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書賊讀後感(精選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偷書賊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偷書賊讀後感(精選5篇)

偷書賊讀後感1

學校組織讀書漂流活動,我有幸借到了《偷書賊》這本書,說實話,當我翻開《偷書賊》的第一頁時,這本書並沒有深深的吸引我,可是讀着讀着我便愛不釋手了,觸摸着這些文字,彷彿被籠罩在一片溫暖中。閱讀着這些文字,走上了震撼我心靈的旅途。

作者是以死神的名義,來向我們講述在二戰時期發生的事。主人公莉賽爾是一個可憐又可愛的小女孩,她和他的弟弟被他的媽媽送給了莉賽爾的養父養母。可在火車中弟弟死了。她的養父是一個善良的男人。她的養母很喜歡莉賽爾,可是她喜歡誰就會對誰破口大罵,所以莉賽爾常常被她罵爲小母豬。她的養父經常教她識字、讀書,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爲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但有一天,納粹在空中扔,由於莉賽爾在地下室寫作沒被炸死,可她的養父母和好友都被炸死了。

在以莉賽爾得到的10本書爲章節名的10章裏,作者把各種情感傾倒了出來。一個個猶如卡片般的小標題讓這本書看上去瑣碎不堪,但你只要讀了,就停不下來。白色代表寂靜和安寧;紅色是尖叫和鮮血;銀色是永不磨滅的良知;藍色是純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顛覆的痛苦記憶;灰色是無邊的絕望和死亡。它們像一個個玻璃彈珠,在作者的托盤裏滾來滾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擠兌着。在以德國法西斯的殘忍來反射出莉賽爾他們的弱小和微不足道。

整本書中,作者使用了非常簡單的話語,甚至已到了吝嗇的地步。可是這書所展示出那發自人民心底的對生命的追求的能量、爲自己的尊嚴的捍衛,都是無可取代的。本身,這樣的心靈也許已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的情意了。如果有一天你會有機會閱讀這本令人感動的書,相信你也一定會發現世界的一半是醜陋的,而另一半卻一定會是美好光明的。正因爲有了醜陋纔有了美好,雖然有時站在黑暗當中的人會發覺不了希望的存在。但是就如同對待影子和陽光一樣,陽光其實就在你的身後,只要轉過身就可以看見。

最後我只想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表達我對這本書的感慨,"他們踩住了我的心,讓我哭泣,可他們同時也讓我找到了停止哭泣的理由。轉過身,我就會找到陽光。"

偷書賊讀後感2

今天,天氣未見一絲好轉,還是灰濛濛的,就像是老天爺在惡作劇似的。我穿上毛衣、外套和手套,拿起一把大雨傘,便走出家門了。來到書城,看見一本書,我頓時來了興趣,馬上捧起書來看。

這本書是《偷書賊》,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爲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

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爲了讓她安眠,於是爲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對照着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爲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在這裏面,死神曾說過,他不是戰爭的朋友,相反戰爭是他的老闆,老闆的命令他必須服從,或許他並不願意。同樣的一件事情,怎麼會如此醜惡又如此美好,有關於此的文字和故事怎麼可以這麼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麼熠熠生輝?

偷書賊讀後感3

冬天裏很少有人會在外面閒逛,我也不例外。在溫暖的屋子裏喝着熱茶,捧一本好書的感覺真的非常好啊!因此,這個寒假我"消滅"了好幾本小說。

這麼多書中,最讓我深思的是澳大利亞作家馬克斯·蘇薩克的作品《偷書賊》。這是一本描寫二戰時孤兒的故事。

九歲小女孩莉賽爾在戰亂中失去弟弟並被德國慕尼黑貧民區的一戶人家收養,她的養父教她認字讀書,將她帶入了文字的世界。莉賽爾從此對閱讀有了強烈的執着。書本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書中文字間流動着一種刻骨的冷漠和麻木,卻讓人慾罷不能。這個故事深刻的體現了人性的善與惡。正如書中所說:"人性中有一點善有一點惡,只需要加水和和。"

莉賽爾生活的環境非常惡劣: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紛飛威脅着生命。但她用手中偷來的書營造了一個充滿淡淡溫暖的小空間: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給空襲時躲入防空洞的街坊鄰居聽,安慰了一顆顆惶惶不安的心。如此鮮明深刻的對比讓我們不禁沉思:人之本性有善亦有惡,那交錯的光華竟然會在不同環境不同個體間牽扯出或耀眼或灰暗、或炙熱或寒冷地記憶。

