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離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守望的距離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1

在我這個年紀,讀周國平的文章應該不算晚吧。在看遍了郭敬明的小說,朱自清的散文,再來唨嚼下週國平的哲理也未嘗不可。有人說: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帶着一時的好奇,寒假的空暇時間,便着手讀起他的文章。

有很多人擁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結出的碩果卻並不是很多,真正有獨立的哲學思考,有生動的東西也並不是很多,但無疑周國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學者,這位學者既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詩人,他用散文的筆調寫他的哲學思考,用哲學思考來貫穿他的文學寫作。

初識他的文章是一篇名爲《生命本來沒有名字》的文章,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眼前便一亮,感覺很新鮮,文章充滿濃郁的詩意與馥郁的哲理,無一不展現了他對生命的感悟,那是對哲理的深刻詮釋。從那時起,我便記住了他的名字。或許,正如他說的“生命本來沒有名字”,此時,“周國平”不再是簡簡單單的三個漢字了,他的哲理讓人回味無窮。

《守望的距離》記載了作者十餘年的歲月點滴,無論是對愛的理解還是人生的追求都顯現了獨到的見解。但作爲一個哲學詩人,周國平寫下的格言使我最爲感同深受。何爲格言?格言不過是天神們私下議論人類隱情的悄悄話,卻被智者偷聽到了罷了。周國平這樣讀解自己的格言:我從不奢望寫出能被人廣泛引用的格言,而只不過隨手寫下自己的點滴人生感想罷了。

在這裏,摘錄下幾句我自認爲不錯的格言。“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與失敗、幸福與苦難都已經降爲非常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這條路本身。”;“只有聰明人才能寫出好格言,但只讀格言的人卻是傻瓜”。但這並不意味他的話句句屬經典。正如:“我所厭惡的人,如果不肯下地獄,就讓他們上天堂吧,只要不在我眼前就行。”

我覺得討厭一個人本身沒有錯,但是討厭別人,並不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他們。你並不能要求別人爲你作些什麼,就算你很討厭他,只要我們自己做的夠好,又何必去理睬那些使你難過的人呢?真正的仇人是自己,讓我們少一分恨意,多一分寬容。即使那個討厭的人糾纏着你,對你而言仍是隱形無形的。這只是我的一些不夠成熟的看法,不夠完善,但每個人不就是在分分秒秒的爭論中長大的嗎?

我相信:真正的作家,應該是爲自己寫作而活,如果只是貪圖物質利益,那就太可悲了。因而,我很欣賞周國平說的“一個人唯有真正爲自己寫作,他的作品纔會有比較長久的生命力。”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2

人生若是執於一念,那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也就會自在於心間。——題記

紫紅的晚霞籠罩着整個天空,血似的夕陽浮鏤期間,花一樣的景象像仙境。微風拂過爬山虎翠綠的枝葉發出靜人心神的“沙沙”聲。我放下繁瑣,重啓簡約,清蘊一杯泉釀清茶,眼前遊蕩的是幽幽的茶氣,腦海裏是對人生的思考。

人類因經歷而充實,因失敗而韌忍,因成功而柔美。但幸福美滿的人生何嘗沒有守望的距離呢?《尚書·洪範》有曰:“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善終是能預知自己的死期,並且不是遭到橫禍或病痛而死,而是心裏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自在地離開人間。人生境遇變幻莫測,也捉摸不透。有的人雖然長壽但身心不得安寧,有的人雖然富貴但卻短命,有的人雖然善始善終卻一生貧困潦倒,有的人雖然富貴但身體卻不健康,有的人一生安寧最後卻遭遇橫禍…

人生似明湖畔的大碗茶,其中甘苦,唯其自知;人生似高低起伏的山路,站在路頂,只能看見上坡;人生似自我二重奏,有與無,輕與重,靈與肉,動與靜,真與僞,逃避與尋找,愛與孤獨。

