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自卑與超越》是由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於2015年7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阿德勒自卑與超越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總地來說,是一本實用類書籍,書中從頭到尾都在敘述自卑產生的原因以及告訴人們如何幫助人們(尤其是兒童)克服自卑情緒的方法。

在作者看來,生命的意義就是:自我的提升;與社會的合作;兩性關係的和諧,即:職業;社交和兩性。這三個方面只要有一個方面出問題了,那我們就很難認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難感覺到幸福。

由三項中有兩項都是明顯關於和他人合作的項目可以看出來,生命的意義其實是對社會的貢獻,甚至自我提升一項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們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類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夠稱之爲人,由此來看,這個觀點並不有失偏頗。

接下來便是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問題了,其實這都是源於童年時期家長或者教師對於孩子的態度所導致的,家長過於溺愛,孩子就容易成長爲一個優越感大於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驕橫跋扈,控制慾會強於一般人,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會用一切手手段來達到目的,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而要是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注,或者父母過於強勢,孩子就會往自卑的方向發展,其特點就是猶豫不決,難以擔任領導職務。過於自卑的人和過於自負的人對於社會來說,都不是特別好的存在。

接下來作者還論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叛逆現象的原因和如何預防犯罪的原因。青春期孩子的身體趨於成熟,第二性特徵日趨明顯,大部分兒童對於自己的未來還沒有規劃好,會出現對於未來的焦慮,除此之外還有成年之後想要獨立的願望。兩種情感混雜在一起就出現了焦慮,因而會出現攻擊性強,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書中都認爲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人類的童年對人類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有效果。

說了這麼多,個人認爲本書的最基礎的知識便是你的經歷不是你之所以成爲現在的你的原因,通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進行底層價值觀方面的改進,失控的行爲會恢復到正軌。也就是說:

反思日常生活適當的加以修正有助於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或許叫正常的生活?

就像富蘭克林一樣,富蘭克林的童年也是非常不受重視的,他的父親由於經濟原因不讓他上大學,在哥哥的印刷工棚上班還不受待見(老闆老給他找一些麻煩),而且年輕時候的富蘭克林言辭犀利,經常侮辱他的對手,因此也給他帶來了許多麻煩。

在這可以看出來,富蘭克林這種言辭犀利,不顧一切都要激怒對手的行爲方式,很可能和他小時候在家庭中的經歷有關,由於缺少關注(其實這樣有失偏頗,在他匿名在報紙上發表的時候,他的文章倍受當時各大家的稱讚,不過這也是他去工作去的事了,富蘭克林也許是用這種方式來獲取關注,不過這也側面印證了富蘭克林激怒對手也可能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的言辭犀利,差點丟失了性命。

不過有一些年歲的時候,富蘭克林給自己制訂了《13美德檢視本》(我這麼叫),就是上面有十三種好習慣的本子,每天對比自己的行爲,最後,富蘭克林成爲了美國的開國元勳,美國憲法的制定人之一以及一百美金上的老爺爺。

我認爲富蘭克林就是一個由童年的不幸經歷走向卓越的一個人,我猜測,富蘭克林童年時期的過於自負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因而說他完成了超越自卑的過程。

我們有很多人,由於童年時期家庭的原因,導致了性格上或多或少有些不如意,不過這並不構成你要如此對待你下一代的理由,我們無法控制他人,只能專注於自己。

因而,走向超越的方法就是貢獻他人,通過構建良好的兩性關係,社會關係以及自我提升,身邊的人會給予你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因爲多一個敵人不去多一個朋友啦,我推測多數人都是這麼想的。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

之前整理書單的時候,偶然看到一本名爲《自卑與超越》的書,於是我便順手將其加入“我的書單”裏,而今總算閱讀完畢了。每天我都會利用一點瑣碎的時間,在手機上翻閱着這本引發我好奇之心的書。

與此同時,我最近正在寫一篇虛擬故事,故事的內容也與自卑相關。談及“自卑”一詞,我想,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擁有一顆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那麼,你是否在某個時候,因爲自卑,整日胡思亂想過呢?你是否也在某個瞬間,因爲自卑,羞於與他人說話?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因爲自卑,我們總表露出許多的“不敢”。

