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圍城》讀後感1000字(精選14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圍城》讀後感10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圍城》讀後感1000字(精選14篇)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1

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見一抹濃綠,隨手抽出。“圍城”兩字赫然偶然,打開書櫥,想找一本好書卻不知從何處下手。瞥一抹濃綠,隨手抽出。“圍城”兩字赫然顯露在眼前。封面沒有別的裝飾,只有“圍城”“錢鍾書著”的字樣。忽的想起前些日子學的課文《老王》。《老王》的作者楊絳是錢鍾書的妻子。老師也提起過這本書。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翻看起來。

說實話,我看不太明白,更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想法。以至於只能一點一點慢慢的推敲,使得我現在還沒有看完這本書。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這本書是作者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故事背景是作者生活的年代。或許正因爲此故事情節才顯得更真實,人物才更生動。

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方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爲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畢業前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在船上與留學生鮑小姐相識並熱戀,但被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

到達上海後,在準岳父周先生開辦的銀行任職。此時,方獲得了同學蘇文紈的青睞,又與蘇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周旋於蘇、唐二人之間,但最終與此二人感情破裂,並由此結識了蘇的同學趙辛楣。方鴻漸逐漸與周家不和。抗戰開始,方家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老師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方鴻漸辭職並與孫柔嘉吵翻,逐漸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很多人喜歡《圍城》,或是因爲它記敘的貼近大多數人的心理,許多感受都觸動到了那曾經歷的心裏狀態吧!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中說道:“鍾書把方鴻漸作爲故事的中心,常從他的眼裏看事,從他的心裏感受。不經意的讀者會對他由瞭解而同情,由同情而關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爲一體。”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無論婚姻,事業都在一個圍城中。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卻想出來。每個人都陷在一座圍城中,被生活,婚姻,事業磨礪,打擊和束縛。文中的方鴻漸本就懦弱,沒有與命運抵抗的勇氣,任由命運擺佈。最後終逃不過悲涼的結局。

圍城總是存在的吧!學校,家庭……揹負着老師,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的期待。有時身心俱疲,想要衝出圍城。可當真正衝出的時候才發現不過是進入另一座圍城罷了。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元素,一種色彩當它們存在時,生活纔會感到滿足,纔會變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會想到要逃離圍城,也會感到幸福滿足。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2

是曾經的俗人俗世紛紛擾擾爲他設了一座悲哀的城,抑是不願踏破圍城的自己不做掙扎?只聽得最後鴻漸與柔嘉永遠不斷地爭吵,訴說着內心的煩惱,不息於耳……

鍾書先生寫的《圍城》一書,展示了方鴻漸這個小人物一生的故事,只覺得既可笑又可悲。和蘇文紈的愛情,原本便是一場鬧劇,文紈的自視清高,使得方鴻漸只得敬着她。文紈以爲走進了他的圍城,不過一直在城外打轉罷了。唐曉芙的溫婉,也許纔是他想要的。但曉芙不是優柔寡斷的方鴻漸,告別了他便在淚花中目送他遠去。夜闌盡處,閃爍的心火,映出決絕的容顏。孫柔嘉的精明,讓方鴻漸竟一步步走進她的城。但這並非他本意。於是最終只換來無休止的爭吵。在三閭大學的知識分子中,方鴻漸看到了圓滑,迂腐,一切讓他不適,這再也不是當初他夢想的大學了,但他依然未作掙扎。一切的一切,如書中所言,如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

方鴻漸註定是一個悲哀的角色。悲其不爭,哀其不幸。當在文紈,柔嘉的咄咄逼人中,他只得屈服。他就是這麼一個人吧。可當他遇到曉芙,他願意與驕傲的文紈做一個了結,只想傾訴內心的想法。可當說了之後,明明被他感動的曉芙卻說不願看到他,他本願爲她付出一切卻再未回頭。愛,是滄海遺珠。

有時,愛是堅韌的東西,可有時,它只是一池碧水,一榭春花,一陌楊柳,一窗月光,天明之後,就要乾涸,萎謝,褪色,消失,短暫到,不能用手指寫完——等待。

可即使方鴻漸與唐曉芙走在一起,或許結尾也不是那麼美滿。就如他心心念唸的三閭大學,曾以爲會幹出一番事業,最終卻也無法結尾。正應了小說題目——圍城。人們總有想得到的東西,愛情,事業,夢想…可當你真真切切的得到了之後,你卻覺得想逃脫一切,忘了最初的目的。

