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傳》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梁啓超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梁啓超傳》讀後感

看完一本書和看完一場球,一場電影的感受有時候很像。精彩的比賽和電影,看完之後恨不得立刻就和旁人談起,討論進球的精彩又或情節的跌宕。倘若比賽乏善可陳,電影不痛不癢,則看過之後,彷彿走過上班的路、刷完睡前的牙一般,你若不問,我便不再提起,好似尋常往事一般沒了意義。實在不幸,趕上了臭腳一羣,矯揉一班,則避之不及,恨不得從未看過,絕不提起,彷彿告訴別人浪費的這時間,讓聽者拿去。

或許這算是自己的一個說辭,以至於遲了這麼久纔來寫《梁啓超傳》讀後感,不覺得慚愧。然而書與球,與電影不同在於,耗費了那麼久,不留下些什麼是萬萬不能的,也是千萬不可的。

幸好之前斷斷續續的記錄了一些感受。纔不至於把這本書直接還給作者。

先說說缺點。

自己的感受,這是一本詳實有餘,深度不足的書。作者博採衆家,卻未能昇華出什麼境界。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就事論事的發些感慨做些總結。加之大量直接摘錄資料原文,卻少有詳解,清末民初的古文生澀雖不至難以理解,卻也實在使人疲於持續招架。本來讀書的時間就很有限,更不願意陷入一字一字的理解泥潭中。書籍的序言中,評價他是採用梁啓超的時務文體寫成,通篇讀下來,才發現時務文體的內容確實不少,只是都源於引用。作者還是實實在在的採用白話文。上下兩冊,洋洋灑灑上百頁,耐讀性不高。

本書的一大特點是拋棄了傳記作品常用的編年體,而採用人物關係區分章節。如梁啓超與黃遵憲,梁啓超與袁世凱等等,反過來看,也算是刻畫了清末明初的名流政客種種,只不過用梁啓超簽了橋搭了線。不知道算不算是搭車版的紀傳體。這種設計天然的就是爭議點。能看出梁啓超與種種人物,是按照年代的進程撰寫的,從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民國初立——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五四運動。所以前有康有爲,黃宗憲等等立憲人物,中間安排了章太炎、袁世凱等19xx年前後的人物、後面則是蔣百里、胡適、徐志摩衆生。每個章節集中在兩個人的關係之間的,自然也是響應時期梁啓超的主要思想與行爲。

人是社會產物,人的身份與價值體現在社會關係之中,用這種方法勾勒的梁啓超算不上問題。然而糾結在於,人物之間的時代難免重疊,若是不瞭解這段歷史,恐怕會在一個又一個的人物關係中,喪失了基本的存在感。而且同一時期的不同事件,可能因爲涉及人物的不同,而呈現於不同的章節中,二者間的關聯解釋,是這種方法的弱點。若是提前展開,難免搶了別人的風采。但放到後面再談,恐怕不把前事敘述一遍,讀者是需要往回翻的。這也就是爲什麼有人感覺這本書內容總是重複。前因後果,事出有因,這寫作的規律終究逃不過去的。況且明明是寫梁啓超與某某人,行文卻經常撇下一個不表,而只提另外一個。以至於搭檔上場時,有關公見秦瓊之感。因此,能否接受這種寫法,關鍵還是看個人的閱讀感受與背景知識基礎。

接下來說說優點。

評價一本書,耐讀性是一點,但絕非唯一,可讀性是第二個維度。在這個維度上,《梁啓超傳》值得充分的肯定。

世人對梁啓超的認識形形色色,卻無外乎“君主立憲”、“教子有方”兩個刻板印象。這本書的作者通過史實的介紹和適當的分析,爲梁氏摘掉了第一個面具。

客觀上說,梁啓超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讓他有機會參與思想的啓蒙併成爲中國伏爾泰一類的人物;另一方面,也讓他有機會去參與實踐,雖然都以失敗告終,卻終究告訴了我們,民主之路的坎坷。他若早生,則無實踐的機會,他若晚生,是否會成爲革命志士或者民主先鋒都難以確定。

梁啓超畢其一生,追求的其實根本不是什麼君主立憲,而是基於議會制的政體改良,從而實現國家***的理想。這二者聽上去區別不大,實則卻讓梁啓超在世人心中的面目難以辨識。過去看歷史教科書,以爲梁啓超和他的老師南海先生一般,抱着光緒皇帝不放,非要這個主子立憲不可。把梁啓超這位過渡時期的巨擎,簡單的規劃到了君主立憲的陣營中。即使不談流亡日本前期,梁氏的一副革命派作風。即使是迴歸改良之後,他在護國運動中,與其弟子蔡鍔一手促成的兩省出兵這討袁,最終點燃了運動的燎原之勢,也足可以證明其政治上的複雜性。梁氏的政治理想並不侷限特定的國體中,他追求的是在原有基礎上,通過改良,建立完善的政治上層建築,從而實現期待的國家富強。無論是君主立憲,還是聯邦議會,每次變革都迫使他做出改變,卻從未動搖他最終的目標。

“文字收工時,世界革命潮”,從思想啓蒙的角度看,梁啓超爲首的思想啓蒙者奠定了中國20世紀初社會革命的.思想基礎。如今當我們談及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絕不會忘記文藝復興與啓蒙運動,絕不會繞開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一類的啓蒙大家。與歐洲相對漸進的革命發展歷史不同,中國的思想啓蒙是與政治變革夾雜在一起的。而在夾雜之中,如梁氏一般,保留着清醒思考的人卻並不多。他和老派立憲者一樣,反對激進的變革,認爲在中國民智未開的情況下,激進革命帶來的絕非多數人的民主,而是多數人的專制。中國此後百年的發展,無不證明了先賢的遠見。

從戊戌變法開始,到護法運動結束,期間中國經歷的種種大事,其背後都有梁氏的影子,不敢帶有陰謀論的說起是幕後黑手,但至少他在思想領域的影響,在政治上的親力親爲,都間接或直接的影響了這些事件的發展,從而塑造了中國近代紛繁複雜的歷史。畢其一生,梁啓超都在追求***,這一理想如今依舊延續。

只是不知道,這種延續,是否還值得我們去驕傲。

“讀懂梁啓超,就能讀懂中國近代歷史”。在關於本書的種種介紹中,唯有這一句,光芒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