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精裝版》讀後感

歷史都已是過去時,記載是對是錯再也無法考證。同時也是偏聽與兼聽的區別。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的,給出事物的部分細節,甚至是錯誤的,以達到盲人摸象,使讀者走向作者設定的`形象。

《萬曆十五年精裝版》讀後感

其實一直感覺像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節選,但是似乎又站在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回答了問題。挺客觀的,提出了文官集團與象徵皇帝這個點。一個國家宗教團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團結,寄託信仰的對象。而這個集合又怎樣的決策,最終走向哪兒又與少數利益集團密不可分。

有些不記得明朝那些事兒了,也不清楚有沒有像本書一樣描述張居正與戚繼光的關係,特別是戚繼光派鳥槍隊護送這一細節。也許戚繼光是真的爲張先生的安危着想,也許只是爲了巴結張先生。但後者似乎也沒有錯,在這個崇文的朝代,軍人沒有地位,沒有權利,沒有資金,除了與朝中文官打好關係尋求庇護,戚繼光又怎能獲得資金、權利來組建訓練戚家軍?

申先生作爲和事佬確是在盡力的調節這個平衡,腦海中一直浮現風起長林中荀白水的身影。這兩個人都是一直在平衡,在外人看來都是迂腐的存在,但實則一切的做法也都不無道理。

再者是對自我的懷疑。儒家思想是否已經牢牢地刻入骨子裏,即使自己不承認,即使或許更喜歡韓非子,即使認爲自己或多或少可以理性的看待這些古籍思想,但是還是驚覺好像有些想法依然受到這個大前提的限制?