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離》讀後感(通用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守望的距離》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通用6篇)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1

現在的自己,感覺很虛。的確,來到大學以來,感覺沒什麼心情去看課外書,這份感覺很奇怪。黃庭堅說:“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句話更深讓我羞愧。“徜徉書海,快樂分享”,這種感覺很淡很淡了。可是,一次,在書店不經意間就看到一本有着清香淡雅感覺的散文集,配着一個蠻有詩意的名字——《守望的距離》。之前對作者、對內容從未了解的我,隨手翻了一下就被它深深吸引,於是,我選擇了它,也開始了對哲學的別樣領悟的旅程。

《守望的距離》剛映入我眼簾時,看這五個字就挺好的,有守望就有期待,在現實和夢想之間找到自己的差距。翻看目錄,那一篇篇文章的標題就引人入勝。“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宇宙”、“生命的煩惱和創造的歡欣”、“閒適:享受生命本身”。在很多言辭的背後閃爍着周國平一個哲學家的特有智慧和對人生的思考。

書裏的散文不同於當下流行的美文、文化散文,也不同於餘秋雨類的散文。作者周國平教授首先是一位哲學家,其次纔是作家。他從一段段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平常小事,深化到探索人生之謎、追索生活價值和意義。文章很耐讀,有種說不清淡淡的冷眼觀之感,但始終掩飾不住作者心中對生命的摯愛之情。讀過後與其說有一份感動,倒不如說是對生命靈性的深切感悟。

“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瞭解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而“距離”兩字更耐人尋味,平時我們所說的距離不過只是身體上的距離,心靈上的距離,而作者想來是他在估量生命體相互召喚的空間與時間的寬度。

細細咀嚼,驀然發現在物資化的今天,這種我們曾經擁有的心境在不經意中逐漸地掩埋了。書中有許多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種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折的人都會面臨的。也許,人生的意義紛繁複雜,並不是我們能夠說的清楚的,但是於萬點叢中靜覓一份安寧,在浮沉裏靜享一份了悟,也不失爲一種人生智慧。

作者的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位北大哲學系出身的學者,以他特有的獨思帶領我們走進了人生哲學,就如他所說:“我的所想所感大多涉及人生,而許多人對於人生也是有所想有所感的,一旦因我的文字而觸發了自己的所想所感,便會感覺一種共鳴的快樂。”的確,這種對人生無法言說的共鳴,讓我心生敬畏,忍不住去探尋生命的祕密,揭示人生的哲理。

深深的喜歡上了作者那富含哲理的箴言,讓人似有所悟,感嘆於他對人生百態的超然及真切情感的再現,精闢的哲理,讓人流連忘返。他或許並不像某些文人那般執着於名聲,對名譽有着內心的淡然。他或許在經歷苦難後並不像某些人那般苦苦呻吟,對痛苦有着人生的超脫與了悟。他敢於面對人生的問題,一路思索,找到自己認爲的答案。他勇於笑談生死,看透失去與擁有,他喜歡寧靜的寫作,並不孤單寂寞,因爲他了解沉默的價值,寂寞的意義。

文字是感覺的保險櫃,他在尋求自己的生命體證中記錄人生普遍意義的真理,帶給我們的是另一番覺悟。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當他在看透人生的諸多不可能及無趣後仍能毫無保留的愛它,不去埋怨,而更懂得珍惜與感恩。也許,人生的本質或意義是什麼,本身就是不重要的,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看待人生所會遭遇到的一切可能性。它會教我們怎樣去解決一份實際問題,而非是苦思冥想一份巨大的虛無。有時,我們要承認精神的力量,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樣我們才能爲自己的內心找到一處棲息地安放自己的靈魂。

文字只是一種形式,寫作僅是一種姿態,而我們能夠從這形式中稍稍領悟到一點本質的東西,從這姿態中漸漸發覺出一點意義的所在,那纔是真正的價值所在。從周國平的文章中,有着對世態的譏諷,有着真情實感的流露,更有着勸慰來人的悟語。從中我看到了一位智者的沉思,一位長者的感悟,找到了一份力量去面對凡塵的一切瑣事。

人生終究是美的,不管這其中夾雜着多少零亂不堪的東西,探究生活的實質,人生的意義也畢竟是太過龐大的系統,也許我們解不了那麼多的人生之謎,看不透那麼多的紅塵世事,但終究,我們都是會成長的,而成長也必然充斥着那些難以言說的痛苦抑或甜蜜的回憶。從中了悟一份真諦,得一份智慧,然後始終平和而從容的走下去,一直到結束也不會害怕,這就是一份完美的世俗人生。

