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成爲一名優秀教師》讀後感

親愛的同行,不管你是正懷着又興奮又惶恐的心情剛剛踏上這個旅程,還是早已上路。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從現在開始的1年、5年、15年、30年之後你將走向哪裏?想來我也是工作十多年的教師,也自認爲無論在學科教學還是班級管理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經驗,但始終感覺當一名教師,當一名真正的好老師,當一名我一直期望的那種教師——受人尊重與愛戴的教師,還是難以企及他們所擁有的激勵別人的那種潛力。這大概就是教育上最令人着迷的難題了:無論你在工作上如何全力以赴,離學生所應得到的還是相差甚遠。這也就是我在潛意識裏選讀此書的理由吧。

《怎樣成爲一名優秀教師》讀後感

一、“一見鍾情”的第一印象

1、本書作爲全美國新教師入職培訓、教師繼續教育的教材,被廣泛使用。無論是師範生、新教師還是老教師在向學生進行細緻入微且卓有成效的指導和教學時,都得需要有足可憑藉的教學才智和資源,本書就是爲此目的而撰寫的。據說本書探討了做一名教師所需的“人力資源”,有了這種“人力資源”,你才能在教學中不僅立足生存,而且茁壯成長。老師的研究對象是學生,作爲老師你要知道學生最看重的是教師傳遞知識與智慧的個人風格。

2、本書包括的內容:優秀教師既關心學生,也關心自己;只要有適宜的課堂環境,學生可以學會互相關心;教師對文化差異和個體差異認識的越清楚,就越能滿足不同學生羣體的需要;對教師的要求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求他們通過自己的交往方式和人格力量來影響學生;反思有助於教師創建自己想成爲的那種教師的形象,產生實現目標的動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管對自己的潛力多麼心中無數,都可能通過學習成爲更有效的溝通者,成爲更敏捷的助人者。

本書最直接的讀者是立志從教的教育工作者,因爲他們願意拿出最高超的本領—關愛和同情—來服務他人。我便懷着強烈的好奇心來閱讀此書。

二、“追憶爲師”的催化劑

歲月如梭,記憶如歌。在我們長達十幾年的爲生生涯中,有哪位是你曾經遇到的最佳老師?又有誰是使你受益終身的人生導師?此人可能是小學教師、中學教師,或者是大學教師。不論此人是誰,你的這位教師必定是循循善誘的點化大師,令你取得連自己都無法想象的學習成就。一旦浮現出這位教師的鮮明形象,回想起這位教師的獨特聲音,你滿腦子裝的不僅是這位優秀教師的音容笑貌,而且是至今流連不去的特殊感悟。

當你追憶這位作爲自己人生楷模的教師時,你很可能不由自主的列出這位教師令人印象深刻的個性特點,當你一一細數這些特點時,你或許不無驚異地意識到,這些超凡脫俗的特點中竟然沒有什麼涉及這位教師的教學內容或者教學方法,有可能只是一次觸及心靈的談話而已。

因此,你會幹什麼事當然很重要,你會是社麼人同樣很重要。在你記憶中出色的教師中,儘管個性和風格似乎有天壤之別,但卻有一個共同之處:他們能找到各種方法將個人的優點發揮到極致。

一個優秀的教師需要具備的品質,許多人都認爲有如下特別重要的“樣本”。

1. 個人魅力。讓別人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感興趣。

2. 憐愛之心。沒有幾個人決定從教是爲了追逐名利。

3. 一視同仁。學校裏學生抱怨最多的是那些執行規則時偏心的.教師。

4. 因材施教。

5. 不重男輕女。

6. 具有幽默感。

另外還有其他,如通達(不僅“精通書本”,而且“洞明世事”)、機智、誠實(坦誠、透明、真實,激勵別人也如此做人)、平和、耐心、善於鞭策、獨出心裁、關心學生等。

不管你把什麼品質列爲自己最應具備的首選,其根本目標必定還是不僅要做一個技藝高超的專業人員,還要做一個最純最真的人。因爲你一旦選擇了做教師,你就不但在課堂上是教師,而把你的知識和感悟應用於生活時同樣是教師。

三、“辨識風格”的座標系

當老師的需要辨識學生的學習風格,從而因材施教。這裏概述四種學習風格:一是感官型。 儘管對感官型學生要花費不少時間去積聚和開發學習資源,但教師可以憑藉圖片、圖表、圖形、文本、錄象、事物、模型,再輔以生動的口頭表達,採用直接教學法,活靈活現的呈現學科中的主要概念,這樣就能爲學生提供各種感官都能感知的學習環境。二是綜合型與分析型。 綜合型學生先從理解整體起步,再逐步轉向理解各個部分極其相互關係,而分析型學生先從理解某個部分起步,再利用各種細節理解整體。三是場依存型與場獨立型。場獨立型學生寧願獨自學習,遇到問題依靠自己的個人努力,而場依存型學生偏好結伴學習,遇到問題傾向於向老師同學請教。四是衝動型與沉思型。衝動型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問題,常常是在猜答案,而沉思型學生爲了避免錯誤總是反覆琢磨才作答。