一個人最困難的不是追求,因爲你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最難的是堅守,堅守最初的信仰。

這讓我想起一位先賢,莊子。飄搖不羈,輕輕拂過塵世萬千。他冷眼看盡世間不平卻牽腸掛肚,到底是無法看穿。面對張口即得的楚國相位,他心中又何嘗不是思緒萬千。先秦諸子,誰不想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但他最終選擇了朝敦夕月,落崖驚風。“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他明白那是自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的一生只屬於明月清風。面對名利,他一直淡然以對,心中清泉不捲起一絲塵泥,心中明月朗照乾坤。

如今,我們不會選擇像莊子那樣成爲一名隱士,但依然要堅守住那份清風明月自在懷的心境。

也許人多是這樣,你不捨,他舍,你捨得,或者他就捨不得,如果離開是必然,不如留一個空白,即使不回頭,日後想起也不會覺得那麼逼仄。那麼看來,唐曉芙當初的離開,在看似遺憾的背後,卻是最好的決定。

在生活的座座圍城中,我們拼命的到城裏去,最終卻倒想出來了。也許一開始就不要進去便沒這煩惱了。可我們的一生總該有些追求啊,最重要的是,在得到後的淡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否則,就像方鴻漸一樣,生活在永遠的痛苦中。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可即使時光千迴百轉,當我們迴歸心海深處,那片幽藍深靜中,我是鮫人,依然會爲你落淚成珠。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3

《圍城》是一部以諷刺知識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爲主題的小說,目的是力求刻畫出當時某一空間某一羣體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圍城”這兩個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詞,在某種層面上,它與西方現代主義所描寫的人類的尷尬困境所採取的一些象徵手法不謀而合。書中充滿苦澀的笑,無奈的自我欺騙,這都是這部小說的成功所在。

小說裏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前卻有拼命的想進去,在克爾愷郭爾《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話,恰如其分的反映《圍城》中方鴻漸的婚姻,乃至當今社會人類的婚姻,這話是這樣的:如果你結婚,你就會後悔;如果你不結婚,你也會後悔;無論你結婚還是不結婚,你都會後悔。嘲笑世人愚蠢,你會後悔;爲之哭泣,你也會後悔;無論嘲笑還是痛哭,你都會後悔。信任一個女人,你會後悔;不信任她,你也會後悔。吊死自己,你會後悔;不弔死自己,你也會後悔。

很多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從很小就聽說了這樣的話。稍大一些的時候,知道這是對愛情婚姻的描寫,然後再大一些,就知道了原來其實什麼事情都是這樣的。不由感慨錢老的話真的很經典很精闢地闡述了一個人人都知道的事實,這個是不是可以叫“公理”?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衝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鍾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述說着一羣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由於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錢鍾書爲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法國的西蒙·萊斯曾說:“如果把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予中國作家的話,只有錢鍾書才能當之無愧。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偉大的人爲什麼偉大?因爲,你是跪着看他們的,你跪着,別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爲你只想當一個汲取者而不是一個創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着人生,毫不掩飾地揭露出人性的弱點、生活的真實性,併入木三分地撕開來並加以展示,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啓迪。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4

《圍城》是我國著名文學家錢鍾書先生所寫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圍城》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圍城》總共分爲九章,在本書中主要描寫了方鴻漸這樣知識分子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於他們的諷刺和批判。

