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讀後感

超人讀後感一

超人讀後感

印象中是以和聞名的,她的散文,語言優美流暢,文筆清麗,風格恬淡;她的詩歌小巧精緻,玲瓏剔透,風格溫婉。

讀了這篇冰心的《超人》,再次感受到冰心的”集母愛、童真、自然爲一體“的”愛的哲學“——無論是散文、詩歌還是小說所共有的特點。

小說我看了兩遍,獲得的是不同的感受。

第一遍讀時,側重的是內容與情節。

小說的主人公”何彬“是一個”冷心腸的青年“,他沒有生氣,不和人來往,總是孤零零一個人。他認爲”人和人,和宇宙,和萬物的聚合,都不過如同演劇一般;上了臺是父子母女,親密的了不得;下了臺,摘下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場也是這麼一回事,笑一場也是這麼一回事“。可見何彬心中懷有強烈的憎世思想,認爲世界是虛空的,人生是無意識的,愛和憐憫都是惡。我可以隱約看到他選擇把自己封鎖起來,拒絕別人的一切情感。

然而事情發生了轉折。一個名叫祿兒的孩子摔傷了腿,”痛苦的聲音,斷斷續續的,在這沉寂的黑夜裏只管動“,生動形象的描寫讓祿兒這一形象變得活靈活現。我們的主人公何彬聽了這夜夜的呻吟,想起了”慈愛的母親,天上的星,院子裏的花“!這些意象充滿了生氣,原來他的童年是美好的,他原並不是這樣冷心腸、這樣死氣沉沉的!當然我們也可以猜想,或許在他童年裏也有過一段似曾相識的記憶——病痛中母親溫柔照料。祿兒痛苦的呻吟無形中成爲了一根誘發他沉睡記憶的導火線,也似一把鑰匙,開啓了他心中封鎖愛的匣子。何彬讓程姥姥帶錢給祿兒治病,爲了讓自己兒時的記憶不再泉涌,制止自己”荒唐的想法“。祿兒一直尋找機會報答他,於是,在何彬搬家的時候,祿兒以母親與母親是好朋友爲由送給他一籃金黃的花兒。何彬被祿兒深深打動,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認識到了世間有真愛,從一個人的孤冷的世界踏了出去。

文中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世界上的母親和母親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牽連,不是互相遺棄的“。是啊,天下所有的母親都呵護着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都愛着自己的母親,母親之間,孩子之間,都有着相同的願望,有着深深的絆!

第二遍讀時,是上了中國現當代的課後,這一次讀後考慮得更多。

我從課上了解到,冰心早期是一位卓有建樹的”問題小說“家,著有《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超人》等小說。在這些問題小說中,冰心關注的是五四時期的社會問題,如家庭、父子、婦女、兒童、知識分子等的矛盾衝突與困惑。她的作品意在喚醒當時冷漠的人們,她希圖以愛的溫暖來改良當時充滿矛盾和封建的社會人生,有一定的`反封建意義。

查了資料後,我認識到在20世紀20年代這一時代背景下,四起的槍聲雖然推了陳舊的孔子思想,但廣大人民還是處於一片迷茫中。尼采思想的流入讓人們找到了精神的寄託,但其思想的消極成分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主人公何彬的”冷“便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何彬由祿兒的呻吟想起幼年的事情,便是尼采”超人“哲學與冰心”愛的哲學“之間的鬥爭,雖然”前幾夜的思想,不過如同曉月的微光,照在冰山的峯尖上,一會兒就過去了“,但我們可以看到,何彬如鐵築成的心房,已經慢慢地被打開了。”睡下的時候,他覺得房間熱極了,便又起來,將窗戶和門,都開了一縫“,這房間,何嘗不是何彬的心房呢?他已經開始覺得自己的內心太過於枯乏沉悶了,他已經開始渴望接觸外面的世界了。

