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後感(精選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後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後感(精選6篇)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後感1

孩子是一棵小樹苗,需要陽光,需要呵護才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排在最前面得環節,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作爲家長的我就很重視這方面知識的吸取並儘可能好的運用在實踐中。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到現在我也曾看過不少的育兒方面的書籍,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是這本《陪孩子一起成長》特別是書中的兩個觀點我非常贊同,並與之產生共鳴。

第一個觀點就是“家長要學會表現無知”。家庭應該主動分享學會孩子的好奇,要學會表現出無知的狀態。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會陪孩子一起玩遊戲,或者一起看一本書,看到最後,我就會用孩子那種充滿童趣和好奇的口吻故意問上幾個問題,讓她來做我的老師。孩子在那個時候就會很認真,感覺到很有“成就感”。記得有一次我問孩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麼,能告訴媽媽嗎?孩子說她也不知道,於是我就表現出非常想知道的樣子,她就把百科全書翻開經過一段時間的查找,告訴了我她的答案。趁機我就誇讚了她,並說以後還會經常請她幫我解決我不知道的問題。看得出她很開心。個人認爲除了裝無知、裝傻,爸爸媽媽還要讓權,所謂讓權就是隨着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把權力交給孩子。平時在家的時候當我看到她的書桌很亂的時候爲了鍛鍊她能自己整理的好習慣,我就故意說今天你的書桌你做主你想怎麼整理就怎麼整理,你是書桌的主人,一定要把它管理的好好的。孩子那時就會表現出積極的樣子。在週末出去到某處遊玩之前,我有時候就會對孩子說:“孩子,今天出去需要準備的東西我都不知道要帶哪些,你能來做主嗎?”孩子每一次都能表現出很樂意的樣子。家長學會無知以後孩子做事的積極性和動力會大大提高,從而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第二個觀點就是“孩子要學會感恩、敬畏、寬容”。一個能懷有“感恩”的人,就會懂得珍惜,懂得分享,懂得熱愛生活。當父母付出了無盡的愛給孩子,收穫的卻是孩子的冷漠和自私時,每一位父母都會感到既吃驚又心寒:是誰讓孩子變成這樣的?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爲此,爸媽們願傾盡所有,不求回報。然而,不少孩子把父母無微不至的愛看成天經地義,以自我爲中心,不懂得體諒,更不知道感恩。爲什麼付出了愛卻沒有收到愛的回饋?我們作爲父母也許該自我反省一下了。愛的付出也有講究,“不求回報”的愛也並非都是好的。因此,我們應該教會孩子感恩。爲此,在平時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都會不失時機的給孩子講一些小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一些古詩,如“鋤禾”,讓她感到糧食來之不易,讓她認識到能吃到這麼美味的食物應該要感謝農民伯伯,感恩陽光和水還有空氣;有時當孩子在喝着乾淨的水時,我會給她講一些自來水生產的過程,讓她認識到乾淨的衛生的水來之不易,我們要感恩那些能讓我們喝的上這些水的所有人。讓孩子懂得感恩,我覺得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各種節日。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並表示感謝,不管價錢多少,回到家裏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讓孩子親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父親節和母親節,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二是及時的表揚孩子。在孩子做了好事後,不管他是主動還是被動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滿意,父母都要發自肺腑地感謝他、讚揚他,那麼孩子定會大受鼓舞。不管孩子爲你做了什麼,都要讓孩子覺得“幸虧有我出手幫助,事情纔會這麼順利”。父母由衷的肯定纔是孩子關心他人的動力。

教育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任,我們這一代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需要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智慧。“陪孩子一起成長”是一本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的好書,爲了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將會好好研讀下去。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後感2