在《圍城》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主人公方鴻漸,錢鍾書先生把這個人物非常生動的刻畫了出來。我認爲,方鴻漸是一個悲劇,他是一個被動的,毫無奮鬥意識,缺乏責任感的人。他的家境不錯,有所謂的丈人資助他出國讀書,在國外的這段時間,他並沒有好好的珍惜這個機會,而是在國外混日子,每天過的毫無意義,在畢業時,他盡然用錢去買文憑,可見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不思上進的浪蕩公子。以及在他在後來幾段感情所表現出的品性,都說明了他是一個經不住誘惑和失敗的人。有很多的人都探究其失敗的原因,有的人說是由於外部的原因所致,如果不是他出國留洋,就不會經不住誘惑,被已有未婚夫的鮑小姐所吸引,以至於爲後來失敗的婚姻留下了伏筆,有的人說是當時的背景環境所致。但是更深層次是由於方鴻漸自己本身性格的弱點所導致的。方鴻漸是一個失敗者,他的失敗不僅說明了他缺乏在惡劣環境下所具有的反抗精神,他只是一味的逆來順受,缺乏信仰和力量,所以他會生活的如此迷茫。最終,他失去了對與生活的希望。而且,他的失敗更加說明了像方鴻漸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始終遊離在抗戰的烽火之外,他們受到過西方文化的薰陶,但是卻是沒有一個遠大的理想,缺乏一個對於自己人生的規劃。所以,他們纔會是一個生活的失敗者。我想,作者是像通過他們來表達自己所想表達的中心思想,表達出自己對於人生的思考。

總之,《圍城》的比喻,辛辣犀利,錢鍾書先生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向我們展現了像方鴻漸這樣的人,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醜陋,深刻的揭露了社會的現實。我們在書中有時好像看到了我們自己,在他們身上所表現的是所有人的性格中所潛在弱點,所以我們必須努力的改變,擁有崇高的信仰,不斷在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中取得進步。

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我想不僅是婚姻,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時候同樣會碰見“圍城”,但是我們不能像方鴻漸一樣,只是一味的忍讓,我們應該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並且要擁有崇高的信仰。只有這樣,才能不會被“圍城”所困,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衝出“圍城”,最終取得成功。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在這本書中,我們會學到很多,讓我們衝出心靈上的“圍城”,在人生之路上,收穫一份屬於自己的感動。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5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圍城》中,方鴻漸作爲錢鍾書筆下的一號男主角,自然是佔據了很大的筆墨。錢鍾書寫這本書花了大量的時間,裏面的語言犀利刻薄,特別是各種比喻,對人性的諷刺可謂是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其實,志大才疏,懦弱,愛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認爲聰明卻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要說他真實得可愛,卻也不然,有時也是虛僞的。然而,在作品裏,是一個女性“千方百計想要嫁”的人。可能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而正好愛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裏了。據說方鴻漸身上有錢鍾書自己的影子,呵呵,這就不好說了。

我想,他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一個人呢?也像寫作一樣刻薄嗎?一般不會這樣表現吧。聽說過一個小故事,經常有人向他借錢,他總是借給別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別人歸還。我向來認爲,刻薄的人是可以裝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無法刻薄的。從他的書來看,這種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爲了寫書而刻意這樣做的。而他對借貸者的這種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蓋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現。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這種刻薄的。都像溫吞水一樣,那就沒意思了。

看到他們一行人開始去往三閭大學的旅程,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給讀者的感覺是物質食糧的誘惑超過了精神食糧。非常值得一看!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6

錢鍾書先生的書名“圍城”取自書中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乎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後,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等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無法掙脫。本來就無才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被這隻手掌控住,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地踏入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曉芙的追求還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因此小說最後的結局可以說是必然的。

除了方鴻漸,好友趙辛楣總也踏不進蘇文紈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文中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個面子,這也是當時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可以說,《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那個時期的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我說:“心靈也是一座圍城,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只會越困越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走出圍城。”的確,面對生活,有的人因爲曾有過失敗,便不敢主動去接觸;有的人因爲平凡,便以爲無能而不想去接觸;有的人則因爲已經取得過成績,怕弄不好有損自己的榮譽而不願去接觸……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心靈的陰影中,受到心靈的束縛而不願去嘗試,不願去拼搏,最終也只能在心靈的圍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真正擁有一顆有勇氣,開闊的心纔有可能有所突破,纔有可能有所超越。

讀完圍城,誠然,我的心情是複雜的,有同情,有迷惑,有可笑,有可悲。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圍城將我們層層包圍,或許我們窮其一生都無法逃脫這名爲生活的圍城,可是人雖在城裏,心卻依舊可以飛得很高,飛到看不見這殘忍冰冷的城牆,飛到看不見城裏一張張生硬麻木的面孔,飛到真正的自由高處,到那時候,自然也就沒有了所謂“城”的存在,你也或許會發現,從未有真正客觀的“城”的存在,困住你的,從來都是自己。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7