很多事都不重要,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只是還未能了悟,還始終看不透,道不明,我們念念不忘,我們苦苦追尋,到最後也只能留下一份瞭然於心,卻始終無法訴之以口,言之以文,但周國平做到了,他說了我們經歷過卻說不出的悟,他寫下了我們領悟到卻言不明的理,他看到了我們或許現在還無法感受到的禪思,所以他是人生的智者,命運的代言。智者不是能夠不經歷苦難,而是即使很苦也能拋卻眼前虛迷的疼痛,看到別人未曾發現的真切,直麪人生,笑談命運,找到支撐,所以他比別人更堅強。

我始終認爲這本《守望的距離》是需要在一種相對安靜的環境下慢慢品讀,所以我也是每天早起晚睡才把它讀完的。他的文字具有對外界喧譁熱鬧的抗體,具有本身寧靜的淡然,一顆浮躁的心是悟不了那麼細的哲思的……

讀周國平會讓人的思想變得清澈,對生活的理解變得輕鬆。他的文章都很美,既有深厚的哲理,又讓人易懂,有着看過後讓人必須去思考的魔力,靜心想想,總有那麼一兩句在我的潛意識中定居。

讀他的文章,我讀得了“親情似的愛情”;讀得了“家是永遠的岸”;讀得了“教育需要回到常識”;也因此走近了“尼采”,與一個巨人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這位睿智博學的作者,不知不覺的,帶着對人生、哲學的溫情理解融入了我的生活,讓我無意間也對世界改觀着看待!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2

初讀周國平先生的作品是在學校圖書館借閱的《周國平論教育》,讀後愛不釋手,於是在網上買了不少周國平的作品,其中就有《周國平三十年散文全珍藏》共五本,裏面就有《守望的距離》這本書,其餘四本陸陸續續讀完。暑期裏,我在工會委員羣裏發起了一個讀書接龍互動活動,倡議大家讀一本喜歡的書,寫一篇讀後感,既然是我發起的,自然身先士卒。於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寫下這段所思所想。

《守望的距離》是周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集了作者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作品,字裏行間投射出作者對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問題的思考,面對當今物慾橫流、嘈雜煩亂的現實世界,周先生的文字猶如一縷清風,讓人清醒、使人振奮;更爲可貴的是宛如找到了一個可以棲息的精神家園,浮躁心頓時會寧靜、踏實。

周國平先生的作品,是他人生哲學的寫照——注重自我價值、崇尚精神豐盈、維護靈魂高貴。在《守望的距離》這本書裏有一篇寫於1988年5月題爲《尼采與現代人的精神危機》的文章,開頭寫道:“當我在一九八五年初寫作那本論尼采的小冊子時,我不曾料到,兩年後會在中國出現一陣子所謂的“尼采熱”。據我所知,真正對尼采思想發生共鳴,從中感受到一種發現的喜悅的,是一些關心人生問題、在人生意義探索中感到迷茫痛苦的青年學生和青年藝術家……“這不是在說我嗎?1984年7月20歲的我大學畢業分配到省城工作,還沒有退掉學生氣。工作之餘,不知道如何打發時間?

不知道人生下一步怎麼走?迷茫中的我,買了部分《外國著名思想家譯書》,有《蒙田》、《薩特》、《耶穌》等,《尼采》是其中一本,書中赫然印着自造的“戴平藏書章”(是印刷廠印書用的鉛字集結而成),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日於新華書店的字樣清晰可見,這印證了周先生的說法。周先生提到的一九八五年初寫作的那本論尼采的小冊子指的是一九八五年五月完成的《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這本書,兩年後出現的“尼采熱”是不是就指的這套《外國著名思想家譯書》呢?因爲這是我國解放以來第一次系統介紹外國著名思想家的叢書。列入叢書的這些傑出的思想巨匠在哲學和各種科學領域的無與倫比的成就,改變了人類的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推動了人類的文明進步。改革開放初期,國門打開,國外各種思潮涌入,我選擇了哲學讀物;選擇了業餘充電充實自己,於是就把通過不斷地學習想進一步深造作爲奮鬥目標。白天,備課、上課;晚上,到大學自習室學習,1985年工作一年的我除了參加濟南市優質課比賽的同時,還報考了東北師大的研究生,考上了沒有上,領導不同意;於是,1988年又想上人大在職研究生,,老公沒同意;直至到九十年代,又報考山大法學院同等學力研究生,所有的課程都通過了,最後卡在了英語上沒有拿到學位,最終是自己“沒同意”。一次次的“不同意”有些懊喪,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有高學歷、學位固然好,沒有也未必就是不幸。周先生在《守望的距離》這本書的扉頁上寫到:“守望者”的職責是:與時代潮流保持着適當的距離,守護人生的那些永恆的價值,瞭望和關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如是說我儘管沒有收穫一本本證書,但在追求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一直沒有停下腳步本身就是一種收穫,是深嵌在骨髓裏的了收成,別人是看不到的,唯有自己體味得到。

