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本領恐慌》有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本領恐慌》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本領恐慌》有感1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名字叫做《本領恐慌》,作者是王小平。

在我讀書的時候,經常想到穿越,想到如果能到歷史上某個朝代,多好啊,這樣我們就知道大體上歷史是會怎麼發展的,在那裏我可就是大人物了。而想到未來,則更多的是想到自己會不適應,想着自己什麼都不懂,是要穿越到未來幹嘛。有一家電視臺舉行了一次民意測驗,主持人提出的問題是:“你是願意在過去100年,還是在未來100年?”而這個測驗的結果是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羣衆選擇了在過去100年,而且其中年輕人居多。任何人都會潛意識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選項,而這個測試說明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瞬息萬變的今天,大家都或多或少會有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不自信和危機感。

讀這本書的原因是想到了“本領恐慌”這個詞,前陣子看到大家的分享,確實讓自己感覺到才疏學淺,有如井底之蛙,孤陋寡聞。在網上搜索之後,一是找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話:“我們隊伍裏面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二是發現還這有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就是叫《本領恐慌》,而且是一個15歲時輟學的姑娘在20歲的時候寫的,想想自己的年紀,我就更加恐慌了,馬上將這本書買了回來進行學習。

此女王小平,其父親20歲時,被打成右派,這帽子一戴就是20年,後來因爲鄧小平,他才摘掉了右派的帽子,並娶妻生了作者,出於對鄧小平的感恩,其父親給她取了王小平這個名字。她在高一時,在全班成績第一(比第二名高70多分)的情況下,毅然放棄了自己的應試教育讀書生涯,走向了一條由自己規劃的新型讀書路上,此時,她15歲。

17歲時,她登上了全國教育學術研討會講壇,給專家學者作報告

18歲時,她開始在高校舉辦講座。

19歲時,與人合著《大成奧祕-超越美國成功學》。

20歲時,出版《本領恐慌》。

說到這裏,你慌了沒,作者將書名用了毛爺爺的語錄不說,自己的姓名還和鄧爺爺的差不多。說實話,看這本書之前,我很慌,但是看完了之後,心情總算是平復了點。平復的原因一是這本書有很多內容值得借鑑學習。二是這本書總的來說比較空洞,可以用“說了一堆正確的廢話”來概括吧。這一本書的理論價值,更多的不是在作者自己所總結的思想上,而是在書中每一個大小標題都引用了一句名人名言上。說實話,看完之後再看我的筆記,記錄下的都是她摘錄的名人名言,而她自己的思想,確實沒有打動我。而這一本書的實際價值。單就我而言,本領恐慌四個字的意義要大於這本書的意義,是對毛主席的那一席話的認同感以及產生了自身對弱點的恐慌和學本領的急迫心理。

不是有人說,當你的實力還撐不起你的抱負的時候,那就讀書吧。

這本書一共有四篇。分別是第一篇:學習化生存;第二篇:成才大奧祕;第三篇:成事大本領;第四篇:成學大方略。

第一篇以重視學習價值與新世紀生存方式爲點,展開闡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解答何爲學習這個命題。第二篇以“發現毛澤東”、“系統最優化”、“全方位修煉”、“多維大和合”爲點,天馬行空的展開講了一大堆名人名言,着重分析了爲何學,學什麼,怎麼學。第三篇主要引出她自己總結的大成本領菜單。共分爲十大能力,並將十大能力又分爲三大根本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並着重介紹了思維能力(整個智慧的核心)和創新能力(所有天才的資本);三大樞機能力:謀劃能力、交際能力、說服能力,並着重介紹了謀劃能力(四兩撥千斤)和說服能力(強於百萬師);四大黃金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自知能力、自治能力,並重點介紹了合作能力(抱團打天下)和自治能力(萬能的支點)。第四篇就完全是作者的思想了,也就是她的“大成”教育模式,這一篇是我花的時間最少的一篇,太過於求全以及沒有創造力,連名人名言都省略掉了,像是一篇又一篇的流水賬作文,裏面包括素質學習方略、大成學習方略、實學方略、自學方略、樂學方略,其中實學方略、自學方略、樂學方略是大成學習的`總模式,裏面的介紹如同標題,用標題就可以概括了。

