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賊》讀後感(精選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偷書賊》讀後感(精選1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偷書賊》讀後感(精選15篇)

《偷書賊》讀後感 篇1

故事的一開始就讓讀者直面死亡,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一輛緩慢行駛的火車,一個疑是凍死的小男孩,拉開了故事的序幕。

遍地的白,透露着冷肅的氛圍,凍的人的心發寒,一切蒼茫的開始,虛無、混沌。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活着。

然而在戰爭年代裏,活着是一件特別奢侈的事情,人命如草菅,一顆顆炸彈落下,希默爾街化爲一片廢墟,整條街只有主人公莉澤爾倖免於難,她所愛的一切,都如飛而去…

她的養父漢斯。那個銀色的眸子的粉刷匠,會彈奏一手好手風琴;是她灰暗人生中的一束光,牽着她走向光明;他有着金子般的心,不以自己是高等種族自居,不歧視當時被是爲低等種族的猶太人,“他的嘴角有着夏日香檳的味道,散發着手卷煙的香氣,正如他靈魂的馨香。”

她的小夥伴魯迪。頭髮像燃燒的檸檬色,他總是永不停息地奔跑着;他很仗義,在艱難的生存條件中,依然會挺身而出,幫助有殘疾的米湯,即使被打的頭破血流;即便他不懂爲什麼莉澤爾要偷書,但在書落入河中時,他會毫不猶豫跳入河中去撈,只爲守護莉澤爾珍視的東西。

還有在莉澤爾家地下室藏身的猶太人男孩馬克斯。他倔強地活着,哪怕22個月都沒能夠看一眼外面天空的顏色;他總是頑強的在與死神抗衡,爲了活着他歷盡千辛,甚至爲此丟下家人忍辱偷生,最後卻因怕連累了莉澤爾一家選擇偷偷離去,最後落入納粹分子手中。

那位一直罵莉澤爾“蠢豬”的養母羅莎,粗魯的言語背後是深切的關懷;總是略帶憂傷的鎮長夫人,其實最是心善;還有那許多的人。例如三十五號鄰居家的咖啡香,喜歡聽她朗讀平服緊張的衆人…扯下冰冷的面具,被禁錮的靈魂得以釋放,人性的東西靜靜流淌。

然而這一切都抵擋不了戰爭的殘酷,一顆顆炸彈投下,如收割麥子一下收割着生命。美好在殘肢碎沫中支離破碎,明天的期許還未到來,生命便已戛然而止。在那個看不見曙光的深夜,如同永夜。

希特勒的集權主義,肆意擴張的野心,在這一場戰爭中依舊沒有停下腳步,小人物的悲哀,死亡的哀嚎,如同無聲的抗議,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心願卻再也無法實現了。

要是能在陽光下再暢快的踢一次足球該多好,要是能再去迪勒太太那裏買個兩人份的糖該多好,一切要是能如夢一樣,醒來回到最初的地方該多好,寒冷的冬天終會過去,而死亡和陰影,一個走向永恆,另一個或許是一生都走不出來的鬼魅之地。

我不由得想,在今日這個大環境和平的時代裏,真是說不清的幸福呀。爲何還會有那麼多人內心飽含滄桑,靈魂無處安放?

《偷書賊》讀後感 篇2

書的封面上寫着“你聽過死神講故事嗎?他首度開口,理智、冷靜卻幽默,甚至還帶着一點溫暖,娓娓道來一個與他相遇三次的小女孩的故事……”封面是一個蒼白的女孩的臉,披着遮住一半臉的斗篷,從它裏面能看到女孩有些金黃的頭髮……

那是在戰亂的德國,9歲的女孩莉賽爾和弟弟被母親送到慕尼黑的寄養家庭,而弟弟不幸凍死在火車上。小女孩在弟弟的葬禮後偷到了她人生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

到了新的家庭後,他的新父親對他十分友好,而母親有時會責罵她但不乏關愛。那的老師很無情,經常會有空襲。莉賽爾每天晚上讀着偷來的書入睡,每晚都會有噩夢。這是父親開始教她識字,讀書給她聽。

認識了不少字的莉賽爾雖然生活比較艱難,經常受凍捱餓,但在她的生命中,她發現書比豐盛的食物與溫暖的衣物更讓她着迷。在納粹的一次燒書活動中,她從火中拿到了第二本書《聳聳肩膀》,她由此進入了文字的世界,讓她忍受住了現實的苦難,並幫助了身邊的人。