讀了周國平作品之後突然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守望者,一直堅持着守望者的職責——守望着自己的人生目標,守護者自己的人生價值,關心着自己人生軌跡不偏離人類精神社會發展的基本走向。

做這樣一位“守望者”不是也很好嗎?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3

不知是受了誰的啓發和不知何處而來的衝動,我在閒暇的時候去到了圖書館。看到了這一本(守望的距離》。讀着周國平老師給我對幸福的講述,我突然很有感觸。最讓我感受深刻的時候幸福的悖論一文。它告訴了我長久以來關於人們對幸福定論的種種猜測和理解。有實際生活,有科學理論,生動而詳細。總結了從古至今對幸福的定論和看法。

周老師對於幸福的功成名就論有這駁斥一說。周老師認爲當人們往往覺得幸福的時候卻感覺不到幸福,每個人的幸福都是各不相同的,幸福是每個人永恆追求的目標。讀了關於功成名就的幸福悖論之後,我感覺到。幸福真的離我們很遙遠同時又是那麼貼近,好像我們能感受到幸福就在我們身旁的呼吸。對於現在的我們,幸福就是在家裏有爸爸媽媽陪伴,在學校有老師同學陪伴。每天能夠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而不會漫無目的漫不經心的不知所爲。幸福就是在我們處於青春期的這個階段有着青春期的自由和羈絆。如果沒有了自由,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壓抑,如果沒有了羈絆,我們又會毫不知情的放縱。正是因爲有了老師和爸爸媽媽的關心保護,纔有了我們幸福快樂的青春期。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幸福就是這樣每天的生活。

周老師還對幸福就是愛情圓滿有着駁斥一說,認爲從古至今對愛情圓滿就是幸福的定論是不正確的。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和定位都是不一樣的。有着階層,受教育層度,社會生活經驗的不同。即使有了美滿的愛情也不一定有美滿的婚姻和以後的生活。所以認爲愛情美滿並不是真正的幸福。讀完了周老師的這些文字之後,我覺得如果愛情美滿就是幸福,那麼它究竟是離我們遠還是離我們近,到底是觸手可及的幸福還是遙不可及的夢魘。愛情對於我們來說還是太遙遠,我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情感。它會讓我們一直這樣快樂的生活下去否。不過,我相信周老師所說的幸福對於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定論。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4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

——題記。

《守望的距離》,給予我太多太多對人生的感悟。每每翻開這本書,再合上,這其中的過程彷彿經過了人生悲歡的輪迴,讓我受到心靈的洗禮,使我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人的一生,思緒萬千。有的人獲得了學業的成功,而尋找工作卻成爲了他的負擔;找到滿意的工作,下一步他又爲家庭擔憂……如此輾轉不斷,快樂便不留一絲影蹤。毋寧說,人生是僥倖落到我們手上的一件暫時的禮物,我們遲早要把它交還。我們寧願懷着從容閒適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佔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只是過眼煙雲,彼此並無實質的區別。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體驗。

古往今來,儘管崎嶇坎坷的悲論如縷不絕,可是古人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更是令人頓生敬仰之情。“詩仙”李白,才華橫溢,無奈仕途不順。有着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卻只能做一個伶人般的御用詩人,終於他扔棄“春風拂檻露華濃”帶來的皇上的青眼有加而憤然出京。從此,懷着一顆悲憤的心,遍訪名山大川,然而他並未一蹶不振,而是“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般的灑脫。爲了開心顏,怎能摧眉折腰?“詩聖”杜甫,同樣的偉大,同樣的懷才不遇,卻是不一樣的人生。他眼見“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他心感“無定河邊骨”的慘烈,酒並不能換取最後的解脫,只有愁更愁。“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終於未及天命之年而病歿於漂泊的小舟中。

古人云:“知足常樂。”流星轉瞬即逝,但我們期待流星許願的'實現;曇花一現,但我們享受短暫的那片氤氳。不管成功與否,我們不妨享受幸福,讓快樂順着風。讓快樂再飛一會兒,別停!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5

大學裏曾流傳這樣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到底周國平是何許人也?我爲什麼要讀他呢?他是不是真的能給我什麼啓示呢?於是,帶着好奇跟一連串的疑問,我開始嘗試走進周國平,《守望的距離》成了我的首選讀本。

他的文字睿智風趣,從他的文字中可以收穫智慧和超然。在《守望的距離》一書中,他所談到的有關幸福、歲月、生死、執著、命運、愛情、追求的觀點真的很精闢;他對書與人生、愛的智慧、人生寓言的看法以及他的遊歷和感想也是鞭辟入裏,讓人感同身受。讀《守望的距離》,讓人感到這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是一種人生境界向另一種人生境界的挑戰。那些美麗的近乎格言和詩語的句子,充滿着睿智和哲理,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靈,讓我思考自我境遇、關懷自我靈魂、提升自我境界。