曾幾何時,似乎厭倦生活,厭倦凡事,會想到削髮出家,試圖放下一切念想,一心向佛,企盼拋開雜事,解脫苦難,日日夜夜吃齋唸佛,超靈度生。佛教認爲世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爲躲避現實而向佛者,心中不免沒有根基。或許執迷者悟,只有親歷者,得出來的結論,纔是有說服力的,這就是爲什麼傳說中的智慧都屬於白頭髮長鬍子的老人的原因吧。智慧,是需要經歷和年輪來錘鍊的。當發現自己不夠完美,並不是理想中的自己,不要選擇逃避,逃避是懦夫的表現,不屑於漫天的虛無哲學和飄渺的輪迴,倔強地腳踏實地地踏足糜黑現實。

生活是一架天平,有人會認爲它是優柔寡斷,搖擺不定的,但是我並不這麼認爲,這只不過天平在思考,在判斷的必有的過程,決策一個正確的結論。生活便是如此,不會有任何是一步到位的,都需要經過時間的沖刷,光陰的滌盪。

生活是五味瓶,含雜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困楚心酸;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的潤沛凝甜;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的穢劣銘苦;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的酣暢歡辣;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淚嗒澀鹹……

生活是一部古籍,幽雅淡然,頓時使人凝下心來,心貼心的交流,一頁頁翻過,裝飾不多,卻顯華麗與奢華。莞爾的花飾、古色古香的書頁是道道美麗的風景。

守望,是一種等待,何嘗不是一種幸福。愈是盼望的東西,就愈是我們生命的本質,愈能牽動我們至深的情感。孤獨,使學會了獨立。幸福,讓心存幻想和期待。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躍躍的相鄉之情是李清照是纖瘦逸菊的寫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愛情的境界,時空的境界,宇宙的境界,潔身自好自賞的化身;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亡國之君悽惶和絕望、感慨和無奈止化兩束酸辛淚……

人生處處是陷阱,半步失誤,喏喏暖暖的夢變冰涼的枷鎖,像被擱淺一樣,獅困羣狼,阻擋前進的腳步。眺目遠望,迷迷離離看不到遠處的星。

守望,是最好的孤單。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3

讀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讀月讀書讀人,然後寫詩做人明理。而我認爲讀周國平,便是在讀社會,讀生活,讀人生,讀周國平確實是一種享受。

有這麼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可見周國平在當代的影響力很大。他對人生的態度是樂觀積極的,他看重人生精神追求,看輕名利的追逐,樂於淡泊,堅持在充滿功利的社會中把持自己。

在周國平的衆多作品中,我最愛讀他的《守望的距離》。這“守望”表示與時代潮流保持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在這本書中,他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爲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是的,在當今的社會人們需要慎獨,需要看住自己的心靈,不能在追逐功利中迷失自我。

讀周國平,他認爲人在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生活的煩惱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才能擁有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讀周國平會讓人的`思想變得清澈,對生活的理解變得輕鬆。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讓人易懂,有着看過後讓人必須去思考的魔力,靜心想想,總有那麼一兩句在我的潛意識中定居。讀他的文章,我讀得了“親情似的愛情”;讀得了“家是永遠的岸”;讀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識”;也因此走近了“尼采”,與一個巨人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這位睿智博學的作者,不知不覺的,他帶着他對人生、哲學的溫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讓我無意間也對世界改觀着看待。

周國平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從來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標,覺得只有活出真性情纔是沒有虛度了人生。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細讀這句話,其中蘊含的便是我們做人的重要準則——重精神輕功利。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4

讀完這本書,我想斗膽說一句。作者有時言辭未免過於犀利,除卻這一丟丟瑕疵,還是讓人受益匪淺的。

對哲學獨到的見解以及對女性人格獨立等等作出了深刻闡述。

簡單摘出2段來解釋我當下的處境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1、我是喜歡獨處的,不覺得寂寞。我有許多事可做:讀書,寫作,回憶,遐想,沉思,等等。做着這些事的時候,我相當投入,樂在其中,內心很充實。

