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註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譯註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譯註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1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瞭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註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爲“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愛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愛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就應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說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着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此刻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生,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樣着也算得上是個性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爲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裏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着什麼樣的主角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樣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開着寶馬穿着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就應與他的潛質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喜愛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愛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己呢?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2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爲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爲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爲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爲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爲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爲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爲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3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也許有點誇張。但論語的重要意義是不能忽視的。《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讀了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基本瞭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張。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孔子對“孝”的理解,對現代社會的教育意義不減當初。近年來,空巢老人等詞彙的問世,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這一問題;還有文化名人于丹對論語的解讀,也有“孝敬之道”這一篇節。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論語中孔子對“孝”的解讀:

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奚其爲爲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看過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代社會道德素質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現在這個經濟,科學都非常發達的時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們所忽視。小孩子們,在家都被寵着,哪裏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們追逐自己夢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竟都忘記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們獨自在家中,雖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們並不幸福。他們一年到頭也難見他們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們的心靈是空虛的。他們只求一聲問候、一起吃個飯、常回家看看……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回頭看看那爲我們而白了的頭髮,爲我們而皺了的臉頰。

論語中的“孝”讓我們拾起那顆久違的“孝心”吧!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4

這周繼續看《孔子》,我覺得相對於讀《論語譯註》那簡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響力,因爲讀那些古文時,對於一些詞的釋義或解釋總不能恰到好處,當自己不懂時,就會忍不住看翻譯,之後暗示心理會告訴自己:原來這話是這意思,所以並不會有太多思考。

而當我們看的時候,首先,視覺上會形成一個識記過程,印象更深刻。且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一個社會背景,看到孔子在什麼境況下說的.話,而非籠統地去背,這種學習方式更是寓學於樂!

我看到孔子對禮的追求,對道德的堅守,劇中他在去季孫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樣的動作,似乎是一種禮節,但路上的人卻總是對他的行爲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覺得“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到門口後,陽虎並未讓他進去,此時孔子說:“季孫此舉是違背了禮的,因爲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陽虎並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後,對他哥哥說:“人不能只爲了口飯活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可見他對禮的崇尚,重視,孟孫恰巧拜訪他,他頓時慌亂說要以禮相見,整理裝束,並自將草蓆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們可能會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聖人,他對禮節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食糧,我們爲什麼不一直繼承禮,而要去簡化禮節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的思想對現代的我們來說有些封建,是舊俗,但我們不能否認孔子在歷史上的影響,對中華民族的影響,他是的的確確的教育家。他對於學習六藝的堅持是我們所需要的品質。

又回到君子謀道不謀食上,以我們今天來看,很多讀書人,包括大學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許有時還沒有明星一部電視劇收入高。但他們爲什麼會選擇這種高難度職業呢?這時,孔子這句話便很好的得到論證了,學者是真正有學問,以天下國家爲己任的君子,他們沒有把心思放在祿和食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都說職業沒有高低貴賤,可若此時讓我們去掃大街了,我想我內心也會極其抗拒。若只謀食,只要靠勤勞的一雙總會活自己,但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肯定不是爲了餬口。所以我想告訴自己,讓自己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不要,不要貪圖物質享受,而要從學習找生命真正的意義。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5

媽媽告訴我,十三歲之前是人記憶最好的時候,所以,我一直堅持誦讀經典。四年級的時候,我背完了《論語》上冊,班上進行“國學經典”考查時,我總是高高地舉起手積極回答問題。每次我背誦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師讓我講解意思的時候,我卻很多都不知道,於是便下定決心要好好看看《論語》的譯文。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論語譯註》上冊,書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釋,閱讀這本書可以一邊複習原文,一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這使我收穫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學而第一”,這是《論語》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關於“學習”主題的對話討論,不僅讓我學會了“如何學習”,還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學生,他最大的特點是有一雙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眼睛,經常提出孔子的優點,並心向孔子學習。其爲人處世也深得孔子的讚賞。

曾子,姓曾名參,也是孔子的學生,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是他的學習方法之一,他每天都會反省:“爲別人辦事是不是盡了心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都複習了呢?”

