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復興之路》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復興之路》讀後感

《復興之路》讀後感1

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體內流淌着炎黃子孫的血液。我暢飲過的是起源於青藏高原中華母親河的水,踏過的是祖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壯美山河。我能驕傲地挺直腰板在所有國際友人面前,說:“我來自中國,一個擁有古老歷史文明的禮儀之邦,衣冠上國。”

可是,我那慷慨激昂的語句並不能讓人信服,那些極端的人會說:“別忘了爲什麼叫你們黃種人,東亞病夫。”是啊,黃色在西方是憂鬱、貪婪、病態的象徵啊,那是我們永遠癒合不了的傷疤,是一道一直從肩膀劃到腰椎的深口。我們忘不了那銀河號的恥辱,忘不了那年被轟炸的南聯盟大使館,忘不了81192那位叫做王偉的中華烈士……爲了這筆血債,我們、我們的祖國開始奮鬥,我們有了自己的大國夢——中國夢的號召!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主席這樣說。是啊,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要靠着五十六個民族的凝聚,人民羣衆的團結。中國夢不是空夢,而是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強國目標!

從外來者入侵的那一刻開始,中華兒女就一直在做着一個大國夢,一直構思着一個天朝上國,並也爲此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奮鬥和拼搏。就在那些年,中華兒女們用着自己的熱血來爲國家搞科研,求創新。兩彈一星的發射,原子彈爆炸試驗的成功,氫彈的爆炸成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七年四個月,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而中國只用了兩年八個月,創造了核武器研製史上的奇蹟!這一切不正是中華兒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顧小家只爲祖國富強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創造出的結果嗎?

祖國現在雖然不強大,不能和美國這樣的國家相比。但俗話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只要我們每位青少年努力學習,把握青春,從小立下爲祖國復興繁榮的偉大志向,長大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才,中國就會成爲真正的泱泱大國,昂首挺胸地邁入世界強國之列!

《復興之路》讀後感2

今日有幸拜讀《復興之路》一書,讀罷,心潮起伏,偶爾垂下眼簾,記憶便在每一條神經中舒展開來,歷史畫卷中鐫刻的是一個民族步履維艱、曲折前進的奮鬥歷程,是華夏兒女對祖國愛的書寫。

俗話說得好,“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復興之路》三卷本,濃縮了民族復興的偉大曆程,敘事宏大,史料豐富,筆調生動而深沉,解讀深刻而富有意蘊,凸現了歷史發展的主體脈絡,是一套思想性、可讀性俱佳的中國近現代歷史讀物。回顧以往,在鄭和下西洋與大航海時期,中國人有了第一次機遇期,中國的航海向世界展示出了自己的潛力,然而,中國人沒能把這些潛力轉化成現實的力量,而是在炫富一番後又關起了國門,把廣闊的海洋留給了西方的勇敢者。中日洋務運動時期,中國有了第二次機遇期,但中國古老的體制依然以強大的力量抵制住了外來文化的“入侵”,繼續驕傲地做着自己的強國美夢。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中國有了第三次機遇期,而中國也只抓住了這次機遇的一半,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內亂使中國自我封閉喪失了一半機會。從冷戰結束到現在中國有了第四次機遇期,中國還會繼續甘於做一個無能、平庸的弱者嗎?現實告訴我們答案了,中國發威了!中國崛起了!仔細讀來,獲得許多啓示。

啓示之一,人必須要有精神、有理想。從受盡凌辱的弱國到一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國,我們從舞臺上展現的這條復興之路中感受到的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偉大精神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我們戰勝了種種艱難險阻。我的心經受了一次強烈震撼。《復興之路》提示我們,有一種力量叫精神,叫理想。169年以來,這種精神、理想像不熄的火炬一樣燃燒着,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啓示之二,國家必須有追求、有骨氣。“兩彈一星”工程就是最好的例證。我們發射了第一顆原子彈,三年後我們又發射了氫彈,正是這“兩彈一星”,對我們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爲這些東西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標誌。正是因爲這“兩彈一星”,才爲我們偉大的'祖國在複雜的國際鬥爭中,爭取到了一定的發展空間和時間。