但是,獨處並不意味着和自己在一起。在我潛心讀書或寫作時,我很可能是和想象中的作者或讀者在一起。

直接面對自己似乎是一件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所以人們往往要設法逃避。逃避自我有二法,一是事務,二是消遣。我們忙於職業上和生活上的種種事務,一旦閒下來,又用聊天、娛樂和其他種種消遣打發時光。對於文人來說,讀書和寫作也不外是一種事務或一種消遣,比起鬥雞走狗之輩,誠然有雅俗之別,但逃避自我的實質則爲一。

然而,有這樣一種時候,我翻開書,又合上,拿起筆,又放下,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找不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覺得心中瀰漫着一種空虛悵惘之感。這是無聊襲來的時候。

當一個人無所事事而直接面對自己時,便會感到無聊。在通常情況下,我們仍會找些事做,儘快逃脫這種境遇。但是,也有無可逃脫的時候,我就是百事無心,不想見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

2、王爾德說:“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我曾經深以爲然,並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輕鬆俏皮。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佔有,所以纔會有佔有慾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中有兩種快樂,一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在這裏,我找到了內心的將解未解之謎,並受益良多,謝謝作者。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5

初讀周國平先生的作品是在學校圖書館借閱的《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愛不釋手,於是在網上買了不少周國平的作品,其中就有《周國平三十年散文全珍藏》共五本,裏面就有《守望的距離》這本書,其餘四本陸陸續續讀完。暑期裏,我在工會委員羣裏發起了一個讀書接龍互動活動,倡議大家讀一本喜歡的書,寫一篇讀後感,既然是我發起的,自然身先士卒。於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寫下這段所思所想。

《守望的距離》是周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作品,字裏行間投射出作者對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問題的思考,面對當今物慾橫流、嘈雜煩亂的現實世界,周先生的文字猶如一縷清風,讓人清醒、使人振奮;更爲可貴的是宛如找到了一個可以棲息的精神家園,浮躁心頓時會寧靜、踏實。

周國平先生的作品,是他人生哲學的寫照——注重自我價值、崇尚精神豐盈、維護靈魂高貴。在《守望的距離》這本書裏有一篇寫於1988年5月題爲《尼采與現代人的精神危機》的文章,開頭寫道:“當我在一九八五年初寫作那本論尼采的小冊子時,我不曾料到,兩年後會在中國出現一陣子所謂的“尼采熱”。據我所知,真正對尼采思想發生共鳴,從中感受到一種發現的喜悅的,是一些關心人生問題、在人生意義探索中感到迷茫痛苦的青年學生和青年藝術家。……“這不是在說我嗎?1984年7月20歲的我大學畢業分配到省城工作,還沒有退掉學生氣。工作之餘,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

不知道人生下一步怎麼走?迷茫中的我,買了部分《外國著名思想家譯書》,有《蒙田》、《薩特》、《耶穌》等,《尼采》是其中一本,書中赫然印着自造的“戴平藏書章”(是印刷廠印書用的鉛字集結而成),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日於新華書店的字樣清晰可見,這印證了周先生的說法。周先生提到的一九八五年初寫作的那本論尼采的小冊子指的是一九八五年五月完成的《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本書,兩年後出現的“尼采熱”是不是就指的這套《外國著名思想家譯書》呢?因爲這是我國解放以來第一次系統介紹外國著名思想家的叢書。列入叢書的這些傑出的思想巨匠在哲學和各種科學領域的無與倫比的成就,改變了人類的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推動了人類的文明進步。改革開放初期,國門打開,國外各種思潮涌入,我選擇了哲學讀物;選擇了業餘充電充實自己,於是就把通過不斷地學習想進一步深造作爲奮鬥目標。白天,備課、上課;晚上,到大學自習室學習,1985年工作一年的我除了參加濟南市優質課比賽的同時,還報考了東北師大的研究生,考上了沒有上,領導不同意;於是,1988年又想上人大在職研究生,,老公沒同意;直至到九十年代,又報考山大法學院同等學力研究生,所有的課程都通過了,最後卡在了英語上沒有拿到學位,最終是自己“沒同意”。一次次的“不同意”有些懊喪,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有高學歷、學位固然好,沒有也未必就是不幸。周先生在《守望的距離》這本書的扉頁上寫到:“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着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瞭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如是說我儘管沒有收穫一本本證書,但在追求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一直沒有停下腳步本身就是一種收穫,是深嵌在骨髓裏的了收成,別人是看不到的,唯有自己體味得到。