本書的一大亮點便是敘述方式的與衆不同:莉賽爾的故事由收割生命的死神口中道出。你聽過死神講故事嗎?他首都開口,就顯出理智、冷靜與幽默來,甚至還帶着一絲溫暖,將一個與他相遇三次的孤單小女孩和她所偷十本書的故事娓娓道來。死神用一種包容的感情講述一段段碎片般的故事,讓讀者隨着他的講述一起爲那不曾泯滅的良知感嘆,爲來之不易的安寧欣喜,爲不曾停止的死亡落淚,爲所剩無幾的純真祈禱,爲無邊無際的絕望黯然。通過講述者淡然的語調,讀者腦中會勾勒出一幅由灰色、黑色、紅色、白色以及金色描繪的複雜畫面。

戰爭永遠伴隨着尖叫和鮮血、痛苦和傷痕、絕望和死亡。在這之中翻滾的靈魂浸滿黑暗,因而當人性的光輝在這片黑暗中亮起來時,便異常顯眼又彌足珍貴。而激發出這光輝的便是書籍的力量。在那戰亂的年代,人們因爲空虛冷漠,到處噴灑着惡意的毒液。莉賽爾如果沒有書,也會變成那樣。然而一頁頁紙張上的那一段段美妙文字加入了她的生活,在弟弟冷清的葬禮後,成爲她尚未完全泯滅的熱情地寄託。書是人類文化的精華和知識傳承的橋樑,對於莉賽爾來說書就是灰暗生活中唯一的追求,也是疲勞絕望時僅有的心靈港灣,同時,書也點燃了她的人性之善,就像書的扉頁燃燒後的美麗金光照亮了黑暗一樣。

相信只要是讀過《偷書賊》的人,心中就都會有這樣一個小女孩形象:衣衫襤褸,髮絲散亂,全身落滿炮灰,在懷裏抱着一本破舊的書,但她的眼神卻在黑暗中顯現出微弱卻堅定的光芒,就像她的書一樣有着照亮廢墟的力量。

人性怎能兼具如此的光明與邪惡,在讀書與偷書之間,在互助與殺戮之間,展現着人性的美好。

《偷書賊》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是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偷書賊讀後感4

本週正在讀的書是《偷書賊》,作者是澳大利亞影響最大的作家馬克斯·蘇薩克。

據作者講,寫這本《偷書賊》的故事,是源於他幼年時父母講述的情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的父母曾經親眼目睹盟軍轟炸漢堡之後的慘狀,也看過納粹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作者說,父母講述的情景他一直記在心裏,他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

這本書的梗概如下:

9歲的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遠郊的寄養家庭。6歲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喪禮後,莉賽爾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她是個孤苦的孩子,父親被被納粹帶走了,母親隨後也失蹤了。在養父的幫助下,她學會了閱讀。她卻發現了一個比食物更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莉賽爾,這個被死神稱爲“偷書賊”的可憐女孩,在戰亂的德國努力地生存着,並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作者以死神作爲故事敘述者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正如封面宣傳語所說的“這是一個關於文字如何餵養人類靈魂的獨特故事,一個撼動死神的故事”。

在全知全能的死神眼裏,人類是骯髒而充滿罪惡的。在書中,死神很不理解,“偷書賊爲什麼會跪在那裏,靠在那堆人類自己製造的、可恥的廢墟上號啕大哭?”

在小說中,“死神”作爲旁觀者,就像宮崎駿電影《千與千尋》中的一心用金錢交換小千的陪伴卻總遭到拒絕的無麪人那樣,也顯得很落寞。似乎它代表了一個缺少愛和溫暖的世界裏的生靈。小說中寫小女孩莉賽爾和母親向埋葬了弟弟的墓地回望時,“死神”這樣說:“母女倆舉起手來。她們含着眼淚向墓地做了最後的`告別,然後轉身離開,一路上回頭張望了好幾次。我多逗留了一會兒。我也揮揮手。卻沒有人迴應我。”

莉賽爾得到的第一本書,就是兩個掘墓人中的那個不到十四歲的學徒丟掉的,這本書就是黑色的印着銀色的字《掘墓人手冊》。而小女孩保存下這本書是爲了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

