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的《芙蓉鎮》讀後感(通用6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古華的《芙蓉鎮》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華的《芙蓉鎮》讀後感(通用6篇)

古華的《芙蓉鎮》讀後感 篇1

在山清水秀的芙蓉鎮,有一位美麗的“豆腐西施”胡玉音,她與忠厚老實的丈夫黎桂桂一起開的豆腐坊得到鎮黨支部書記黎滿庚、兩站主任谷燕山和鄉親們的支持與喜歡,生意興隆,但卻引起國營飲食店女經理李國香的嫉妒。在“四清”運動開始後,李國香與“土改根子”二流子王秋赦一起狼狽爲奸,查封胡、黎二人起早貪黑蓋起的新房,劃胡玉音爲“新富農”,黎桂桂被逼自殺,黎滿庚和谷燕山受牽連。“文革”開始後,胡玉音與人稱“秦癲子”的秦書田一起掃大街,兩人產生感情並的相愛。而此時李國香嫉妒之心並未消除,秦書田被判刑,胡玉音判刑,因懷孕監外執行。

從此胡玉音忍受屈辱,掙扎求生。大雪紛飛的夜她誕下一嬰兒——谷軍。帶着兒子她辛苦的生活,終於,動亂的年代結束,秦書田和胡玉音得到反,一家三口終於團圓。他們開辦了胡記米豆腐店,青石街又恢復了往常的熱鬧。

古華的《芙蓉鎮》讀後感 篇2

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芙蓉鎮》。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讀物。它的內容樸實,的的確確是改革初期的生活情景。主人公的悲慘經歷讓我們非常地感慨。

主人公胡玉音是一位新生的“富農分子”。那時候誰有錢有勢,就打擊誰。胡玉音因和丈夫一起賣豆腐賣豬肉掙了點本錢。而李國香的出現讓這平靜的芙蓉鎮變得十分“熱鬧”。因爲李國香的出現也讓胡玉音的生活變得悲慘。

讀了《芙蓉鎮》一書,我心生感慨:如果沒有李國香,那就不會有胡玉音的悲慘經歷了。而胡玉音的經歷又正證明了改革開放初期的錯誤做法。如果沒有李國香的話,那整本書就失去了寫作的意義。

《芙蓉鎮》這本書運用的手法是非常的純熟。讓人一看就喜歡上了這本書。比如“大姐,我們做小本生意的沒掙幾個子兒。”就說明了胡玉音的恐懼和害怕。“哼,這個胡玉音長得不錯,可肚子……。“這一看,就說出了李國香的得意勁兒。“二嘎,要不要加辣?”瞧,多親切呀!

古華的《芙蓉鎮》讀後感 篇3

一個邊遠小鎮在全國政治風雲變幻的大背景下的故事,一羣小人物們在這場舞臺上的血與淚、苦與甜,愛與恨,忠誠與背叛,迷亂與清醒,矛盾與取捨,堅持與守望

那樣一場故事遠去了,它屬於彼時的中華大地,而餘音嫋嫋,並未斷絕。

當生命受到折辱,當希望看似消盡,總有一株溫暖的藤蔓倔強地生長,挽留住欲亡人,把他們連接起來,這種力量最初源於誰,是爲了什麼而在倔強,分不清,也無需分清。但這種相連支撐着彼此,走過了這漫漫的寒冬,卻是毋庸置疑。溫暖散播了溫暖。

世事時常不免荒謬,命運,這子虛烏有的東西,卻也將人嘲弄。唯有那一顆真心淬火不滅,冰雪不消。

感動人的不是苦難,而是面對苦難時的堅強;催人淚下的不是有情人的隔絕,而是隔絕下的默契與守望;雋永的不是肅殺的壓抑,而是漫過壓抑的溫暖與對生的執着。

古華的《芙蓉鎮》讀後感 篇4

初次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就十分感興趣,當親自閱讀後,也發現,這本書的內容也像書名一樣,精緻樸素,讓人一看就喜歡上了,美,心善之美;醜,歹毒之切,字字句句將人物的性格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讓人讀起來如身臨其境,時而感天動地,時而咬牙切齒,這是一部寫歷史的書,但語言卻不乏趣味,引人入勝,但是,作者爲什麼可以寫的這麼好呢?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知道看到書後的“後記”我才知道,書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是以原型描寫的。所以纔可以那樣栩栩如生,引起讀者共鳴,這也啓發了我:寫作文也要學會以原形寫,用最真實的'事寫出來的纔有說服力,才更吸引人。