《圍城》中有一句話:“城裏的人想要出去,城外的人拼命想進城。”其實,每個人心靈內部或多或少地包圍着一座“圍城”,好的“圍城”幫助我們抵抗外界不良誘惑,可是壞的“圍城”卻連人性的真善美也一併阻隔,使心靈變得陰暗嚴寒。

從某種意義而言,心靈的“圍城”是個體憑藉個人認知而樹立地一道屏障。喜愛的事物暢通無阻,排斥的事物被“無情”地攔截。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將善意惡僅爲虛假,讓美好污染爲黑暗,讓我們心靈的“圍城”阻止了太多美好事物的光臨,從而人心冷漠,溫暖不再。

問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源於個人良知的缺失和社會的信任威機。從老人摔倒扶人者反被誣告,人們漸漸建立起一道冰涼的“圍”——自己在城裏幸福的生活,絲毫不考慮外人。而還未從我們內心小便宜處談去的“小悅悅”事件,將這種形勢化爲了比漠不關心更嚴重的地步,即對生命的漠視。如此下去,社會如何?人心如何?

王國維有人生“三境說”——昨夜西風凋樹,獨上高樓,望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衆星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我們的心靈也要有“三境”。一日保持純淨,明辨事非。二日接納美好,寬容爲人。三日創造美好,共建和諧。我們內心的“圍城”若能遵從這三點,只怕我們會在城裏幸福生活還不世,外人也想要進來體驗一番吧!

保持純淨是說我們心靈的“圍城”要抵制真正“假惡醜”的東西。只有保持內心的純淨,我們纔有一雙潔淨的慧眼生活,做到亭亭獨立於人世。荷花的美除了在於她挺立的身姿,還有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

接納美好寬容爲人是說我們要保持內心大度,讓心靈的“圍城”樂於接受幫助。《聖位》裏有一句話說:“凡有的,還要還給他,讓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句話表面上寫了一種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形式,實際上,它也能解釋爲:擁有美麗的,他的美好會更多,內心更純淨愉悅。而拋棄美好的,則美好而會離開而去。只有接納,才能創造。

創造美好共建和諧則是說我們不能生活在“圍城”中一味接納,還要學會創造,打開城門將美好撒向遠方,作一個無私的奉獻者。這樣,我們的“圍城”纔是有活力的,健康的。

心靈的“圍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會變成一座“空城”,毫無生氣。心靈的“圍城”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會變成一座“自私之城”。阿爾卑斯山脈上有這樣一塊標語,上面說“在路上,欣賞美啊!”我們的心靈的“圍城”也要學會欣賞,學會接納,學會奉獻。這樣,每個人的“圍城”會因有共同的美好存在而相互吸收、聯繫。如此一來,和諧之道還會遠嗎?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8

錢鍾書先生筆下的《圍城》,將書中人物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語言風格風趣又幽默。諷刺中充滿生動叫絕的精闢比喻,蘊含着深刻的社會意義和人生哲理,描摹出了人物事態。

《圍城》這本書剛入手的時候,封面上有一句話: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對婚姻也好,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都是如此。鍾書先生的語言魅力沒有第二人能夠超越,胡適說:"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我讀完《圍城》這本書,真正感受到從思想上進了一步。

書中主要講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三個人生階段:先是留洋歸來上海,從上海到內地;在三閭大學;從三閭大學又回到上海。方鴻漸的感情生活豐富,他追求唐小姐,蘇小姐追求方鴻漸,平淡的生活都在方鴻漸被唐小姐拒絕而畫上了句號。接着進入下一個章節,三閭大學篇。在這旅途中,趙辛楣的一句話,揭露了方鴻漸的本質,也是他一事無成,一直悲劇的原因。趙辛楣說:"你不討厭,可全無用處。"因爲無用,在上海沒有什麼工作,還要借趙辛楣的面子才能找得到工作;因爲無用,最後依然與柔嘉鬧翻。除了偶爾的靈光一閃,完全看不出此人有什麼過人之處。