她的母親爲鎮長洗衣服,莉賽爾去鎮長家拿衣服時,又偷了書。她的朋友魯迪給了她一個綽號“偷書賊”。魯迪希望她在鎮長家偷一些蛋糕,而莉賽爾幾乎只偷了書。

在戰爭中,一個猶太人想到他們家避難,每天都躲在陰暗潮溼的地下室,有一次面對“蓋世太保”的搜查,差點被發現;又有一次差點被凍死在地下室。而莉賽爾每個晚上都給馬克思——這個猶太人講故事。窩藏猶太人肯定會被判死刑。

而一天,馬克思走了,不想給他們家帶來負擔。莉賽爾每次在小鎮有猶太人隊伍經過時,都會又興奮又害怕,而一次她在人羣中看到了馬克思。她這時已經10幾歲了,不再像是孩子了,她衝到人羣中走到馬克思旁邊時,被納粹黨員發現,在街上被鞭打……

在多次空襲警報後,小鎮上的人都平安無事,每次人們恐慌地躲在地下室時,莉賽爾總是讀書給他們聽……而一天晚上,莉賽爾正在自家的地下室寫着自己的書時,真正的空襲來了……人們在廢墟中找到莉賽爾時,她發現父母的屍體,朋友的屍體……

整個小鎮只有她一個人活下來。

之前她的父親和魯迪的父親一起去參軍,她的父親受傷回來了。在災難後,魯迪的父親回來發現了這些事情……莉賽爾從此和魯迪的父親在一起……而有一天,一個猶太人來到了他們的小店,頭髮像鳥窩一樣……莉賽爾和他緊緊抱在一起……

在故事的尾聲,莉賽爾見到了觀察她這麼多年的死神,死神當時找到了莉賽爾自己寫的書,這個老婦人簡直不敢相信……她問他讀過嗎,他說讀過多次;而問他讀懂了嗎,他卻說不出話……故事的最後一句話“人類真是讓我琢磨不清。”

這個死神可不想我們的意識中那位披着黑斗篷,一副骷髏臉,拿着鐮刀的傢伙,他是那麼的富有感情,理智地對待這個世界,講述着故事。

當我讀到整個小鎮除了莉賽爾所有人都因空襲而死的時候,我覺得我從來沒有看哪本書會這麼傷感,這麼百感交集。我從書中讀到了一個小女孩偷書的故事,不由感覺書的確是我們能鑿開心中冰牆的一把鎬。

這本書幾乎沒有很詳細的事物描寫,甚至根本沒有,但是這個出人意料的結尾,應該讓大部分讀者都潸然淚下,這只是400多張紙,卻能把人性的光明和黑暗如此淋漓精緻地表現出來……

其實當時我一讀到莉賽爾的家人朋友都這樣離開了她,眼球就馬上酸澀了,但是我合上了書靜坐了一會,然後才翻開繼續看。

在這些戰爭中的美好人性,我已不陌生,《肖申克的救贖》,《集結號》……這樣的小說電影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從來沒有一部小說電影能像《偷書賊》一樣,給我留下這樣的印象,第一本能讓我讀完了有那麼多感觸的書。

《偷書賊》讀後感 篇3

今天,天氣未見一絲好轉,還是灰濛濛的,就像是老天爺在惡作劇似的。我穿上毛衣、外套和手套,拿起一把大雨傘,便走出家門了。來到書城,看見一本書,我頓時來了興趣,馬上捧起書來看。

這本書是《偷書賊》,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爲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爲了讓她安眠,於是爲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對照着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爲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在這裏面,死神曾說過,他不是戰爭的朋友,相反戰爭是他的老闆,老闆的命令他必須服從,或許他並不願意。同樣的一件事情,怎麼會如此醜惡又如此美好,有關於此的文字和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熠熠生輝?

