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美學讀後感(精選3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華夏美學讀後感(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華夏美學讀後感(精選3篇)

華夏美學讀後感1

在“設計美學”的課程學習中,我閱讀了《華夏美學》這一書籍,從以儒學爲主的華夏文藝一審美的溫故,從上古的禮樂,孔孟的人道,莊生的逍遙,屈子的深情和禪宗的形上追索,無不令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令我首先了解的是——所謂華夏美學,是以儒家思想爲主體的中華傳統美學。它的悠久歷史根源在於非酒神型的禮樂傳統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觀點、範疇,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蘊含在這個傳統根源裏。從而,如何處理社會與自然、情感與形式、藝術與政治、天與人等等的關係,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爲華夏美學的重心所在。漸次論述遠古的禮樂、孔孟的人道、莊生的逍遙、屈子的深情和禪宗的形上追索。

從先秦兩漢的“羊大爲美”和“羊人爲美”,我理解到所謂“審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動物性的愉快的社會化,文化化。審美是社會化的東西向諸心理功能,特別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澱。我還了解到,中國傳統關於審美的意識不是禁慾主義,不但不排斥還包容肯定、讚賞這種感性——味、聲、色的快樂,但對這種快樂的肯定不是縱慾主義的,而是要求用社會的規定、制度、禮儀去引導、規範、塑造和建構。華夏藝術和美學是“樂”的傳統,是以直接塑造、陶冶、建造人化的情感爲基礎和目標,而不是以再現世界圖景喚起人們的認識而引動情感爲基礎和目標,所以中國藝術和美學特別着重提煉藝術的形式,而強烈反對各種自然形式。

儒家美學強調“和”,主要在人和,與天地同構也基本落實爲人際的諧和。莊子美學也強調“和”。莊子哲學是既肯定自然存在,又要求精神超越的審美哲學。莊子最主要的審美對象:無限的美、“大美”、壯美。指的是不爲包括社會倫理道德在內的各種事物所束縛的個體自由和力量的偉大。而孟子的“大”指的是個人的道德精神的偉大,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莊子極大的擴展了沒的範圍,把醜引進了美的領域。任何事物,不管相貌如何,都可以成爲美學客體,即人們的審美對象。

到了六朝隋唐,美在深情。魏晉整個意識形態具有“智慧兼深情”的根本特徵,深情的感傷結合智慧的哲學,直接展現爲美學風格,即所謂“魏晉風流”。到了宋元,則是美在境界。佛學禪宗強調感性即超越,瞬刻即永恆,因此更着重就在這個動作的普遍現象中去領悟,去達到那永恆不動的靜的本體,從而飛躍的進入物已雙忘,宇宙與心靈融合一體的那異常奇妙、美麗、愉快、神祕的精神境界。與屈相比,禪更淡泊寧靜。在文藝領域,禪仍繼承了莊、屈,承繼了莊的格,屈的情。禪又加上了自己的“悟”,三者糅合在一起,使格和情成了對神祕永恆本體的追求指向,在各種動盪運動中來達到那種本體的靜。而到了明清近代,美在生活。不再刻意追求符合“溫和敦厚”,而是開始懷疑“溫和敦厚”;不必再是優美、寧靜、和諧、深沉、沖淡、平遠,而是不避甚至追求種種“驚”、“欲”、“駭”、“豔”等等。表明文藝欣賞和創作不再頑強依附或從屬於儒家傳統所強調的人倫教化,而在爭取自身的獨立性,也表明人們的審美風尚具有了更多的日常生活的感性快樂。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了解了中國哲學、美學和文藝,以至倫理政治等,都是建基於一種心理主義上,這種心理主義不是某種經驗科學的對象,而是以情感爲本體的哲學命題。這個本體,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內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是爲審美的形而上學。