他的婚事也像一場戲劇,再從湖南迴上海的路上,他與孫柔嘉結爲夫婦。沒有多長時間,兩個人就分開了,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倆都有目的性,只是時間的問題。孫柔嘉對方鴻漸的動心無非起源於旅途中的一句話,而方鴻漸對孫柔嘉動心則是在三閭大學那惡劣的環境中的患得患失。孫柔嘉動用了一番心計,而方鴻漸卻猶猶豫豫,連結婚都要問朋友的意見,我對方鴻漸也是實在無語。到上海後的種種齷齪,都在於孫柔嘉的控制慾,以及方鴻漸急於想擺脫這種控制。最終一拍兩散,落得乾淨。

方鴻漸的一生都在維持他那所謂的書生尊嚴。在學業、感情、工作甚至與家庭之間愈發被動不堪。方鴻漸是庸常的,也是獨特的,他更是"圍城"中千千萬萬人的縮影。人們在圍城中,沒有固定形容他的詞彙,只能說城裏有喜有悲。

鍾書先生寫道: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理第一種人應該是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是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不好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而第一種,只剩回憶。

書中故事的結尾用老舊的掛鐘,點出人生的悲喜無常。現在以一個旁觀人的視角,發現每一個人都活的像傀儡。方鴻漸走出了他自己的圍城,也不過是走進了另一個人的圍城。這祖傳的老鍾如同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間包涵了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9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一個被動、無能、意志不堅定的人。小說圍繞着方鴻漸外出留學、購買虛構博士學位證書並回國、及後來抗戰時期等一系列事件展開。

給我很深刻印象的是方鴻漸這一人物,年少輕狂時就自詡不凡,也在最好的年華里獲得了很多人的吹捧,可是紙包不住火,不管是包裝得多好,臉上的面具也遲早會被摘下,最後擺在人們面前的只是造假的文憑、軟弱無能的內心以及毫無用處的傲氣。到後來,他需要去仰仗着曾經並肩的朋友,去接受曾經愛慕她的女子對他及妻子家人的輕視。最終感嘆着婚姻這一座圍城,困住了他,讓他無力、讓他愈發的平庸。

其實他完全可以有着不同的人生,倘若他能在留學時勤奮努力,憑藉自己的能力去拿到博士學位,甚至他完全可以在三閭大學爭取到留下來的機會,可是他沒有,他的軟弱無能,他的退縮,讓他註定有着平庸的生活,讓他註定碌碌無爲。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數不勝數的方鴻漸,自命不凡卻又絲毫不知用自己的努力去過到想要的生活,做想要做的人,他們懦弱、退縮、無能……書中的人物總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但願我們都能勇敢,敢於拼搏,去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而不是一生如方鴻漸一樣無力又平庸的生活。

除了對方鴻漸的理解,我還想談談小說裏那一句廣爲人知的句子:“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在我看來,這裏的“圍城”並不單指婚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無數的“圍城”,比如工作,人際關係等等,會面對很多的困擾與挫折。可能我們也會有很多的無力感,沒有辦法去掙脫,便只好默默承受……但其實不妨換一種思考方式,畢竟面對圍城會是人生常態,不論是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進或是出,我們都還在圍城之中,所以,能夠做出選擇便就是最好的答案了,至少我們的猶豫與徘徊是毫無用處的。而主動做出選擇,主動權就在我們的手中,我們面對這些圍城或許就會有着不同的看法,畢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圍城》的結局採用了留白,沒有寫出具體的最終的結局,“那隻祖傳的老鍾噹噹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一,二,三,四,五,六”。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爲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並未直接寫出結局,給了讀者想象空間,其實也可以猜想到方鴻漸之後的生活,大致也是如此平庸而無奈的生活吧。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10

紅海早過了,船在印度洋麪上開駛着,量是太陽依然不饒人地遲落早起,侵佔去大部分的夜。

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

到紅消醉醒,船艙裏的睡人也一身膩汗地醒來,洗了澡趕到甲板上吹海風,又是一天開始。

這是七月下旬,閤中國舊曆的三伏,一年最熱的時候。

在中國熱得更比常年利害,事後大家都說是兵戈之象,因爲這就是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

《圍城》是錢先生唯一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現代文學經典。

有論者認爲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圍城》內涵充盈,兼以理勝於情,是小說中的宋詩。