《偷書賊》讀後感 篇4

起初覺得書名挺有意思的,好奇心驅使讀完了整個故事。戰爭題材的小說看過一些,像《追風箏的人》、《燦爛千陽》、《羣山回唱》等等,唯獨《偷書賊》的視角最獨特,人物也更復雜更豐滿。二戰期間的納粹德國,是一個瘋狂崇拜希特勒的時代。戰爭中的人,是一羣微小的螻蟻,隨時會有生命危險,炸死和餓死,是懸在腦門的兩顆定時炸彈……慶幸的是,戰爭這塊破敗不堪的廢墟上,總是閃耀着光輝溫暖的人性。像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名單、聖誕快樂、第九連、甚至集結號、安妮日記……

你聽過死神講故事嗎?他理智、冷靜卻幽默,甚至還帶着一點溫暖,娓娓道來一個與他相遇三次的小女孩的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戰爭慘象前,連冷酷無情的死神都有了悲天憫人的溫度,溫柔了起來。他會擁抱死者,他會合上死者的眼睛,他在帶走莉塞爾的親人時,想要對她說對不起。面對戰爭慘烈死神也迷茫了,不得不發出“人類怎麼可以如此醜陋又如此美好,他們的文字爲何可以毀滅一切,又可以璀璨奪目?……人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這是一本不錯的小說,值得認真品讀;裏邊有很多很精彩的句子,值得仔細品味:

“天空像一碗沸騰的湯,有些地方好像被燒煳了。紅色的湯中零星地散落着黑色的麪包屑和胡椒粉。”

“噢,天空中的雲拖着步子,蠢乎乎地聚成一堆。大朵大朵的雲。陰暗而濃密。它們互相碰撞着,說一聲抱歉,又遊蕩到別處。”

“在城市與大雪中,到處都是死去的蘇聯人和德國人。那些依舊活着的人則對着面前的一片虛空開火。三種語言交織在一起,其中有俄語、子彈的呼嘯,還有德語。”

“雨滴從空中落下。就像孩子用盡全力關掉水龍頭,卻沒能擰緊一樣。”

“人類的潛能總是讓我吃驚,儘管他們臉上熱淚滾滾,卻依舊能跌跌撞撞地前行,一邊咳嗽,一邊尋找,直到找到他們尋覓的東西。”

《偷書賊》讀後感 篇5

還有魯迅先生。其實跟他們沒什麼關係了。

讀完書的第一感覺是美好和善良。莉澤爾一出生就沒有父親,弟弟死在火車上,後又與母親分離。可不幸中的幸運是她去到了莫爾辛。她有了在她害怕的時候陪着她教她認字陪她讀書給她拉琴愛她的爸爸,她有了一口一個小母豬愛她的媽媽,她有了爲她在冰冷的河裏撿書爲她贏金牌陪她一起給猶太人扔麪包偷蘋果偷書的愛她的魯迪,她有了馬克斯,送給她書的朋友,她有了無比善良的鎮長太太,開着窗子等待她去偷書,爲她準備好食物等她去偷。就連最後整條街上的人都死掉的時候她還活着,真的感到上天眷顧她。

從《掘墓人手冊》開始,一本一本的書讓她成長,給她力量。文字的力量是特別的,他們可惡的元首也是用文字欺騙了他們,用文字殺死了許許多多的猶太人和平民。最後引用書中的一段話。

我想說,我常常高估也常常低估人類,唯獨很少正確地估量他們。我想問她,人類怎麼可以如此醜陋又如此美好,他們的文字爲何可以毀滅一切,又可以璀璨奪目?

這個問題需要思考,需要不斷的長久的思考。

《偷書賊》讀後感 篇6

《偷書賊》是我看得第一本澳大利亞文學作品,而本書的作者也可以算是我唯一認識的一位澳大利亞作者吧,可是它依舊是我很愛的一部作品。或許這正是屬於澳大利亞的魅力。

故事的敘述者,我想是被我們稱之爲“死神”的生物,這位“死神”偷窺了一名名叫李賽爾的女孩在二戰期間的悲慘生活。戰爭奪走了莉賽爾的親生父母,弟弟,養父母以及朋友,但是她還是堅強的活了下去,或許在她最苦難的時候是閱讀帶給了她最後一絲希望。

本書的第一亮點就是以死神的身份敘述了一場戰爭,它絕對的客觀,可同時它也距離死亡最近,它應該也是最瞭解死亡對於人類的意義的了。而作者一反常態的將情節的高潮在序章中一一隱藏也讓人耳目一新。

“信仰,懷疑,失望”這是莉賽爾這個德國女孩在戰爭中的情感變化。作者通過對這些變化的一系列變化,生動地展現了戰爭對於人類的傷害。

除了本書作者的文筆,構思以及立意的肯定,本書留給我的一個最大的疑問便是“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莉賽爾爲什麼想要偷書?”