文中還有一段非常細緻、形象、完整的夢的描寫。夢很朦朧所以不會很有條理,但是母親的形象卻隨着夢的深入逐漸明晰起來。看”緩緩的走進一個白衣的婦女,右手撩着裙子,左手按着額前。走近了,清香隨將過;漸漸的俯下身來看着,靜穆不動的看着——目光裏充滿了愛。“我想說,這是一直埋在心中的情景了吧?!這是幻想了很久的相會吧?!”母親呵,我要坐起來在你的懷裏,我們只是互相牽連,永遠不互相遺棄“”母親啊,別走,別走……“不論有多少醉人的哲學思想在中國盛行,無論有多少頑固的劣根性在國民身上殘存,迷失的國民至少還有母愛的支撐,母愛的導航。

何彬醒來後看到了一籃金色的花,那有着陽光般色彩的花兒是否也像陽光般照射進了何彬冰冷的心呢?”我不知道怎樣可以報先生的恩德......先生有母親麼?她一定是愛先生的,這樣我的母親和先生的母親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親的朋友的兒子的東西。“質樸而又簡單的言語間流露出不一般的深沉的哲理。祿兒充滿純潔童心的信念顛覆了尼采思想的主導地位,也徹底摧毀了何彬扭曲的信仰。文章的末尾,何彬帶着那些”金黃色的花“和幸福的笑離開了,不再孤獨,不再落寞了。

文章就是這樣以一個個小小的伏筆、以主人公何彬思想的漸漸變化爲線索,淡淡地,情節發展着。最後,我們看到,”愛的哲學“勝利了。

超人讀後感二

讀完《超人》後,感受最深的便是人性中愛的溫暖,無論是何彬對母親的那份深切的愛,還是祿兒對何彬的那份無暇的感激之情,無不彰顯着人類本性中的那可貴的品質——愛!

面對當時充滿矛盾和封建專制的社會人生,試圖用愛來拯救當時在思想上受壓抑,精神上逐漸空洞化的青年。

”何彬是一個冷心腸的青年,從來沒有人看見他和人有什麼來往。“文章開篇就展現了一個性格孤僻(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從他日常生活中幾乎和人沒有交際,不愛帶一點生氣的東西等一系列細節中很好的表現出何彬那不帶一點生氣的生活。而在精神信仰上,何彬始終堅信”世界是虛空的,人生是無意識的,愛和憐憫都是惡。“面對陰暗無所寄望的世界與人生,他選擇”旁觀“,”順其自然“(”不如行雲流水似的,隨他去就完了。“)這也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下青年的無奈與悲哀,一種在精神上消極的人生態度始終充斥着他們的內心世界。

夜裏悽慘的呻吟聲,窗外瀉入的月光三番五次地喚起他記憶深處”慈愛的母親,天上星,院子裏的花……“。在他的潛意識裏,這些美好的景象無疑是他最爲珍愛的。而他所堅信的尼采哲學卻不斷地迫使他有意識的去棄這些記憶,致使他的內心很煩悶,思想很混亂。這反映了當時青年內心的掙扎,始終存在着無法排解的重重矛盾和衝突。

何彬是渴望母愛的,他強烈地思念着那慈愛的母親,發出了”母親呵,別走,別走……“的呼喊。母親最終還是走了,但卻留下了那縷帶有愛的清香,而這份清香恰是天真善良的祿兒帶來的那籃金黃色的花兒散發出來的。祿兒的一句”這樣我的母親和先生的母親是好朋友了。“啓發了何彬,使他頓時領悟了愛的真諦:世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無私,偉大,世上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深愛着自己的孩子,而祿兒對他的關愛更使他明白了”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牽連,不是互相遺棄的。“孩子的世界是塵世上所剩不多的淨土之一,何彬無疑是被祿兒的愛所感化了,因現實生活銷蝕而暗淡的心靈又煥發了人性的光輝,流下了那幾十年來不曾有的淚兒,留下了對這幾十年來空無所有的悔恨。

文章最後,何彬回贈給祿兒的那籃用淚光兒穿起,系在弦月的兩端,用滿天的星兒盛在弦月圓凹裏金黃色的花,是愛的象徵,是何彬對祿兒的感激之情,是對”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都是好朋友“的踐行,是何彬從消極走向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開始,是何彬精神上得到振作的表現,同時也是對未來美好希望的寄託!有希望,便是光明。

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冰心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用愛去撫慰與療救當時內心苦悶的青年,無疑給當時黑暗現實下人們的精神世界送去了陽光,這樣人類心靈的愛之花纔不至於在現實的狂風暴雨中萎謝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