讀了周國平作品之後突然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守望者,一直堅持着守望者的職責——守望着自己的人生目標,守護者自己的人生價值,關心着自己人生軌跡不偏離人類精神社會發展的基本走向。

做這樣一位“守望者”不是也很好嗎?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6

在炎熱的中午,我懷着煩躁不安的心情,開始閱讀周國平的《守望的距離》。我始終認爲周國平的書是需要在一種相對安靜的環境下慢慢品讀,他的文字具有對外界喧譁熱鬧的抗體,具有本身寧靜的淡然,一顆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麼細的哲思的。

周國平的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位北大哲學系出身的學者,以他特有的獨思帶領我們走進了人生哲學,就如他所說:“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許多人對於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觸發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會感覺一種共鳴的快樂。”的確,因了這種對人生無法言說的共鳴,讓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尋生命的祕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歡上了周國平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讓人似有所悟,讓我在讀他文章的時候,不斷地反思着回想着自己。當他談到幸福,愛情,婚姻,友誼時,我不斷的反問自己,我是否幸福。那個心目中的唯一是不是也像他說的,只是癡情的造影?他一直強調要做回自己,但是很對人說婚姻違揹人性,束縛自由,敗壞或扼殺愛情,本質上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爲什麼還是那麼多人在追求着婚姻,把婚姻神聖化。莫洛亞修正說:“在真正幸福的婚姻中,友誼必得與愛情融和一起。”也許這是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答案。愛情基於幻想和衝動,因而愛情的婚姻結局往往不幸。但是,無愛情的婚姻更加不幸。僅以友誼爲基礎的夫婦關係誠然彬彬有禮,但未免失之冷靜。保持愛情的陶醉和熱烈,輔以友誼的寬容和尊重,從而除去愛情難免會有的嫉妒和挑剔,正是加固婚姻的愛情基礎的方法。爲什麼愛情和婚姻會如此的複雜?爲什麼要把它解剖的如此清晰?不是說,太理智,太過於現實的愛情算不上愛情嗎?還記得上課的時候,老師說過,愛情,只有恆定才能持久。我一直深深的相信的這一句話。

周國平說:“連痛苦也是一種收入。”是的,真是那些痛苦的經歷,跟我們帶來了經驗與教訓,沒有它們那些痛苦與磨難,我們不懂得成長。但是當我們回首時,我們纔會心生懷念,懷念昔日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才發現昔日的痛苦已經不再痛了,它成爲了深深的回憶植根在我們的心裏,慢慢的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才發現,時光在流逝,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我們想盡辦法的想在此刻多做點有意義的東西而不要虛度年華,我想早一點從被窩裏爬起來,不想浪費美好的清晨,但是,我們的幻想總會在打開電腦的那一秒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們繼續過着百無聊奈的生活,然後再感嘆日子過着無聊。這就是我們的青春年華嗎?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忙碌着外在的事務。我們的日子是斷裂的,缺乏內在的連續性。逝去的歲月如同一張張未經顯影的底片,雜亂堆積在暗室裏。它們仍在那裏,但和我們永遠失去了它們又有什麼區別?