猶記得,莉賽爾第一次偷書是在弟弟的葬禮後偷了掘墓人的《掘墓人手冊不》,而她的理由只是想看看掘墓人有沒有按規定安葬自己的弟弟;而後她又從德軍手中偷出了一本猶太人寫的書因爲她想看看猶太人究竟有什麼過錯。隨着閱讀的不斷深入,對於真理的不斷探求她對德軍產生了懷疑,因爲她在閱讀中,找到了真理和智慧。

而最後一幕莉賽爾因在地下室中讀書而逃過了空襲,成了唯一的倖存者時,我在想作者是不是想要告訴讀者只有真理才能帶來解脫呢?

《偷書賊》讀後感 篇7

靜靜的,夜色黯淡了,微弱的燈光下,我又一次拿起了這本沉重的書,細細品讀這個和死亡有關的故事。

故事的講述者,那人很特別。雖然上帝命他冷酷無情,但他卻是靈魂的守護者。雖然他不能讓一個人長壽或者立刻死去,但他對活着的人,卻充滿了憐憫和慈愛。他正是這麼看着莉賽爾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馬克斯、她的鎮長夫人朋友和她身邊的鄰居們的,他們,正在經歷一場生死之戰。

故事開始的那年,莉賽爾9歲。父親死了,弟弟死了,她被寄養到離家很遠的一戶人家。可能是因爲納粹,寄養戶是個不怎麼寬裕的人家,但有一個愛嘮叨其實人很和善的媽媽,有一個教她讀書認字教她關懷與愛的爸爸,這就足夠了。在偶爾得到一本書後,莉賽爾開始了閱讀旅程,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體裏從此生根,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在彈奏手風琴的養父的幫助下,莉塞爾學會了閱讀,靜觀生活艱苦,她卻發現了一個比食物還難以抗拒的東西—書。於是便是題目的由來,她開始偷書。一系列的小事情,堆積成爲莉塞爾的生活。魯迪、莉賽爾的養父母、小盜賊、足球夥伴、送掉兩個兒子上戰場的鄰居太太、裝着對這一切漠不關心的鎮長夫人,等等。這條漢密爾街上住了那麼多的人,每個都有對戰爭和元首的自我理解,然後在一陣炮灰中,全部化成了灰燼。

我會想念你,那個奔跑的!那個偷竊的!那個假裝內酷的!那個其實善良的!我還懷念那些有生命的文字,它們不止有生命,還能拯救靈魂。似乎我該流一滴眼淚,看看是不是變成了文字,是不是會有生命,是不是能夠成爲一顆種子,變成一顆蒼天大樹。長成的樹應該會開花的吧。墓地就在樹旁,碑很長,碑文很短。

《偷書賊》讀後感 篇8

我膚淺。

我喜聚不喜散,喜“最後,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不喜“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我樂意去包容喜劇背後的殘缺,卻不願欣賞悲劇的美麗。

因此,我甚少去讀關於戰爭的書,尤其是二戰猶太人的,這往往意味着逃跑,躲藏,毒氣室,焚屍爐。

小學時讀過《安妮日記》,情節早已淡忘,腦海裏只剩下兩種色彩,一種灰色,渲染的是那逼仄的空間,一種粉色,是安妮內心情愫的滋長。

再大些時候,我讀了《穿條紋衫的男孩》,書裏的內容也早已模糊成一團,惟念念不忘的,是小主人公牽起猶太人的手,懷着對未來的憧憬,卻共同走向“浴室”的背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偷書賊》好像也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在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下,眼睛裏總是閃着愛意的爸爸卻永遠閉上了眼睛;總是罵罵咧咧脾氣火爆,但又在關鍵時刻以自己的方式支撐着家庭的媽媽再不能摟着莉塞爾罵她“小豬玀”;而魯迪,這個聰明,頑皮,還沒得到莉塞爾吻的男孩,也投向了死神的懷抱,獨留下莉塞爾,在這複雜的世界裏,領悟人生與生命。

我不喜悲劇,悲劇總要在飽賺人們的淚水後揚長而去,它告訴你,你以爲的永遠在時間面前脆弱的不堪一擊,你說的過去,永遠無法挽回,你說的現在,永遠無法到達。

《偷書賊》又好像並不是悲劇,它的故事看似平凡,卻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人們在戰爭面前渺小脆弱甚而絕望自私,但總有些永存的事物能作爲心靈柺杖,支撐着人們邁向遠方。

