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紅與黑》讀後感(精選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紅與黑》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紅與黑》讀後感(精選5篇)

《紅與黑》讀後感1

暑假快過馬上要開學之際,我抓緊時間看完了《紅與黑》這本司湯達死的世界名著。每次讀完一本書,我都陷入沉思寫一些讀後感。看完《紅與黑》之後,我卻無從下筆。

“紅”與“黑”到底是什麼意思,我陷入迷茫。也許,這本書對我一箇中學生來說,書中的思想與內涵有點深奧。

“紅”是什麼?“黑”又是什麼?我問爸爸,爸爸也不確定,爸爸只是告訴我一些參考的建議。紅也許代表着當時先進的資產階級自由思想,黑也許說的是落後的教會貴族的利益。也有下面一種說法:紅與黑是連在一起解釋的,說的是於連的低微的出身和他想擠入上層社會的矛盾。

我瞭解了這些解釋之後,我還是不太明白。我真的不知道這三個字代表了什麼,或許什麼都不是呢,或許是作者的一時興致想到的胡亂的短語,這些全都無可揣摩,無可知的。但有一點,紅不是黑,黑也不是紅,紅和黑都堅信自己的優秀。

讀了《紅與黑》,我還是不明白紅與黑的的含義。

《紅與黑》讀後感2

作家筆下展現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維裏埃爾城的政治格局。

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裏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爲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於投靠天主教會的祕密組織聖會而獲得現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裏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爲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

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握有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後的'勝者。

《紅與黑》成書於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湯達竟像是洞悉了歷史運動的這一必然趨向。

《紅與黑》讀後感3

閱讀了司湯達的《紅與黑》,我對於19世紀當時的法國人們生活有了一些瞭解。很多人在看完《紅與黑》以後都覺得這是一部思考社會狀況的小說,帶給人很多關於時代的思考。

《紅與黑》主要講述了一個當時時代的青年人於連一路發展直到滅亡的故事,通過這一個個故事向我們揭示了當時法國的社會現狀,帶給讀者很多思考。《紅與黑》的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的人,可是很多對於連的評價是負面的,我想這些評價者恰恰忽略了當時社會的一個背景。

於連平民出身,可是又具備較高文化,擔任教師,從而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一步步在追求幸福與榮譽的過程當中呈現不同人生境遇。於連這樣的青年至少是一個熱血青年,知道奮鬥去創造人生精彩,遠遠比那些上層青年終日只知道奢侈頹廢要好得多。然而,於連又是悲劇的,在那樣的社會當中,於連這樣的孤身奮鬥是無濟於事的。

讀完《紅與黑》,我明白了這是一部關於人生的文學作品,作者以他的視角向我們詮釋了一份人生存在的真正意義。

《紅與黑》讀後感4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爲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司湯達是善於從愛情中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於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雲緊密相連,這是當時階級角逐的一種表現形式,他對德·雷納爾夫人後來的確也產生了真正的感情,但開始是出於小市民對權貴的報復心理。因此,於連第一次佔有德·雷納爾夫人的手的時候,他感到的並不是愛情的幸福,而是拿破崙式的野心的勝利,是“狂歡”和“喜悅”,是報復心理的滿足。

如果說於連對德·雷納爾夫人的追求還有某些真摯情感的話,那麼於連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則純屬政治上的角逐,瑪蒂爾德既有貴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氣質,又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她認爲,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會的必定是像於連這樣富於朝氣的平民青年。同於連結成伉儷,既富於浪漫氣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於連則認爲與瑪蒂爾德小姐結婚可以爬上高位,青雲直上,因此不惜去騙取她的愛情。

但是,於連的兩次愛情最終還是失敗了。這是因爲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裏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紅與黑》在典型環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勻稱的藝術結構和白描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湯達所以被評論家稱爲“現代小說之父”則是因爲他在《紅與黑》中表現了卓越的心理描寫天才。現實主義作家都強調細節的真實,但司湯達與巴爾扎克不一樣,他着重刻畫的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人物內心活動的細緻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兩語就把人物行動、周圍環境交代過去,而對其內心的活動則洋洋灑灑,不惜筆墨,愛情心理描寫更是絲絲入扣,動人心絃。作者在於連得知德·雷納爾夫人寫揭發信到槍殺她這段情節上僅用了三頁,而與瑪蒂爾德的愛情卻花了上百頁的篇幅細緻描寫。德·雷納爾夫人墮入情網時的那種喜悅、痛苦、懺悔而又不甘放棄幸福的複雜心理的展現,也令人拍案叫絕。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爲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閱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說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紅與黑》讀後感5

初中時老師便推薦了《紅與黑》這部經典。但一直由於小出版社與盜版書籍的劣質,一直與這部經典絕緣。去年在書店見到比較好的《紅與黑》,讀完之後感受甚是複雜,近日又讀《紅與黑》,這才覺得書中的矛盾尖銳與作者的表達精湛。

一個擁有無限野心的少年在性情與信仰之間貫穿尖銳的矛盾。所以我說,“紅與黑”就是“性情與信仰”。

主人公於連能背誦《新約》,這被他的女主人——市長的妻子——雷納爾夫人愛上。這種事情很明顯,也很簡單。一個有才的男子被一個追尋真愛的女子青睞,這是一個男子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於連就是這樣的人,不過,他的野心不僅僅如此,他有更高的政治目的。於是很有功利的與馬蒂爾德結合。

凡是名著都涉及愛情,每個愛情都是三個人之間的愛情。不過巧妙的是,司湯達先生並沒有去寫他們愛的死去活來,而是筆鋒一轉,去描述他們的心理矛盾。

性情與信仰之間的矛盾,我想雷納爾夫人表現的最傳神,當愛上於連時的猶豫,深愛於連時的堅定,以及被於連拋棄的愛恨交加。都說戀愛中人的智商爲零,但正是由於雷納爾夫人爲零了,而於連沒有爲零,這才釀造了極大的悲劇!所以說,兩方狀態相同時纔可以修得圓滿。

至於後來的馬蒂爾德,她認爲像於連這樣的人以後一定會高升,而於連認爲藉助馬蒂爾德一定會高升。他們很明智的看到將來,這很符合現在人的眼光呀!但是,事實證明,沒有愛情基礎的婚姻就是個泥巴做的房子,風吹雨打過後就什麼也不是了。

全書都是圍繞每個人的性情與信仰展開來寫,我們生活中也無非是這兩個方面,性情,真心。信仰,規則。書中以他們的結局告訴我們,二者丟棄誰都不好使。像市長,一個只在乎錢的傢伙,當知道妻子愛上別人時,爲了遺產不動聲色,他可是真正的“唯物主義”。

全書並不是通過語言行動來塑造人物,而是通過心理!心理是最根本的,也是最複雜的,作者選擇心理描寫是多麼的高超!於連代表求上進卻又有所顧忌的人,現實生活中這種人最多,他在蛻變,知道有一天他徹底放棄一樣,將其變爲追求另一樣的鋪墊時,他就徹底成功了,也徹底完蛋了。

小說向我們解釋一個普遍的真理,矛盾存在的時候,不只是捨去,還有共存。

《紅與黑》的結構非常完美,四十四章的內容扣人心絃,步步壓迫,讓人拍案叫絕。

《紅與黑》的語言相當完美,尤其是心理描寫,矛盾的昇華讓人讚歎不已。

《紅與黑》到底應有個什麼地位呢?當它與《巴黎聖母院》、《基督山伯爵》和《神曲》放在一起的時候,你便發現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