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700字

圍城讀後感700字1

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的,《圍城》就是那本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好書,它於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後到現在,一直受到讀者們的喜愛。《圍城》這本書我也是剛剛讀完不久,但我對這本書的感受特別深。本書以方鴻漸爲線索,來表現世間百態。人物的描寫十分的精緻,不同的羣體表現出不一樣的爲人處世的方法,很具有諷刺意義。我們都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都活在“圍城”裏,同時又活在“圍城”外。永遠達不到的是目標,永遠滿足不了的是慾望。我相信我們每一次讀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五年後看它是新的,十年後看它還是新的,一百年後看依然是新的。《圍城》就是如此。

楊絳先生其實早已概括出了《圍城》的精髓: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上小學,上中學的時候,我們都盼望着上大學,因爲上了大學就沒有人逼着我們去做作業了;就沒有人阻止我們幹着幹那了;我們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歡的異性交往;我們還可以去我們想去的地方……太多太多的誘惑誘使着我們快點長大。可是當我們真正上了大學,我們才領悟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入學的新鮮感過後,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頹廢了,我們開始上課玩手機,逃課,整天把自己關在宿舍裏打遊戲,宿舍門都不想邁出一步,漸漸地我們迷失了自己。當一個人安靜地時候,我們腦海裏呈現的都是上大學以前那純真的,無邪的,美好的回憶。我們開始感嘆時間爲什麼如此的殘酷,爲什麼消逝的如此的快。我們“致青春”、“憶童年”,現在才恍悟兒時的我們是多麼的童真,少年的我們多麼的歡快,18歲的我們是多麼的快樂。但那都已經成爲過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個“圍城‘裏面,我們總是在抱怨總是在怨天尤人,可當我們真的走出來的時候又開始悔恨,開始追憶。

同學們,其實生活在再苦的日子裏也會有滿足的人,生活在再富足的日子裏也會有不滿足的人。所以無論活在什麼環境中,什麼條件下,我們都要有一顆平常的心,享受當下,享受現在美好的時光,不要等我們老了再去蹉跎歲月……

圍城讀後感700字2

從小學一直到了現在,《圍城》只看了三遍,卻一直不能忘懷蘇文紈那句:“冷若冰霜,豔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蘇文紈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權利,再加上留學博士的頭銜更是讓她把愛情看得特別珍貴,不肯輕易施與。然而留學歸來的她,也許是受到了方鴻漸和鮑小姐親熱的刺激,也許是回國後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薰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熱得蒸成了汽了。在趙辛楣、方鴻漸和曹元朗中游離,看着他們三個男人爲她“爭鬥”成了她畢生最大的樂趣。

有人說,一切都會變,除了改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也許正是如此吧,時光如梭,命運如滾滾車輪將我們帶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趙辛楣與方鴻漸的針鋒相對時,有誰會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元朗來,還最終和蘇文紈結了婚。在看到唐曉芙和方鴻漸之間的不斷互相愛慕、猜疑和爭吵這些小打小鬧的時候,有誰又會想到曉芙將會遠去,而方鴻漸卻被孫柔嘉“騙婚”。也許正是因爲方鴻漸和孫柔嘉之間本身並無感情基礎,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纔會發展成爲最後的離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礎對於婚姻來說真的很重要啊。

在書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從頭到尾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假如婚姻中有一方過於強盛而一直對另一方不公平的話,婚姻便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了。方逐翁說過:“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只可惜後來他兒子並沒聽他的話,娶了個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孫柔嘉,仗着個好管閒事的姑媽,壓迫得方鴻漸喘不過氣,逼得婚姻進了死衚衕。

也許這正好應了那句話:圍城裏的人想出來,而圍城外的人想進去。我們的世界正像這麼一個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這鮮豔多彩的繁華而羨慕不已,而缸裏的人,卻回想着這外面的純潔乾淨的好。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一種協議,卻有着這無窮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爲之瘋狂。

圍城裏的好戲還在上演,而圍城外,羨慕的人們仍在繼續渴望着圍城裏的生活。

圍城讀後感700字3

在城裏的人想出來,在城內的人想進去。

初次讀《圍城》,是高三的時候。大抵是因爲錢鍾書先生文化底蘊太高,那時候根本讀不懂他想表達什麼,只迷迷糊糊的記住了幾個主人公的名字——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

第二次讀是暑假,剛考完試有大好心情,於是便拿起書來讀,這次閱讀比第一次卻有體會。文中的方鴻漸懦弱,膽小,隨遇而安……一輩子在人生的圍牆裏走不出來。在城中,他飽受社會冷暖,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他有失敗的婚姻,有失敗的事業。靠着岳父的資助想要闖出一片天地,卻在國外買了一張假的文憑草草了事。回國後生活所迫,不得不前往三閭大學求職,可是懦弱無能的方鴻漸又在勾心鬥角中敗下陣來。

先哲們曾說過:“外在的敵人縱然強大,但最大的敵人莫過於自己。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須征服自己。”在我看來,方鴻漸的失敗是必然。一個連自己都不能征服的人憑什麼區征服世界?