也許未來的一天,《偷書賊》的情節也會同樣在我的腦海裏淡去。但我相信,我永遠不會忘記小莉塞爾在地下室裏,爲了安撫悲傷慌張的人們讀着一本又一本故事書的身影,就像我不會忘記那兩抹色彩與那藍白條紋。它告訴我,精神上的閃光不易失色,即使是迎接死亡,靈魂也是可以站着的。

我依然無法理解悲劇,但我好像隱約看到了悲劇灰色面罩後的光點。美被毀滅了,但也曾駐紮過我的內心。

《偷書賊》讀後感 篇9

周圍籠罩着巨大的黑暗,甚至,心靈也完全被黑暗佔領。在巨大的恐懼中,人們只能掩面而泣。在這時,稚嫩的聲音在角落響起,十三歲的女孩莎賽爾一字一句地朗讀着。吵鬧漸漸停歇,飛機的呼嘯聲和炸彈的爆炸聲不再刺耳,朗讀聲化爲一道光芒,劃破濃厚的黑暗。

《偷書賊》中的德國沒有明亮的顏色,只有黑、紅、灰交織融合。黑,是死神和無邊的黑暗;紅,是鮮血和無聲的尖叫;灰,是絕望和永無休止的死亡。這一段歷史,是血腥的展覽,最殘忍和湮滅。戰爭下的德國在三色的擠壓下卻閃爍着人性的光輝。

九歲的莉賽爾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遠郊的寄養家庭,弟弟在途衝夭亡。在冷清的寒磣的喪禮後,莉賽爾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在養父的解讀下,她學會了閱讀。她因此發現了一個比食物更難抗拒的東西一書。兩年後,在希特勒生日焚燒猶大書籍的過程中,莉賽爾偷偷救出她的第二本書《聳肩》。隨後,鎮長夫人的書房向她開放,她接觸了更多的書。

即使貧困使莫爾欽小鎮成爲德國的縮影,人們變得冷酷,但黑暗中仍有不死的人性。溫和的寄父漢斯和暴躁的養母羅莎在反猶太人狂潮中偷藏了一個叫馬克思的猶太人。收留一個猶太人意味着滅頂之災,然而羅莎和漢斯卻讓馬克思在地下室隱藏了兩年。

在戰爭的陰影中,鎮長夫人伊爾莎·赫曼瞭解到莎賽爾對書籍的渴望悄悄地打開窗戶,讓自家的書房成莉賽爾的自選超市。後來,在莉賽爾不再到她客廳偷書時,她又寫信鼓勵莉賽爾寫作,促使她走上寫作之路。漢斯一家,鎮長夫人讓我看到在苦難怕懸崖上依舊開着人性的小花。寬容和仁愛,在亂世記了堅定一點點明亮,即使非常微弱,慈父,書籍,摯友······莉賽爾在最壞的時期卻擁有了人生最美好的一切,直到,爬出地下室後莉賽爾看到廢墟衝一切親邁後人的屍體,戰火將莫爾欽小鎮變成了人間地獄。

在書的最後,死神感嘆到:“人類真讓我捉摸不透。”連死神也不得不承認他不斷低谷人類。這是因爲,無論死神如何威脅人類,人類善良的人性,永遠不會泯滅。

《偷書賊》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戰爭的罪惡,納粹的罪行,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閃爍在黑暗中美好的人性。從這本書中挖掘出的一點溫暖,足以讓我得到能鑿開心靈冰牆的一把鎬。

《偷書賊》讀後感 篇10

花了兩週的時間和孩子共讀了這本書,書的角度很獨特,開始的時候,從死神的角度來描述一個納粹時期德國一個小鎮上的故事。

九歲小女孩莉賽爾在戰亂中失去弟弟並被德國慕尼黑貧民區的一戶人家收養,她的養父教她認字讀書,將她帶入了文字的世界。莉賽爾從此對閱讀有了強烈的執着。書本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在那個最黑暗最殘酷的戰爭年代,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紛飛威脅着每個生命,但幸好莉賽爾又遇到那麼多讓人溫暖的人,這些人在納粹的恐怖氣氛下依然保留善意,養父母冒着風險收留猶太人,鎮長太太分明知道小女孩偷了她的書卻依然爲她敞開大門,大男孩魯迪一直勇敢的陪伴,這些在死神的描繪下讓我們看到了戰爭中的美好,然而戰爭永遠伴隨着尖叫和鮮血、痛苦和傷痕、絕望和死亡。