子禽,姓陳名亢,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特點是非常好問,遇到什麼小問題也要請教孔子,所以進步總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無數,同學們又稱他爲“聖人”和“師仙”。在學生有困難時他總是樂於幫助並耐心講解。他那麼博學卻始終保持謙虛,很善於從別人身上學習,人們誇他他也從不驕傲。他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如果三個人走在一起,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的長處去學習,以他的短處爲自己改正的參照。”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啓發,讓我懂得了:要善於發現並學習別人的優點,就算有天大的學問,也要像孔子那樣謙遜好學。

有子懂得欣賞他人,曾子堅持每日三省,子禽總是勤學好問,孔子更是善於以他人爲師,這些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以後我還要進一步研讀《論語》,做一個有思想、有學問;愛反省、善學習;不驕傲、不自滿;懂禮貌、又孝順,擁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學識的真正優秀的人。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6

此次疫情很突然,來勢兇猛。在這個關鍵時期,全國人民衆志成城,團結一致。有許多抗戰在一線的人員在前方拼搏,爲病毒作鬥爭,奉獻出自己的力量。我們作爲一名普通公民,理應積極配合,一起度過這個關鍵時期。

我作爲一名大學生,也是一位熱愛閱讀的讀者。近期利用在家時間,我仔細地閱讀了《論語譯註》這一本書。這本書籍是楊伯峻的研究心得。它出版於20xx年10月1日的中華書局。

楊伯峻原名楊德崇,是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十分突出,主要體現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譯註等方面。他卓越的成就離不開他的祖父對他的教育。他從小足不出戶,由祖父親自授讀古書。讀過《詩經》《左傳》《東萊博議》等書籍。祖父對他的啓蒙教育影響了他的一生。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爲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的影響力很大,家喻戶曉。但是真正堅持下來看得人並不多。如果你仔細閱讀這部作品,就會受益匪淺。

全書共20篇,首創“語錄體”,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它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每個人物描述地都十分鮮明,給我們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僅在於刻畫人物方面,在內容上也讓我獲益多多,深有感慨。“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教育了我們要孝順父母,尊重師長,誠實可信,多學習知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個人每天需要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守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複習。每天堅持做這樣一件事情,你就會把自己變得更加完美。所以,我們要時常反省自己的言與行。

在學習方面,也有很多讓我難忘的名言。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教導我們要善於學習並且多加思考。“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這告訴我們在學習上和生活上,要善於反省,取長補短,並且要多向優秀的人學習。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爲諂也。”孔子說:“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禮的規定去事奉君主,別人卻以爲這是謅媚呢。”在生活上,因爲每個人的個性都有差異,也都有自己特有的習慣。對待同一件事情,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此時我們不應該懷疑自己,或者是一味的去迎合別人的看法。我們應該有獨立的思想,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做就好。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所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很重要。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侍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所以對於很多事情,我們大家都要有自己的分寸和屬於自己的原則,適可而止,尊重一切事物,不多加干涉。

這就是我對這本書一些言論的看法。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能陶冶人的情操,並且能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古往今來,大家對於《論語》的評價都很高。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爲“四書”。這部偉大的作品,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用心讀。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7

讀《論語譯註》已有三週,這本書大概是同學們在所有已讀書籍中讀的最慢的一次。從不懂到看翻譯,從看翻譯到得不到智慧,讀的慢,讀不懂是自然的。爲此,推薦趙文瑄主演的《孔子》電視劇讓學生在週末的時候看一看,來幫助自己理解書中的語錄。從上課的回答中,從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中,從週記中,慢慢發現他們讀出了少許的味道,這實在是讓我興奮不已的事。

半部《論語》治天下,“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論語譯註》這本書的閱讀帶給學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賞《論語》時,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規範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時,我急於求成,忽略了對公式定理的理解,學得不紮實,使一次次的考試失利。現在,我讀《論語》時深有體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等一些話語使我受益匪淺。它倡導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多複習,多重複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它的原則,不僅僅是學習,更是生活。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8

有語曰:“有些事想多了頭疼,想通了心疼。”孔子說過,想得太明白未必是好事,糊塗一點也未必是壞事。正是這個道理。一天10小時左右的學習時間已經夠我們受了,如果還整天的胡思亂想,疲憊的不只是我們的身體、精神,我暫且認爲那樣是叫“心累。”老師常講只要自己忙起來,我們就會想得更少。我也同意這句話。忙之所以會讓我們想得更少(強調這裏的想是指一些與現實與自己的生活毫不相關的胡思亂想)是因爲這會轉移我們的注意力,甚至會麻痹我們的神經。所以對於學生,對於公職人員,治癒“心累”的方法,只有“工作”。唯有不斷地學習、工作,纔會探索出新知,纔會得到你想要的問題答案。

這周我看完了《孔子》這部電視劇,雖然只有16集,但是它帶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任何天才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並不是說他具有天賦,而是他善於讓自己成功,這纔是我理解的天才。孔子之所以成爲聖人,是他面對生活的態度,和他留給我們的知識大道。我看到孔子爲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奔赴於各國,處處碰壁,最終能實現自己的大道了,可楚國君王逝世,自己終也未實現他的最高理想——大同。雖“大同”在現如今還是古時候都不太現實,但他在逆境中的生活追求、生活態度都值得我們學習。所以無論在學習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9