是不是我們也該轟轟烈烈的活一次?爲了愛,爲了自己想要的,棄離一切?很多時候,我們太在意別人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周國平說:“你須要保留今天,明天,你整個的未來,讓它們絕對自由,不要被你的愛人佔領。”我非常同意他說的這一句話。我仍然是屬於我自己的,並不會因爲我所愛的人而改變我自己的性格,我的一切,包括我的自由。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

愛默生讚賞兒童身上那種不怕沒得飯吃、說話做事從不半點隨人的王公貴人派頭。一到成年,人就注重別人的觀感,得失之患多了。我想,一個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後,又會反璞歸真,重獲一顆自足的童心。誰都想保持這一顆童真的心靈,但是我們受到這個社會的洗禮太多了,那顆純粹的,不帶功利的心,早已消失了。

我們常在討論,什麼樣的是友誼?男女之間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友誼?我記得莫洛亞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是饒有趣味的。他列舉了三種異性之間友誼的情形:一方單戀而另一方容忍;一方或雙方是過了戀愛年齡的老人;舊日的戀人轉變爲友人。心靜下來想想,確實是這樣子的。因爲我們再也不是童年時候什麼都不會想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整天混在一起玩泥沙的好朋友了。我們都有個自己的想法,我們想問題總愛想,這樣做,結果是什麼,有什麼得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太在乎,太過於物質上的追求而忘記了精神上的需求。那樣子,我們的物質不斷地滿足,但是幸福感卻在不斷地下降。是不是我們該把步伐慢下來,問問自己,我們其實需要的是什麼?爲什麼在物質富有的狀態下,我們的心靈還是那麼的空虛。要而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靈參與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謂“靈魂的愉悅和昇華”的因素。否則,花錢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費。享受和消費的不同,正相當於創造和生產的不同。創造和享受屬於精神生活的範疇,就像生產和消費屬於物質生活的範疇一樣。

周國平說:“以爲消費的數量會和享受的質量成正比,實在是一種糊塗看法。”我相信人必定是有靈魂的,而靈魂與感覺、思維、情緒、意志之類的心理現象必定屬於不同的層次。靈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棲居地,所尋求的是真摯的愛和堅實的信仰,關注的是生命意義的實現。幸福只是靈魂的事,它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得有意義的鮮明感受。肉體只會有快感,不會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給人帶來的至多是一種淺薄的優越感,也談不上幸福感。當一個享盡人間榮華富貴的幸運兒仍然爲生活的空虛苦惱時,他聽到的正是他的靈魂的嘆息。

人生終究是美的,不管這其中夾雜着多少零亂不堪的東西,探究生活的實質,人生的意義也畢竟是太過龐大的系統,也許我們解不了那麼多的人生之謎,看不透那麼多的紅塵世事,但終究,我們都是會成長的,而成長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難以言說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憶。從周國平的文章中,有着對世態的譏諷,有着真情實感的流露,更有着勸慰來人的悟語。從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長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對凡塵的一切瑣事。文字只是一種形式,寫作僅是一種姿態,而我們能夠從這形式中稍稍領悟到一點本質的東西,從這姿態中漸漸發覺出一點意義的所在,那纔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我喜歡他的文字,因爲他在尋求自己的生命體證中記錄人生普遍意義的真理,帶給我們的是另一番覺悟。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當他在看透人生的諸多不可能及無趣後仍能毫無保留的愛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與感恩。也許,人生的本質或意義是什麼,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看待人生所會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會教我們怎樣去解決一份實際問題,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虛無。有時,我們要承認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樣我們才能爲自己的內心找到一處棲息地安放自己的靈魂。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只是還未能了悟,還始終看不透,道不明,我們念念不忘,我們苦苦追尋,到最後也只能留下一份瞭然於心,卻始終無法訴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國平做到了,他說了我們經歷過卻說不出的悟,他寫下了我們領悟到卻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們或許現在還無法感受到的禪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運的代言。

周國平說:人生是場邊走邊唱的戲,有太多的歡喜和悲傷要我們用一生去品嚐,去守望,去記載。嬰兒眼中的世界是何等地壯觀、偉大!那雙永遠好奇的眼睛不停地找尋着多少的陌生,所以他們總是喜歡笑,笑得這個世界都在動搖。多麼可愛、多麼美麗的臉孔,但最終還是逃不過年輪的一點點可惡的侵害。守望——我們一生的命運!