以死神開頭也以死神結束,莉賽爾的小鎮遭到空襲,除了莉賽爾所有的人都在睡夢中死去,死神撿起一個個靈魂,那個時候,你彷彿看到莉賽爾站在灰濛濛的煙霧中,絕望的看着她的逝去的親人,眼眶溼潤了。

孩子很少讀有關戰爭的書,她問我什麼是納粹,爲什麼要殺猶太人,簡單的給她講了一下,看到她嚴肅的表情,也沒再多說什麼,這本書或許讓她感到了戰爭的殘酷,但我想她更瞭解了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像戰亂中開出的小花。

《偷書賊》讀後感 篇11

歷經6個多小時讀完了這本匪夷所思的小說,這是一本從死神的角度講述的故事,小女孩從失去弟弟、失去母親,到投入養父母的溫暖懷抱,開啓了第一本從弟弟墓地裏偷來的書。爸爸的陪伴和教導,讓她深深的沉醉在文字的美好之中。於是,在納粹焚書坑猶、在鎮長夫人的書房,她偷了第二本、第三本。有了輸入,她還主動或被動的化爲了輸出,給防空洞內一起躲避炸彈的鄰居們讀書,給隔壁鄰居太太讀書,還給躲在她的地下室生存的猶太人讀書,最後,在鎮長夫人的鼓勵下,她開始了寫書,並因爲寫書,成功逃脫了死神的眷顧,成爲唯一生存的那個人。

我喜歡這樣的經歷,跌宕起伏又不失溫暖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她和爸爸媽媽的親情,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年寄養生活,每每聽到“小蠢豬”的時候,卻覺得特別的溫暖。她和馬克思的友情,一段異位的寄養,曾幾何時,我以爲他們之間能有火花呢,她卻爲了尋找隊伍中的他,灑了麪包最後被毆打也渾不自知。她和魯迪最後的愛情,魯迪愛了她許久,怎麼也得不到她的吻,卻在死後得到了。這一切的一切,顯得那麼的殘忍卻還溫暖。

顯然,這是一個有愛的死神,雖然他肩負着滅亡的使命。可他還是收藏了那本小女孩的書,直至她壽終正寢的時候,歸還於她。我也希望能有一天,我能看到帶領我的那個死神,是如此的賦予人情味,也能將我的故事傳播給我的子子孫孫吧。

《偷書賊》讀後感 篇12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偷書賊,這本書的主人公是莉賽爾.梅格明,德國人,納粹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出生的,這本書講述的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所發生的事。

這本書不僅講述了一個人的歷史,一個家的歷史,一條街的歷史,更是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的歷史的罪惡面貌。

這本書,是以死神的角度來寫的,死神常常驚訝人類會有那麼頑強的毅力,總之,死神對人類的評價是:人類總是讓我捉摸不透。

《偷書賊》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又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章節,一個又一個讓人振奮的情節,一個又一個讓人驚訝的片段,我十分喜歡這本書。

我看着它時,時而興奮,時而憂傷,隨着故事情節變化,我的情緒和思路也在不停地變化。

《偷書賊》這本書就像一個生動精彩的紀錄片,值得你去觀看。

《偷書賊》讀後感 篇13

“文字”在我們生活中佔了多大的地位?是否能夠想象假使有天沒有了他,沒有了萬能實用的'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除了能夠用文字書信溝通外,人們閒暇之餘的知心好友也是他。心中有所感悟的人、享受這個世界的人、擅長說故事的人,無私的將內心隨時間一點一滴增加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等等的一切,一股腦兒地給了文字,並輾轉交到我們手中。他們敞開了心門、看清了事實,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小天地,於是在這個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供後人欣賞並咀嚼其中含意。一本又一本的書籍,整齊坐鎮在書櫃上,一排排的架子頂部,文字婀娜多姿的舞蹈看了着實令人着迷。

納粹統治的德國是由飢餓的德國人和悲慘的猶太人所組成的,當然,還有元首先生。這個故事的重要角色是“文字”,舞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人們時時受戰火威脅,大人們互相咒罵、孩子們純真地追着敵軍丟擲炸彈的飛機、猶太人被押着前往集中營。我們的主角莉賽爾˙麥明葛失去了家人,所以和養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每天吃不飽也穿不暖,在她眼裏“文字”卻比任何事物更重要,於是在人心惶惶的每個白天或深夜,一雙雙發抖的手、一陣陣嬰兒的哭鬧、一顆顆備受摧殘的心,在莉賽爾用平靜的語調朗誦着書籍之下一一被撫平。伸手不見五指的防空洞於是被文字的光芒點亮了。莉賽爾這種勤學不倦的精神,當然引起了死神的注意,於是他便將莉賽爾的人生寫成了這本書。

