和污染問題是人過度集中到市中心導致的,市中心人口密度較高就會導致擁堵和污染問題。

三、城市發展在全世界的趨勢——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越發達的國家,其人口集聚程度就越高的原因是:由於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是以工業和服務業爲主,尤其是以現代服務業爲主,工業需要集聚,服務業比工業更需要集聚。現代服務業大量以知識(特別是大城市),這就導致了發達國家經濟集聚程度更高的現象。

四、目前中國城市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問題

1、人口流入地

1)戶籍制度制約了勞動力進入大城市長期成爲本地居民,導致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

2)進城務工偏向年輕人,通過教育歧視等政策無法舉家遷徙到城市,間接導致了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

3)東南沿海大型城市的土地建設指標嚴格控制,導致房價高漲,提升了生活成本。

4)長期利率人爲壓低,導致“資本深化過度”,這是一個嚴重資源錯配問題。因爲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中國單位經濟增長帶來的就業增長都偏低。由於資本相對於勞動力“便宜”,所以大城市被迫採用機器替代人的方式進行產業升級。

5)由於大型城市限制人口規模,所以規劃的公共基礎設施低於實際需求,導致交通擁堵、醫院、養老等機構資源緊張。

2、人口流出地

1)地方政府爲了完成上級的KPI:財政稅收和招商引資,負債新建了大量工業園,但實際入駐率非常低,投資產出效率低下,浪費嚴重。

2)由於稅收收入符合二八法則,地方政府偏好資本密集型工業,反而創造大量就業的'服務業得不到發展,導致地方政府單位經濟增長帶來的就業增長都偏低。

3)過度關注GDP總量,而不是人均GDP,非常害怕年輕勞動力的外移。

4)對地方公共設施投資不足,導致對勞動力教育投資不足(作者建議地方政府:不要盲目投資於產業,特別是偏離比較優勢的產業,要投,就投在人身上。)

5)農村“空心化”嚴重,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導致大量社會問題。

五、城鄉協同發展的解決之道

1.區域發展的公平性原則

在公共投資和公共財政方面如果既要效率又要公平,從而獲得一個全國人民一致贊同的方案,那麼就必須實施一個政策組合,其中有三個構件:

第一是公共投資的效率原則

第二是人口的自由流動

第三是向沒有享受公共投資好處的地方進行適度的財政轉移

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差距收斂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這裏就出現了兩個政策選擇:

第一個政策選擇我稱爲“動錢”的政策,就是把資本移向勞動;

第二個政策我稱爲“動人”的政策,就是勞動移向資本。

發展政策和追求區域間發展水平差異收斂的正確選擇應該是“動人”爲首選,“動錢”(財政轉移支付)只能是建立在“動人”的基礎之上。

2.土地和戶籍制度聯動改革

1)建設用地指標跨地區交易

與其在現有土地制度下,全中國都以同樣的速度推進城市化,不如讓建設用地指標跨地區交易,這樣,土地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這是中國接下來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戶籍政策的改革可以讓大量在城市務工的人成爲城市的居民,增加收入,緩解大城市用工荒的壓力。

2)人口自由流動

如果你相信經濟增長是減少貧困最重要的途徑,你應該選擇城市,也就是說,只有通過發展城市來讓農民不斷變爲工業和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才能最終減少貧困。可能有人會問,那剩下的農民不管了?當然不能不管,隨着農民不斷減少,剩下的農民從農民變成規模化經營的農場主,或者農場裏的“農業工人”,收入也將提高。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要素是土地,土地是不可能無限增加的,所以一旦土地決定了農產品的增長極限的時候,要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減少農業人口。

六、對個人體會較深的幾個觀念

1、直覺和數據

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把一個觀點推向極端是一種錯誤的而且有誤導性的討論方式,要不得。

比如常有人問,是不是全國十三億人口都集聚到上海來?當然不是。事實上,一個國家的集聚程度有多高,是由集聚帶來的好處和集聚帶來的壞處相權衡決定的。集聚會帶來好處,但是集聚也的確會帶來壞處,比如說擁擠、污染和犯罪。當集聚帶來的好處不夠高,而壞處體現出來之後,集聚的水平就相應地穩定下來。而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調節變量就是生產要素的價格,集中體現在地價、房價和勞動力工資上。

2、尊重科學規律

討論公共議題的時候要拋棄掉“這是中國,在這裏不適用”,在這個想法下發生了很多悲劇。

例如:凡是通過經濟資源的行政性配置去追求地區間平衡發展的國家沒有一個成功的。

3、如何給政策制定層進行建議

一個建議如何講很可能會影響到被採納的可能性。

例如:政策紅利這個說法,通俗的講就是之前可能做錯了,現在改過來之後就會帶來經濟的增長,也就是紅利。

至於爲什麼之前政策制定錯了?那就是歷史因素的制約了,切不可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