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參觀校史館有感

校史是一個學校在時間歲月中的痕跡,它見證了我們學校的光輝歲月。以下是校參觀校史館有感,歡迎閱讀。

校參觀校史館有感1

踏進校史館,一股古素純樸,端莊厚重的氣流向我迎面襲來,那瞬間,我的心靈被它震住了。因爲即將展現在我面前的將是一所知名大學誕生的全程記錄。校史館裏,一頁頁的文字,一幅幅的圖片,一張張的獎狀,一具具的模型,生動而形象地爲我們展示了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誕生的全過程;是它們見證了應技大的歷史和過去,也是它們造就了今天應技大的輝煌與不凡!

在校史館中我們追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滄桑足跡、品讀應技大的62年曆史。在那記錄歲月雕痕的展廳裏遊走,看着歷史不斷的上演和謝幕,昨天就在眼前翻開每一張泛黃的書頁。史館將應技大在風雨裏成長的歷程一一呈現,每一個成就,每一次獲得,都包含着歷史的意義。走近那一張張老照片,彷彿又走進了應技大那段輝煌絢爛、令人迴腸蕩氣的歷史。一幕幕歷史的見證很是振奮人心,看到這些,我的心中是感嘆,更是自豪。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是由全國示範性高工專——上海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冶金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化工高等專科學校以及原國家輕工業部所屬上海香料研究所合併組建而成,是一所有着60餘年辦學歷史的以工爲主、特色鮮明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堅持以“應用技術”爲本,強化內涵建設,走出了一條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的特色發展之路。校史館以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及其前身學校的發展爲主線,全面展示學校的發展歷程與辦學成果,分爲序館、歷程館、新校館、 專題館四個部分,採用動態多媒體技術與靜態展板 實物結合的形式進行展示。六十二年來,學校不斷傳承創新,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堅持以“應用技術”爲本,不斷強化辦學特色,努力培養高水平應用技術人才。學校堅持融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把服務國家和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服務長三角中小城市中小企業作爲自己的責任與擔當。站在新的起點上,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學校將繼續堅持走“特色立校”之路,堅持走“人才強校”之路,堅持走“協同發展”之路。學校要繼續弘揚“厚德精技、砥礪知行”的工程師文化,培育打造學科專業特色,推進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廣大師生的新活力。要積極融入上海建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國家戰略,主動對接地方支柱產業升級和轉型,全方位構建產學研協同應用技術研究與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踐行應用技術大學的社會責任,朝着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目標勇往直前。

半小時的參觀讓我受益匪淺,認識到了先輩們創建科大的艱辛歷程,感受到了做一個科大人的自豪與驕傲,感到了肩膀上擔子的沉重。21世紀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尤其是我們應技大人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擔負起“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在“中國夢"中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能力爲中國的百年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爲構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爲把應技大建設成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爲傳承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五十餘年精神文明的我們,對學校的過去倍感自豪,對學校的現狀感到欣喜,對學校的未來更是充滿了信心。哈佛大學有句名言說到:大學的榮譽,不在於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又一代人的質量。我們明天更應該發奮努力,讓應技大因爲曾經有過我們而驕傲。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完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趁我們還年輕,去施展才華,去綻放青春,在未來的日子裏終生恪守青年時代的信念,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我想這纔是真正的青春的顏色,只有這樣。多年以後我們再回首時纔會發現這裏是我們夢想開始的地方。我們將以先輩爲榜樣,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作爲首要目標,發揚傳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明德、明學、明事”的校訓,銳意改革、開拓創新,用實際行動爲應技大的歷史之牆添上我們濃墨重彩的一筆。

校參觀校史館有感2

爲了讓全體老師瞭解學校文化,2015年5月18日全體教職工到圖書樓一層參觀校史館。 雖然之前對學校有了大概的瞭解,但至於學校發展中的一些細節還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參觀給了我重新系統地認識學校一個良好的機會。