在這殘酷的環境,莉賽爾毫不退縮,她讀了一本又一本的書,有時從中發現人生的悲涼,有時找到生命的美好,心情也隨之起伏。除了書本,身邊的朋友和鄰居對她也有相當大的影響,養父教她讀書識字,猶太人麥克斯和她分享逃避躲藏的故事,好友魯迪陪她度過剛搬入的適應期,並且一起冒險。然而炸彈依然無情地落下,炸燬了房屋,也摧毀了人們的心靈。就在此時,故事的訴說者死神正爲此摸不着頭緒:人類的兩個面孔竟是由冷血無情的殘殺以及發自內心的關心組合而成。

一陣轟隆聲響徹雲霄,砂礫塵土漫天飛揚,坍塌的房屋已看不出原來的模樣,一陣喧囂後的寂靜顯得更爲詭譎。巧克力色的天邊只有一架即將離去的飛機,只剩莉賽爾一個人面對這令人驚歎的斷垣殘壁。天崩地裂的當下,莉賽爾正躲在陰暗溼冷的地下室渾然忘我地將自己的故事寫在空白書頁上,雖說那兒已被認定不夠深而無法作爲防空洞,但幸運地保護了莉賽爾,那正在和文字共舞的女孩。當炸彈落下的同時,莉賽爾幾乎被這個殘忍的世界給打垮,很明顯地流露出他對養父母的感恩以及不捨,看到這一段着實令人鼻酸。戰爭奪走了無數條人命,摧毀了無數個家庭,留下來的卻是孤單茫然的脆弱心靈;而在現代民主理性的時代,不必受到戰火的威脅,無法體會當時人們的惶恐和巴望着死神將自己帶走的瘋狂心理,這也讓現代人更加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和平事物。

這本書以二次大戰時的納粹德國作爲背景,以一位熱愛文字、天真的女孩當做主角,她無法理解戰爭的意義而藉由閱讀讓自己彷佛活在另一個世界。在主角學習認字讀書的過程,不只自己的閱讀能力突飛猛進,同時她也將文字看不到的能量和溫暖散播在大家的心田,長成一棵棵砍不倒的大樹,慢慢擴張,形成一片蓊鬱茂盛的森林,即使戰爭、元首、殺戮、死亡拿着斧頭無情的槌打樹幹,他們仍然不爲所動,佇立在淡藍色的天空下。而天空,不會因爲任何人遇到的任何事而有所改變,而是看人們的心裏如何看待這片天空。莉賽爾──偷書賊──正是揹負着惡劣環境下的壓力,以及文字賦予她的力量,珍惜身邊的每個人,每每擡起頭來仰望藍天白雲,總是想起大家的面孔,而她的天空,永遠都是純淨、沒有污染的。

《偷書賊》讀後感 篇14

我有幸借到了《偷書賊》這本書,說實話,當我翻開《偷書賊》的第一頁時,這本書並沒有深深的吸引我,可是讀着讀着我便愛不釋手了觸摸着這些文字,彷彿被籠罩在一片溫暖中。

閱讀着這些文字,走上了震我心靈的旅途。

小說從死神的角度入手,緩緩道出整個故事。死神,有點可怕的字眼,剛開始的我心情是抗拒的,這樣的開始,不正是也暗示了整個故事的結局,那知道結局的故事,還有什麼吸引力?可是,從主人翁莉賽爾在失去弟弟的苦痛中得到了第一本書《掘幕人手冊》開始,我似乎和故事的講述着死神一樣,成了一個旁觀者,一個知道“走向死亡”的真相的知情者。但是似乎這一切此時卻如此自然而然呢?