啓示之三,強國必先強教。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託着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教育。經過六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保障了億萬人民羣衆受教育的權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我們不斷深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規律的認識,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結論。一是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發展最根本的事業,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明確政府發展和管理教育的責任,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實現教育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爲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生機活力在改革開放,必須始終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以人爲本,促進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五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在教師,必須緊緊依靠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規律辦學教學,不斷提高教師政治和業務素質,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

《復興之路》讀後感3

之所以取《復興之路》這個書名,作者說,“是因爲此書的內容都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關”。

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近代中國遭受了難以細說的屈辱。儘管孫中山先生向國人發出了“振興中華”的號召,並在1911年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當時的中國並沒有徹底消滅封建制度,也沒使人民擺脫帝國主義的奴役。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仍是一片渺茫。多少志士仁人爲此嗟嘆!這種狀況直到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後才得以根本改變。但也正如作者所說的,“在一個積貧積弱的大國進行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建設,儘管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沒有使中國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於是,小平同志開創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從1978年開始起步,中國人民從貧窮走向富裕,全國的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國力大爲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巨大。民族復興之路在人們眼中也開始逐漸明朗了起來,而當我們步入21世紀後,這條偉大的復興之路更是清晰可見。

《復興之路》全書分爲五輯,55萬多字。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三農”問題,國際形勢、外交和國家安全,港澳迴歸和“一國兩制”,海峽兩岸關係和祖國統一等等內容。其涉及面之廣泛,論述之精闢,論證之嚴密,爲政治學家中少見。可以說,通讀此書,會對當代中國發展和世界若干重要問題有更透徹、更全面的認識,從而對本身肩負的責任也會有更深切的體會。

由於作者擔任過黨內“第一支筆”(鄧小平語)胡喬木同志的祕書,長期接受胡喬木同志的言傳身教,因而,他的文章論述起點高,視野寬,立意新。比如,他在論述黨的建設時,就將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的歷史機遇,嚴峻挑戰和莊嚴歷史使命講得相當清楚;而在《論21世紀的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則從我們黨執政面臨的外部環境、深化改革給黨的建設帶來的新問題,黨的建設必須不斷創新、實現自我超越,學習和思想教育是根本大計,轉變領導觀念、改進領導方式,反斗爭必須常抓不懈等方面娓娓道來,條分縷析,給人以很大的啓發。而其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幾點思考,論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政治文明與黨的執政方式等等文章中的觀點,不僅讓人可以窺見作者的淵博學識,更讓人體會到其企盼中國共產黨珍惜優勢,發展政治文明,鞏固執政基礎,更好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向偉大復興之路的熾熱之心。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領導是根本。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黨也要十分注意冷靜審視,腳踏實地,切實抓住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顯然,作者在這方面對“三農”工作傾注了很大的精力。他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糧食與其他農產品問題、土地承包與規模經營、農民增收與減負、地區差別與扶貧、鄉鎮企業與小城鎮建設、農業科技開發、調整產業結構與農業現代化、農村精神文明和基層組織建設等問題,都結合“三農”實際作了詳盡的闡釋,讀後有豁然開朗之感。

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國際形勢的穩定。這樣,對中國安全戰略的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作者依據其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高度理解和對我國家利益的強烈關注,分別對國際幾大強勢力量之間如俄美、歐美、日美關係作了較深刻的分析,對當前國際形勢的主要特點和中國對外政策的基礎方針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同時還對全球化的定義、特點和實質,全球化與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全球化與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等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可以這麼說,看過這些文章,加上平時有閱讀、觀看國際新聞的習慣,人們一般就可以在看似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的國際形勢中找到問題的癥結之所在。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同志爲處理港澳迴歸問題而提出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把高度的原則性和操作的靈活性相結合,把目標的一致性和方法的多樣性相結合,形成了具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主權體制。這是對社會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豐富和發展,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又一成功範例。作者曾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新華社澳門分社工作過幾年,因而,他對“一國兩制”國策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有着比常人更深的體會,以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及記者的敏銳觀察寫出的幾組文章,既有其本人的親身經歷,也可以說是真實的記錄,其中更多的則是豐富的歷史知識、縝密的論證和睿智的思辨。