儘管如此,社會中還是存在不少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在命運面前屈服,他們沾沾自喜。像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的文憑;像李凌,見風使舵,獨留蘇武守羣羊;像汪精衛,賣家賣國,卻不想招萬代唾棄。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那些不向命運屈服的人時刻在激勵着我們。耳熟能詳的霍金,雖然身體被禁錮在輪椅在,可是他的思想從沒被禁錮。霍金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被世人譽爲“宇宙之王”,他用手指用嘴創造了奇蹟。勾踐,雖然遭遇命運的捉弄,可是不向命運屈服的他選擇了臥薪嚐膽,最終反敗爲勝。

想想自己,辛苦的高三歲月已經過去,可是精彩仍在延續。我們勇敢的經歷了高三,儘管很累很困,但是那段一起奮鬥的日子真的很好,那段回不去的年少時光裏至少我們沒有屈服。

遙望未來,身處大一的我們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路在腳下,需要我們自己去開拓。很多師兄師姐說,大學不僅僅是來讀書的,更是來學經驗的。如若自己給自己一個枷鎖,大學生活必定不會精彩紛呈。

枷鎖只有自己可以給自己,聰明的人會丟掉枷鎖,因爲他們懂得,莫被自己禁錮。

圍城讀後感700字4

大抵與這浮世間的是非太過煩亂有關,對文化的沉澱也大多通過人羣的衝蕩與喧譁,所以大多尚未讀過《圍城》的人也多知曉這樣一句話:“婚姻是一座城堡,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誠然,這是婚姻的圍城,但或許這爲我們的人生築起的圍城。

世界偏愛隨波逐流,那些不羈的風捲起的晶瑩,只能被現實的礁石拍打成水霧,一次次消磨殆盡,漸漸的只能乖順的流出堤壩,徒留一片汪洋,我們慢慢人生路的圍城,一座又一座,一層又一層,學業也好,友情、家庭、愛情亦如此。守着自己老去的城堡,在高牆上哀求、哭訴、渴求哪怕只留一絲自由。但是,你又是否看清自己正在堆砌的一層層懦弱的'磚。

作爲小說的主角,方泓漸卻爲大多數人所不喜,我亦不喜這樣一個角色,一是本身的懦弱,無主見,思想上言不及義,內心空洞,雖說他本性良善,更多的時候卻散出一種頹廢氣息,難免讓人厭惡,二是總會看到自己和同齡身上的一些通病,意志荏弱,優柔寡斷。我們生活大多也是如此,充滿矛盾、彷徨、迷茫,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歸屬感無處可尋,只得在社會種種現實條件下搖擺、妥協,將人性的自由、生命的追求和理想都鎖鑄於圍牆內,不管外世流轉變迂。

但人就像鳥兒一樣,能被牢籠困住的多是一些平庸之輩“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世人千萬種,浮雲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怦然心動》裏的這句臺詞深得我心,少數仍如彩虹的人仍不被高牆圍城所困,做一隻羽翼光輝的鳥,遨遊四海,不隨波逐流,平庸的千篇一律。所以,用這一篇文章對奔波於這塵世間的我們勉勵,願我們既容得下一切苦痛,也容得下美好與快樂,就算偶爾被圍城所困,也不會囿於此,而能憑藉少年的驕傲與熱血,掙脫束縛看到更自由歡快的世界,縱使被生活所負,也不減情深。願光彩依舊,對這個世界仍是興趣盎然!

圍城讀後感700字5

《圍城》這本書是我一直放在牀頭的,錢鍾書的這部小說大家都看過,故事內容也不必多說了,只想談談我由此想到的一些東西。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飯,安靜的躺在牀上,百無聊賴的一遍又一遍的換着電視頻道。遇到有興趣的,就看一看,有廣告了就接着換臺。當我換完一遍了,想着剛纔的廣告應該完了吧,卻怎麼也想不起剛纔看的是什麼節目了。

偶然一瞥,看到了書扉上那兩個字,“圍城”。我對“城”的印象很好,對“圍”字卻不甚喜歡。“城”,代表城市,代表一種與時代、世界接軌的生活。而“圍”字,意味着自由的缺失。有一天,在重慶的步行街上,看到肯德基門口擺着一副招聘廣告,竟然也會駐足仔細看一陣子;看到地下通道里有個彈吉他的小夥子唱歌,心中也會嚮往一陣子。然後餓了去吃碗麪,纔想起原來這面啊,得用錢去換。想起大學快畢業的時候,工作遲遲未定,心中焦急難耐,想起老媽期待的眼神,看到兄弟們找到工作欣喜的表情,都讓自己很難過。

覺得只要能找到工作,就會很快樂。這個時候,自由我一點都不喜歡。小時候的理想都還在嗎?記得我們小時候都有各種理想。上大學時,熄燈了,宿舍的兄弟們聊起兒時的理想。我小時候想做一名宇航員,老五想做一名郵遞員,老大想做一名包工頭。哈哈,沒有誰實現了,但也沒見誰不快樂。其實人應該懷着圍城外的心情在圍城內生活,這樣幸福纔會一直擁有。沒錯,我每天朝九晚五,不能時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想想三年前圍城外的我,是否是這樣的心情呢?沒有了一份實現自己價值、創造價值的工作,我就連一刻都不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宿舍的兄弟們沒有一個實現了自己兒時的夢想,但是同樣很快樂。城外的人也要有一顆城內的心。如果我們承認了“圍城”,那麼就努力讓我們的身、心分開,一個在城外,一個在城裏。永遠都會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