年,莉賽爾離開了過去,來到了漢密爾街,重新擁有了爸爸媽媽。這是對奇特的父母。先說養母吧,雖然這個媽媽表達母愛的方式有點特別,但是這個母親的心比別人料想的都要大。“她是在那個漫長的月夜裏,抱着那件樂器的女人;她還是在猶太人到達莫爾欽鎮的第一天晚上,毫不遲凝給他端來食物的女人:她還是那個伸長了手臂,到牀墊裏爲了個十幾歲的女孩取素描本的人”。她用自己的方式愛護着養女和自己的丈夫。

當然對莉賽爾最重要,給予她最多快樂的就是這個養父。地下室的教她認字、看書、甚至學手藝,那樣子戰火紛飛的年代中,這樣的家庭似乎完美的有點嫉妒。哦哈,一定的,死神在的地方,何來如此圓滿?就這樣,一個猶太青年的出現,使這一家走上了不一樣的軌跡。

那時候,“猶太人”三個字的可怕程度不低於死神,然面養父爲了報答教他一命的猶太戰友收留了這枚“臨時炸彈”。馬克斯,猶太青年,從小喜歡拳擊,在所有親人的幫助下,投奔了莉賽爾一家,從此這樣的青年就開始了地下室生活,這樣樸實的德國民衆,無辜猶太人。

故事一環扣着一環,人物一個連着一個。體伯曼夫婦的相處之道,魯迪與莉賽爾的淡淡初戀,馬克斯和莉賽爾的靈魂交流,優雅的鎮長夫人,可憐的霍茨佩菲爾太太……警報頻繁的年代下,活着或者死去的人們。

故事的結局,文字簡單甚至有點吝嗇;但噴涌的感情,就如我奪眶的眼淚一樣難以抑制。十個章節,每個部分都是以一本書或故事的名字來命名,其中14本書,帶給這個風雨飄零的小鎮別樣的溫柔。

“我厭惡過文字,也喜愛過文字。我希望我能把它們運用到恰當好處”,這是莉賽爾寫的書的最後一行,我想着這也是作爲一個偷書賊心理最直白而柔軟的部分。

《偷書賊》讀後感 篇15

戰爭的硝煙遮蓋了頭頂上的灰,夕陽灑下了落寞的影子像是死神的衣袂。在戰爭裏我們看不到國家的希望,唯有的一點點關懷的自己,是希望縮小後的最後一點容身之處。失去一個人可以去找其他的依靠,失去了自己的國家,我們纔開始在絕望裏生存,絕望就像是地下室裏的漆黑,你我苟延殘喘,希冀着地面上,窗戶外的那一點陽光,曾經他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如今彷彿是兩個世界的,我無法明白是誰在這裏寫下了這種錯誤,他給我們埋下的只有相互的仇恨。

從那個小男孩死的時候開始,一場場離別就像是風裏的花一樣不斷吹過,不斷作別。親近的人,朋友,曾經一起的生活,留下來的熟透了的甜美的回憶,卻像裂滿了傷痕般,一點點的支離破碎。我喜歡着每一個人,我曾經愛着他們,生活裏的點滴都是他們的回憶,如今一切都安靜了,而我卻還是會在恍惚間彷彿聽到他們叫着我的名字-莉賽爾。

我的手指下寫滿了他們曾對我的微笑,記着他們爲我擔憂的那一個時間,記着他在牀頭安慰我的夜晚,記着和他一起在這個村子裏四處遊擊的日子,還有她每一次叫我小母豬的時間。記着他們的擁抱,記着和他們的祕密,還有那幾本書,幾個人。眼前一片廢墟,眼前一片灰色,四野茫茫是無盡的悲傷。我來不及落淚已經變得木然,思考的能力已然終止,雙手只剩下無力的承託,想要承托住過去的時間,想要喚醒,卻失去在茫然中。

誰曾經愛過我,他如今沉睡,我來不及親吻的失去,像斷了弦的音,戛然而止,卻只有傷心在獨自迴繞。誰曾經擁抱過我,他如今沉睡,我們相互守着各自的祕密,一個埋藏在你我之間的世界,如今當你去了的時候,我在這找不到當初埋藏祕密的地方了,失去了你,失去了自己的祕密。誰曾經不斷的在破口大罵,彷彿每一個人都不能稱她的心意,可是在這離去的日子,失去了你的聲音,我幻想着你的聲音,我哭喊着你的聲音,卻只有我一個人聽到。我躲進了文字的世界裏,面對這個生活的殘忍,我喜歡着裏面每一個人生活的故事,我也喜歡文字本身。

有時我也會用文字留下我想給別人的,所以我是屬於文字的,馬克斯想象着在拳擊臺上擊敗元首,我便希望用自己的文字來洗刷掉元首那些醜陋的思想,除掉荒草最好的辦法是種上小麥,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重新喚醒,這裏所有的人都是我們需要放下武器,我們需要的是在和平中重新建立家園,我們需要扔掉那些對於其他人種的偏見,既然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那我們便有着同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