華夏美學讀後感2

《華夏美學》關於歷史的文化的書籍。還是第一次這樣去閱讀這樣一本經典的關於我國的思想文化的發展。之前有看到同學抱着滿滿是字的國學類的書籍還是很欽佩他們的耐心。這次讀一讀,還是終於領會到了一點我國家華夏思想文化的特點以及發展脈絡。我有點喜歡國學。但是,也沒有多少時間去通讀或去研究,總是粗略的讀一讀,也看不到文章背科學後的思想,只是單純的喜歡,也不是很瞭解內涵,不知如何領略。作者從審美角度來分析,能讓我們更容易理解華夏文化在追求心靈自由的過程中不斷體會社會和大自然的道理。我一開始是懷着好奇和不瞭解去看這本書,一方面我認爲中國人自己去研究,可能缺乏比較和客觀性,並且也缺乏西方人做研究時的科學精神和方法,往往主觀意識較強。另一方面,中國歷史的封建制度很長,歷史很長,沒有西方的各種教對權利的'制約作用,所以中國的思想文化的發展往往有消極避世的特點。剛開始閱讀時,作者在介紹禮樂文化時,往往把結果當過程來說明,我個人覺得還好有點體會了。後來到在孔孟還有對統治階級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以後,到後來莊子完全避世,屈原被權利流放,似乎印證了中國士大夫只是在追求自己個人的心靈解脫與廣大人民的脫節。後來隨着作者的進一步的敘述,特別是講當禪被中國文人消化後在思想文化上的發展改變,開始又體會到在儒家文化逐漸融合莊、屈、玄、禪之後,華夏文化思想上是那麼的美。當歷史進入明朝時,華夏文化開始進入近代,更加註重對個人慾望或者是個人感情的合理辯護。

華夏美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爲主體的中華傳統美學;它的悠久歷史根據在於禮樂傳統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觀點、範疇,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它所包含的內容,早已蘊含在傳統根源裏。從而,如何處理社會與自然、藝術與政治、天與人等等的關係,成爲華夏美學的重心所在。作者依次論述遠古的禮樂、孔孟的人道、莊子的逍遙和禪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結論:中國哲學、美學和文藝,以至倫理政治等,都是建立在一種心理主義上,這種心理主義是以情感爲本體的哲學命題。這個本體,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是爲審美的形而上學。花了很久纔讀完,這確實是一本既要踏下心來,還要細細品味的書籍。

華夏美學讀後感3

以儒家思想爲主體的中華傳統美學,是華夏美學這本書所講述的主要內容,這本書通過對美學和藝術欣賞等方面中各種複雜問題的分析,揭露出美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美醜,是一本擁有着深厚、久遠歷史根基的儒家文化。這本書影響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而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又以不同的方式詮釋着儒家文化,從而展現不同的生命風貌、創作不同時代風格。

作者漸次論述遠古的禮樂、孔孟的人道、莊生的逍遙、屈子的深情和禪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結論:中國哲學、美學和文藝,以至倫理政治等,都是建基於一種心理主義上,這種心理主義不是某種經驗科學的對象,而是以情感爲本體的哲學命題。這個本體,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內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是爲審美的形而上學。

本書認爲,從實踐哲學的理論看,人的“遊戲”行爲是以使用製造工具的物質生產活動爲其根本基礎的,它是一種系統性的符號活動,而不是條件反射或信號活動。從美學看,舞蹈。是原始生活最爲嚴肅的智力活動,它是超越動物性存在的那一瞬間對世界的觀照,是一種天人統一系統的意義所在,它強調了自然感官的愉悅及享受。本書依次說明了先秦兩漢時期的“審美”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動物性的愉快(官能感受愉快和情感宣泄愉快)的社會化、文化化。隋唐時期那種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的“情”的描述。宋元時期那種更加淡泊寧靜的感受。通過順序的描述,寫出了華夏“美”的遞進關係和“美”的歷程。從而認爲,中國人的哲學、美學和文藝,以至倫理政治等等,都不是建立在一種心理主義上,這種心理主義不是某種經驗科學的對象,而是以情感爲本體的哲學命題。這個本體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與理相融合的人性心理。它既是超越的,又是真實的;既是感性的,又是思辨的。

《華夏美學》依照歷史演變的的軌跡,將中國文化中的物質及精神美,做出了十分詳細的說明,使讀者對華夏之美的瞭解更加的詳細,生動,系統。這樣細緻的講述,使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更多,更加理解當代中國的人的行爲,審美等一系列文化特徵,能更好的區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更好的發展本民族文化。使更多的人理解並認可中華之美,華夏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