至於臺灣,作者傾注了很大的心力。他斷言:“民族復興離不開祖國的完全統一,基本可以說海峽兩岸統一之日,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作者說,無論臺灣今後什麼黨和什麼人掌權,由於國際社會承認一箇中國的基本格局不可逆轉,祖國大陸突飛猛進的發展趨勢不可逆轉,海內外中華兒女反對分裂,人心思統的歷史不可逆轉,所以他對解決臺的前景是樂觀的。此言極是。聯想國共兩黨關係已逐漸正常化,國在臺灣贏了大選,兩岸“三通”逐步實現,同胞之間聯繫日益頻繁,血濃於水、有難同幫、共克時艱已蔚然成風。海內外中華兒女見此一切無不欣慰之極。

《復興之路》是一本好書,正如本書封面所提示的:“從醒來到站起來再到富起來,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就是這樣在復興的征途上一步一步奮鬥過來的。”讀後讓人受益良多。掩卷長思,本書理論上的制高點、論述上的嚴密性、選題上的廣泛性,更是非常值得自己借鑑和學習的。因爲這些都是黨的新聞宣傳工作者所應具備的素質和優點。自己不僅是站在黨的宣傳輿論陣地的一個戰士,肩負着沉甸甸的重擔,而且是一位老共產黨員,理應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竭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復興之路》讀後感4

我依稀記事時,媽媽就告訴我,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組成一個家;上幼兒園時,老師開始教我們畫鮮豔的五星紅旗;進入小學,一首小詩讓我知道:“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讀了《復興之路》這本薄薄的而又厚重的書,更加深了我對這“家”的認識和熱愛。

我認真而又深情地讀着這本書,一段段詳實生動的敘述,一幅幅真實親切的畫面,一個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讓我激動,讓我自豪。透過文字,我彷彿看到了1949年10月1日那隆重的開國大典,敬愛的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升起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然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我彷彿來到1978年12月18日莊嚴肅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場,我感到那富有智慧和策略的會議精神,似溫暖和煦的春風迎面拂來,吹遍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讀着,讀着,我不禁爲之驚歎。六十年的風雨春秋,中國以全新的面貌傲立於聯合國之中,億萬人民用無窮的智慧與勤勞的雙手,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長江上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大慶第一口油井噴油、第一座雙層雙線公路鐵路兩用橋、第一顆爆炸成功的原子彈……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橫空出世,青藏鐵路正式通車,海爾集團創造的神話,百年三峽夢圓,百年奧運圓夢,千載飛天夢圓……這一切的一切讓中國人揚眉吐氣,這一切的一切有力地證明中華民族踏上了一條波瀾壯闊的復興強盛之路,這一切的一切必將載入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史冊。

讀着,樂着,我更被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震撼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地震,頃刻間,千萬間廣廈夷爲平地,千萬個鮮活的生命被掩埋在廢墟之下。地震發生之後,全國軍民,上至黨中央,下至普通百姓,無一不用自己的骨肉親情和血肉之軀,鑄造了一座體現民族精神的豐碑。那帶着希望小學的學生衝出震中的教師,那救了別人的孩子卻顧不上自己孩子的警察,那省下乾糧留給鄰居的工人,那些全國各地數不勝數的志願者、獻血者、捐款捐物者……一個又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用平凡而又奪目的光束,匯成我們民族精神的光芒。從唐山大地震、98特大洪水、非典疫情,到南方冰雪災害、汶川地震,在一次又一次的災難面前,中國人的淚水和血液一起流淌,共同奏響了最激昂雄壯的國歌。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嘹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六十年的滄桑鉅變,譜寫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畫卷;六十年的開拓奮進,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爲一箇中國人,我爲有這樣一個“家”而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