所謂“圍城”,如書中人物所說,是脫胎於兩句歐洲成語

英國人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法國人的說法是:結婚猶如“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本書的主人公方鴻漸本來不知道有“圍城”之說,然而,當他聽人說到“圍城”,並且經過後來的坎坷,便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想法。”

“圍城”是對一種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對一種心理意態的巧妙把捉。

“圍城”所描繪的,乃是人類理想主義和幻想破滅的永恆循環。

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是從自以爲天佑神助開始,而從意識到造化弄人結束。

《圍城》中時起時伏,處處申說的,都是理想的不斷升騰和一再破滅。

經常是事將成矣而毀即隨之,浪拋心力而已。

許多人終身處於“圍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圍城”完全可以作爲人類身處困境、屢遭挫折的象徵。

錢鍾書先生旁觀浮生,思慮沉潛;指點世態,寄慨遙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讀者對人生恍然如有所知。

本書風格幽默,妙譬可人,讀之頗可領略漢語文字的豐贍粹美。

人生萬事如圍城。

從1980年重版到現在,學者錢鍾書惟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一直保持着持續的熱銷:1980年11月首印13萬冊以後,迄今總銷量達398萬冊。

更被改編爲小說連播、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研究著作和論文也不計其數。

不管是從銷量還是影響上來說,《圍城》都是30年閱讀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作爲知識分子小說的典範,《圍城》影響了幾代讀者。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是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

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跟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

就這樣的不斷重複並樂此不疲。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11

早就聽過了這本書的名氣,卻一直沒有讀,說來也是一種慚愧,恰巧這次上線了纔有機會去認真讀一讀,才發現這本書真的是實至名歸。圍城,城裏的人想着出去,城外的人想着進來,彼此都向往着各自的生活,但真到了進城或出城的那一天,那些曾經滿懷期待與希望的城外人或城中人看到的卻又是另一番景象,內心的希望不免會破滅成失望。

方鴻漸,與其說他是一個留學生,倒不如說他是一個遊學生,這是一個遊遍國外靠着糊弄與欺騙手段來獲得一紙學歷的男青年,正如文中所說,學歷有時侯是一張遮羞布,它可以遮掉一個人的才疏學淺與愚笨無知,顯露出來的盡是人性的虛榮,這話用來形容方怕是最貼切不過了。這一紙文憑也奠基了他的圈層,得益於他圈內的資源與人脈,海歸的他人生雖談不上榮光至極,卻也不失體面,至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爲留學生的他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不會低,這樣一來他混的不算慘,至於他爲什麼無法達到好友辛楣的人生高度,這一切都源於他性格的劣根性。也許是從小深受傳統家庭封建教育的薰陶,他性格上總表現出一股天生的軟弱,他是一個內心不夠堅定,缺乏勇氣的人,無論是對感情,對生活,還是對事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使得他成爲了一個極其平庸甚至無用的人。對待感情,他拿不出不喜歡就堅決拒絕的態度,也做不到因爲喜歡纔會結婚,而是會因一時的情緒衝動再加上環境的苦悶與寂寞而選擇和孫嘉柔在一起;對待生活,他總是表現出一種得過且過的態度,興趣寬泛而無主見是錢老對他的描述,這使得他逐漸地失去了生活的熱情;對待事業,他表現出了毫無進取心與上進心,從教書到報社,一切都是得益於好友辛楣的幫助,到後來他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則發展的更爲牢固和健全,事業則全然指望着老友和老爹。

方鴻漸的人生儼然就是一座圍城,從上海輾轉到內地後來又折騰回上海最後又想重新回內地,一次次環境的遷徙反映出的正是他對生活的不斷逃離。殊不知,他永遠也只是在城外人和城中人之間進行角色互換,而不管他屬於哪一種,生活都不會因此而變得溫柔。說到他和孫的婚姻,總是讓人覺得過於倉促與脆弱,兩人草率的相戀進而草率的完婚到婚後日常式的拌嘴吵架到最後所有爭吵終於凝聚成了一股爆炸性的力量,最終成爲壓垮他們感情的最後一根稻草;顯然,婚姻這座圍城也沒有放過他。