書中給我影象最深得人物是買米豆腐的老闆胡玉音。胡玉音不僅長的很好看而且心地也很好,她待客熱情,性情柔順,手頭利落,不分生熟客人,不分穿着優劣,都笑臉相迎,她肯吃苦,肯幹活,她和她的丈夫黎桂桂,苦吃勤做,抓死抓活,總算生意興盛。發了一點小財,這不是什麼“好人有好報”,而是她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幹出來的。

我很敬佩這個看似柔弱,但卻能憑一己之力撐起半邊天的女人,我想,她的吃苦耐勞,一視同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古華的《芙蓉鎮》讀後感 篇5

《芙蓉鎮》是一部灰色的小說,同時也因這灰色保持了難得的優雅與美麗。書中有背叛盟誓的黎滿庚,也有堅守承諾的秦書田;有出賣自我的王秋赦,也有忠於良心的胡玉音。樂觀與絕望,欣喜與悲傷,真實與虛假,一一對照又一一平衡。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一個幽靈般的聲音在喊。

是怎樣的年代,纔會有這樣沉重的擔待?是怎樣的性格,才造就了這樣堅忍的信念?但那麼陌生那麼遙遠的事情,其實離我們不過三十來年!

回過頭張望張望我們的世界,一個多月前的512汶川大地震撼動了整個華夏大地。大災大難中,年輕一代挺起胸膛,攬下了更多的責任。被輿論評論爲“嬌氣”、“懦弱”的80後、90後帶給社會太多太多的感動。黑暗的廢墟中,他們用頑強的毅力支撐了整整九天九夜的生命;而生死戰場上一張張稚氣未脫卻滿是認真的臉溫暖了所有人的心田。“小雪,你一定要活下去……”的祝福和“讓我再救一個,再救一個!”的請求縈繞在我們的心頭久久不能散去。人性的美好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抵抗着自然發出的怒吼。

如今,芙蓉鎮熱鬧如初,大地的裂痕也在漸漸癒合。人們兜兜轉轉,歷史又翻開了新的篇章。而我們——這羣青蔥少年,也將繼續前行在清馨的時光中……

古華的《芙蓉鎮》讀後感 篇6

這個學期我看的小說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古華先生的《芙蓉鎮》了。這篇十六萬字的長篇小說,古華先生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創作完成,而我,也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就看完了這部小說,可見這部小說的魅力之大,我也確確實實被它引人入勝的情節與生動的人物形象給深深地吸引住了。

談到《芙蓉鎮》,我們就先得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古華。古華先生生於1942年,原名羅鴻玉,湖南嘉禾人。據資料記載:古華先生的家鄉是著名的民歌之鄉,那些飽和着痛苦、憂傷、歡樂和憧憬的民歌,給了古華最初的藝術薰陶。從農業專科學校肄業後,作爲農業工人和農村技術員,古華在五嶺山區一小鎮旁生活了十四年,勞動、求知、求食,並身不由己被捲進各種各樣的運動洪流裏,經歷時代風雲變幻、大地寒暑滄桑。遙遠的古老的山區小鎮,蒼莽的林區四時風光,淳樸的民風,石板街、老樟樹、吊腳樓、紅白喜慶、雞鳴大吠。對古華有一種古樸的吸引力和歷史的親切感。與農民長期的共同生活構成了古華創作的深厚基礎,也是他獲得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古華閱讀興趣廣泛,中外古今、文野雅俗,文史哲均在涉獵之中。古華雖然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學習寫作,1962年開始發表短篇習作,但他創作的黃金時代卻是在“三中全會”之後。他認爲正是全會精神提高了他“認識生活的能力和剖析社會、人生的膽識”。《芙蓉鎮》就在這個時期內創作的一部佳作,而他的創作成功也與他早年的生活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正是他曲折而又多彩的人生豐富了他的創作、成就了他的作品。