這本書本人覺得有如下特點:一是這本書不像一本傳統的書籍,更像是一個課件或者一個講座稿。應該是傳統教育的缺失和實際學習上的應用造成。二是作者是一個拼湊天才,而不是寫作天才,作者的這本書寫成六百頁厚,但是我反覆看了之後總是找不着精髓,他的第四篇是她着重詮釋的,但是是由各種思想各種段子進行拼湊而成,裏面沒有核心,或者像是一幅書畫作品缺乏靈氣和張力。

大概年輕的時候都希望追求老道,年紀大了,文章裏反而會多一些簡單吧。我想大器早成和大器晚成也都各有好處。大器早成如甘羅12歲當丞相,李世民18歲起兵反隋,拿破崙28歲成爲法國首領,曹植19歲的《銅雀臺賦》,屈原23歲的《離騷》,大器晚成如姜子牙70歲被周文王重用,丘吉爾65歲成爲英國首相,和希特勒幹仗,鄧爺爺近80纔開始大展手腳。大器早成的人,像更多的是在一項專業或者在某一行業有特殊的天賦,大器晚成的人,更多的是積累吧。不管早成還是晚成,有兩個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自己要有成大器的想法,方孝孺說“不安於小成,然後足以成大器”。其次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禮記-中庸》裏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和電視臺的測試一樣,假如人們能夠倒着活,從80歲活回來,那麼大多數人可能都很可能成爲一個偉人吧。只是現在我們都還正年輕,要想的不應該是回到過去或者期待那麼遠的未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現在拿起書本,開始學習,開始積累,等待“果實”那一天的自然到來。最近看親子書看到魯迅先生說過的一段話:“孩子初學第一步,在成人看來,的確是幼稚,危險,不成樣子,或者簡直是可笑的,但無論怎樣的愚婦人,都總以懇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這一步,也絕不至於將他禁於牀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夠飛跑時再下地,因爲她知道,假如這麼辦,即使長到100歲也不會走路。”如果我們老是隻想着需要去看書而不實際行動起來去拿起書本,直至將看書評書形成習慣,那麼我們也就一直吃的是自己之前的老本而不會有提高吧。

假如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之後,也只是每人一個蘋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之後,每個人都將會有另外一種思想作爲補充。期待大家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謝謝!

讀《本領恐慌》有感2

當我們睜大眼睛,看看世間的一切——星羅棋佈如蛛網般的公路、鐵路;鱗次櫛比、聳入雲霄的高樓大廈;琳琅滿目、眼花繚亂的各種商品;美輪美奐、震撼心靈的珍奇藝術;驚天動地、威力無窮的高新技術……這一切,無一不是人所創造的。

上帝的別名,叫做造物主。事實上,人才是真正的造物主。是人,創造了世間的一切物。在上個世紀初,尼采大喊“上帝死了!”死的是那個虛假的“上帝”,而作爲真正的上帝的人,越來越顯示出他的神威。

培根說:“人是一切的中心,世界的軸。”其實,人不僅是世界的軸,而且在世界上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追求和平與發展,我們建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所有的成果,爲的是什麼?都是爲了人。

不僅一切爲了人,而且一切在於人。人高於一切,人貴於一切。

古語云:“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聖人。”這就是我們古人對物與人的比較。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也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你可以把我的資金、廠房、設備全拿走,只要人不動,十年後我還是世界第一。”資金、廠房、設備,與人相比,到底哪個更值價?在卡耐基眼中,人最有價值。可是至今許許多多的人,都沒有這種認識,更看重的是資金、廠房、設備。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在其第一本總結企業經營經驗的著作《我的想法與做法》中說,“古聖先賢說,人能興國,人能亡國,回顧自古以來的歷史,如實地證明了這句名言。毋庸諱言,事業的成敗同樣在於人。”松下認爲,在公司的人、財、物三要素中,人是這些東西的主宰。儘管有資金、有設備,要是沒有會利用這些東西的人,這些東西也產生不了任何作用。最終,他得出的結論是——“企業能否爲社會做出貢獻,並推動自己興旺發達,關鍵在於人。”當今世界管理科學權威杜拉克也認爲:“企業或事業唯一的真正資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