或許,對於人生再怎麼深的研究分析,也都只是一種淺悟罷了。感謝他文字讓我如此無窮盡地反思。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7

什麼是幸福?有人認爲滿足自己就是幸福,有人認爲金錢榮譽就是幸福,有人認爲與別人做比較就是幸福,我說:知足便是幸福。

多數人看見別人幸福,感到自己不幸福後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嫉妒,在人類心理中,也許沒有比嫉妒更奇怪的感情了,它及其普遍,幾乎是所有人共有的一種本能。爲了害怕孤獨,人會選擇痛苦,博取別人的垂憐,悲傷理直氣壯地成爲要求被愛,被體諒,被細心治療的籌碼。嫉妒別人的快樂,永遠活在別人的影子下,這樣的人與自己較勁,自己折磨自己,只會使自己更加痛苦。相反,“能經天磨是好漢,不遭人嫉是庸才”嫉賢妒能的實質是嫉名妒利,一輩子懷才不遇的倒黴蛋是不會有人去嫉妒的,“它們必欲找出他身上不如己的弱點,以證明他受之並非完全無愧,這樣的弱點總能找到,因爲我們怎會承認別人在一方面都勝於己呢?”

但是,偉大的成功者卻不易嫉妒,因爲他找不到值得他競爭的對手。那我們是不是也該提升自己,不屑去嫉妒別人呢?

真正的精神強者必是寬容的,嫉妒是弱者的品質,在生活中,如果你學會了知足,你便擁有了幸福。現在你知足了嗎?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8

我比較喜歡看周國平先生的散文。第一次看他的文章,是因爲他的一本書的書名吸引了我——《守望的距離》,買了下來。之後,就開始有意識的找他的書看。

《妞妞——一個父親的扎記》,也是在這種意識下買的。周先生一般都是寫散文,但是發現他寫的一本小說(但是又不能說它是小說,因爲它是真實的。它記載了一個孩子的命運),好奇心下就買了下來。

看到一半,我就不想看了,因爲憤怒。但是作爲一個讀者,我還是把它看下去了,因爲我關心妞妞(雖然我這種關心已經不合時了,此時的妞妞已經離開了)。合上書的那一瞬間,我彷彿看到了妞妞,她在微笑,她在天堂,過得很好。

我憤怒,是因爲那個女醫生的冷漠,她竟然可以無視一個孕婦發高燒,而不給她看病,這僅僅只是冷漠嗎?只要是有一點良知的人,都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我憤怒,是因爲那個男醫生的無知,給一個孕婦照X光,這個男醫生真的這麼“無知”嗎,孕婦不能照X光是常識,甚至是醫院的規定,這名男醫生,是“醫生”嗎?這就是在我們社會存在的醫生?這就是人們把生命交到他們手上的醫生?這樣的人,是醫生嗎?甚至,這樣的人,是爲人父母者?他們,會怎麼樣對待自己的“妞妞”?