隨着孩子從只會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現在已然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與失敗事關孩子的一生,身爲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較關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樣才能教好孩子?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儘可能的.選擇好的學校,課外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等等。但是通過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結果來看,越是狠抓嚴管,孩子的學習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著名學者李子勳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長》,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以往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觀有所改變,在這裏與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們需要讀懂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瞭解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們需要建立良好的關係作爲保障。在生活中,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會對孩子過於溺愛,干預太多,爲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過着衣食無憂的日子,這樣會慢慢抹殺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並陷入成長困境。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與孩子有效的互動避免生硬的強塞知識,有的時候還需要表現的無知,讓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她在挫折與磨練中讓自然的長大,學會感恩、學會寬容、懂得敬畏等等。週末我時常讓家人帶着孩子來到我的工作崗位上,讓他了解工作的艱辛,生活的不易,讓她對社會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營造孩子的成長環境,我們要先糾正人家怎樣怎樣好的錯誤思想,每一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模板可套;其次規避望子成龍這種心態,我們沒有實現的目標,不能強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學習上的負擔,因爲學習不是判斷孩子的唯一標準。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環境的基礎,可以給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給孩子充分的關注、耐心、尊重和信任。衆所周知,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緊張是不言而喻。但是,馬克思非常重視對女兒們的教育。將星期日留給孩子,跟孩子們共同度過這歡樂的一天。平常,馬克思也經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跟孩子們遊戲,比如和孩子一起摺紙船,將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還和孩子們一起賽跑,擲沙包等,鍛鍊她們的身體,培養她們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來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對其潛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導孩子的行爲,父母作爲第一任老師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要爲孩子做出榜樣,孩子的觀察力是很敏銳的,我們的行動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當孩子有了良好行爲方式時,我們應適時、適當的給與表揚鼓勵,使孩子獲得一種被賞識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悅,從而強化良好行爲的養成。反之,如發現不良行爲時,可以採取一點懲罰措施,讓孩子思想上有所觸動,明確不良行爲的危害,從而改掉不良行爲。另外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稱讚,而且在大家對她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也曾說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因勢利導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摸索着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經驗。教育的路很長,作爲孩子的家長,我還要繼續探索,繼續爲之努力,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成爲父母的驕傲。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後感3

這是年前讀的一本書,把當時寫的讀後感分享在這裏。方便日後查閱。

最近一段時間,我把《陪孩子長大》這本書讀完了。因爲之前讀過李子勳的一些關於親子教育的文章,感覺很受益。所以,對這個作者還是比較喜歡的。再加上這本書讀起來也不難,每部分內容也不算多。

讀完這部分內容之後,我比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積極的態度看待家長和孩子面臨的各種問題,總是能從問題中找到轉機,讓當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還在回覆問題的過程中把心理學的內容穿插進去,讓家長了解到,這是孩子在心理髮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從而減少家長的擔憂和焦慮。

等我讀完這親子關係的36講,看最後結語的時候,看到作者提到的親子教育的三原則。我很感慨,我個人覺得,前面的那些內容,作者也基本是圍繞這樣的原則來展開論述的。這三個原則如下:

第一個原則,關係大於教育,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個原則,用成長、發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個原則,教育方式大於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正確或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個原則讓我想到了,我常聽到,自己也常說的“關係大於一切”。有了關係,就有了信任,有了愛,有了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響力。第二個原則,讓我很受啓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錯也是孩子必須經歷的體驗。我們也常常說試錯體驗,孩子很多時候是從錯誤中成長。成長中規律性的東西,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與其讓孩子未來到社會上試錯,自己無法應對,父母無法協助,倒不如讓孩子早點去試錯,這樣也能更早的成長。當然,這個也不是說,就一定要去刻意進行挫折教育,或者說,孩子現在試錯了,未來到社會上就不會犯錯了。第三個原則中提到的一點,讓我印象比較深刻。文中是這樣說的:“社會並不像教育家所認爲的那樣理性和單純,很多人寫教育孩子的書不是真心爲每個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傳一種他喜歡的教育理念、一種觀點,爲了維護這個觀點,他會故意地把事情說得很簡單明瞭。如果家長把教育專家的話太當真,可能會得不償失,這裏也包含我這本書談到的教育理念,家長最好也不要太當真,最好只當作一種可選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這裏看到了作者開放的心態,無論是對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論,還是自己的理論,都是持有開放的態度。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你自己纔是自己孩子的教育專家”,也就是說,任何其他人都沒有父母自己更瞭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這件事上,沒有可以奉爲聖經的“教條”,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則和方向。畢竟每個家庭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對這個家庭有效的東西,對那個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麼說,教育孩子也是成長自己的一個機會。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這樣的機會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後感4

讀完了李子勳寫的《陪孩子長大》李子勳親子關係36講,對我感觸較深的有以下幾點:

親子教育有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關係大於教育,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個原則,用成長、發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個原則,教育的方式大於教育的內容。

針對這三個方面,作者解釋,其實家長不需要說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只要有良好的關係就行。