於我而言,我想圍城這部小說所能帶給我的東西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座圍城,不管我們是城中人還是城外人,苦與樂總是相伴相生的,我們要做的並不是逃離這座城,而是如何在這座城裏能夠活的更好。只有學會用心擁抱當下,能夠從生活中苦中作樂,努力尋找到生活的樂趣,人生纔會過的快樂而精彩。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12

圍城這本書,我已讀過多遍了。

最初接觸時,是在初中的閱覽室裏,本沒抱多大期望,還以爲錢老的作品會像魯迅的文章那樣深澀難懂。讀後卻感覺處處是譬喻,形象而生動;細細體會書中情節,模仿書中各人物說話的神情語調,其樂無窮。

那時年少輕狂,喜歡反覆翻閱圍城,喜歡背誦那些譬喻,喜歡用譬喻來評論某事,喜歡學習錢老在圍城裏說話的腔調,覺得玩弄文字遊戲是最過癮的事了。後來,看的次數多起來了,對圍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才明白圍城能夠這樣通俗親切,從生活中的細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爲作者在生活中歷練,體味生活,鞭笞生活,從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真實,並透過生活掀開人生的面紗,用含蓄又不乏諷刺的筆調揭露客觀環境的無奈和人本身的猥瑣,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啓迪。

作者以圍城爲名,敘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遭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無疑都是在圍城內外反覆轉悠,這一切的經歷無非就是爲了說明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方鴻漸經歷戀愛又失戀,求職又降職,最終與孫柔嘉走進婚姻殿堂,然而結婚後兩人都發現對方有雙方婚前未發現的缺點,再加上生活瑣事,工作不順心,經濟尷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終分道揚鑣,闡發結婚就如深陷圍城的道理。這樣的婚姻生活,現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絕對是現實又不新鮮的。退一萬步講,方鴻漸娶了孫柔嘉,到底不是自己的意中人,維持的婚姻不長久,可如果方鴻漸得償所願娶了意中人唐曉芙,圍城會不會牢不可破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夠共入圍城,也會發現‘‘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後發現自己娶的總不是意中人”。每個人在長大後都會追求自己認爲美滿的愛情,追求到了,又一無反顧的進入婚姻,然而真正尋找到理想的婚姻,維繫好婚姻,通過婚姻使愛情美滿,這樣的人幾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正如楊絳所說,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現在我們是學生,應對着學業;成年後,參加工作,應對的是職場;等到有一天,我們墜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時,應對的是愛情。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循環,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循環是惡性還是良性。知足常樂者安於現狀,積極進取者奮發向上,然而一味厭棄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令自己陷入圍城。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讀後感,知足常樂。作爲學生,愛情、婚姻,對我們而言,還太遙遠,但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嘗不是圍城呢?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13

方鴻漸被趙辛楣說,不討厭,卻沒有用處。我認爲他還是很可以的,

只是愛的不堅定,有憐香惜玉的情懷,骨子裏確是愛情懦夫。

父親是鄉紳,受親家資助出國留學,回來後在親家銀行工作,後因與周夫人置氣,至三閭大學教書,又由於趙辛楣送的書中有共產主義的書籍,被解聘,回上海後,在報館工作,因不滿日本人對報社的控制,辭職。

購買的博士學位歸來,這成爲他一生的心裏負擔。

在周家工作時,日子應該還算滋潤吧。期間還和蘇文紈有過交流,只是方鴻漸感覺自己和她是倆條不會相交的平行線,此時的蘇小姐是愛着方鴻漸的。然而此刻的方鴻漸喜歡唐曉芙,唐是一個灑脫的人,不會真正喜歡方。

如果沒有唐小姐的出現,方鴻漸大膽向蘇小姐求婚,會是一種什麼結局。那樣,方還會在周家工作?會和蘇小姐就此過上幸福的生活嗎?