《芙蓉鎮》描寫了1963—1979年間我國湘南農村的社會風情:三年困難時期結束後,農村經濟剛剛復甦時,胡玉音在糧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隊書記黎滿庚支持下,在鎮上擺起了米豆腐攤子,發了點兒“小財”,並用積攢的錢蓋了一座樓屋,但卻被被李國香和王秋赦作爲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證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農”,丈夫黎桂桂自殺,黎滿庚撤職,谷燕山被停職反省。接着“文革”開始,胡玉音更飽受屈辱,絕望中她和得到了“右派”秦書田的同情,兩人結爲“黑鬼夫妻”,秦書田因此被判勞改,胡玉音管制勞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胡玉音、秦書田、黎滿庚、谷燕山等人終於都摘掉了帽子,生活又回到了正軌。而王秋赦發了瘋,每天淒涼地喊着“階級鬥爭,一抓就靈”,成爲一個可悲可嘆的時代的尾音。《芙蓉鎮》情節曲折,矛盾突出,在醜陋中反射出人性的完美,並揭露了左傾思潮的危害,歌頌了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勝利。

《芙蓉鎮》的人物描寫也相當成功,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勤勞美麗、熱愛生活、渴望愛情的胡玉音,以“癲”狂方式對抗這個“癲”狂時代的秦書田,“政治闖將”、靈魂扭曲的女人李國香,無知無能,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品行惡劣的“運動根子”王秋赦等等,都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風貌與社會的變遷,並在大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芙蓉鎮的小人物的典型故事展現了人性的美好與醜惡。

首先,人物是小說的靈魂。芙蓉鎮雖小,但它是各種人物性格相交匯的一個小社會。人物性格刻畫的深度,決定着作品的思想深度。因而,每人人物的個性愈突出,性格愈豐滿,小說就愈能廣泛深刻地再現社會複雜面貌。古華先生把人物的描寫與整個時代大背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讓人覺得這是貼切,具有風格的社會內涵。

其次,古華先生的取材也特別好。《芙蓉鎮》緊扣當時的時代主題,充分地反映了人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那場浩劫的態度。古月先生在對這段歷史的再創作時以批判爲主,但也不乏客觀理性。正如他在小說中所說:“中國大地上出現的這場現代迷信的洪水,是歷史的產物,幾千年封建愚昧的變態、變種。不能簡單地歸責於某一位革命領袖。不要超越特定的歷史環境去大興魏晉之風,高談闊論。需要的是深入細緻的、冷靜客觀的研究,找出病根,以圖根治。”除此之外,他的選材也是讀者所感興趣的、願意接受的,不僅不向某些歷史題材的小說那樣較之無味,而且還能讓像我這樣的90後覺得耐人尋味。

當然,小說之所以吸引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寫作技巧之高超。古華先生的語言生動、幽默、豐富、形象,在《芙蓉鎮》中運用得恰到好處。“烏龜不笑鱉,都在泥裏歇。都是一樣落難,一樣造孽。”、“王支書,我們,我們總還算是人呀!再壞再黑也是個人……就算不是人,算雞公、雞婆,雄鵝、雌鵝,也不能禁我們婚配呀!”奉書田這些話,有着鮮明的個性,通過生動的語言描寫,一個備受磨難,混世、樂天,任打任罰,玩世不恭的小知識分子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他生成就不是個正經八板的作田佬,而生成是個跑公差吃活水飯的人。兩三年下來,他田裏草比禾深,土裏藏得下鼠兔。後來他索性算它個球,門角落的鋤頭、鐮刀都生了鏽。”這生動的語言描寫將王秋赦好吃懶做、不事農桑、坐吃山空的特點寫得淋漓盡致。另外,像“挖挖你的思想根源”、“階級鬥爭,一抓就靈”這些那個時代的標語,運用在文章內,使讀者不僅不就得“過時”,反倒是作者語言幽默的一種表現,讓讀者在笑過這些無知、愚昧的話後,更是笑這個時代的無知與愚昧,起到了很好的諷刺效果。

總之,《芙蓉鎮》的風雨是一個歷史縮影,無論是它的主題思想還是人物塑造、情節構思、語言描寫都是值得稱道的。正是這成功的情節刻畫與人物描寫,使得《芙蓉鎮》不愧爲一部文質兼美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