雖然理解學生及其學習風格要花時間,可一旦你這樣做了,你就和學生及其學習成效之間建立了有效的聯繫。儘管學生要嘗試所有的學習風格,但只有按其能力及偏好的風格進行學習才能學的多,記的牢。這讓我想起我所帶的初三畢業班:3班和4班。這是兩種截然不同學習風格的班級:3班典型的衝動型,老師這邊問題一拋出去,立即就有學生張口就答,很明顯這不是反覆思考後答出來的。一開始,我沒有摸清學生的這種風格,反而認爲3班的學生聰明好動、充滿靈性,4班的學生反應遲鈍,不與你配合。但經過幾次單元測驗,結果卻讓我大吃一驚:4班明顯掌握的比3班的好。後來對這兩個班級的學生我採取了不同策略:3班要求隔斷時間再提供答案,4班則要求當場作答,這樣兩個班的學生都有機會確切的表述自己的答案了。事實證明如此調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見,如果一開始你不能把握學生的學習風格的話,那麼你需要花點時間仔細觀察瞭解你的學情,辯識不同學生的不同風格,然後分層施教纔有高效的可能。

四、“教學原則”的細節追求

有人說“學問”就是邊學邊問。可見問題在課堂上的重要性。曾經在教學中有意觀察及思考過:課堂提問學生有哪些好處?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可能:一是提醒學生認真聽講;二是表示對這些學生的關注;三是引導學生思考,希望這些學生站起來回答不出問題時能不斷引導他們思考並最終回答出問題,從而使他們獲得成功的愉悅感;四是扶貧工作,讓一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同學不再掉隊或不要落得太多。五是反面教材希望其回答錯,這樣老師就能以其發生的錯誤進行分析。

對於備課中預設的問題,一般我都能按難易想好提問的對象。但對於隨即生成的問題則往往在課堂上比較隨意,有時還真就違背了提問的“迴避性”原則。回憶上學期所帶班級的課堂故事,有下面兩例讓我印象深刻:

案例一:複習慣性的有關知識,學生對影響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質量不理解。我就指着班級內的兩個學生(兩人同位且女生胖男生瘦)提了兩個問題:1。誰的質量大?2。如果兩人以同樣的速度奔跑,遇到相同的障礙物同時摔倒的話,誰摔的更重,爲什麼?學生嗷嗷的回答“胖子摔的重,因爲胖子的質量大”。我很高興,爲自己的機智釋疑,爲學生的認識到位。

可等我在看向被我舉例的女生時,卻迎來了一種怨恨的眼神,我的心一沉,看來如此舉例,非但沒有使這兩個學生迅速做出正確的反映,還使其感到了窘迫和羞愧,這樣一來,深深地刺傷了這兩個學生的自尊心,也破壞了課堂的教學氣氛。雖然我立即意識到了自己的失誤,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已然在學生留下傷痕的話,又如何收的回。

案例二:提問一個女生,讓她利用右手做一下“右手安培定則”示範。她被叫後未站起來,但臉憋的通紅。我以爲女生膽小害羞,便鼓勵她說“沒關係,即使錯了,老師也不批評你。”她顯得更窘了,依然不肯站起來。我便加重了語氣“站起來示範一下,難道你都不願意嗎?”該女生立即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我莫名其妙,這種情況還真是從沒有遇到過。但看到班級其他學生不自然的表情,我立刻意識到可能有什麼特殊情況是我所不瞭解的。趕緊話題一轉“沒關係的,我們換個同學來示範一下——”課堂又按預設繼續進行。下課後,我把該女生叫到教室外,才發現因小兒麻痹,她的右手有兩個手指是粘連在一起的。我心裏一酸,眼淚差點掉下來。隨即擁住它,在她耳邊輕聲說“對不起,老師真的不知道。”該女生含着眼淚微笑着對我說“老師,沒關係的。”

事情已過去了很久,但這兩件事情卻像心裏的一根刺,每每想起總是有些疼。給我的警示是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應從各個角度考慮可能出現的影響課堂教學的不利因素,及時迴避可能產生的問題,使提問真正成爲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樑和傳播知識的紐帶。

本書中的結尾,法利曾用交通指示燈做比喻來說明人們在生活和學習上的反應特點。說黃燈型的,生活得小心翼翼但卻乏味;紅燈型的,關閉了自己的腦力發動機和精神液壓機;綠燈型的,熱情洋溢,目的明確,敢於冒險,嚮往有趣的生活,不顧生命旅程中的阻礙勇往直前。讓我們都做綠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