進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垂地的大幅畫面,像一張張氣勢恢宏的國寶級的長畫,上面書寫着我們學校二十多年的歷史,婉轉而又雄偉,接着就是學校各個時期的發展狀態,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學校發展舉步維艱,條件艱苦,可想我們今天這麼好的條件和環境來之不易,宜當憶苦思甜,發奮圖強!第三階段學校仍然面對很多棘手的問題和一系列苦難,但在學校領導以及師生的努力下,我們都一一克服了,我們堅強地走過了那段艱難而又輝煌的歲月。到了第五階段,我們學校喜訊連連,成功升本,並更名爲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這將是是學校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我們的學校已經建校24年,回首往事,這是怎樣的經歷?24個春秋,24個冬夏,我們的學校陪伴着歷史走過了24個不平凡的年頭。一幅幅展板,向我們訴說着歷史的凝重,學校從平地創業,白手起家,到今天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桃李芬芳,現已成爲山西省首所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

學院在向着實現“千畝校園、萬人大學”的國家一流民辦本科院校的目標邁進的征途上,將堅持奉行以往優良的辦學方針和思想,繼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理念,加強完善“雙百雙軌”的辦學機制,在大力發展學院內涵建設的同時,緊抓國家教育轉型發展的契機,以人才培養爲根本,以學制貫通爲突破,以課程銜接爲保障,以提高質量爲核心,以促進就業爲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探索系統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機制,爲廣大有志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門,爲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城鎮化科學發展貢獻最大的力量。

通過這次對校史展的參觀,讓我對學校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我相信學院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也希望全體同仁能夠攜手共建美好科院!

校參觀校史館有感3

九月,我們懷着好奇與憧憬的心情走進了江南大學。優美的校園充滿了江南氣息,我們陶醉於江大的美麗神韻中。今天,我們走進了校史館,回眸江大歷史,重溫江大記憶,我們將更深入地瞭解江大。

江南大學坐落於太湖之濱的江南名城——江蘇省無錫市,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目前,在教育部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已基本建成佔地3200畝、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蠡湖校園。這是一座匯聚了4萬師生、充滿活力和魅力的校園。在這裏,我們不僅可以

感受到江南山水的靈秀旖旎、碧草佳樹的蔥蘢生機。亭臺樓宇的軒昂氣勢,更可以感受到江大人“篤學尚行,止於至善”的精神狀態。

我們走進校史館,首先看見的是江南大學的發展歷程。江南大學源於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經歷了多次,合併重組,在2001年1月,經教育部批准,以原無錫輕工大學爲主體,合併江南學院、無錫教育學院,組建了江南大學。校史館裏展出的不同時期的印章、校徽、校歌記錄了江大的風雨歷程。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保存了江大的美好回憶。一路看去,我心中不禁泛起一陣陣漣漪。

繼續朝裏走,我們看見了許多著名教授學者的簡介。陳列館裏擺滿了優秀學子、教授們的筆記、獎狀,以及他們用過的化學儀器、計算機、書本等。一項項研究成果令我們讚歎不已。實力卓越的江大教師們培育出一批批優秀學子,爲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看到這些,我們倍感自豪。

緊接着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校友們以及各大友校在江大50年校慶時贈送的禮物以及祝福卡片。一句句真摯誠懇的祝福溫暖人心。江大用心澆灌着學子,學子也用心回報着母校。江大與其他高校彼此合作交流,友誼深厚長久。在這裏,我們看到了江大的友好、努力,也預見到了江大輝煌的明天。

校史館裏還展出了許多名人大家爲江大所題的字,江大校園沙盤模型等。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了江大,瞭解了校史,理解了內涵。

校史館一行使我對江大的愛更深了。我一定踐行“篤學尚行,止於至善”的校訓,爲江大的美好明天出分力。

參觀校史館有感;2014年5月20日,西安臨潼明媚;踏進校史館,一股古素純樸,端莊厚重的氣流向我迎面;西安科技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當時就曾提出過;1957年7月,國家高教部決定,將西北工學院採礦;1958年7月,陝西省人委根據西北協作區第二個五;劃轉陝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爲主;學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備軍校參觀校史館有感4

2014年5月20日,西安臨潼明媚。我班同學在郝衛全老師的組織下,來到了圖書館一樓的西安科技大學校史館。我們開始了對校史館的參觀,校史館的參觀活動令我們很有感觸。原來我們的學校有着這麼悠久的歷史淵源,發展爲如今的西安科技大學,培養了7萬餘名高級專門人才,爲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踏進校史館,一股古素純樸,端莊厚重的氣流向我迎面襲來,那瞬間,我的心靈被它震住了。因爲即將展現在我面前的將是一所知名大學誕生的全程記錄。校史館裏,一頁頁的文字,一幅幅的圖片,一張張的獎狀,一具具的模型,生動而形象地爲我們展示了西安科技大學誕生的全過程;是它們見證了西科大的歷史和過去,也是它們造就了今天西科大的輝煌與不凡!