關於《論語》的譯註,從古至今有多個版本,流傳最爲廣泛的有宋代朱熹的《論語集註》、清代儒生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還有現代楊伯俊先生的《論語譯註》等等。

最近我在讀《論語》的時候按自己的明白譯了一下,以楊伯俊先生的《論語譯註》爲藍本,加之本人讀論語時的感受和想法,期望對那些和我一樣想透過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對自己有所裨益的人們有所幫忙。

起初我在編譯的時候能夠說隻字不敢有違楊先生的想法,原本抄錄。(veryok)但這天,摘錄到第三天,我有個感悟:這距今數千年的典籍能夠流傳到如今,時代背景完全不一樣,孔夫子如置身當下,必要曰上一句:此乃星宿外空者也。既然他和他的思想得以保存,我認爲,正是爲人所用的結果。

但是,朱熹、楊先生,也包括楊先生的弟子易中天先生,他們對於《論語》乃至諸子百家的經典的明白都遵循了夫子們那年那時的本意了嗎?我說未必。畢竟那個擂鼓震震、戰馬齊鳴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仍去誦讀經史子集,只正因它能夠爲時代所用,爲人的行爲做嚮導。可見,真理亦或信仰,必須是不受時空侷限的,更不受人們的身份地位所限。雖然不一樣時代、不一樣社會、不一樣階級、不一樣人羣對它的明白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經典教與大家要仁愛,要寬容,要講孝悌,仍是我們如今的爲人之本。子曰:本立而道生。

因此,不好拘泥於某種解釋中,按自己覺得舒服合理的解釋去看它們,其實越是典籍離我們就越近,正因真理就應是最淺顯易懂的,晦澀的不能清楚明白地說出來的,必定是僞真理。

千人讀《論語》必有千種解釋。不好爲了解釋而解釋,而是要用其中的思想去教化和提升我們的靈魂。否則,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10

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窮的沒有辦法。端木賜不安本分,去囤積投機,猜測行情,竟每每猜對了(就像在說證券投資一樣)。

這裏提到的端木賜,複姓端木,字子貢,孔門十哲之一。大家都以爲孔子最喜愛顏回,但端木賜也是他的得意弟子。《論語》中,子貢的名字出現57次,而顏回的名字僅出現32次。他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爲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貢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爲後世商界所推崇。

他是孔子周遊列國經濟上的支持者。經商成爲他宣傳政治主張和實現外交才幹的重要條件。《史記·貨殖列傳》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越王勾踐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子貢通過經商,達到如此顯赫地位,成爲孔子的代言人和傑出的外交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端木賜發揮自己經商的才能,積累鉅額財富,從而有能力推動儒學的傳播。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雖然微不足道,但也有自己的理想。足夠的財富有助我們更好、更快的實現我們的目標,所以努力賺錢不代表“鑽到錢眼裏去了”,而是我們實現目的的一種手段。

爲了理想,而努力賺錢吧,只要不忘初心即可。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11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作爲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應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的熱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着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聯到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爲師,德高爲範,“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我們教師的職責。教師的愛與衆不一樣,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合。因此,在這條道路上,我願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齊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職責,將一隻只凝聚着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個性簽名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樣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夠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正因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爲難得,而他之因此能夠安於貧窮,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纔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快樂。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正因他們的喜怒並不依靠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

心並不真的認爲君子務必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正因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譯註讀後感 篇12

《論語》這部書基本上可以稱之爲我們中國人的聖經,幾乎所有中國人的道德規範,行爲規範,都得從這部書裏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們的一個指路明燈,當然暫且不論此明燈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論語》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走上了神壇的道路,歷朝歷代,都把這本書當做統治階級的工具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顯然這種思想是非常利於統治的,最起碼各階級的人羣能夠安於現狀,而且還能聽命於朝。因此,從漢朝起,至清朝終,所有的學問研究者,讀書人,都會對這本書做出註釋、解析,力圖通過自己的想法來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甚至於我們的鄰居,韓國、日本,也有大量的關於《論語》的研究文章。據不完全統計,光是關於《論語》的這種註解類書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參差不齊,有好的,也有壞的。這裏面比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可以說把儒家的學說推向了頂峯。那麼,這浩如煙海的《論語》書籍,如何讀呢,哪種思想比較正確反映孔子的真實思想呢答案是《論語譯註》——楊伯峻注。

楊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漢語語言文學的專家,生於清末民初時期,自小接受正統教育,對先秦文學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楊先生的這部書,打開來馬上就能瞭解到楊先生治學之嚴謹,對於研究之認真。《論語》中的文字,他不會隨意解釋任何一個字,如果不把這個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會寫在註釋中的,所以,常常會發現,在註釋文字中,關於一個字的解釋,楊先生需要引經據典,甚至還要講上一段故事,然後才告訴你,這就是他如此翻譯這段文字的原因。可見,他對於這本書所傾注的心血是現在很多所謂教授所不能比擬的。

