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牡丹亭》有感-讀後感-高一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牡丹亭》有感-讀後感-高一,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牡丹亭》有感-讀後感-高一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坦。”讀懂《牡丹亭》,讀懂湯顯祖,更讀懂了新舊時代的矛盾和鬥爭,新生力量反抗舊制度舊思想的堅強意志和渴望美滿生活的熱情。

這書,似乎更適合獨坐清輝之下,在墨香縈繞的案几前,看窗外落花如雨,飛雲過盡,爲書中杜麗娘爲情而死,又爲情還魂復活的鬥爭的力量所震撼、感動。

杜麗娘在當時封建統治的嚴格管制下,在官衙裏住了三年,連後花園都沒去過。唯一可以接觸的男人是她的老師——年過六十,滿腦仁義道德,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陳最良。

在《尋夢》一折中她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在一次偷去花園,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她的青春覺醒了。她不甘於做一個循規蹈矩典範的'封建婦女,雖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卻找不到出路。於是她只好把自己的理想託付給偶然在夢中出現的書生,而且爲他相思成疾,最終爲他埋骨幽泉。對於杜麗娘來說,這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的鬥爭的開始。在擺脫了現實的約束之後,她果然找到了夢中的書生——忠於愛情、勇於進取的柳夢梅,主動向他表示了愛情,還還魂爲夫婦。

作者湯顯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的政治極端腐化的時代。像湯顯祖這樣有才氣的文人士子,不願墮落而潔身自好。因此受到迫害和打擊。這樣的風骨和操守,讓這位“清遠道人”在《牡丹亭》中高舉“情”大旗,以對抗“理”的束縛,宣揚爲了情,生者可死,死者可以生,帶有強烈的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徵。

幾百年後的我們,難道不也同樣需要這種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我理想的新思想嗎?爲了美好的自由的願望,我們要勇於鬥爭、奮發進取,突破格律式的束縛,用生命的輝煌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