妞妞的不幸,是所有父母心中的痛!每一對父母,她們都有一個“妞妞”。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妞妞”幸福,快樂。如果“妞妞”受苦,那是一千倍苦,加在父母身上。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9

本書內容飽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含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心絃,因爲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嚮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國平的散文不是時下流行的“休閒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別於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力的餘秋雨散文。作爲一個哲學家,他作的是那種探索人生之謎、追索生活價值和意義的哲理散文。他關懷的是當前人們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狀況。在這個日趨實利的時代,這種探索顯得有些“不識時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平是孤獨的。然而,他卻是博愛的,追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已經成爲他難解難分的情侶,他在追索中體驗着並與讀者分享着人生的樂趣和心靈的欣慰。

國平說他的孤獨“帶着如此濃烈的愛意,愛着田野裏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在本書中,他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爲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10

要我看,《守望的距離》這本書是不應歸類於散文而是哲學篇,就像尼采等人寫的書,一大堆哲理話。

我並未說哲學對於人生來講並不重要,周國平竟然可以將哲理寫得那麼厚一本,那就足以證明對於哲學,人生還是有話可說的,人生有時不能離開哲學這裏說有時是因爲一些人在人生中沒有遇到思想錯誤的問題或是遇到了也是自己解決的,不必靠那些哲學書。

哲學輔助了人生,正如計算機上的軟件一樣,單憑一個系統作不成什麼大事,只有再加上office軟件就可以成爲辦公室裏的助手,加上一些處理政務的軟件,就可以成爲政治上的奇才,加上裝潢的軟件,就可以成爲生意上的老手,因此,根據不同的人生要求,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哲學作爲人生的根據,這便是人有各種各樣的性格的原因,因此哲學是一個輔助的工具,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成功。

哲學豐富了人生,就如同水豐富了山川大地一樣,沒有水就沒有大好山河與生生不息的人類歷史,就沒有人類文明,地球就只是死氣沉沉的一個星球,等待未來物種的發現。哲學也是如此,儘管大多數人都不願看到那厚厚的哲學書,可是,那不是哲學的問題,而是編者的問題,或許因該編的再可愛一些或是演講,因此,不必看過多的哲學書或是不看哲學書,否則會引起你的厭煩,只要從生活中總結,正如補課一樣,反覆講學生會的東西是沒有做正功,只有講學生不會的東西纔是省力槓桿,只有這樣,哲學纔是豐富了人生,因此就有流傳千年的成語,格言,哲學家,世界史也因此多了一份生機,多了許多傳奇,也避免了許多錯誤。

哲學鞏固了人生,就算是周國平也曾懷疑人生,正如莊子一樣,不知是夢是醒,他不知是他做夢夢到了夢中的他還是夢中的他做夢夢到了他,既然或者就不必追究什麼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管他呢!這便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哲理依據,人間有這麼多是是非非,若是擔心一切反而自己會傷神好在有一種灑脫的哲學態度讓我們來面對這一切,是既是,管他呢!因此,活着時不必追究什麼人生短暫的問題,內容纔是最重要的,人生也因此不再懷疑,不再彷徨,不再猶豫,人生就因此鞏固,成爲定局。

哲學雖是如此的美妙,可也有其弊端,第一個就是哲學家的哲學話裏也有容易使人誤入歧途的東西,一些東西是不能說得太絕對的,不能肯定了一切,也不能否定了一切,正如共產黨一樣也有犯左傾右傾錯誤的時候,如果人們將錯誤的當作對的來使用並長期用下去,那麼造成的影響要比將正確的當作正確的使用大多了。另外就是不能老是沉迷於哲學,哲學雖是非常高深的學科,而且待人去挖掘,可是哲學終究是人生的輔助,不能因此代替人生或超過人生,不能太過追求哲學而忽視了人生。有一個故事,一個哲學家過於探究哲學,一個女人向他求愛時他列舉了結婚的好處和壞處,最後發現一樣多,真正的做法應該去嘗試一下,就去求婚,可那女人結婚幾年了,孩子都有了,這便是誤認哲學,哲學與生活如同水和魚的關係,可終究不能互相代替。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11

《守望的距離》是周國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裏面每一篇散文讀了都讓人覺得扣人心絃,每一篇散文都體現了周先生對待生活充滿激情與熱愛,對待人生充滿睿智與希望