方從周家離開,我想是必然事件,只是和蘇小姐的鬧翻,加快了這一進程。方骨子裏是不願受委屈的。還是頭太鐵。

蘇小姐和鴻漸在一起,未必會幸福,做情人還可以。做老婆的話,估計也會被生活所累。

在三閭大學教書時,其實混的還可以吧,被解聘,只是因爲辛楣送給他的書中有共產主義書籍,與他爲人處世的方式關係不大,期間被孫柔嘉追求。被解聘後,和孫小姐結婚,孫與方一起回了上海。在回上海後,夫妻倆吵吵鬧鬧,與打情罵俏差不多,說實話,我認爲他們倆非常般配。至於故事的結局是,矛盾激化,方小姐去了姑母家,留下方鴻漸在一個凌亂的房間裏默默傷神。

要是讓我給寫個結局的話,方鴻漸睡完一覺後,穿着一身整潔的衣服,取了一些錢,買點早餐,整理一下頭髮,呼吸着新鮮空氣。去電報局謝絕了辛楣的好意。買了些水果,叫了一個人力車,去孫小姐的姑母家了。然後在姑母家吃了頓飯,說着自己不該不通知孫小姐就把工作辭掉了,以後要什麼事都和他商量。孫小姐還在討價還價說你打了我。鴻漸說,那不是打你,只是當時在氣頭上,只是推了一下。孫小姐不依不饒,最後,鴻漸說是他不好。姑母也自知以前不該太插手他們的事,這時就從中調停。飯後,他們又說了下鴻漸的工作事宜,鴻漸說不去重慶了,姑母表示替鴻漸介紹,鴻漸表示感激。然後,鴻漸就把孫小姐接回了家。

孫小姐在離家後,也在希望鴻漸能服個軟,來接她。經過一夜的思考,對以前將家事總是報告給姑母的事也感覺不妥。以後不能這樣了,雖然和姑母關係好,可是畢竟是方家的太太了。前不久發現自己好像懷孕了,只希望鴻漸能早早來接他。孫小姐流着淚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李媽就急匆匆的叫醒俗孫小姐,說方先生來看你了。曉芙聽後高興的又哭了。

《圍城》讀後感1000字 篇14

慎明道:“關於Bertie結婚離婚的事,我也和他談過。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蘇小姐道:“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是說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ge,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不管是鳥籠還是圍城,大多數人都是順理成章的依循着作者的思路認爲這是用來形容婚姻的。而對於一箇中學生的我來說,從另一個角度看,似乎也符合書中三閭大學那羣“教授”、“副教授”、助教的教書“生涯”。起初,他們滿懷希望的離開上海,準備好好地在三閭大學大展拳腳,幹一番大事業,可結果呢?不盡人意。原來一切都是虛僞的!大學中教師們個個勾心鬥角,工作不快,也有像方鴻漸一樣走人的。總之,到處明爭暗鬥,使人彷彿進入了一個賭場。

看到這,不驚喚起我心中那份談談的惆悵,難道不管哪朝哪代,何時何地,只要是踏上

社會的人就一定免不了猜忌、懷疑、爭搶、鬥惡嗎?其實,社會就是一個圍城!社會中永遠不可能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世上的事就該是黑中帶白,白中帶黑的。黑白本來就是不能分明的。我不得不承認,每一個人就是獨立存在的,無依的,孤獨的。正如莊子所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只有當人們擁有同一利益時,纔會“團結”,“友愛”起來。這即使可悲了點,但確是事實。孤獨不只能給人帶來憂鬱、悲傷,他還能給人帶來美的感受。學會孤獨才能體會到別樣的美!

一個人孤燈獨坐,思緒飛馳,縱橫千里,難道不是一種暢快?一個人走在河邊,垂柳依依,碧水幽幽,難道沒有一份詩意?一個人坐在藍天下一片綠草中,聽鳥語款款,沐花香馥郁,難道不是一份怡然?一個人沉浸在一個故事裏或一本書中,爲文字喜悅,爲文字憂傷,難道不是一份輕鬆??

淨地高僧,書山學者,山林隱士,溪水釣翁,都是會享受孤獨的人。“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是何等幽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何等開朗;“菜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何等閒趣;“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又是何等詩意啊!

唯有孤獨才能給人此等感受,述說着美的真諦。

我,就曾在一個月光似水,滿天星辰的寂寥之夜,悠悠漫步於一處曠野中,帶着“輕羅小扇撲流螢”的閒情,如同王維所言“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似乎大自然已於我的心靈契合爲一了。我能聽見心臟的跳動,能感受血液的奔騰,一切都是那麼的規律,那麼的和諧,彷彿世上只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