一切資源,歸總起來,不外兩大類,即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比物力資源更爲根本更爲關鍵。毛澤東深刻地指出:“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離開了人,一切物都一錢不值。

一切問題,歸根到底,都可以歸爲人的問題。我們考慮一切事情,研究一切問題,都應以人爲本,以人爲中心,以人爲上帝,這纔是思想的制高點。最大的最可怕的錯誤,就是見物不見人,重物不重人。

“人就是上帝”,確切地說是“能人就是上帝”。

人的才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也是人才的主要本質特性。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價值蘊藏在才能裏。”人的肉體沒有什麼價值,不管多大個頭,組成的也只是那幾十種化學元素。如果提純分離出來製成日用品,不過是7塊肥皂(脂肪)、22盒火柴(磷)、一根釘子(鐵)、20磅焦炭、一小匙硫磺、一英兩有色金屬和可刷一間房子的石灰……加在一塊兒大約值10元錢,還不如一隻羊值錢。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是在能力上的差異。

先哲孔子說:“君子病無能也。”君子,最怕的就是無能。無能,就沒有價值。由於能力無比根本、無比重要,毛澤東才把本領恐慌作爲最可怕的恐慌。本領出現恐慌,一切恐慌都會接踵而至。如果有了高強的本領,其它任何恐慌也就無需恐慌。馬克思、孔夫子、毛澤東三人可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他們無不把對人的關注聚焦在一點——人的能力上。

人的能力決定成敗,能人是事業和命運的主宰者。

劉邦與手下人談起他的成功之道時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張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克,攻必勝,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他不是說靠這,靠那,而是靠人,靠三個高能人才。他將張良的蓋世謀才,蕭何的蓋世治才,韓信的蓋世將才,爲其所用。這就是他戰勝“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強大對手楚霸王的總關鍵。劉邦的確高明!他把能人看得重於一切!得能人者得天下!就憑這種認識,天下能不是他的嗎?

今天的新經濟與風險投資緊緊聯在了一起,創業者最渴望的是獲得風險投資商的青睞。要得到這種青睞,實在很困難。憑什麼人家把他腰包裏的錢投給你?風險投資的具體理由,也許會因時因地因事而變化,但是有一條是任何風險投資商所公認的——把寶押在職業經理人身上,這一點他們永遠不會改變。關鍵就看你有沒有一支好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如果有,“投資者甚至會給你下跪”,沒有這樣的隊伍,“他拔腿就走”。當初張朝陽在美國“招商引資”時,網站連個影子都沒有,而慷慨解囊者唯一看中的,就是他這個人。劉邦在今天要找風險投資商,肯定是不愁的。他有一支由張良、蕭何、韓信組成的“人傑”隊伍,全球所有的風險投資商恐怕是要踏破門檻、爭先恐後地把錢投給他。