散文裏說“對於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對於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是的,全世界有近70億的人,他們來自世界的各個地方,說着不同的語言,飲食,文化也有諸多的不同,我們把個人放到這七十億裏簡直太渺小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對於世界,我們不奢望能夠憑藉個人的力量去改變它,也不要妄想去改變什麼。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我們也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自己,以守望的姿態來面對生活、面對人生,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爲守望中含着期待,而這種期待是不浮躁、是踏實、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周國平書中談論人生,說不能把一生放在利益社會中,他的書中充滿着智慧的魅力。周國平告誡我們不能讓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審美不僅是欣賞和觀察大自然和人的魅力更是一種開闊的精神看待這個世界,用審美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是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也會更加美好的!

所以要放鬆的對待生活,讓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12

這個暑假,本就計劃着要讀一本書,碰巧語文老師也佈置了這麼一項作業,但是他要我們在給出的六本書裏面選。一開始,我是不樂意的,但在過目了那六冊書的名單後,我一眼瞧見了周國平的《守望的距離》。彷彿遇見了初戀的情人一般,我無法將思緒從這五個字上轉移開,回到家中,立刻纏着父母給我網購了一本《守望的距離》。

這本書是一本週國平的散文集,十四輯散文,訴說着一名當代哲學大師的精神思想。在閱讀之前,我就有一種預感,這將會是一個不平凡的閱讀之旅。實際閱讀之後便更加清楚的感受到,這簡直是不平凡到令人震撼!

本書的字裏行間,一筆一劃,一切的一切無不展現着一位當代哲學大師作爲一位智者的深思與一位長者的感嘆。用心拜讀過這本書的讀者,一定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周國平對做一名人生的守望者的強烈的執着與作爲一名人生的守望者的最爲真摯的情感。

看淡了世間功利,參透了人生的一條真理的一位學者在書中的自序中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守望者。他如是告誡我們:“與自己在人世間的遭遇保持一個距離,有了這個距離,也就有了一種看世界的眼光”。

是的,正如周國平所說,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場和喧鬧的市場。爲了生存,這也許是不可或缺的,但若是一直追求名利並且深陷其中的話,我們一生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體味真正的人生。我們不能將自己的一生都投入現實的利益世界中,這樣的生活方式過於寂寞,我們應該在現實世界中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周國平告誡我們,不要被現實生活中的瑣碎淹沒自我,尤其是不能失去精神家園,因爲有了精神家園,一個人才能算是真正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周國平說,他要做一個守望者,而精神家園的守望也需要恰當的距離。守望,不僅僅是在一旁觀望,守望代表着一種積極,一種樂觀,一種守候,一種期待,一種心靈的寧靜,一種十足的信心,一種無懼風雨的堅韌,一種勇往直前的堅強。用守望的態度面對生活,面對人生,不是一種對自我的挑戰,而是一種對自我的祝福。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拋棄功利之心,用守望的態度面對一切,那麼他終將是一個快樂且幸福的人。

當然,守望的態度並不能使一個人變得完美,正如世界上沒有毫無瑕疵的寶玉一樣,無論一個人怎麼做,也終究無法成爲完美的存在。守望只是一種輕鬆浪漫的生活態度,但人不是想要做到守望,就能夠立馬成爲一名守望者的。想要輕鬆,就必然要先經歷沉重,被生活中的不幸、困苦與不愉快壓迫,與內心的敵人作艱苦的鬥爭,只有在這場彷彿永不完結的與心魔之間的戰役之中奮勇拼搏並取得最後的勝利,我們纔有資格與周國平一起,作爲一名守望者,守望生命與人生。

還沒讀完這本書,我就已經決定了,總有一天,我要戰勝一切驅使我變成一個木偶人的因素,在與內心的戰鬥中獲得勝利,作爲一名守望者,守望人生的美和幸福。

遇見《守望的距離》,遇見周國平,我衷心害怕用盡了一生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