孩子被送給了一家老夫婦收養了,她到了一個新環境中,養母是爲人熨燙衣物的老婦人,是個脾氣壞的人,作者這樣寫她“老是喋喋不休地咒罵着,永無休止地爭論和抱怨着”“其實沒有人與她爭吵”“只要逮住機會就說個不停,好像在廚房裏和全世界的人論戰,幾乎每晚如此。”她經常領着莉賽爾去到富人區去送洗好熨燙過的衣物的同時再收一些待洗的衣物,每次敲開人家門時都畢恭畢敬的,人家一關上門,她則會立刻大罵那家人財富來得骯髒。而養父是個慈祥的能夠給莉賽爾帶來安全感的人。

在戰爭的環境下,雖然生活困苦,但莉賽爾通過閱讀,發現書是她比食物更難以捨棄的東西,於是,她開始偷書,閱讀偷來的書,使她走進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她還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還給躲到防空洞的人們朗讀書上的故事,給人們驚恐的心靈以安慰,讓人們的精神和性情有了很大的變化。

小女孩莉賽爾憑藉閱讀,憑藉文字所散發出的美妙,使死神也感到非常驚訝,死神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爲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多年以後,死神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死神坐在喧囂的大馬路旁,忍不住感嘆道:“人哪!人性縈繞我的心頭不去!人性怎能同時間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惡!”

這部小說帶給我們很多思考。閱讀讓我們在冷硬的世界裏,看到溫軟的心靈散發出的魅力。閱讀是繼承和發散我們人性中美好那一面,並因此讓人們相信愛和善的力量。閱讀,讓人們得以願意進入一個值得品味值得期待的未來。

偷書賊讀後感5

這個古怪的書名會讓人覺得那是個有特殊嗜好的孩子徜徉在書海里的幽默故事,我便是抱着這樣的想法開始翻讀的,結果錯得離譜了。

當然,這不是一個說書的故事。書的存在只是爲了記錄一些事,影響一些人,我們面對的,就是那些被影響的人和被傾訴的故事。雖然他們很遙遠,如在天邊,但有種力量,把他們拉到了我們跟前。

故事開始的那年,莉賽爾9歲。她被寄養到離家很遠的一戶人家,她的父親死了,弟弟死了,媽媽也許在不久後也會死,可能是因爲納粹。寄養戶是個不怎麼寬裕的人家,但有一個愛嘮叨其實人很和善的媽媽,有一個教她讀書認字教她關懷與愛的爸爸,這就足夠了。在偶爾得到一本書後,莉賽爾開始了閱讀旅程,並再也沒有停止過,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體裏從此生根,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在以第三人稱視角進行描寫時,作者充當了死神的角色,於是莉賽爾的故事裏有了個默默觀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別,上帝命他冷酷無情,但他卻是靈魂最溫柔的守護者。雖然他不能讓一個人長壽或者立刻死去,他對活着的人、剛剛脫離肉體的靈魂有着充滿悲憫的關切,他正是這麼看着莉賽爾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馬克斯、她的鎮長夫人朋友和她身邊的鄰居們的,他們,正在經歷一場生死之戰。

在以莉賽爾得到的10本書爲章節名的10章裏,作者把各種情感傾倒了出來。一個個猶如卡片般的小標題讓這本書看上去瑣碎不堪,但你只要讀了,就停不下來。白色代表寂靜和安寧、紅色是尖叫和鮮血、銀色是永不磨滅的良知、藍色是純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顛覆的痛苦記憶、灰色是無邊的絕望和死亡。它們像一個個玻璃彈珠,在作者的托盤裏滾來滾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擠兌着。

她低下頭,凝視着他失去生機的臉,莉賽爾真的親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魯迪·斯丹納,輕輕地吻了他的嘴脣。他的嘴脣上雖然滿是灰塵,卻充滿了甜蜜的氣息,彷彿還在爲樹蔭下,還有搗亂分子找西服的燈光下錯過的吻而懊惱。她溫柔地深吻着他,當她起身離開時,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雙手顫抖着,還有她柔軟的嘴脣。她再次彎下腰,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們的牙齒在漢密爾街這個人間地獄裏輕輕叩響。

這只是個故事,一個把人性的光輝和黑暗塞滿你眼睛的故事,它會讓你的眼球酸澀,然後淚水就莫名地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