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觀後有感

導語: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下面是由小編爲你整理的南京南京觀後有感,歡迎大家閱讀。

南京南京觀後有感篇一

早就聽說過陸川執導的《南京!南京!》,卻一直沒有勇氣去觀看這部電影。也許是因爲知道影片承載的歷史過於厚重,也許是我還缺少直面痛苦的勇氣。而昨天,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在9月3日大閱兵之前,在"8.12"特大火災爆炸後耳聞目睹了武警、消防戰士、醫護人員如此衆志成城地救災搶險之後,我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終於鼓起勇氣報名觀看了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無論是從藝術角度上還是從其承載的歷史意義、文化內涵上,無疑都是優秀而厚重的。黑白膠片的處理、史詩般的戰爭場景、穿透耳膜的槍炮和哭喊聲,再現了那場慘烈痛苦的悲劇,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對於每一箇中國人,不論你是身居海外,還是出生在戰後的和平年代,都會因這部電影產生極其複雜難言的感覺:激憤、苦澀、羞恥、哀傷……千百種不同的情緒涌上心頭,匯聚在眼眶裏、哽咽在喉頭上。南京大屠殺太沉重了,沉重到這是全中國人心中永遠不能癒合的傷疤,沉重到深深烙印在每一個華夏兒女的靈魂上,就像所有內心的傷口一樣,害怕去觸碰,又不能夠忘懷。

電影中有一個人物給讓我感觸很深。劉燁飾演的革命軍官陸劍雄,在南京已經失陷、部隊所剩士兵不足十人的情況下一邊讓手下的士兵逃命,一邊與日軍上百人的部隊展開了最後的巷戰。直至被俘,他毫無懼色;最後被殺,他也挺直了脊樑,站到了成千上萬同樣被俘的百姓前面。記得有一個軍人說過,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守護我們的百姓,那我們是沒有資格求生的。也記得莫斯科保衛戰中俄軍之所以能夠獲勝,是因爲在所有士兵中流傳着一句話: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因爲我們身後就是莫斯科,就是我們的父母和妻兒。

也許有人認爲軍人早已不懼死亡,甚至失去了求生的慾望。但其實他們對生的渴望比一般百姓更爲強烈。但他們的生卻不是簡單的自己生命的存活。記得《戰長沙》中軍官顧清明這樣說過,我們走上戰場不是爲了赴死,而是爲了求生。我們不求自己的生,而要求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生。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對生有無限渴望卻能英勇赴死的戰士,我們的國家在八年抗戰後獲得了重生,每一個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在熱烈地生長。

南京南京觀後有感篇二

《南京!南京!》,讀這個片名,像是讀一份加急電報:捧着電報的雙手在不住顫抖,心跳激烈加速,濃濃的不詳兆預感在撞擊心鼓,《南京!南京!》觀後感。當然,史實要這個譬喻殘忍無數倍、緊急無數倍、恐怖無數倍,絕望無數倍,傷心無數倍。那種兵臨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種家破人亡的深悲劇痛,那種辱妻殺子的莫大污恥,那種朝不保夕的極度憂惴,那種茫無涯際的杳渺切盼……是今人盡最大所能仍無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靜靜坐在影院裏重溫記憶,勞勞記住曾經的腥風血雨,時時鞭策己身以國難家仇……

果真,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膠片、劇烈抖動的鏡頭,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你安靜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裏,陰鬱的氛圍立刻席捲全身,將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慘絕人寰的爭戰裏頭,然後你開始了觀影之旅,因爲身臨其境的錯覺,你隨着片中的人物(中國百姓們)一起緊促呼吸、心驚膽戰、悲痛哀悽,觀後感《《南京!南京!》觀後感》。日軍面對古城牆驚呼時,尚有一絲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間,隨着震天動地的炮響,美好的感覺飛灰湮滅,轉而爲死亡逼近的驚恐不安佔據。這是影片帶給觀衆的.,其實更是慘痛的歷史留下的不滅印記。所以,真正爲《南京!南京》贏得驚人票房的,不是導演陸川,不是宏大的演員陣容,不是獨特的視角,也不是高水準的製作,而是南京大屠殺題材本身。架設在如此嚴肅、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銘心史的基礎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難,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南京南京觀後有感篇三

沉重的心情溢於言表。曾經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聵的影片將戰爭的醜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無疑。x暴,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2009年,《南京南京》重啓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牆,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直在城裏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後,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築物都炸平,但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築的中國精神。

歷史可以寬恕,但不能遺忘。

對於那樣一段歷史,已經成爲了整個民族的死結,不是誰想顛倒和抹殺就能顛倒和抹殺的,但想要記住同樣不容。一種空洞的仇恨,沒有可以附着的支點,這場屠殺已經離去了72年,當初倖存的人們也逐漸被時間帶走,但我希望那些鮮血淋漓的傷口不要隨之消亡,我們未必需要一部片子來激起某種仇恨,然後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訴,不是煽動,而是展示,還原那些被遺忘或者被忽視的點滴細節,然後讓看到的後來人叩問自己的心,至於會得到什麼樣的迴響,傷痛不能被繼承,更不能被強行灌輸,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複原的電影,只要它夠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