教育的正確或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長讀了許多教育孩子的書,結果書讀的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敵似的。我們要告訴孩子一些實用的東西,不要只告訴孩子正確的東西,很多正確的東西只能在書本上活着,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實用的教育才是現實教育,這種教育不容易妨礙孩子建立適合自己也適合社會的價值體系、倫理與哲學思想、審美態度與世界觀。

在培養孩子的金錢觀中,前期碰到我同事的兒子,今年剛上高一,有點追求名牌,買的鞋都是名牌的,上千元。最近買了一件防風衣,好像也花了1700多。針對這種情況,我通過看李子勳的這本書,我明白了,在教育孩子對待金錢的觀念上有兩個技術,這兩個技術用在初中以後的孩子身上非常有效。第一個技術是部分滿足技術。比喻遇到孩子想買喜歡的東西,父母覺得比較貴,可以這樣說:“好,你當然可以去買了,一定支持你,不過爸爸只能支持你20%或30%或者50%,其他你要自己去攢。”另一個技術叫延遲技術。很多孩子買東西很衝動,突然特別想買就開始磨父母,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反對,孩子就被挫敗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得到心理安慰,並不是真正渴望得到東西,他往往是一種沒有經過思考的慾望。這個時間爸爸媽媽就要說:“雖然那個東西不錯,我們也願意給你買,但要等一等。”讓孩子的慾望延遲一下,延遲對他的心裏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假設孩子想得到一個東西又能等待的話,就說明他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後感5

《陪孩子長大》不僅是一本親子讀物,更是一本指導家長、老師如何運用心理學去教育孩子,解決孩子煩惱的良書。本書的作者李子勳憑着對本質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於人性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爲線索,用一些貼切生動的個案展現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內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用一種符合心理學規律的視角去解讀家庭中的親子關係。

它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你,怎樣理解孩子,怎樣幫助孩子,怎樣呵護孩子的心靈,怎樣給孩子適當的愛,怎樣給孩子自由,保護他的創造力,怎樣呵護自己的心靈。

作爲一名教師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當然還得給孩子愛,同時別忘給他們自由。以李子勳的說法就是讓孩子建立依戀關係。關係重於教育,句句是真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麼幾句話:

“多提孩子的優點,他的優點就會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優點的話,會變得很優秀。如果總誇獎他是一個好孩子,他的行爲越來越偏向於好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標定爲壞孩子,他的行爲就越來越偏向於壞孩子,這是語言的雕塑功能。”在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李子勳提出的是一種賞識教育。賞識教育可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欣賞孩子我們就應當做到尊重孩子。

欣賞孩子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樹立自信心。因此,我們要學會欣賞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鼓勵。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成長。

《陪孩子一起長大》讀後感6

讀了陶海彪的《與孩子一起成長》一書,感悟頗深,受益匪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們有着一雙永遠充滿好奇的眼睛。作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甚至是孩子的終身教師,應做到身體力行。家庭教育寓於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存在於家庭的每一瞬間,家長毫無掩飾的言談舉止時時刻刻被模仿,這種模仿對孩子的品格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在漫長的時間裏毫無感覺地完成的。如果你勤勞,孩子就勤快;如果你熱情,孩子就大方;如果你主動,孩子就積極;如果你禮貌,孩子就學會了尊重……孩子的頭腦就是一張白紙,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反映在孩子身上。所以,你必須用心,必須極爲慎重。事實上,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仁慈、愛心和責任感的家庭,他日後會成爲健康、正直、樂觀向上、有所作爲的人。

良好的習慣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書中指出好習慣是從小培養的;兩代人要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孩子在幼兒階段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那是終身受益的,一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纔會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還會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成長的人!

書中特別提到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好好佈置一下家裏的閱讀環境,要儘可能讓書籍伸手可及,如孩子的牀頭櫃上,牀前放一個放滿圖書的書報袋,在書房裏爲他精心佈置一個讓他可以自由閱讀的角落。精心挑選一些他喜歡的幼兒圖書。如:《昆蟲記》《動物百科》〈〈十萬個爲什麼〉〉《魯濱遜漂流記》《愛的教育》《海底兩萬裏》等等好多好多不同類型的書。同時還注重創設輕鬆的精神氛圍,在閱讀之前,我有意識地使用信任孩子的語言,這會幫助他們對閱讀本身產生神奇的持久的熱情。

細細品味這本書,淺顯的文字卻將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讀後非常受啓發。總之,作爲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作爲教師要尋找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耐心等待孩子成長,也許等來的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