把寶押在能人身上,正是因爲能人是一切因素中最根本、最活躍、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在現實中,作家蔣子龍所說的現象屢見不鮮——“換上一個好頭頭就可能使一個差的單位‘起死回生’,撤掉一個好頭頭就可能使一個好單位‘落花流水’。”什麼是“好頭頭”,就是有能力、有本事的頭頭,他決定着一個單位、一個組織是“起死回生”,還是“落花流水”。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段妙語:“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剝光,一個子兒都不剩,然後把我扔到大沙漠去,這時只要一支商隊經過,那我又會成爲億萬富翁。”從“一個子兒都不剩”,到“成爲億萬富翁”,這是天方夜譚嗎?對有的人來說,是;對有的人來說,就不是。區別就在於能力。對高能者來說,這並非神話。相反,哪怕已經擁有了億萬富翁的萬貫家財,沒有能耐,也會敗得“一個子兒都不剩”。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富翁鮮少是先人財富的繼承者,而大多繼承其父輩的鉅額遺產的紈絝子弟,都把遺產敗得精光。這就是:沒能力的人,有錢也要變無錢;有能力的人,無錢也能變有錢。因此,現在的世界大富翁們,如比爾·蓋茨、巴菲特等,都紛紛宣佈把自己絕大部分乃至全部財產捐獻給慈善機構也不留給後代。

在今天這個競爭無比激烈的時代,比拼的除了能力還是能力。每個人都越來越靠能力來說話,靠能力來證明自己。能力,把人的差異越拉越大。同班的大學生,剛一出校門,就分出了差異:有的只找到每月200、300元工作,有的每月拿到700、800元,有的則被人用每月20xx元、3000元的高薪聘用。這還僅僅是開始。

才能體現價值,人與人的本質差別,就是高能者與低能者的差別。一方面,不少人四處碰壁也難找到一個飯碗,頂多只能拿每月二三百塊;一方面,職業經理、高級人才,被盼得望眼欲穿,虛位以待。“獵頭公司”、“能人銀行”等行當也因爲社會對能人的渴求而悄然興起,日趨走紅。一人幾十萬、幾百萬年薪,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一個月幾百元,一個月幾萬元,差距就有如此之大。而這種差距,正是人的能力所決定的!

能力已經成爲商品。人們掙的不再是資歷薪、學歷薪,而是能力薪!

“人力資本”理論認爲:人的能力,是財富的主要源泉。“人力資本”理論創立者、諾貝爾獎獲得者舒爾茨說:“當代高收國家的財富是什麼構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盛總結二戰後日本崛起創造奇蹟的祕訣就是:“日本人由於戰爭而損失了許多財產,可是最爲重要的能力——人的能力沒有喪失。”

當北京大學副校長陳章良與美國未來學院院長楊·莫里森在談到智力資源與資本問題時,無奈地說:

目前95%在歐美名牌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北大畢業生,拿到學位後都留在了歐美,沒有回國。最寶貴的資源就這樣流失了,可是報上卻爲引進多少多少外資而沾沾自喜。

中國人把資本認爲是最寶貴的,美國人則把人才看成是最寶貴的。一個是物爲本、錢本位的觀念,一個是人爲本、能爲本的觀念。觀念的高下,決定成就的高下。如果這一觀念不能真正改變,那麼我們只能亦步亦趨地跟着別人走,永遠不可能成爲真正的贏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實,科學也好,技術也好,都是人的能力的產物。沒有人,沒有人才,何談科學,何談技術?一切競爭,說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但並非是一個人才大國。誰都知道中國是“人滿爲患”,人口危機成爲了我們最大的危機。然而,當我們對人口危機進行深思時,就會發現問題不在於人口多,而在於低能的人多,在人口中低能者佔的比例大。人口危機,實是低能者衆多所造成的危機。現在我們把12億人當作了包袱,可怕的沉重包袱;如果12億人都變成了12億能人、12億高本領的人,最大的包袱就會變成最大的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不要把目光只盯在自己國家裏的“人均土地”、“人均資源”上,要盯在人的能力、人的本領上。只要有過硬的本領,全球的資源、全球的資本都可以爲己所用。如今,中國的鄉鎮企業在國外開工廠的已經有6000多家。只要中國人的能力越來越高,那麼生存的空間就是無比廣闊的全球舞臺;只要中國人的本領越來越大,那麼也就能在國際競爭中穩操勝券!

人就是上帝!能人就是上帝!——當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組織、一個國家有了這樣的觀念,那麼,對待一切問題,處理一切事情,就會有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