因此,讀這本書,可以讓人相對客觀的瞭解到孔子的真實思想,而不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這個客觀的思想本身,其實就是孔子所要表達的想法。

那麼,孔子究竟是個具有什麼樣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個人。這個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穌、也不是、釋迦摩尼,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與你我一樣,只是,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點與我們不同。《論語》是孔子的弟子門生逐漸整理起來的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籍。這其中有些言論是站在很高的哲學高度來說明一些治國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論也是孔子日常要表達某種想法的尋常語言。所以,從一些尋常語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愛之處的。比如《論語·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一種容器),這是觚嗎這是觚嗎”。孔子用這種簡單的事情表達他對於禮制的看法,着實可愛。看到這一章好像有一個生動的畫面出現在眼前,孔子拿起來一個觚,一邊捋着鬍子一邊氣憤地說,這是觚嗎啊!你們都成了什麼樣子!憤世嫉俗的憤青形象躍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這個不得不佩服。孔子窮其一生的時間要達到“仁”的境界,對待自己、對待學生、對待所有他接觸的人,都是用這個“仁”字來對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傳授的思想,來逐漸改變那個社會,從而使天下變得更爲和諧,更有秩序,當然,這個秩序同樣是有階級等級的階級秩序。但是在當時,能夠有這種想法並且付諸於實踐的人已經難能可貴了。

那麼,《論語》是不是就是我們現今社會的治療良方了呢,是不是我們的信仰歸宿已經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論語》大致成書開始於春秋末期,編輯完成於戰國初期,這個時代,中國還處於十分動亂的時代,各國諸侯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社會禮制崩塌,各種思想氾濫,東周其時已經是名存實亡,各個諸侯國甚至發明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貨幣單位等等,儼然一副分裂景象。而當時的孔子懷揣着一個偉大理想,遊走於各國,希望能夠付諸實踐。這種思想便是禮制的思想,希望通過恢復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禮數規則,來重新構建社會。

比如老百姓能夠認真耕作,士大夫能夠治家有方,諸侯能夠治理好國家,這樣整個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個階層不要總想着越級,你是一個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諸侯王趕下臺,不要在禮制上超越諸侯王,參見諸侯王的時候要保證諸侯王的威嚴,這樣社會各個階層就都穩定下來了。所以,他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看來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點,人的慾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會的發展帶來的就是慾望,所以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讓所有人都和他一樣,做好自己應有的社會角色,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這恐怕相當於烏托邦了。其實通過後代的發展也基本能夠看得出來,儒家思想用來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來治理國家基本上是沒有什麼作用,還是要嚴格法制纔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繁榮的根基正是一種“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這麼說來,《論語》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嗎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們自己修身方面的問題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終生學習、謙虛、仁慈等等,這些對於現今社會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義的。說儒家類似於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給大家構建了一個極爲高尚的目標,甚至於孔子認爲在他那個年代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着這個目標前進,而永遠也無法達到,因爲有一個終極目標在那裏擺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終止這個無休止的輪迴,可是也許需要幾世的修行才能達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誰還記得。那麼你就要接着修行,因爲你知道現在不是終點。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說你的仁已經修行的很好了,不,因爲孔子都沒有達到,而你,連孔子還沒有達到。那麼儒家可以成爲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會和諧的。我看僅此而已。

另外,現在社會上也有很多說《論語》不好的言論,我看也沒有什麼道理。因爲當時的孔子可能不是這麼想的。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當時的孔子只是想要表達一種倫理綱常的想法而已,因爲當時那個社會已經完全亂套了。所以我還是那個觀點,看一本書,一定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可以亂理解的。當時,社會戰爭頻仍,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沒有人再遵守以前的舊秩序,孔子認爲這是不對的,所以提出這種思想,想要規範人們的行爲,不過可惜,他的思想並沒有得到實現,因爲可能與社會的發展想違背了。還有“死讀書”的問題,其實孔子是最反對這個觀點的。“學以致用”纔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學活用”。還有就是“學而優則仕”,後世拿這句話爲根本,指揮着萬千讀書人在科舉,其實這個話還有半句。子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餘力的要抓緊學習,學習好的,有餘力的,要出來做官。你看,這斷章取義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麼樣,我們不要把《論語》放在一個神的位置頂禮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腳下踩上兩腳,這本書是中華民族承繼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們不能輕易把他忘掉,因爲我們的血管中流着《論語》的血,《論語》是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