自從我從農村來到了城市,我就不時的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感覺我的精神陷進了一片奔騰不安的河流,在追逐渴望中洶涌撞擊,似是潰決。從此我也一直在尋求一種可以引起我共鳴的思想,可以讓我擺脫那感情的漩渦,重新尋回心靈的寧靜。而此刻,我找到了!《守望的距離》真的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它就像一位長者,給我們講述着人生那些永恆的價值,述說着活着的意義和生命的美好。它又像一處寧靜美麗、清新自然的心靈棲居地,讓奔波於紅塵的疲憊的人們在此歇歇腳。在這裏,你可以聆聽到最真誠,最真實的聲音。就算不能讓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至少能使人在面對命運的變故時,能夠更從容一些,能使人時不時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錯過沿途的風景,也不落後於時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熱愛生命。這本書是一碗真正的心靈雞湯。

讀周國平讓人想起那些青蔥歲月。讀完了整本書,感覺他的作品平淡而不平凡。周國平無意對誰進行貌似深刻的教化,但卻引導着你走向凝神和靜思,去體驗現實生活中不經意而呈現出的美麗。

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大學裏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書中有一句話最能代表我的心聲:“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沒錯,與周國平思想的一次又一次的撞擊,還有那迸濺出的火花,讓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了薰陶和洗禮,也讓我的思維更加開闊和深遠了。

《守望的距離》讀後感6

要我看,《守望的距離》這本書是不應歸類於散文而是哲學篇,就像尼采等人寫的書,一大堆哲理話。

我並未說哲學對於人生來講並不重要,周國平竟然可以將哲理寫得那麼厚一本,那就足以證明對於哲學,人生還是有話可說的,人生有時不能離開哲學這裏說有時是因爲一些人在人生中沒有遇到思想錯誤的問題或是遇到了也是自己解決的,不必靠那些哲學書。

哲學輔助了人生,正如計算機上的軟件一樣,單憑一個系統作不成什麼大事,只有再加上office軟件就可以成爲辦公室裏的助手,加上一些處理政務的軟件,就可以成爲政治上的奇才,加上裝潢的軟件,就可以成爲生意上的老手,因此,根據不同的人生要求,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哲學作爲人生的根據,這便是人有各種各樣的性格的原因,因此哲學是一個輔助的工具,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成功。

哲學豐富了人生,就如同水豐富了山川大地一樣,沒有水就沒有大好山河與生生不息的人類歷史,就沒有人類文明,地球就只是死氣沉沉的一個星球,等待未來物種的發現。哲學也是如此,儘管大多數人都不願看到那厚厚的哲學書,可是,那不是哲學的問題,而是編者的問題,或許因該編的再可愛一些或是演講,因此,不必看過多的哲學書或是不看哲學書,否則會引起你的厭煩,只要從生活中總結,正如補課一樣,反覆講學生會的東西是沒有做正功,只有講學生不會的東西纔是省力槓桿,只有這樣,哲學纔是豐富了人生,因此就有流傳千年的成語,格言,哲學家,世界史也因此多了一份生機,多了許多傳奇,也避免了許多錯誤。

哲學鞏固了人生,就算是周國平也曾懷疑人生,正如莊子一樣,不知是夢是醒,他不知是他做夢夢到了夢中的他還是夢中的他做夢夢到了他,既然或者就不必追究什麼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管他呢!這便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哲理依據,人間有這麼多是是非非,若是擔心一切反而自己會傷神好在有一種灑脫的哲學態度讓我們來面對這一切,是既是,管他呢!因此,活着時不必追究什麼人生短暫的問題,內容纔是最重要的,人生也因此不再懷疑,不再彷徨,不再猶豫,人生就因此鞏固,成爲定局。

哲學雖是如此的美妙,可也有其弊端。第一個就是哲學家的哲學話裏也有容易使人誤入歧途的東西,一些東西是不能說得太絕對的,不能肯定了一切,也不能否定了一切,正如共產黨一樣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如果人們將錯誤的當作對的來使用並長期用下去,那麼造成的影響要比將正確的當作正確的使用大多了。另外就是不能老是沉迷於哲學,哲學雖是非常高深的學科,而且待人去挖掘,可是哲學終究是人生的輔助,不能因此代替人生或超過人生,不能太過追求哲學而忽視了人生。

有一個故事,一個哲學家過於探究哲學,一個女人向他求愛時他列舉了結婚的好處和壞處,最後發現一樣多,真正的做法應該去嘗試一下,就去求婚,可那女人結婚幾年了,孩子都有了,這便是誤認哲學,哲學與生活如同水和魚的關係,可終究不能互相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