不敢在與他人交談的過程中自然地對視着,也不敢在老師提問問題時踊躍舉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實的自己,抑或總認爲自己低人一等……。當然,這裏的“不敢”並非指“敢”恣意妄爲的對立面,也不是說一個人敢胡作非爲就是不自卑的表現。恰恰相反的是,一個人越是爲非作歹,不滿的心態越是在他們心裏作祟着。而那些不滿,多半源於自卑。

書中也說到,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不一定都表現得安靜、順從、內斂,與世無爭。自卑情結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由此可見,一個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許他的心裏正潛藏着不爲人知的自卑情結。

然而,想要跨過自卑這道坎,宛如攀巖一座陡峭的山峯,但是,當我們到達了山頂之後,放眼一看,將會是一覽縱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負能量,對我們克服自卑心理也會有些許幫助。雖然我們無法將這樣的心理一併清除掉,但我們可以從此多一份警惕,不讓其一直干擾着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

很多時候,自卑往往是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產生,自卑情結與負面情緒結合在一起,而後所帶來的將是不可預想的結果。

其實,在我看來,一旦我們發現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辦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採取逃避的方式解決。因爲,愈是逃避,就愈難以克服;所以我們應該正視它。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應該把有自卑心的人當成異類來對待,畢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現卻是合乎情理的。誰都想做得很好,誰都想成爲一個很棒的人,當別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時候,或者自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我們往往會自卑起來。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擇其善者而從之的話,從而循序漸進,日後也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進步。

拋開“自卑”談“優越”,倘若一個人自信過度,他將會迷失自我,甚至認爲整個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讀過木心先生的一本書,裏面有一句話是:

“沒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讓自己持有過分的優越感。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讀後感3

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結。因爲世上沒有完人,與他人相比,都會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弱點和不足。有自卑情結並不可怕,關鍵是一個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會理性地樹立切合實際的目標,信心百倍的努力奮鬥,想法設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不斷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輝煌。有的人卻杞人憂天,自認倒黴,沉浸在對環境、對社會、對他人的抱怨中,封閉隔離自己,最後萎靡不振,走向灰暗的人生結局。

當我們面對自卑時,該如何超越呢?該書作者奧地利的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是社會的人,既然是社會的人,那就必須放到社會中去解決這些問題。給這種自卑賦予現實意義,並且把這種意義,建立在對他人有價值,對社會發展進步有益處中。在付諸行動中加強與他人合作配合,爲了這個意義共同努力奮鬥。這樣,你才能超越自身的自卑情結,使得你的人生纔有價值和意義。

作者總結了制約人生的三大問題:第一,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須適應地球環境,在地球的適應中生存。第二,我們與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我們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第三,人類有兩種性別,男女關係的和諧發展是人類延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一個人如果可以將其人生意義定義爲爲他人和社會謀取利益,那他做任何事情都會先考慮他人。對他人對社會就不會冷漠,會更加感興趣。這樣,對職業、社會和婚姻中遇到的問題都會很好地處理好。並能夠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戰勝各種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奪目。

當下技術的不斷髮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僅憑一個人單打獨鬥很難勝任一項工作的完成。這就需要團隊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處處爲他人着想,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完成任務,實現自身的價值。

在婚姻家庭中也是如此。男女之間要地位平等,相互忠誠、相互信賴,要有責任感。要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最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是最好的伴侶和朋友。這種感覺,需要你要實際行動去證明。如果一個人只考慮自己如何獲得幸福和快樂,而不願意受約束於婚姻,更不願意去爲對方考慮。這樣的婚姻終將會葬送在自己手中。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本身的樣子,都是用我們的認知經驗和標準,經過大腦思維的過濾處理後作出的一種解釋,它不是一種客觀事實,而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判斷。而這種主觀判斷都是人們賦予一定的現實意義來感受出來的。其實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一種解釋。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後的世界。因此,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要想使自己活得快樂,就要永遠用快樂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不管世界和他人如何對待你。因爲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和環境,也無法改變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評價,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