西安科技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西安科技大學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國立西北工學院(由北洋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焦作工學院組建而成)礦冶工程系。礦冶工程系由原國立北洋大學工學院礦冶系(成立於1895年的採礦冶金科)和焦作工學院礦冶系(成立於1909年的採礦冶金科)成合並組建而成,。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當時就曾提出過採礦系從西北工學院分出,單獨成立以採礦爲主的高等院校的設想。1954年陝西省委根據陝西地區煤炭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曾多次考慮在西安創辦一所爲煤炭工業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的學校。但是,由於當時各方面條件不成熟,均未實現。

1957年7月,國家高教部決定,將西北工學院採礦工程系調整到當時已由上海遷來西安的交通大學。採礦系調至交通大學後,原歸屬採礦系的地質教研組分出,與西安動力學院及西北農學院水利系的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教職工組合並組建了交通大學地質系。

1958年7月,陝西省人委根據西北協作區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煤炭工業在發展對培養科技幹部的要求,以會辦驥字第307號文正式批准,成立“西安礦業學院”,同時組成了西安礦業學院籌備委員會。 在陝西省委、省人委、陝西省煤炭局的領導下,在西安交通大學等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多方努力,籌備工作就緒。1958年9月15日,西安礦業學院開學典禮在西安市吉祥村礦院校址內隆重舉行。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西安礦業學院宣告成立,隸屬於煤炭工業部,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了校名,與中國礦業大學(原北京礦業學院)是當時煤炭系統僅有的兩所5年制本科高校。1998年8月,國務院決定將我校

劃轉陝西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爲主”。1999年6月9日,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爲“西安科技學院”。2003年4月16日,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爲“西安科技大學”。

學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備軍官培養選拔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實施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高校和陝西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2004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等級。學校先後榮獲陝西省“文明校園”、“平安校園”、西安市“園林化單位”稱號。

學校佔地面積108萬O,有雁塔和臨潼兩個校區,設有研究生院和17個學院(部)。擁有安全科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學科,7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涵蓋33個二級學科。擁有國家能源煤炭分質清潔轉化重點實驗室、國家煤炭工業採礦工程重點實驗室(省部級)、西部煤礦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1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現有8個國家特色專業、11個省級特色專業,1門國家精品課程、25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5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8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現有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7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7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和1個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授權點,5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地礦及其相關學科爲特色,以工科爲主體,工、理、文、管、法、經、藝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2萬餘人。

學校有教職工2000餘人,專任教師1200餘人,教授、副教授400餘人,教師中具有博碩士學位者900餘人。其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7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選10人,陝西省“百人計劃”7人,陝西省“三秦學者”特聘教授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7人,陝西省青年科技新星7人。學校還有一支由200多名專家、教授組成的高水平兼職教師隊伍,其中雙聘院士8人。

“十一五”以來,該校承擔科研項目4238項,其中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54項;科研經費總額7.379億元;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6項;獲准專利520項。

半小時的參觀讓我受益匪淺,認識到了先輩們創建科大的艱辛歷程,感受到了做一個科大人的自豪與驕傲,感到了肩膀上擔子的沉重。21世紀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尤其是

我們科大人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擔負起“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使命。爲構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爲把西科大設成爲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作爲傳承西安科技大學五十餘年精神文明的我們,對學校的過去倍感自豪,對學校的現狀感到欣喜,對學校的未來更是充滿了信心。我們將以先輩爲榜樣,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作爲首要目標,發揚傳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勵志圖存、自強不息”的“胡楊”精神,銳意改革、開拓創新,用實際行動爲西科大的歷史之牆添上我們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